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崇敬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
《丰碑》是一篇很适合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在教学《丰碑》这一课时,就如何把情感陶冶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尝试。
一、 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时而产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丰碑》时,我通过播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多媒体课件,配以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有意识地创设出红军队伍在那风雪弥漫的冰坨般的云中山艰难地前进这样一种特定情境。尽管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远离学生生活,但是借助教师适时创设的情境,学生对当时那种天寒地冻、人只要一坐下来就很可能再也爬不起来的情景有了较为形象、深切的感受,为下文学习老战士被冻死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可以悄悄拨动学生心弦,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很快进入课文“角色”,有效激发学生情感。
二、 品析词句,引导体味情感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引导学生体味情感。因为情感是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揣摩与品味,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丰碑》时,学生找到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后,我要求学生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态、衣着的词语,结合文中的插图,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品读。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从军需处长的外在形象,步步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最后到他的精神品质的体会,学生心中树立起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同时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丰碑”的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只有从语言文字入手,才能使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三、 感情朗读,引领体会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的确,朗读是体会情感的途径,情感的体会是感情朗读的前提。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只有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产生共鸣,进而内化成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丰碑》第8~12自然段时,我主要采用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先是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体会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接着放手让学生说体会,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不同的朗读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不同语感,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将军一起生气,一起发怒,一起暴跳如雷,最后又跟着将军一起震惊,一起感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有了这种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体验,更有一种心灵的强烈震撼。最后,师生合作,用满怀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崇高敬意。这一过程,正好体现了从“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 走向“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的理念。
因此,老师只要在课堂上舍得多给时间,放手让学生尽情、反复朗读,并配以适当的感情指导,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 训练表达,指导抒发情感
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努力达成“新课程”提出的小学高年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目标。
教学《丰碑》时,我在屏幕上显示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画面,引导学生边看屏幕上的画面,边想象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会想些什么。然后进行说话训练:作为军需处长,他是怎么尽心尽责解决部队给养的?学生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对军需处长的敬意油然而生。
当学生的心融于文章中,真情注入课文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给“丰碑”题词。学生们纷纷满怀深情地给这座“丰碑”题了词。师生的感情又一次掀起了波澜。我再次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7和18自然段时,许多学生两眼都噙满了泪水。他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了自己内心无比的激动。军需处长那高大的形象、闪光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中。他们不仅理解了文中“丰碑”的内在含义,更在自己心中树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五、 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鲁迅先生说,读书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教学的一大窍门。
因此,教完《丰碑》这篇课文后,我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了“红军长征英雄多”综合实践活动:观看长征题材的影视,组织长征故事宣讲会、长征组诗欣赏会,开展“读《丰碑》有感”的征文比赛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成了《丰碑》一课情感陶冶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使学生对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革命传统和优秀品质既入眼入耳,又入心入脑: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不怕牺牲,拥有这样的指战员的队伍必胜。同时,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红军精神品质的决心和行动: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精神。
的确,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适当地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更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稳定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语文教学要像农民犁田一样,从深处犁过去,而不能从表面划过去!”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努力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艺术吧!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语文教师。
《丰碑》是一篇很适合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在教学《丰碑》这一课时,就如何把情感陶冶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尝试。
一、 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时而产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丰碑》时,我通过播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多媒体课件,配以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有意识地创设出红军队伍在那风雪弥漫的冰坨般的云中山艰难地前进这样一种特定情境。尽管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远离学生生活,但是借助教师适时创设的情境,学生对当时那种天寒地冻、人只要一坐下来就很可能再也爬不起来的情景有了较为形象、深切的感受,为下文学习老战士被冻死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可以悄悄拨动学生心弦,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很快进入课文“角色”,有效激发学生情感。
二、 品析词句,引导体味情感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引导学生体味情感。因为情感是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揣摩与品味,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丰碑》时,学生找到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后,我要求学生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态、衣着的词语,结合文中的插图,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品读。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从军需处长的外在形象,步步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最后到他的精神品质的体会,学生心中树立起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同时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丰碑”的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只有从语言文字入手,才能使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三、 感情朗读,引领体会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的确,朗读是体会情感的途径,情感的体会是感情朗读的前提。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只有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产生共鸣,进而内化成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丰碑》第8~12自然段时,我主要采用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先是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体会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接着放手让学生说体会,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不同的朗读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不同语感,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将军一起生气,一起发怒,一起暴跳如雷,最后又跟着将军一起震惊,一起感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有了这种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体验,更有一种心灵的强烈震撼。最后,师生合作,用满怀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崇高敬意。这一过程,正好体现了从“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 走向“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的理念。
因此,老师只要在课堂上舍得多给时间,放手让学生尽情、反复朗读,并配以适当的感情指导,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 训练表达,指导抒发情感
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努力达成“新课程”提出的小学高年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目标。
教学《丰碑》时,我在屏幕上显示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画面,引导学生边看屏幕上的画面,边想象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会想些什么。然后进行说话训练:作为军需处长,他是怎么尽心尽责解决部队给养的?学生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对军需处长的敬意油然而生。
当学生的心融于文章中,真情注入课文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给“丰碑”题词。学生们纷纷满怀深情地给这座“丰碑”题了词。师生的感情又一次掀起了波澜。我再次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7和18自然段时,许多学生两眼都噙满了泪水。他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了自己内心无比的激动。军需处长那高大的形象、闪光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中。他们不仅理解了文中“丰碑”的内在含义,更在自己心中树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五、 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鲁迅先生说,读书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教学的一大窍门。
因此,教完《丰碑》这篇课文后,我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了“红军长征英雄多”综合实践活动:观看长征题材的影视,组织长征故事宣讲会、长征组诗欣赏会,开展“读《丰碑》有感”的征文比赛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成了《丰碑》一课情感陶冶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使学生对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革命传统和优秀品质既入眼入耳,又入心入脑: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不怕牺牲,拥有这样的指战员的队伍必胜。同时,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红军精神品质的决心和行动: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精神。
的确,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适当地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更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稳定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语文教学要像农民犁田一样,从深处犁过去,而不能从表面划过去!”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努力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艺术吧!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