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学生能提出自己能够完成的学习目标,并有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一般科学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二、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外因素
1.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影响其自主学习的内因之一。
对学生本人来说,动机是影响其自主学习的内因之二。奥苏伯尔认为,情感中的成就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趋力决定因素,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别人了解和理解自己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指学生为了得到教师、家长表扬、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普遍存在而且发挥作用,因为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赢得地位的高低,因此一个人动机水平的高低直接与自主学习呈正比,成就动机越高,则学习自主性越强。
对学生而言,情绪是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因之三。
2.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师生间的关系、班集体的学习风气及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参考资料、信息资源等物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当学生学习时,心理感到最安全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课堂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一定要听不同的意见,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用语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一句简单的激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鼓励用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主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提高志向水平,激发学习动机
“志向水平”指人们在从事某一活动时对自己将来的成就所期望达到的水平。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使其达到适当的水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恰如其分地制订学习的奋斗目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前告知学习目标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求知兴趣,维持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撩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二是要适当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等自我创造活动中激发出强烈的求知兴趣和创造热情。三是教师要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艺,做到引课新颖别致,方法指导恰当,点拨启发性强,精心营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氛围。四是要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主动求知。
4.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是很难的,这就要要求教师制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可运用演讲、讨论、辩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收集材料,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他同学的问题时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自然而然,学生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于是形成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学习方法多样化
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及个性特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许多类型,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总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帮助和引导其不断摒弃一些不好的习惯,逐步探索建立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选择学习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尽兴地自主学习。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获得知识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的作为,教师都尽可以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学生能提出自己能够完成的学习目标,并有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一般科学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二、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外因素
1.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影响其自主学习的内因之一。
对学生本人来说,动机是影响其自主学习的内因之二。奥苏伯尔认为,情感中的成就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趋力决定因素,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别人了解和理解自己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指学生为了得到教师、家长表扬、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普遍存在而且发挥作用,因为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赢得地位的高低,因此一个人动机水平的高低直接与自主学习呈正比,成就动机越高,则学习自主性越强。
对学生而言,情绪是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因之三。
2.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师生间的关系、班集体的学习风气及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参考资料、信息资源等物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当学生学习时,心理感到最安全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课堂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一定要听不同的意见,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用语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一句简单的激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鼓励用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主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提高志向水平,激发学习动机
“志向水平”指人们在从事某一活动时对自己将来的成就所期望达到的水平。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使其达到适当的水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恰如其分地制订学习的奋斗目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前告知学习目标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求知兴趣,维持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撩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二是要适当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等自我创造活动中激发出强烈的求知兴趣和创造热情。三是教师要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艺,做到引课新颖别致,方法指导恰当,点拨启发性强,精心营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氛围。四是要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主动求知。
4.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是很难的,这就要要求教师制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可运用演讲、讨论、辩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收集材料,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他同学的问题时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自然而然,学生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于是形成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学习方法多样化
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及个性特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许多类型,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总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帮助和引导其不断摒弃一些不好的习惯,逐步探索建立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选择学习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尽兴地自主学习。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获得知识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的作为,教师都尽可以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