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描写童年生活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究竟是什么目的和意图?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了问题研讨的方法。在立足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拓展研读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一、抓住教材文本,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先回忆百草园的儿童生活,说明在那曾经是“我的乐园”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作者通过在文章前半部通过描写百草园的可玩、可爱之处,来表达儿童的无比快乐。例如,作者写自家后院的一个园,园里无限生机,无限乐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分句来看,作者采用了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借儿童的观察生活的眼光,把百草园的无限趣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作者涉及的自然界的事物来看,有“石井栏”、“皂荚树”、“桑葚”、“ 鸣蝉”,以及“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无限情趣的小东西,给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光滑”的石井栏,是常年累月从井里汲水的缘故;也是童年的“我”好奇地抚摸所认识的结果;“肥胖”黄蜂,既表现出了昆虫肥大可爱,又说明了孩子喜欢的原因;“叫天子”的轻捷,是因为它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也是与儿童想与鸟儿比翼试飞的心理吻合。而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通过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来,给人以热闹非凡的感受。等等。因此,作者将百草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动静搭配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百草园特别可爱。接着,在文章的后半部则描写三味书屋的情形: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这里先来看一下作为我国教育的传统私塾,根据记载: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因此,当孩子们沉湎于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园子时,免不了私塾先生的呵斥。
二、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写作意图
文章多处以美妙的语言描写儿童生活的乐趣,其一: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其二: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三、探究学习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我们将摘引的《中国文化报》关捷《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一文介绍给学生读: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殊勋伟业。……
寿镜吾的办学方针之一就是传授知识,培养有文化的国民,坚决不讲八股文和试帖诗,不为封建王朝培养鹰犬和奴才。……课堂上,他那双近视的眼睛时不时向下搜寻着,看看学生当中哪个像荆柯、聂政。他讨厌刘邦,却非常热爱项羽,兴之所至,他要高诵“力拔山兮气盖世”,那情形和鲁迅描写的“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应该是一样的。
……
少年鲁迅和寿镜吾的思想是相通的,至少在反对科举制度上是一致的。鲁迅受“三味”精神的影响很大,他的身上也不时晃动着寿镜吾的影子。遗憾的是,绍兴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比较封闭,寿镜吾直到1929年逝世,也不知道周树人“变成”了鲁迅,他只知道这个学生在外做事。他曾对寿宇讲,他的学生当中周树人是最聪明的,不是一般的聪明,他读书读得深刻,作文更深刻,他可能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鲁迅非常敬重他的这位启蒙老师,每次回老家都要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启蒙老师。如果回不来,他一定要在春节前,用大红八行笺给寿镜吾写拜年信,用的是恭恭敬敬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态度十分恭敬。然而,他却从来不说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只是说自己在外面教书。或许,这是他对启蒙老师表现的一种谦卑吧。
一、抓住教材文本,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先回忆百草园的儿童生活,说明在那曾经是“我的乐园”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作者通过在文章前半部通过描写百草园的可玩、可爱之处,来表达儿童的无比快乐。例如,作者写自家后院的一个园,园里无限生机,无限乐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分句来看,作者采用了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借儿童的观察生活的眼光,把百草园的无限趣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作者涉及的自然界的事物来看,有“石井栏”、“皂荚树”、“桑葚”、“ 鸣蝉”,以及“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无限情趣的小东西,给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光滑”的石井栏,是常年累月从井里汲水的缘故;也是童年的“我”好奇地抚摸所认识的结果;“肥胖”黄蜂,既表现出了昆虫肥大可爱,又说明了孩子喜欢的原因;“叫天子”的轻捷,是因为它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也是与儿童想与鸟儿比翼试飞的心理吻合。而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通过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来,给人以热闹非凡的感受。等等。因此,作者将百草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动静搭配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百草园特别可爱。接着,在文章的后半部则描写三味书屋的情形: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这里先来看一下作为我国教育的传统私塾,根据记载: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因此,当孩子们沉湎于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园子时,免不了私塾先生的呵斥。
二、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写作意图
文章多处以美妙的语言描写儿童生活的乐趣,其一: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其二: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三、探究学习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我们将摘引的《中国文化报》关捷《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一文介绍给学生读: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殊勋伟业。……
寿镜吾的办学方针之一就是传授知识,培养有文化的国民,坚决不讲八股文和试帖诗,不为封建王朝培养鹰犬和奴才。……课堂上,他那双近视的眼睛时不时向下搜寻着,看看学生当中哪个像荆柯、聂政。他讨厌刘邦,却非常热爱项羽,兴之所至,他要高诵“力拔山兮气盖世”,那情形和鲁迅描写的“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应该是一样的。
……
少年鲁迅和寿镜吾的思想是相通的,至少在反对科举制度上是一致的。鲁迅受“三味”精神的影响很大,他的身上也不时晃动着寿镜吾的影子。遗憾的是,绍兴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比较封闭,寿镜吾直到1929年逝世,也不知道周树人“变成”了鲁迅,他只知道这个学生在外做事。他曾对寿宇讲,他的学生当中周树人是最聪明的,不是一般的聪明,他读书读得深刻,作文更深刻,他可能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鲁迅非常敬重他的这位启蒙老师,每次回老家都要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启蒙老师。如果回不来,他一定要在春节前,用大红八行笺给寿镜吾写拜年信,用的是恭恭敬敬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态度十分恭敬。然而,他却从来不说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只是说自己在外面教书。或许,这是他对启蒙老师表现的一种谦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