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脚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sions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我站在一栋楼的楼顶,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我要说说脚,说说脚的种种妙用。
  首先脚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此物件,位于人体的最下部,具有移动和支撑人体重量的两大重要功能。它能进能退。进的时候,可快可慢。尤其关键时刻,踹你一脚,没商量。那个得意劲,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大脑的主人;退的时候,可以凌霄轻步,闪转腾挪,世故得让人心有余悸。
  俗话说,噱在头,蹩在脚。譬如,某君被人踩了一脚,这种事,最好不开口,否则,真理往往溜向对方。有位先生坐公交车回家,上车后看到尾部宽敞,便从人缝中往后挤。由于车晃动得厉害,此先生伸了三次腿才挤过去。谁知刚站稳,一位女士就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你故意踩了我三次了,哼,不正经,要占我便宜是吧?”先生赶紧道歉,可对方仍大骂不止。先生强忍着怒气向对方道歉:“对不起,我错了,向你赔罪……”没想到,该女子竞变本加厉地谩骂……可见,脚下“无德”的时候,可能引得无素质者口中无德。
  脚有时可当成“探雷器”使用。若有危险,难保不下意识地用脚作试探状。比如我们有时遇到前途未明之事,就会用脚先试探试探,结果脚就充当了一次人体的“探雷器”。生活中,某些人就是典型的“脚”色,遇到好事,便争破头皮往上抢,那种丑态,就是一个典型的“丑脚”。遇到好事,激动地不但忍不住要伸手去,连脚丫子都蠢蠢欲伸,别说拒绝啦!
  脚掌厚,与脸皮厚截然不同。脚掌厚,除了先天的遗传原因,后天形成的厚脚掌可能说明该同志吃苦耐劳,是好人。而脸皮厚,说明此人是个不要面皮之辈。我们习惯用手脚不清,比喻那些霄小之徒。这些年,中国足球队被称为“国脚”,可惜每每交战不是落荒而败,就是丑事缠身,落了个“臭脚”的骂名。我们还喜欢用头重脚轻,来比喻某些头腦发胀,脚下无力者。现实中某些爱出风头的为官者,为了政绩,搞些劳民伤财的工程,就是典型的脚下“显摆”。我们还常说,“某某人是某某的左右手”,听起来很顺耳,仔细一研究,就有些不对了,其实应该换作“左右脚”更适合,通常“跑腿”的机会比“动手”的机会多。这类“鄙脚”言行,只要你愿意且有耐心,集成一部跑腿大全并不难。
  有个成语叫狡兔三窟,那是指动物们。现代某些贪官,狡猾地常爱玩脚踏两只船的伎俩。他们的攀援术是谁有用就依附谁,多头出击。他们认为,“脚踏两只船”是一种生存之道。如果只会死心塌地地踏着一条船划着一支桨独行于风雨之中,实在是有些“虚度了丰富多彩的人生”。这些人,生活的理念是,宝贵的生命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一艘船里葬身,那多亏!所以,他们的生存之道是,多给自己留条后路,多踩几条船才会无后顾之忧,哪条船更稳上哪条,不损毫发,何乐而不为?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孔武有力,刀枪不入,可惜其致命弱点又恰恰在全身最不起眼的部位——脚踵,经不起被人一击。敌人于是窥准了这个弱点,略施小计,就使他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人物之一。莎士比亚的一个剧本,里头有个带点灵气的小人物,善于奉承主人却得不到好报,于是诅咒,意思是希望主人脚趾头生冻疮并被人踩上一脚。这话听起来有些滑稽,不过自有妙处,诸如“出门被车撞死”一类的恶骂,让人觉得恶毒。
  上帝给了人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给人一条舌头,就是要我们别说两面话:而给了一双脚,要求我们站得正且直。
  说了这么多关于脚的闲话,咱也该下楼,活动活动筋骨,伸伸脚了,关键时候,说不定和芸芸众生中的某一位,来个“脚”斗呢!
其他文献
爱读书的人对书总有特殊的感情。古往今來,热爱读书的人不计其数,对读书的说法也有种种,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陈寿说“一日无书,万事荒废”,孟子则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籍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但是,也有一些读书人没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自己没长进,反而厌恨书籍坑害了自己。南北朝时,梁朝的梁元帝就是这么一个。  梁元帝萧绎是个爱读书的
期刊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至于临时经济短缺,更是难免的事情,所以,亲朋邻里之间相互借个钱,乃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有借有还,人之常情,正当交往,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官员尤其是手握一定权力者的借钱,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首先要打个问号,有所警惕。我不是说,当官的都富有,不会碰到囊中羞涩的时候。问题是,有些官员玩的是明“借”实“讹”的把戏。在现实社会中,这已经成为贪官的一种敛财手段。  譬如,新华社
期刊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代人的学历越来越高了,知识越来越多了,“不认字”的却也是越来越多了。  有一位领导,自称是全国的书法大家,博士生导师,一家文化单位请他题字,他拉过一张八尺长条的宣纸来,拿大提斗笔醮饱墨,一气呵成,龙飞凤舞,跃然纸上。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等他老人家放下笔盖完大印,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大喊好好好!  我写得怎么样?  看掌声停了,领导问大家。  写得好!写得好!  又是一阵热烈的
期刊
我有个文人圈子。说它是文人圈子,是因为圈子里男女老少几十号人个个都能舞文弄墨、吟诗作文。有人还出了几本书,堪称作家。去年建了个微信群,大伙儿常在里面聊天、发信息、晒文章,很是热闹。  都说文人相轻,可我觉得无论是圈里、群里大家都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有的还称兄道弟亲热得很。你如果晒晒自己的文章或诗词,马上就能引来一片赞扬声。  偶尔也有批评的声音。前不久一位作家的文章被人品头论足地批评了一通,也许
期刊
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  一辉煌40年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艰辛进行伟大实践的40年。其历史成就、历史功勋、历史价值、历史意义,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全世界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可。经过了40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对党、国家、民族的进步与未来,更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二探索奋斗取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期刊
我熟悉不少45至65岁的人,应该说,这个年龄段还没到颐养天年之时。但是,这些年来,不管是收到的微信,还是相聚时的聊天,大家谈的多是养生和健康。有些说的更到位:只要活着就好。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不,前几天朋友又发来个段子:“夕阳不会无限好,快乐一秒是一秒。”连续轰炸般“忠告”,引起了我的思考:“夕阳”应该怎样“红”?  先说说我对“夕阳”的定位。50岁左右,窃以为不能算作“夕阳”,应是“下午四
期刊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视野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有限的生命长度,我们的兴趣爱好的偏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我们是不可能如古典小说中的智慧人物诸葛亮之类那样,真的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也不可能真的无所不知,而且假如我们在面对相对陌生的事物的时候,太过单纯与粗心,是有可能出现诸多错误——甚至于荒诞不经的错误的。  宋人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一章中,说到晚唐段成
期刊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挑夫,每天挑水走过一条崎岖的小径。然而,扁担两头的水桶一只完好,一只有裂缝。因为这个原因,他从溪边挑回家的水永远只有一桶半水。意想不到的是,时深日久,有裂缝的水桶的那一端的路旁,却开满了美丽的花朵;而另一端的路旁,只有一些零星的杂草。这正是缺陷成就美丽的一个例证。  人,是不容易知足的动物,很多处于珠圆玉润、堪称完美状态下的人,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抱怨自己的生活。会说话的人,往往
期刊
我想写这个题目久矣。只因没遇到牵动人心、引起舆论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作“引子”,便迟迟动不了笔。  不经意问,我所需要的材料来了:杭州市七旬老人老沈(化名),每月退休金4000多元,老伴退休金每月3000多元,儿子上班年收入五六万元。虽然也早已在城边为儿子买了套两居室的房子,“时刻准备着”,可“就是一直为找不到女主人发愁”,眼下儿子40多岁了,仍是光棍一条。因此才有了《37℃高温舍不得开
期刊
人,都希望长寿。皇帝想万岁,百姓盼百岁,还是老百姓的期盼现实些。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寿百岁,他说,“死而不亡者寿”,身虽死而不被遗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这颇像“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现代诗句。  一提健康,会想到健壮的身躯。是的,外形的健康是可看到的,而内心的健康往往被忽视。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养形,不知养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跑也。”这个比喻十分恰当。  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