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因此不能刻板单一地将语文局限在教室里、课堂上。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做到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8.105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这意味着学习语文不能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将其利用到现实生活中,真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次接触到系统的语文教学,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师应当抓住课堂教学的每一阶段,使教学体现生活化,在课下让语文真正融入生活。
一、生活化的概念
语文教学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将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生活,例如在课堂导入时使用生活中的情景,或者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适当安排实践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完成语文学科各个部分的学习;第二个层面则是在生活中应用到语文,例如在与人交流时可以应用到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阅读中可以用到语文课程中学习到的鉴赏能力,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而真正的语文科学化教学也必须做到生活化,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教学与生活化二者其实本就是相辅相成而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要人为的将二者割裂,反而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影响下,教学观点也是畸形的,许多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学与生活严重脱节,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随着教学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教学学专家斯宾塞、杜威、陶行知等都提出教学与生活相关的观点,尤其是我国教学专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学”,倡导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用生活来教学,为了积极向前的生活来进行教学,充分说明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结合现实的教学活动,将教学放在生活背景中,不同于单纯的依靠书本教学,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葡萄沟》时,先让学生们回答最喜欢吃的水果,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水果,这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听完学生热烈的讨论后,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新疆葡萄沟的美景,并着重播放一串串的葡萄、人们坐在葡萄架下品尝各种各样的水果的场景,让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这种乐趣。这时学生们已经对葡萄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结合课文进行讲解,可以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在了解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后,教师就应当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体现生活化,下面我从教学的前期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巩固延伸三个方面,分析教师和学生应当怎样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一)深入生活、立足现实进行备课
1.用生活内容丰富教材。教材是教师备课所用的最主要的文字材料,但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能只依靠課本,如果不结合现实生活,难免会有纸上谈兵、生搬硬套的违和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梳理,发现文本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能让学习内容脱离实际。当然有些文本无法让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例如科普类文章《电脑住宅》《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等,这一类文章里描述的意象离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在备课时准备图片、视频材料为学生们进行科普,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2.要求学生课前结合现实进行预习。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合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况,一般来说,预习新课就是让学生通读课文,扫除生字。如果学生可以将这一步过程生活化,预习效果会事半功倍,还会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预习《秋天的图画》这篇短文时,让学生找出代表秋天的事物,可以是地上的一片落叶,可以是成熟的绿皮橘子,也可以是一张拍摄的秋景图,一幅描绘丰收的水彩画。这种实践性强,紧密贴合生活的预习作业符合了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这种做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的新课导入环节是进行教学生活化的有利时机。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生活化的新课导入环节,例如在学习《画杨桃》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具有生活气息的提问环节可以,先问学生们:“大家喜不喜欢吃苹果,在家里爸爸妈妈是怎样给我们切苹果的呢?”这个时候,大家会踊跃的回答问题:“是竖着把苹果切开。”这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竖着切开并展示给大家,接着提问:“大家都很喜欢吃苹果,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苹果里边还藏着一个五角星?”这时,就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老师再拿出另一个苹果,横着切开,将切面展示并告诉学生们:“同学们看,同样的苹果用不同的方式切开,就是不同的形状了,正如苏轼的一首诗说到‘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下,就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现象,下边让我们一起看看一颗杨桃能画出哪些形状,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画杨桃》。”这样一个师生共同探讨的生活化情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课后延伸不单单指布置课后的书面作业,还可以通过实践作业、趣味活动等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有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这一任务不能仅依靠课堂的学习,还需要课后的补充练习。现在的电视广告、商店广告等都喜欢用谐音字、变形字等吸引注意力,但这种做法会误导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汉字。教师可以以此为例,让学生们找出生活中“变异的字”并在课堂上分享,从而达到让学生们准确识字、用字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素质教学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讲课本”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已是大势所趋,教师要在这个趋势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8.105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这意味着学习语文不能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将其利用到现实生活中,真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次接触到系统的语文教学,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师应当抓住课堂教学的每一阶段,使教学体现生活化,在课下让语文真正融入生活。
一、生活化的概念
语文教学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将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生活,例如在课堂导入时使用生活中的情景,或者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适当安排实践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完成语文学科各个部分的学习;第二个层面则是在生活中应用到语文,例如在与人交流时可以应用到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阅读中可以用到语文课程中学习到的鉴赏能力,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而真正的语文科学化教学也必须做到生活化,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教学与生活化二者其实本就是相辅相成而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要人为的将二者割裂,反而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影响下,教学观点也是畸形的,许多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学与生活严重脱节,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随着教学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教学学专家斯宾塞、杜威、陶行知等都提出教学与生活相关的观点,尤其是我国教学专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学”,倡导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用生活来教学,为了积极向前的生活来进行教学,充分说明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结合现实的教学活动,将教学放在生活背景中,不同于单纯的依靠书本教学,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葡萄沟》时,先让学生们回答最喜欢吃的水果,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水果,这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听完学生热烈的讨论后,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新疆葡萄沟的美景,并着重播放一串串的葡萄、人们坐在葡萄架下品尝各种各样的水果的场景,让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这种乐趣。这时学生们已经对葡萄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结合课文进行讲解,可以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在了解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后,教师就应当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体现生活化,下面我从教学的前期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巩固延伸三个方面,分析教师和学生应当怎样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一)深入生活、立足现实进行备课
1.用生活内容丰富教材。教材是教师备课所用的最主要的文字材料,但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能只依靠課本,如果不结合现实生活,难免会有纸上谈兵、生搬硬套的违和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梳理,发现文本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能让学习内容脱离实际。当然有些文本无法让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例如科普类文章《电脑住宅》《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等,这一类文章里描述的意象离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在备课时准备图片、视频材料为学生们进行科普,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2.要求学生课前结合现实进行预习。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合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况,一般来说,预习新课就是让学生通读课文,扫除生字。如果学生可以将这一步过程生活化,预习效果会事半功倍,还会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预习《秋天的图画》这篇短文时,让学生找出代表秋天的事物,可以是地上的一片落叶,可以是成熟的绿皮橘子,也可以是一张拍摄的秋景图,一幅描绘丰收的水彩画。这种实践性强,紧密贴合生活的预习作业符合了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这种做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的新课导入环节是进行教学生活化的有利时机。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生活化的新课导入环节,例如在学习《画杨桃》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具有生活气息的提问环节可以,先问学生们:“大家喜不喜欢吃苹果,在家里爸爸妈妈是怎样给我们切苹果的呢?”这个时候,大家会踊跃的回答问题:“是竖着把苹果切开。”这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竖着切开并展示给大家,接着提问:“大家都很喜欢吃苹果,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苹果里边还藏着一个五角星?”这时,就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老师再拿出另一个苹果,横着切开,将切面展示并告诉学生们:“同学们看,同样的苹果用不同的方式切开,就是不同的形状了,正如苏轼的一首诗说到‘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下,就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现象,下边让我们一起看看一颗杨桃能画出哪些形状,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画杨桃》。”这样一个师生共同探讨的生活化情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课后延伸不单单指布置课后的书面作业,还可以通过实践作业、趣味活动等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有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这一任务不能仅依靠课堂的学习,还需要课后的补充练习。现在的电视广告、商店广告等都喜欢用谐音字、变形字等吸引注意力,但这种做法会误导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汉字。教师可以以此为例,让学生们找出生活中“变异的字”并在课堂上分享,从而达到让学生们准确识字、用字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素质教学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讲课本”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已是大势所趋,教师要在这个趋势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