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史上浓重的一笔,笔者将针对文人画的具体含义,文人画发展中体现出“书画一律”的特点,以及中国画中“书画同源”与文人画的关系进行讨论。同时也探讨了“六法”论,“南北宗”论对中国文人画产生的影响等。
关键词:文人画 书画一律 六法 南北宗
谈起中国古代文人画,目前在我国以探讨得比较多的问题为文人画中的“书画一律”之观点,以及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绘画之比较较为常见。
中国文人画中的“书画一律”,从字面上解析,可以简单地解答为,“书”即书法,即指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是相通的。“书画一律”主要是指书法与绘画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上能产生共鸣,是一致的。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观点,认为中国书法与绘画的起源是一样的。书画同源也为中国文人画中关于书画一律观点奠定了理论依据。
一、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由来
(一)文人画的含义
文人画即文人的绘画,最早文人画被称为“士夫画”,它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种类,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它有别于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它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及其注重画家自身的笔墨趣味,不追求绘画的形似,同时也沿袭了我国古代绘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特点。
(二)文人画的起源
中国文人画最早形成于宋代,发展到明清时达到了顶峰。最早提出“士夫画”这个词的正是北宋的苏轼,到了元初赵孟頫等人开始使用了“士夫画”的这个概念,且文人画画家的身份多为文人士大夫。到了明代晚期时,著名的书画理论家董其昌则更进一步提出了“文人之画”的概念,他以“南北分宗说”为基础,认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家必须要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三)文人画的特点
中国文人画在取材上有着一贯的特点,常为梅、兰、竹、菊,以及花鸟,山水或者木石等等。文人画家们多以这些绘画的题材借物寓情。他们崇拜拥有高尚情操的人,对当时社会中出现的腐败之气嗤之以鼻。同时他们也利用这些题材,画出自己的理想、抱负,抒发自己心中的一些苦闷。
从文人画本身的风格特点上可以看出,文人画更为强调画家自身的笔墨情趣,舍弃形似,追求神似,即神韵。同时文人画对画家本身的文化造诣要求颇高,需要画家的文学,书法技艺及画中意境的营造等有一定的领悟。
二、文人画中的“六法” 与“书画一律”的关系
(一)书画一律之“书画同源”
“书画一律”是指书法和绘画为相通之物,而“书画一律”的理论依据则来源于“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指书法和绘画的起源是相同的,这种论点得到了许多赞同的声音。
最早赞成“书画同源”的倡导者可以追溯到魏的曹植:盖画者,鸟书之流也[1]。唐代在理论和技术上都为人物画的出现作了一定的准备,张彦远则在历代名画录中记录到: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2]。
(二)从“六法”到“书画一律”
大家熟悉的“六法”论,是由南齐的谢赫提出,而“六法”的出现,直接成为了中国古代书画的技术风向标。何为“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3]。
“六法”解释了一幅优秀的作品应当在神韵,用笔方法,象形,色彩,构图,临摹上都要具备一定的认识,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书法的学习,书法也是需要对用笔,神韵,临摹,构图上等具备一定的认知。
“六法”的出现,有再一次的丰富了“书画同源”这一理论,证明了书法与绘画具备着一样的本质与相同的审美趣味。
(三)文人画与“六法”
文人画的精髓可以说是“重情重意”,这一点与“六法”的重点相似,“六法”开篇提起的“气韵生动”同样强调绘画的内在精气神,强调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意。谢赫曾说过:“卫协之画。虽不赅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众雄,旷代绝笔。”可谓清晰地表述了对绘画追求神韵的要求。
三、“南北宗”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
(一)“南北宗”论的形成
“南北宗”论的倡导者是明朝的董其昌。此“南北宗”论是针对绘画而谈,它与佛教禅宗中的“南北宗”论亦有一定联系。禅宗中提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形成鲜明对比,对前者多为赞扬,强调人的内心想法,而绘画中的“南北宗”亦是如此。
“南北宗”的理论形成同样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朝廷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很多官员选择避世,而董其昌就是其中之一,他退出官场后,醉心于绘画,并把唐代之后的山水绘画分成了“南北宗”。
(二)“南北宗”论的特点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主要特点在于:山水画自唐以来就分为南北两个宗派。崇“南宗”贬“北宗”,“南宗”高于“北宗”。董其昌认为“南宗”绘画重意,而“北宗”绘画偏重于形,从而提倡“南宗”而贬低“北宗”。此外,他还认为山水画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表现形式、表现技法的问题,即用笔的方法,用墨以及着色的区别等。
(三)“南北宗”论与“书画一律”之间的联系
明代文人画的代表为“吴门画派”,吴门画派提倡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从技法上弱化对自然景物的写实描绘,重视笔墨技法上的创新与表现。“吴门画派”通过“南北宗”论扩大了当时的艺术影响力。
“南北宗”的出现对于当时主攻工笔山水的画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力,原本画风细腻扎实的浙派画家却被贬低为匠气颇重等。“南北宗”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出现在中国画的舞台上。
“书画一律”论强调书法与绘画从本源上是相同的,而这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强调的是神韵,表达的情意上是一致的,而“南北宗”论下的绘画、书法作品中,同样透漏着“书画一律”这一的特点。 四、“书画一律”发展下的文人画
(一)线条的艺术
中国画向来是“线条的艺术”,它注重书法用笔也可以用“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来解释。郭若虚曾说过:“故说者谓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笔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4]。”这他为了表明“书画一律”中书法和绘画在用笔上是共通的特点。文人画同样再一次实现了把“书画一律”中书法用笔的书写性、抒情性的特点使用到绘画中,并伴随着文人画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书画一律”对文人画的影响
宋时,人们普遍都崇尚书画之风,其中,书法俨然摆脱掉前人严谨之余抒情达意却不够的特点,书法的这种发展,同样也使得人们把绘画参与到这种改变中来,大家都意识到,可以把绘画中抒情部分无限的扩大。
宋代尚意,常把自身的想法植入到绘画作品中,如同在绘画中打上了自己的心灵印记,以此来表达画家内心的思想以及个人的修养和情操等。诗、书、画、印的统一,也完美的诠释了文人画对于以书入画的重要性,这样的特性使得文人画画家们必定是注重学识、修养、气质乃至自身的品格的人。大家所熟知的,苏轼的《枯木竹石图》和米芾的《珊瑚贴》,已然用行草入画抒情达意,发展至元初时,赵孟颊更是明确提出了“书画同笔”的理论。
文人画到元代时,题材多变为梅、兰、竹、菊以及松、石等,由于元代的历史背景,使得文人大部分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用书画来表达清高坚贞的品格。元四家中的倪瓒更是说到:“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5],他用画竹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之气。
文人画画家看重的“书画同源”,即“书画一律”。他们对于其中书画抒情达意的表达甚为注重。赵孟颊的书画中,以八法入画,以此来抒发自己知音难寻,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文人画发展到明清时,已经成为了主流绘画,并达到了顶峰,从“明四家”“四王”“四僧”“扬州八怪”等,无不体现着文人画“重情重意”的特点。清代时,文人画更是在风格上和笔墨上出现了大胆的创新,其中“四僧”中以朱耷、石涛最为突出。八大山人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且造形夸张,意境冷寂却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石涛的书法中,楷书中融入了隶书,笔法怪异中透着淳朴,从他的书画中就能看出此人洒脱叛逆的个性。
简而言之,文人画的发展反映的是每个时代的发展,它适应时代的需要,无论文人画如何的变化,如何的创新,它自身的本质特征不会改变。文人画始终保持着以意入画,借物抒情的特点,同样文人画也延续了中国画“书画一律”的传统,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会使文人画在新的历史舞台上书写新的灿烂篇章。
参考文献:
[1][魏]曹植.画赞序[c].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C].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27
[3][明]宋濂.画原[c].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95
[4]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c].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5.
[5]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J],绘学杂志,1992:2
作者简介:
冯丹,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教师。研究方向:高职美术。
关键词:文人画 书画一律 六法 南北宗
谈起中国古代文人画,目前在我国以探讨得比较多的问题为文人画中的“书画一律”之观点,以及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绘画之比较较为常见。
中国文人画中的“书画一律”,从字面上解析,可以简单地解答为,“书”即书法,即指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是相通的。“书画一律”主要是指书法与绘画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上能产生共鸣,是一致的。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观点,认为中国书法与绘画的起源是一样的。书画同源也为中国文人画中关于书画一律观点奠定了理论依据。
一、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由来
(一)文人画的含义
文人画即文人的绘画,最早文人画被称为“士夫画”,它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种类,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它有别于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它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及其注重画家自身的笔墨趣味,不追求绘画的形似,同时也沿袭了我国古代绘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特点。
(二)文人画的起源
中国文人画最早形成于宋代,发展到明清时达到了顶峰。最早提出“士夫画”这个词的正是北宋的苏轼,到了元初赵孟頫等人开始使用了“士夫画”的这个概念,且文人画画家的身份多为文人士大夫。到了明代晚期时,著名的书画理论家董其昌则更进一步提出了“文人之画”的概念,他以“南北分宗说”为基础,认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家必须要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三)文人画的特点
中国文人画在取材上有着一贯的特点,常为梅、兰、竹、菊,以及花鸟,山水或者木石等等。文人画家们多以这些绘画的题材借物寓情。他们崇拜拥有高尚情操的人,对当时社会中出现的腐败之气嗤之以鼻。同时他们也利用这些题材,画出自己的理想、抱负,抒发自己心中的一些苦闷。
从文人画本身的风格特点上可以看出,文人画更为强调画家自身的笔墨情趣,舍弃形似,追求神似,即神韵。同时文人画对画家本身的文化造诣要求颇高,需要画家的文学,书法技艺及画中意境的营造等有一定的领悟。
二、文人画中的“六法” 与“书画一律”的关系
(一)书画一律之“书画同源”
“书画一律”是指书法和绘画为相通之物,而“书画一律”的理论依据则来源于“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指书法和绘画的起源是相同的,这种论点得到了许多赞同的声音。
最早赞成“书画同源”的倡导者可以追溯到魏的曹植:盖画者,鸟书之流也[1]。唐代在理论和技术上都为人物画的出现作了一定的准备,张彦远则在历代名画录中记录到: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2]。
(二)从“六法”到“书画一律”
大家熟悉的“六法”论,是由南齐的谢赫提出,而“六法”的出现,直接成为了中国古代书画的技术风向标。何为“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3]。
“六法”解释了一幅优秀的作品应当在神韵,用笔方法,象形,色彩,构图,临摹上都要具备一定的认识,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书法的学习,书法也是需要对用笔,神韵,临摹,构图上等具备一定的认知。
“六法”的出现,有再一次的丰富了“书画同源”这一理论,证明了书法与绘画具备着一样的本质与相同的审美趣味。
(三)文人画与“六法”
文人画的精髓可以说是“重情重意”,这一点与“六法”的重点相似,“六法”开篇提起的“气韵生动”同样强调绘画的内在精气神,强调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意。谢赫曾说过:“卫协之画。虽不赅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众雄,旷代绝笔。”可谓清晰地表述了对绘画追求神韵的要求。
三、“南北宗”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
(一)“南北宗”论的形成
“南北宗”论的倡导者是明朝的董其昌。此“南北宗”论是针对绘画而谈,它与佛教禅宗中的“南北宗”论亦有一定联系。禅宗中提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形成鲜明对比,对前者多为赞扬,强调人的内心想法,而绘画中的“南北宗”亦是如此。
“南北宗”的理论形成同样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朝廷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很多官员选择避世,而董其昌就是其中之一,他退出官场后,醉心于绘画,并把唐代之后的山水绘画分成了“南北宗”。
(二)“南北宗”论的特点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主要特点在于:山水画自唐以来就分为南北两个宗派。崇“南宗”贬“北宗”,“南宗”高于“北宗”。董其昌认为“南宗”绘画重意,而“北宗”绘画偏重于形,从而提倡“南宗”而贬低“北宗”。此外,他还认为山水画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表现形式、表现技法的问题,即用笔的方法,用墨以及着色的区别等。
(三)“南北宗”论与“书画一律”之间的联系
明代文人画的代表为“吴门画派”,吴门画派提倡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从技法上弱化对自然景物的写实描绘,重视笔墨技法上的创新与表现。“吴门画派”通过“南北宗”论扩大了当时的艺术影响力。
“南北宗”的出现对于当时主攻工笔山水的画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力,原本画风细腻扎实的浙派画家却被贬低为匠气颇重等。“南北宗”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出现在中国画的舞台上。
“书画一律”论强调书法与绘画从本源上是相同的,而这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强调的是神韵,表达的情意上是一致的,而“南北宗”论下的绘画、书法作品中,同样透漏着“书画一律”这一的特点。 四、“书画一律”发展下的文人画
(一)线条的艺术
中国画向来是“线条的艺术”,它注重书法用笔也可以用“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来解释。郭若虚曾说过:“故说者谓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笔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4]。”这他为了表明“书画一律”中书法和绘画在用笔上是共通的特点。文人画同样再一次实现了把“书画一律”中书法用笔的书写性、抒情性的特点使用到绘画中,并伴随着文人画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书画一律”对文人画的影响
宋时,人们普遍都崇尚书画之风,其中,书法俨然摆脱掉前人严谨之余抒情达意却不够的特点,书法的这种发展,同样也使得人们把绘画参与到这种改变中来,大家都意识到,可以把绘画中抒情部分无限的扩大。
宋代尚意,常把自身的想法植入到绘画作品中,如同在绘画中打上了自己的心灵印记,以此来表达画家内心的思想以及个人的修养和情操等。诗、书、画、印的统一,也完美的诠释了文人画对于以书入画的重要性,这样的特性使得文人画画家们必定是注重学识、修养、气质乃至自身的品格的人。大家所熟知的,苏轼的《枯木竹石图》和米芾的《珊瑚贴》,已然用行草入画抒情达意,发展至元初时,赵孟颊更是明确提出了“书画同笔”的理论。
文人画到元代时,题材多变为梅、兰、竹、菊以及松、石等,由于元代的历史背景,使得文人大部分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用书画来表达清高坚贞的品格。元四家中的倪瓒更是说到:“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5],他用画竹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之气。
文人画画家看重的“书画同源”,即“书画一律”。他们对于其中书画抒情达意的表达甚为注重。赵孟颊的书画中,以八法入画,以此来抒发自己知音难寻,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文人画发展到明清时,已经成为了主流绘画,并达到了顶峰,从“明四家”“四王”“四僧”“扬州八怪”等,无不体现着文人画“重情重意”的特点。清代时,文人画更是在风格上和笔墨上出现了大胆的创新,其中“四僧”中以朱耷、石涛最为突出。八大山人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且造形夸张,意境冷寂却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石涛的书法中,楷书中融入了隶书,笔法怪异中透着淳朴,从他的书画中就能看出此人洒脱叛逆的个性。
简而言之,文人画的发展反映的是每个时代的发展,它适应时代的需要,无论文人画如何的变化,如何的创新,它自身的本质特征不会改变。文人画始终保持着以意入画,借物抒情的特点,同样文人画也延续了中国画“书画一律”的传统,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会使文人画在新的历史舞台上书写新的灿烂篇章。
参考文献:
[1][魏]曹植.画赞序[c].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C].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27
[3][明]宋濂.画原[c].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95
[4]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c].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5.
[5]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J],绘学杂志,1992:2
作者简介:
冯丹,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教师。研究方向:高职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