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万比洛夫是前苏联剧作家,其作品大多都是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会结合社会现实来分析,再现了当代人的性格风貌、当代社会的共性问题以及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万比洛夫继承了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和风格。本文从他的戏剧作品《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的具体的人物和情节等入手,对其戏剧创作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万比洛夫;创作特征;独特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48-01
万比洛夫被人们称为“明天的作家”,他总是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又能“预见未来”,他通过对许多社会现象的描写,揭示其背后隐藏在人们心灵中最本质的精神特质,揭示社会最本质的精神病态,万比洛夫追求的是一种对这种精神病态的精神召唤,唤醒那些绝望的人们,唤醒那些在人们心中丢失的东西,唤醒爱情的复苏和善良的回归。万比洛夫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许多优秀的写作传统,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下面我们列举他的几种代表性的写作特征。
一、对契诃夫“日常性”创作手法的继承
万比洛夫的戏剧作品大多数通过对极为平常的生活场景的描写,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独白、潜台词等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哲理,《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日常性”是只对日常生活和各种各样的平凡人和他们的日常琐事进行描写,即戏剧中的“一切就如生活中”一样。这一特点继承了著名的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写作手法。这一“日常性”创作手法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一剧本讲述的是在一个偏僻林区的小镇上,一天之内发生的几个平凡的人之间的情感冲突。沙曼诺夫是城市里来的曾红极一时的审判员,因为坚持要依法将一个大人物的儿子送进监狱,结果沙曼诺夫被剥夺了审判权,他失去了维持正义的渴望,他变得颓废、一蹶不振。服务员瓦列京娜是善良、性格内向的少女,是真、善、美的化身。她默默爱着沙曼诺夫不断地维修着被人践踏的栅栏。而正是瓦列京娜的善良和执着打动了沙曼诺夫,结局是以瓦列京娜的个人悲剧唤醒精神麻木的沙曼诺夫,使他回到了城市里为正义的事业继续奋斗。作品中所展现的一切如生活一样,甚至平淡,但就在这种平淡中,生活却悄悄发生极大的变化。他认为平凡是美,普通是美,然后解释出美在心灵。
二、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
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的开头,女主人公瓦列京娜专心修理被行人践踏的栅栏和破坏的花园。这个行为成了一个贯穿于全剧的象征。这个行为象征着女主人公对人的精神道德栅栏的修复。那么对这一精神道德的象征的栅栏,戏剧中人物对其态度都相差甚远,而至始至终只有一个人帮助她修复过栅栏——叶列麦耶夫,因为他是个善良、无私的老人,虽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有着纯真的心灵。瓦列京娜的父亲也认为这是一件不值得重视的事情,他也在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爱批评别人的麦切特金还煞有介事的说:“在路上它会妨碍人们的运动”。而帕士卡径直他过栅栏。而只有沙曼诺夫不横穿花园,这是连沙曼诺夫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这这些人对这一“修复栅栏”这一事件的态度就可从中了解他们的精神道德状态。当瓦列京娜对爱情的希望破灭时,人们以为她已经不愿再去修复那又被人弄坏的栅栏了。可是在被她所厌恶的帕士卡强暴后,她还是缓缓的走向花园,人就独自一个人默默地修复着被人践踏的栅栏。这样的结局好像在提醒每一个人:人必须善良,必须保持着纯净的心灵,必须重振生活的希望。这个问题留给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也触碰了很多人的精神道德状态。
三、运用含义深刻的“潜台词”
首先,戏剧中穿插着可以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的歌声。歌声为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万比洛夫通过一些抒情民歌来烘托人物心境,渲染人物情绪,创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氛,作品更加有韵味意蕴更加深远。例如,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居中多次出现的杰尔加切夫的歌声:“那是很久以前,十五年前,我用三套马车送姑娘……”这歌声古朴、悠远,唤起了人们诸多对往事的回忆,同时也吐露出了唱歌的人心中的忧愁。唱歌的人即杰尔加切夫上前线被俘虏了,被流放,而他的未婚妻即霍罗希赫对他的背叛使他痛苦万分。尽管实际上他们仍然是相爱的,还是在一起生活了,但私生子即帕士卡始终是他们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杰尔加切夫心中的不可磨灭的阴影。战争给他带来的身体上的创伤加之妻子霍罗希赫给她带来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创伤仿佛就在他的歌声里,他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发泄他满腹的怨恨和无奈。我们不禁在猜测:他是在思考什么?是想用这古老的歌曲发泄什么?这歌声正是一种“潜台词”,给戏剧增添了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气氛,让人们产生无数的思考和猜测。
其次,万比洛夫的戏剧里,人物对话的潜台词十分丰富。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中,人物在对话时总是吞吞吐吐,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吱吱唔唔,不会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感情,但万比洛夫不会是毫无目的的设计了这些情节,这需要读者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琢磨去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意义,去思考为什么要以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对话,这样就更加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中,从未注意过瓦列京娜的沙曼诺夫有一天注意到这个沉默少语的姑娘,他们之间展开了一下对话:
沙曼诺夫:瓦列京娜,你是个出色的姑娘,什么东西都挂在脸上。你没走,是因为你在恋爱……难道不是吗?我很想知道你爱上谁了?你不说吗?……因为想你这样的姑娘永运不会爱上我了。
瓦列京娜:(她的话冲口而出,这句话她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他说)不对!
沙曼诺夫:什么不对?(好奇地)我想我知道谁还会对我施以青睐?……我好像没有看到有人愿意……也许你知道什么人?
瓦列京娜:(低声)除了您以外,都知道……
沙曼诺夫:原来是这样么?
瓦列京娜:这里只有您一个人是这样,什么都看不见……(突然大声绝望地)您是个瞎子!是瞎子——你懂么?
这是瓦列京娜在默默爱着沙曼诺夫以来第一次冲口而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是只是她的含糊不清的只言片语,这里就是万比洛夫设置的“潜台词”。这里有瓦列京娜对沙曼诺夫的爱意,同时还流露出对他的怨恨和责备,也体现了瓦列京娜的善良、多情和内向的性格。而沙曼诺夫却吃了一惊,他又从新体会到了爱意和人的善良,这也许是沙曼诺夫开始转变对生活态度的一个转折点。
最后,沉默也是万比洛夫善于运用的创作手法,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情节发展之处,在让人无法预料的情况下,让人物只能用沉默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境况。例如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的最后,所有的人物都集聚在小茶馆前,所有人都沉默着,只有瓦列京娜还在修这栅栏,但在沉默的背后是瓦列京娜内心的痛苦,有帕士卡失去瓦列京娜的绝望,有沙曼诺夫对瓦列京娜的爱以及对她的愧疚等等。每个人心中都在沉默中思考着什么,这是用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内容,这些地方的沉默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取代的。
参考文献:
[1]董晓.《论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戏剧》[J].当代外国文学,2002.
[2]高红樱,李京华.从万比洛夫看前苏联当代戏剧的继承与创新[J]. 北华大学学报. 2003.
[3]吴小钧.《浅论万比洛夫戏剧的形象分析》[J].戏剧文学,1989.
[4]杨凡周.《万比洛夫戏剧的艺术特色》[J].外国文学的研究,1987.
关键词:万比洛夫;创作特征;独特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48-01
万比洛夫被人们称为“明天的作家”,他总是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又能“预见未来”,他通过对许多社会现象的描写,揭示其背后隐藏在人们心灵中最本质的精神特质,揭示社会最本质的精神病态,万比洛夫追求的是一种对这种精神病态的精神召唤,唤醒那些绝望的人们,唤醒那些在人们心中丢失的东西,唤醒爱情的复苏和善良的回归。万比洛夫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许多优秀的写作传统,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下面我们列举他的几种代表性的写作特征。
一、对契诃夫“日常性”创作手法的继承
万比洛夫的戏剧作品大多数通过对极为平常的生活场景的描写,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独白、潜台词等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哲理,《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日常性”是只对日常生活和各种各样的平凡人和他们的日常琐事进行描写,即戏剧中的“一切就如生活中”一样。这一特点继承了著名的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写作手法。这一“日常性”创作手法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一剧本讲述的是在一个偏僻林区的小镇上,一天之内发生的几个平凡的人之间的情感冲突。沙曼诺夫是城市里来的曾红极一时的审判员,因为坚持要依法将一个大人物的儿子送进监狱,结果沙曼诺夫被剥夺了审判权,他失去了维持正义的渴望,他变得颓废、一蹶不振。服务员瓦列京娜是善良、性格内向的少女,是真、善、美的化身。她默默爱着沙曼诺夫不断地维修着被人践踏的栅栏。而正是瓦列京娜的善良和执着打动了沙曼诺夫,结局是以瓦列京娜的个人悲剧唤醒精神麻木的沙曼诺夫,使他回到了城市里为正义的事业继续奋斗。作品中所展现的一切如生活一样,甚至平淡,但就在这种平淡中,生活却悄悄发生极大的变化。他认为平凡是美,普通是美,然后解释出美在心灵。
二、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
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的开头,女主人公瓦列京娜专心修理被行人践踏的栅栏和破坏的花园。这个行为成了一个贯穿于全剧的象征。这个行为象征着女主人公对人的精神道德栅栏的修复。那么对这一精神道德的象征的栅栏,戏剧中人物对其态度都相差甚远,而至始至终只有一个人帮助她修复过栅栏——叶列麦耶夫,因为他是个善良、无私的老人,虽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有着纯真的心灵。瓦列京娜的父亲也认为这是一件不值得重视的事情,他也在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爱批评别人的麦切特金还煞有介事的说:“在路上它会妨碍人们的运动”。而帕士卡径直他过栅栏。而只有沙曼诺夫不横穿花园,这是连沙曼诺夫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这这些人对这一“修复栅栏”这一事件的态度就可从中了解他们的精神道德状态。当瓦列京娜对爱情的希望破灭时,人们以为她已经不愿再去修复那又被人弄坏的栅栏了。可是在被她所厌恶的帕士卡强暴后,她还是缓缓的走向花园,人就独自一个人默默地修复着被人践踏的栅栏。这样的结局好像在提醒每一个人:人必须善良,必须保持着纯净的心灵,必须重振生活的希望。这个问题留给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也触碰了很多人的精神道德状态。
三、运用含义深刻的“潜台词”
首先,戏剧中穿插着可以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的歌声。歌声为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万比洛夫通过一些抒情民歌来烘托人物心境,渲染人物情绪,创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氛,作品更加有韵味意蕴更加深远。例如,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居中多次出现的杰尔加切夫的歌声:“那是很久以前,十五年前,我用三套马车送姑娘……”这歌声古朴、悠远,唤起了人们诸多对往事的回忆,同时也吐露出了唱歌的人心中的忧愁。唱歌的人即杰尔加切夫上前线被俘虏了,被流放,而他的未婚妻即霍罗希赫对他的背叛使他痛苦万分。尽管实际上他们仍然是相爱的,还是在一起生活了,但私生子即帕士卡始终是他们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杰尔加切夫心中的不可磨灭的阴影。战争给他带来的身体上的创伤加之妻子霍罗希赫给她带来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创伤仿佛就在他的歌声里,他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发泄他满腹的怨恨和无奈。我们不禁在猜测:他是在思考什么?是想用这古老的歌曲发泄什么?这歌声正是一种“潜台词”,给戏剧增添了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气氛,让人们产生无数的思考和猜测。
其次,万比洛夫的戏剧里,人物对话的潜台词十分丰富。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中,人物在对话时总是吞吞吐吐,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吱吱唔唔,不会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感情,但万比洛夫不会是毫无目的的设计了这些情节,这需要读者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琢磨去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意义,去思考为什么要以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对话,这样就更加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中,从未注意过瓦列京娜的沙曼诺夫有一天注意到这个沉默少语的姑娘,他们之间展开了一下对话:
沙曼诺夫:瓦列京娜,你是个出色的姑娘,什么东西都挂在脸上。你没走,是因为你在恋爱……难道不是吗?我很想知道你爱上谁了?你不说吗?……因为想你这样的姑娘永运不会爱上我了。
瓦列京娜:(她的话冲口而出,这句话她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他说)不对!
沙曼诺夫:什么不对?(好奇地)我想我知道谁还会对我施以青睐?……我好像没有看到有人愿意……也许你知道什么人?
瓦列京娜:(低声)除了您以外,都知道……
沙曼诺夫:原来是这样么?
瓦列京娜:这里只有您一个人是这样,什么都看不见……(突然大声绝望地)您是个瞎子!是瞎子——你懂么?
这是瓦列京娜在默默爱着沙曼诺夫以来第一次冲口而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是只是她的含糊不清的只言片语,这里就是万比洛夫设置的“潜台词”。这里有瓦列京娜对沙曼诺夫的爱意,同时还流露出对他的怨恨和责备,也体现了瓦列京娜的善良、多情和内向的性格。而沙曼诺夫却吃了一惊,他又从新体会到了爱意和人的善良,这也许是沙曼诺夫开始转变对生活态度的一个转折点。
最后,沉默也是万比洛夫善于运用的创作手法,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情节发展之处,在让人无法预料的情况下,让人物只能用沉默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境况。例如在《去年夏天在丘里母斯克》的最后,所有的人物都集聚在小茶馆前,所有人都沉默着,只有瓦列京娜还在修这栅栏,但在沉默的背后是瓦列京娜内心的痛苦,有帕士卡失去瓦列京娜的绝望,有沙曼诺夫对瓦列京娜的爱以及对她的愧疚等等。每个人心中都在沉默中思考着什么,这是用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内容,这些地方的沉默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取代的。
参考文献:
[1]董晓.《论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戏剧》[J].当代外国文学,2002.
[2]高红樱,李京华.从万比洛夫看前苏联当代戏剧的继承与创新[J]. 北华大学学报. 2003.
[3]吴小钧.《浅论万比洛夫戏剧的形象分析》[J].戏剧文学,1989.
[4]杨凡周.《万比洛夫戏剧的艺术特色》[J].外国文学的研究,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