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针对数学问题,恰当的创设情境,并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产生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对探究未知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投身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还极大的活化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将会明显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概念教學,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基本题型,由于其解题思路较为明确,表面上看似乎不具备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只要教师留意,便会发现其潜在的功能,它们里面往往隐含着新的数学概念或概念的进一步挖掘,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上,要求教者认真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究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已知数列的a1=3,a2=6且满足aa+2=aa+1-aa试写出数列{an}的前五项。”这是高中代数的练习题,这道题就是“周期数列”这一概念很好的载体。就题本身而论,学生是极容易写出其前五项的,但教师如果创设以下情境,“周期数列”的概念就会随之而产生。待学生求出前五项后:
教:同学们再求五项看能发现什么?
生:从第七项起开始重复出现。
教:与前面所学的哪一个数学概念极为相似?
生:周期函数的概念;这个数列是不是周期数例。
此时,教师要即时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是学生有“自我发现”的快感,这样“周期数列”的概念就会随之而产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创设求解引申题:求a2002和a1+a2+…+a2002之值,学生便会在“自我发现”的兴奋中,很快的得出结果。
又如“已知f(x) =2x/(3+2x+1) 求f-1(1/4)”。
很多学生一看此题就想:先求反函数,再求f-1(1/4)的值,教师可出其不意地创设情境问:能不求反函数f-1(x)迅速求出f-1(1/4)吗?学生可能会被教师突设的情境搞蒙了,此时,教师可适时的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回顾反函数的定义,可知,1/4属于函数的值域,于是可设f-1(1/4)=x则f(x)=1/4解得x=0,于是有f-1(1/4)=0,这样既快速的求出解答,又深刻的领会了互为反函数概念的内涵。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惊叹不已,充分体会到积极参与所获得更高追求和更丰硕的成果,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一题多解,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一道典型的习题,往往里面蕴含着多种解法,而各种解法就意味着多种数学思想的体现和知识点的交会。而一题多解又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数学方法的重要措施,多解发现的前提是需要教师恰当的创设情境,适时的引导。多解的产生让学生来完成,教师且不可越俎代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达到各种数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和各个知识点融合贯通的目的。
三、在辩证统一上,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培养学生的唯物世界观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即对立统一。而数学中就存在着大量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如“正与负”、“动与静”、“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等等,这些关系既通过数学现象表现出来,又反映着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只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创设情境,并加适当的引导,就会为学生解决问题另辟溪径。
如: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过BD1的截面分别交AA1,CC1,于E、F点,求四边形BED1F面积的最小值。
分析:由题目所给无论截面BED1F如何变化,BE与FD1、BF与ED1的位置关系总是不变的,但E又是线段AA1上的动点, BED1F的两边BE、FD1及∠BED1也在随之变化,因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创设情境:截面BED1F虽在变,但对线BD1却始终不变,且BD1=,于是SBED1F=2S△BED1,点拨:欲求SBED1F面积的最小值,只需求得E到BD1之间的最小值即可。学生积极思考,马上就会得到:AA1和BD1间的距离,就是E到BD1间的最小值(,随之就会得到所求的结果为(。这道题就是充分利用了“动中窥静,静中思动”的原则达到曲径通幽之目的。
又如:在“数列和数学归纳法”这一章里,有很多升华公式和结论,都是较好的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培养学生唯物世界观的典型;只要教者留意,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原则,以典型例题为载体,创设问题的情境,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的“内部动机”就不难引发;一些公式和结论就由原来的教者“给予”变成了学者“探得”;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步走入课堂,就为教育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广阔的天地,教者可编制一些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可观、可感、可听、可辩的高质教学软件,将学生最大限度的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
一、概念教學,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基本题型,由于其解题思路较为明确,表面上看似乎不具备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只要教师留意,便会发现其潜在的功能,它们里面往往隐含着新的数学概念或概念的进一步挖掘,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上,要求教者认真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究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已知数列的a1=3,a2=6且满足aa+2=aa+1-aa试写出数列{an}的前五项。”这是高中代数的练习题,这道题就是“周期数列”这一概念很好的载体。就题本身而论,学生是极容易写出其前五项的,但教师如果创设以下情境,“周期数列”的概念就会随之而产生。待学生求出前五项后:
教:同学们再求五项看能发现什么?
生:从第七项起开始重复出现。
教:与前面所学的哪一个数学概念极为相似?
生:周期函数的概念;这个数列是不是周期数例。
此时,教师要即时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是学生有“自我发现”的快感,这样“周期数列”的概念就会随之而产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创设求解引申题:求a2002和a1+a2+…+a2002之值,学生便会在“自我发现”的兴奋中,很快的得出结果。
又如“已知f(x) =2x/(3+2x+1) 求f-1(1/4)”。
很多学生一看此题就想:先求反函数,再求f-1(1/4)的值,教师可出其不意地创设情境问:能不求反函数f-1(x)迅速求出f-1(1/4)吗?学生可能会被教师突设的情境搞蒙了,此时,教师可适时的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回顾反函数的定义,可知,1/4属于函数的值域,于是可设f-1(1/4)=x则f(x)=1/4解得x=0,于是有f-1(1/4)=0,这样既快速的求出解答,又深刻的领会了互为反函数概念的内涵。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惊叹不已,充分体会到积极参与所获得更高追求和更丰硕的成果,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一题多解,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一道典型的习题,往往里面蕴含着多种解法,而各种解法就意味着多种数学思想的体现和知识点的交会。而一题多解又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数学方法的重要措施,多解发现的前提是需要教师恰当的创设情境,适时的引导。多解的产生让学生来完成,教师且不可越俎代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达到各种数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和各个知识点融合贯通的目的。
三、在辩证统一上,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培养学生的唯物世界观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即对立统一。而数学中就存在着大量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如“正与负”、“动与静”、“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等等,这些关系既通过数学现象表现出来,又反映着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只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创设情境,并加适当的引导,就会为学生解决问题另辟溪径。
如: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过BD1的截面分别交AA1,CC1,于E、F点,求四边形BED1F面积的最小值。
分析:由题目所给无论截面BED1F如何变化,BE与FD1、BF与ED1的位置关系总是不变的,但E又是线段AA1上的动点, BED1F的两边BE、FD1及∠BED1也在随之变化,因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创设情境:截面BED1F虽在变,但对线BD1却始终不变,且BD1=,于是SBED1F=2S△BED1,点拨:欲求SBED1F面积的最小值,只需求得E到BD1之间的最小值即可。学生积极思考,马上就会得到:AA1和BD1间的距离,就是E到BD1间的最小值(,随之就会得到所求的结果为(。这道题就是充分利用了“动中窥静,静中思动”的原则达到曲径通幽之目的。
又如:在“数列和数学归纳法”这一章里,有很多升华公式和结论,都是较好的创设情境,引发“内部动机”,培养学生唯物世界观的典型;只要教者留意,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原则,以典型例题为载体,创设问题的情境,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的“内部动机”就不难引发;一些公式和结论就由原来的教者“给予”变成了学者“探得”;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步走入课堂,就为教育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广阔的天地,教者可编制一些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可观、可感、可听、可辩的高质教学软件,将学生最大限度的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