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假山记》的结构艺术摭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oot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假山记》一文,宋楼昉曾作以下评价:“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阖,有无限曲折。”那么文章之曲折是如何表现的呢?笔者细读文本后,发现文章的曲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文章作一阐述。
  一.首节迂回曲折,跌宕起伏
  树木生长,“或蘖而殇”,尚未接受阳光的沐浴,尚未受到雨露的滋润,尚未享受成长的快乐,生命便匆匆宣告结束,此真不幸也。“或拱而夭”,已然长成合抱,正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接受着雨露的滋润,享受着成长的快乐,生命却突然中断,戛然而止,此更不幸也。树已长成,成为栋梁,或拦腰截断,或腐败朽烂,此大不幸也。历此大劫,得以保全,已属万幸,孰料“为人所材”,惨遭刀斧之灾,此诚最不幸也。然凡事皆有例外。树木漂流于急湍之中,沉沦于泥沙之间,历数百载,遂具山形,得以重见天日,此乃人间之大幸也。然更多的则是散落于荒江之滨,不为世人所识,沦落为烧柴积薪,难得慧眼青睐,于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此诚人生之最不幸也。
  首节文字,先写不幸,由真不幸到更不幸,由大不幸到最不幸,不幸之程度由轻到重;接着写木假山脱厄免难的人间之大幸;最后写更多木假山之悲惨命运。不仅写出了从木到木假山的演变过程,更形成了文章“不幸——幸——不幸”迂回曲折的波澜,使得文章“凭空而来,一气层折,几不可已,如寻武夷九曲,一曲一胜”(清沈德潜语)。
  二.次节回环往复,延展深化
  首节主要是历叙从木到木假山过程中所经历的劫难,侧重写由于外在原因所造成的不幸。次节也叙述了木假山所经历的劫难,但却侧重写木假山能够脱颖而出的自身因素。尽管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但老泉的木假山却经受住了种种严峻的考验,所以最终才能“凤凰涅槃,浴火更生”。该节文字有两句话需要注意:一句是“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一句是“则其理似不偶然也”。前句是说木假山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乃是因为冥冥之中自有命运垂青。后句是说木假山能历尽磨难而终成正果,绝非偶然。这两句话,看似自相矛盾,实则并不矛盾。老泉所说的“其有数存乎其间”其实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木假山必须有承受苦难的坚韧,锲而不舍的追求,矢志不渝的信念。有了坚韧,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有了追求,才能让理想照进现实;有了信念,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由此看来,老泉所要表达的是命运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幸运只厚待那些不懈奋斗的生命。
  因此,文字的反复,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回环往复,更是文章意义上的强化递进。而文章意义的强化递进,就使得文章的内涵不断丰富。
  三.末节由爱而敬,层层递进
  梅圣俞曾为老泉之木假山赋诗,诗云:“……唯存坚骨蛟龙锼,形如三山中雄酋。左右两峰相挟翊,尊奉君长无慢尤……雨侵藓涩得石瘦,宜与夫子归隐丘。”(《苏明允木山》)梅圣俞的诗作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木假山的独特形态:假山坚而有骨,形如蛟龙屈曲盘旋,逶迤蜿蜒,中峰雄伟高峻,耸入云天,左右二峰陡峭挺拔,拱卫中峰,风雨侵袭,苔藓遍布,如山石嶙峋峥嵘。木假山如此奇异独特,老泉便“当前凿方池,寒泉照欲岈”(苏洵《答二任》)。庭前开挖一池,移假山于其中,植以小松于其旁,导入泉水,环绕其周,遂成庭中一佳景。老泉每于读书之余,信步庭中,观假山峥嵘,赏松柏青青,视寒泉澄澈,其乐也融融,其情也洽洽。故老泉诗云“家居对山木,谓是无言伴”,足见其对假山之喜爱有加,情有独钟。
  面对眼前的假山,老泉不由得生发感慨。木假山命运多舛,却能锲而不舍以坚持之,矢志不渝以追求之,终得偿所愿。真勇者也!真强者也!木假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挑战命运的积极态度,更让老泉感佩不已。
  木假山巍峨雄峻,端正庄重之中峰,不禁令老泉想到了自己的为人治学:为人当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治学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峻峭挺拔、威严而立之左右二峰,不仅令老泉想到了二子:二子饱读诗书,金榜题名,甚足慰矣!然二子并未依傍老父,而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则更令老泉自豪矣!于是中峰便成为老泉精神人格之象征,左右二峰便成为苏氏兄弟品格节操之象征。而木假山能让老泉潜想沉思,足见其有深刻之人格内涵。正因此人格内涵,木假山方赢得老泉之崇敬矣!
  末节文字,老泉对木假山的情感由爱而感,由感而敬,情感逐层加深,主旨也日渐凸显。
  以上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木假山记》一文的结构特点。三节文字的结构各不相同,表明老泉行文的笔法灵动多变。唯其灵动多变,文章才会跌宕起伏、摇曳生姿,才会历千载而意味隽永,耐人寻味,才会让人心灵共振,情感共鸣。
  王卫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东海。责任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目前,人们对语用教学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起语用,许多教师都会说自己是如何重视语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等等。但是,重视语用教学并不意味着语言训练要脱离教材孤立的进行,语用教学只有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才能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受到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效果。  一、在对话中发展语言  在语文课文中,许多文字背后大都隐藏着深刻的内涵,只有与文本深入对话
期刊
“专题学习”是苏教版第四学段语文教材建设的一大亮点。每册教材设计一到两个专题,围绕“专题”确定阅读参考内容,以“文章选读”“资料参考”等为阅读文本,设计“思考讨论”“观察联想”“活动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既有内容选读,又给学生留足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既拓展了阅读教学内容,又将课内与课外的语文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既科学地利用了课堂教学资源,又创新开发了课外学习资源,充分留白于教师和学生,满足
字词教学滑向“边缘化”,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转向更为开明、活泼的方向。面对字词教学的转变,教师在求新求变的前提下,容易陷入一些教学的误区。本文对造成语文字词教学“边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一、“边缘化”表现及原因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字词教学陷入“边缘化”,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字词
期刊
翻开任何一部宋词选集,我们都会大量地看到“雨”的飘洒,听到“雨”的声响,感到“雨”的情韵。词人们种种的志趣情怀,离情别绪,喜乐哀愁,似乎都随雨而来随雨而去。婉约也好,豪放也罢,又都何曾少了“雨”呢?“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周邦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等等,不胜枚举。虽说唐诗中也有“雨”的意象描写,但数量程度远不及宋词,当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的欣赏和创作,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学生美好的理想。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小学所有的教材都有美育内容。我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时,发现从汉字明快的读音、形象的结构、丰富的字义上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美育素质。于是,我把识字课上成一堂融识字、美育于一体的综合课。  一
期刊
片段(一)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  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  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  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辞海》对成语的诠释为: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可见,成语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它保留了古人许多的语言、思想的精华,素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之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是活在现代文中的古文,又是古文中流传下来的现代文。我们灵活运用熟知的成语辨析理解文言文,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词的活用是
期刊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使他们具有很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也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创造力。  我们知道,学生们想象力丰富,并且善于幻想,如果在教学阶段教师能结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实施创新教育,会有效
期刊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每个单元练习中都会设置一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它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成为了语文教科书中必不可少而又特色鲜明的一种教学组成部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不断要求,这一教学内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了继阅读、作文以后的又一亮点。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简要谈一谈:  一、把握内涵,是确保口语交际开展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期刊
编者按:身处网络资讯充斥时代的我们,如何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字中寻找有助于指导学生解读文章的助读资料,成为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难题。以前我们为没有资料发愁,现在是为资料泛滥发愁。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老师的《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读后不妨一试。福建宁德陈成龙老师和安徽舒城县冯菊荣老师的教学设计也从实践层面为我们提供了根据所教文本特征及作者所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