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人认为,要改变阅读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先来一个理论上的转变:由研究“怎么教”变为研究“怎么学”,即以先进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本人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其关键在于:真正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让位于繁文缛节的课文分析,过多地强调知识性、规律性和对内容的分析,剥夺了学生阅读主体的权利,把一个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由结论到结论的简单传递的过程。学生不能够亲自去体验,主动探求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自主学习的培养,把学生瑰丽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风干。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起阅读的积极性。
2.落实“理解——分析——运用”的阅读全过程
语文教学要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语言规则,以便于他们正确使用语言,去传送信息,表情达意。阅读则是教与学的重要手段,从教育理论方面看,阅读可以分为“理解——分析——运用”三个阶段。
理解是对文章内容、语言特点的掌握,即对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有准确的了解和领会。分析是把阅读对象的整体分为局部,把其中比较抽象加以具体化的能力,它是对一篇文章层次思路的分析,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恰当的阐释。它包括概括、筛选和评价等内容。分析能力是对理解的深化和加工,是学和用之间的关键环节,是客体向主体转化的桥梁。分析能力的差异就直接决定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运用就是用得来的知识、方法和规律去读其它的文章,读懂生活、工作所必须的各类读物,以及进行相应的文体写作。
阅读教学让位于课文分析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阅读教学没有走完全过程,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也是不完善的,因为课堂上是老师的分析,不是学生主动的分析,第三阶段的运用则基本是没有。阅读教学不是机械模仿,而是一种再创造。要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切实具体的贯彻“理解——分析——运用”的阅读全过程。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阅读心理,有良好的阅读品质,这是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内在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为阅读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 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个体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并不简单地由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主观需求乃至自我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自我发展水平出发,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手段,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
4.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章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善处个性,引导阅读。“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收稿日期:2012-08-1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人认为,要改变阅读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先来一个理论上的转变:由研究“怎么教”变为研究“怎么学”,即以先进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本人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其关键在于:真正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让位于繁文缛节的课文分析,过多地强调知识性、规律性和对内容的分析,剥夺了学生阅读主体的权利,把一个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由结论到结论的简单传递的过程。学生不能够亲自去体验,主动探求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自主学习的培养,把学生瑰丽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风干。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起阅读的积极性。
2.落实“理解——分析——运用”的阅读全过程
语文教学要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语言规则,以便于他们正确使用语言,去传送信息,表情达意。阅读则是教与学的重要手段,从教育理论方面看,阅读可以分为“理解——分析——运用”三个阶段。
理解是对文章内容、语言特点的掌握,即对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有准确的了解和领会。分析是把阅读对象的整体分为局部,把其中比较抽象加以具体化的能力,它是对一篇文章层次思路的分析,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恰当的阐释。它包括概括、筛选和评价等内容。分析能力是对理解的深化和加工,是学和用之间的关键环节,是客体向主体转化的桥梁。分析能力的差异就直接决定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运用就是用得来的知识、方法和规律去读其它的文章,读懂生活、工作所必须的各类读物,以及进行相应的文体写作。
阅读教学让位于课文分析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阅读教学没有走完全过程,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也是不完善的,因为课堂上是老师的分析,不是学生主动的分析,第三阶段的运用则基本是没有。阅读教学不是机械模仿,而是一种再创造。要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切实具体的贯彻“理解——分析——运用”的阅读全过程。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阅读心理,有良好的阅读品质,这是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内在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为阅读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 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个体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并不简单地由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主观需求乃至自我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自我发展水平出发,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手段,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
4.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章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善处个性,引导阅读。“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收稿日期:201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