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初,格兰仕空调众多高层悄然进京,准备控告空调行业的龙头老大、同为广东著名企业的格力电器,声称“要为光波空调市场打假”。无论格兰仕此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这已经不是这两个企业的第一轮交锋了。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密“格格大战”的数年恩怨。
商战:从收购事件开始
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格力电器开始成为空调业的老大,其江湖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撼动。到2005年,格力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5%,全球市场占有率的8%。总经理董明珠傲然宣称:“全世界70%的空调产自中国,中国市场占据全球三分之一份额,格力电器要打造中国在全球被叫得响亮的品牌,现在差的只是时间而已。”
然而这样一个在空调市场上如日中天的企业,几年来却由于和母公司格力集团的内讧而一直陷身于改制的泥潭中。从2003年开始,格力改制便一直是这个企业最敏感的话题,2003年“格力电器股权将进行转让”的消息传出后,一大批企业蜂拥而至,格兰仕的身影也出现在其中。
2003年11月,格兰仕一位高层向外界透露,表示在格力“国退民进”的过程中,格兰仕收购格力股份的相关事宜正在洽谈。
■ 早期空调界“四大天王”之一、格力空调湖北分公司原老总郎青空降格兰仕,曾出任格兰仕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今天回过头去看当年的收购事件,有关专家分析说:格兰仕确有收购格力的动机。首先,从时机上来讲,“可以说格兰仕没有在最佳的时间进入空调行业”,因为它开始进入空调这个行业的时候,国内市场已经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再想别树一帜相当困难,因此空调内销这个领域始终是格兰仕的一块软肋。其次,格兰仕当时也比较缺乏好的营销团队。如果能收购格力,这两个问题无疑都能得到解决。除此之外,一位当时参与策划的分析师也表示,格兰仕目前的业务范围、经营能力与格力也有相似之处,而且格兰仕的民营性质可能会对改变格力现有的国有管理作风有帮助。
“在人才方面来讲,好的营销团队对格兰仕来说也是十分缺乏的。格兰仕显然也想在这个市场中争取更高的份额。”熟悉国内各类层级市场的营销专家卜凡表示,“但是在整体的运营上,给人的感觉是底气不足。这说到底仍然是一种基层营销人才的欠缺。在一些市场里面,格兰仕当时还沿用微波炉过去那种营销模式。但是做空调不一样,每个地级市经常有好几个业务员,有时候还需要一个办事处经理,而格兰仕没有。”
格兰仕副总裁俞尧昌也认为:“格兰仕原计划将格兰仕空调并入格力,今后,格兰仕只代表微波炉,格力只代表空调,从纵向深度发展,做大,做强,做精,做透。这样一来,非但不会削弱格力,反而会壮大格力,因为格兰仕有许多优势可以整合互补,所以说,事实上并购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大家为了更大的发展而走到一起来了。”
然而,形势很快就急转而下。由于格力电器在空调这一块的市场占有率远较格兰仕为高,因此格兰仕的这个举措被视为一种“蛇吞象”的野心。据传,当时珠海市委有关领导,把格力电器引进大股东的对象锁定在“全球五百强企业”,而这个传言在后来也得到了相关报道的证实。再加上其他一些企业、政府和地域因素,格兰仕对收购格力电器一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在03年底甚至否认自己的收购意图。而在格力方面,格兰仕的收购意向非但未能如愿,反而被视为“趁火打劫”,两家企业从此结下了“梁子”。
两格的第一次交锋就这样不了了之。而格兰仕对格力的这次动作,也被业界评为“野心与炒作兼备的行动”。
“挖角”事件引发纠纷
2005年中,空调界炸开了一颗重镑炸弹:早期空调界“四大天王”之一、格力空调湖北分公司原老总郎青空降格兰仕,出任格兰仕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原格兰仕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陈曙明任格兰仕空调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协助郎青的工作。
对外,郎青在就职后便几次高调出席重要场合;对内,则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措施,公布“施政纲领”,并扬言要将格兰仕空调内销量从今年的100万台提高到明年300万台的目标,且要在明年将格兰仕做到空调行业前4名。
对内方面,郎青掌权以后格兰仕出现一系列的变动:第一是推出了以郎青为代表的空调销售团队,其内销班子成员还包括曾在乐华空调任职的梁伟、曾在江苏五星电器任职的钱争鸣以及出任空调市场总监的赵为民;第二是确定“在渠道方面确保价格稳定,保证经销商合理利润空间,重视与家电连锁企业的合作,以终端制胜”的营销思路。第三是在湖北、浙江成立两家销售公司试点,一改旧习,推行全新的销售模式。
刚刚年过不惑的郎青纵横空调行业十年有余,1997年创建格力空调湖北分公司,其“厂商合资经营模式”被格力在全国推广,号称格力空调称霸的“三大法宝”之一。不过,相对于在格力期间的大胆,在格兰仕的郎青却显得有些谨慎。业界估测,这种谨慎或许是与格兰仕高层在理念上妥协的结果。然而即使是这种妥协性的结合也显得如此短暂,2005年底,外界开始哄传郎青将辞职。不
久后,格兰仕便宣布郎青不再代表格兰仕空调公司进行任何经营活动和文件签署,格兰仕空调目前由董事长陈曙明直接操盘。今年年初,格兰仕空调宣布总经理郎青正式离职,接替他的是原格兰仕微波炉销售公司总经理龚志安。
郎青从易帜到辞职不到半年,却不止一次引发了业界的许多联想与猜测。虽然格力和格兰仕两家企业都回避“挖角”这个敏感话题,但双方关系日益紧张却是有目共睹。
商战升级:“封杀格兰仕”背后的人与事
2005年10月,河北格力销售公司率先“封杀”格兰仕。然而这仅仅是一场举行交响乐的前奏。在接下来不到一个星期里,格力在其它省份也开始了相同的行动:凡格力的经销商一律不许销售格兰仕空调,如有违规者将取消代理格力空调的资格。
对于格力封杀格兰仕的起因,传媒一开始聚焦于当时所公布的海关榜排行:据“中国海关榜”2004年出口统计,格兰仕、格力、美的、伊莱克斯、科龙依次以155.7万台、153.9万台、137万台、135.3万台、116万台领跑中国空调业。在内销上格力是“大王”,而在外销上格兰仕却成了冠军。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戏称,“这场争端都是海关榜排行惹的祸”。不过,这场大规模的封杀未必是竞争意识作祟这么简单。如果我们从企业领导性格对企业决策影响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场封杀背后,有一个强势女人的存在——董明珠。
这是一个被业界形容为“路被她走过以后,连草都长不出来”的女人,这是一个永不认错的女人,一个不准下属对她说不的女人,一个不准经销商向她叫板的女人!“董明珠那妩媚的眼角一扫,闪现出来的不是柔情,而是刀剑!”在格力电器,董明珠就是女王,别的厂家老总要好眉好眼讨好经销商,她不。别的厂家要去和零售巨头套近乎,她不!“那是一个不按理出牌的女人!”2005年10正值郎青易帜之际,“格兰仕趁火打劫”的宿怨还没化解又添新仇,业界一直期待着看这个女人如何出招,果然,一出招就是大手笔。
对于这次封杀,专家和渠道商有着不同的反应。专家以为,从400多家到剩下真正有竞争力的七八家,短短的五年间,空调业就上演了一场比拼资本实力的生死时速,格力和格兰仕面对竞争也难免相残。而国美、苏宁对这场封杀则抱着一种看热闹甚至看笑话的心态。
“格力封杀格兰仕只限于格力的自营渠道,而同时,它本身却遭到了以国美为首的零售巨头的封杀!”苏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层表示,格力这种封杀很难有实质性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姿态。
“在郎青‘叛变’的时候作出这样的举措,除了对外的作用外,也是一种对内的警示。”格力的对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实际上是对格力旗下销售商的一种警示!
格力封杀格兰仕事件之后,两格之争再度升级。
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红紫之争端再掀波澜
2006年2月底,格兰仕空调北京市场一位销售经理向总部反映,格力空调正在北京空调市场宣传光波杀菌空调,其两大主打产品着力推广的紫外线光波纳米杀菌技术,与自家光波技术十分相似。不久,武汉方面也传来同样消息。跟着是江苏、山东等也出现类似情况。随后,格兰仕高层进京,向国家主管部门递交了投诉信,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尽早建立健康空调的行业标准。格兰仕还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格力的权利。
接着,格兰仕空调总经理助理吕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格兰仕独家的光波空调技术可能被竞争对手抄袭了。”格兰仕的技术总监分析说,格兰仕光波空调采用红外线光波杀菌技术,其特定红光波长产生‘离菌光’,对杀菌和改善空气质量有独特功效。并抨击紫外线光波“与红外线虽然都属于光波的一种,但紫外线对人体是有害的。”
对于格兰仕的公开挑战,格力电器新闻发言人黄芳华对“红、紫之争”不予置评,且认为这是格兰仕单方面的炒作。
当事的两家企业一方主动出击,一方傲慢不理,那么,业界又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呢?关于紫外线光波用于空调是否对人体有辐射和危害,家电研究专家尚未有一致的共识,业界也尚未有确切的行业标准。不过,渠道商却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这次“红紫之争”的微妙之处。
“格兰仕如此动作,其实还是担心格力侵占格兰仕利益。”北京苏宁电器空调部部长孙承志认为:“从目前北京苏宁空调销售看,只有格兰仕一家在推光波空调,而且是作为高端产品在推,市场潜力很大,而格力在苏宁尚未推出光波技术的空调产品。”
一些渠道商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光波空调是空调新军格兰仕的区隔卖点,不愿意自己开创的新市场被老对手切割掉,所以才有上述的举措。“这一切不仅仅是炒作”。
和渠道商不同,营销专家站在更超然的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第一,如果我们注意到两格在空调战场上的实力对比,就会发现这是格兰仕通过媒体运作强攻终端的手段之一。第二,如果我们注意到不久前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专门拜会苏宁大老板张近东,并签下数十亿元的采购大单的事件,那对我们理解渠道商的立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格兰仕新闻发言人赵卫民
赵为民:我们不管外人的说法,只是在做该做的事情
《品牌世界》:前一段时间格兰仕进京告格力的事情,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是否是一种炒作?
赵为民:这只是市场部的一个说法。目前我们就是要把三个产品做好,至于外界认为是否是一种炒作是他们的事情。
《品牌世界》:格兰仕在微波炉这一块无疑非常成功。现在整个企业战略重点转向空调之后,其营销模式是否会借鉴和延续原来做微波炉的模式?格兰仕微波炉这一块的营销模式对格兰仕空调来讲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借鉴还是一种经验桎梏?
赵为民:不会,随着产品和市场的改变,形式也将有很大的改变,任何成功的东西都不可以再复制,它只能根据市场的转变来找到一种适合市场的模式。但有一些优秀的经验可以借鉴。不但空调,就连微波炉的营销模式也在变。像过去微波炉的竞争不是很激烈,有时候很多个市甚至一个省才一个业务员,没必要养那么多人。现在来说各个环节都有人在竞争,没有人没法做事。
《品牌世界》:有竞争对手指出,格兰仕空调的终端人才并不很够,终端的人员管理也并非十分完善到位,对这种看法你怎么看?
赵为民:那只是一家之见。我就认为我们的终端做得很好。如果有什么问题,主要也是因为时间比较短。网络是少一点,但不是终端做得不好。
毕竟我们进入的时间比一些老大企业晚些,不可能要求我们一个小孩去跟一个大人做比较。我们毕竟是后来者,要从各个方面追赶加强。从产品的研发、营销到市场的维护都要加强。
《品牌世界》:应该说格兰仕微波炉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过来,有营销专家就比较担心这个品牌由于在微波炉方面太过强势,让格兰仕和微波炉之间划上等号,反而会阻碍了消费者对空调品牌的接受。
赵为民:从理论上来讲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就是人们故意强化了对微波炉的印象,但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在一开始都不可能是全能冠军,而只能是单打冠军。你不断地做出新的业绩,人们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
《品牌世界》 :2006年格兰仕的目标是多少?在排名上有多大的雄心?
赵为民:去年包括海外,一共做到三百多万台。今年整体来说要做到650万台,在国内大概是两百到三百万台。至于排名,我们不管外人,只要求自己达到自己需要的量。
■ 记者观点
目前来看,格兰仕整体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品牌影响力也比较弱。虽然梁昭贤亲自主管格力空调这一块,整个政策相对比较灵活,也发出了一些引起业界关注的招数。但正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营销主管所说:“格兰仕上头的政策到了下面的分公司和办事处,很多就不能落地,许多提议能看出很有针对性,如果能真的有效地执行,对格力将发生有力度的威胁。但由于其营销机构还是不够有力,短期内对格力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在他看来,“格兰仕空调这块的整个品牌还处在开发市场的阶段,还谈不上维护市场。在基层人才和市场管理人才上,格兰仕在空调行业内没有任何优势。”
而在格力方面,面对格兰仕的着着进逼,大多数时候却显得有些被动甚至迟钝。专家分析格力反应比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联合销售公司,下面的销售模式是:经销商占据的股份较小,而格力电器总部占据的股份大。整个格力的事情,基本上是董明珠说了算。“所有的联合销售公司,我格力是最大的,我具有绝对的领导权!”由于有董明珠这样一个独裁者的存在,一个事件出来,下面没有权力决定该怎么办,要层层上报,反应哪能不迟钝!
虽然如此,但格力的市场地位仍然不是现阶段的格兰仕所能撼动的。然而一旦格兰仕把局面布开,完成了市场开发,迈进市场维护阶段。就将对格力形成威胁。到时如果格力再不随着格兰仕的调整而接招,肯定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对格兰仕而言,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勤练内功,把基本功做扎实以后再发招的话,无疑将产生更大的威力。
商战:从收购事件开始
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格力电器开始成为空调业的老大,其江湖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撼动。到2005年,格力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5%,全球市场占有率的8%。总经理董明珠傲然宣称:“全世界70%的空调产自中国,中国市场占据全球三分之一份额,格力电器要打造中国在全球被叫得响亮的品牌,现在差的只是时间而已。”
然而这样一个在空调市场上如日中天的企业,几年来却由于和母公司格力集团的内讧而一直陷身于改制的泥潭中。从2003年开始,格力改制便一直是这个企业最敏感的话题,2003年“格力电器股权将进行转让”的消息传出后,一大批企业蜂拥而至,格兰仕的身影也出现在其中。
2003年11月,格兰仕一位高层向外界透露,表示在格力“国退民进”的过程中,格兰仕收购格力股份的相关事宜正在洽谈。
■ 早期空调界“四大天王”之一、格力空调湖北分公司原老总郎青空降格兰仕,曾出任格兰仕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今天回过头去看当年的收购事件,有关专家分析说:格兰仕确有收购格力的动机。首先,从时机上来讲,“可以说格兰仕没有在最佳的时间进入空调行业”,因为它开始进入空调这个行业的时候,国内市场已经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再想别树一帜相当困难,因此空调内销这个领域始终是格兰仕的一块软肋。其次,格兰仕当时也比较缺乏好的营销团队。如果能收购格力,这两个问题无疑都能得到解决。除此之外,一位当时参与策划的分析师也表示,格兰仕目前的业务范围、经营能力与格力也有相似之处,而且格兰仕的民营性质可能会对改变格力现有的国有管理作风有帮助。
“在人才方面来讲,好的营销团队对格兰仕来说也是十分缺乏的。格兰仕显然也想在这个市场中争取更高的份额。”熟悉国内各类层级市场的营销专家卜凡表示,“但是在整体的运营上,给人的感觉是底气不足。这说到底仍然是一种基层营销人才的欠缺。在一些市场里面,格兰仕当时还沿用微波炉过去那种营销模式。但是做空调不一样,每个地级市经常有好几个业务员,有时候还需要一个办事处经理,而格兰仕没有。”
格兰仕副总裁俞尧昌也认为:“格兰仕原计划将格兰仕空调并入格力,今后,格兰仕只代表微波炉,格力只代表空调,从纵向深度发展,做大,做强,做精,做透。这样一来,非但不会削弱格力,反而会壮大格力,因为格兰仕有许多优势可以整合互补,所以说,事实上并购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大家为了更大的发展而走到一起来了。”
然而,形势很快就急转而下。由于格力电器在空调这一块的市场占有率远较格兰仕为高,因此格兰仕的这个举措被视为一种“蛇吞象”的野心。据传,当时珠海市委有关领导,把格力电器引进大股东的对象锁定在“全球五百强企业”,而这个传言在后来也得到了相关报道的证实。再加上其他一些企业、政府和地域因素,格兰仕对收购格力电器一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在03年底甚至否认自己的收购意图。而在格力方面,格兰仕的收购意向非但未能如愿,反而被视为“趁火打劫”,两家企业从此结下了“梁子”。
两格的第一次交锋就这样不了了之。而格兰仕对格力的这次动作,也被业界评为“野心与炒作兼备的行动”。
“挖角”事件引发纠纷
2005年中,空调界炸开了一颗重镑炸弹:早期空调界“四大天王”之一、格力空调湖北分公司原老总郎青空降格兰仕,出任格兰仕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原格兰仕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陈曙明任格兰仕空调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协助郎青的工作。
对外,郎青在就职后便几次高调出席重要场合;对内,则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措施,公布“施政纲领”,并扬言要将格兰仕空调内销量从今年的100万台提高到明年300万台的目标,且要在明年将格兰仕做到空调行业前4名。
对内方面,郎青掌权以后格兰仕出现一系列的变动:第一是推出了以郎青为代表的空调销售团队,其内销班子成员还包括曾在乐华空调任职的梁伟、曾在江苏五星电器任职的钱争鸣以及出任空调市场总监的赵为民;第二是确定“在渠道方面确保价格稳定,保证经销商合理利润空间,重视与家电连锁企业的合作,以终端制胜”的营销思路。第三是在湖北、浙江成立两家销售公司试点,一改旧习,推行全新的销售模式。
刚刚年过不惑的郎青纵横空调行业十年有余,1997年创建格力空调湖北分公司,其“厂商合资经营模式”被格力在全国推广,号称格力空调称霸的“三大法宝”之一。不过,相对于在格力期间的大胆,在格兰仕的郎青却显得有些谨慎。业界估测,这种谨慎或许是与格兰仕高层在理念上妥协的结果。然而即使是这种妥协性的结合也显得如此短暂,2005年底,外界开始哄传郎青将辞职。不
久后,格兰仕便宣布郎青不再代表格兰仕空调公司进行任何经营活动和文件签署,格兰仕空调目前由董事长陈曙明直接操盘。今年年初,格兰仕空调宣布总经理郎青正式离职,接替他的是原格兰仕微波炉销售公司总经理龚志安。
郎青从易帜到辞职不到半年,却不止一次引发了业界的许多联想与猜测。虽然格力和格兰仕两家企业都回避“挖角”这个敏感话题,但双方关系日益紧张却是有目共睹。
商战升级:“封杀格兰仕”背后的人与事
2005年10月,河北格力销售公司率先“封杀”格兰仕。然而这仅仅是一场举行交响乐的前奏。在接下来不到一个星期里,格力在其它省份也开始了相同的行动:凡格力的经销商一律不许销售格兰仕空调,如有违规者将取消代理格力空调的资格。
对于格力封杀格兰仕的起因,传媒一开始聚焦于当时所公布的海关榜排行:据“中国海关榜”2004年出口统计,格兰仕、格力、美的、伊莱克斯、科龙依次以155.7万台、153.9万台、137万台、135.3万台、116万台领跑中国空调业。在内销上格力是“大王”,而在外销上格兰仕却成了冠军。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戏称,“这场争端都是海关榜排行惹的祸”。不过,这场大规模的封杀未必是竞争意识作祟这么简单。如果我们从企业领导性格对企业决策影响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场封杀背后,有一个强势女人的存在——董明珠。
这是一个被业界形容为“路被她走过以后,连草都长不出来”的女人,这是一个永不认错的女人,一个不准下属对她说不的女人,一个不准经销商向她叫板的女人!“董明珠那妩媚的眼角一扫,闪现出来的不是柔情,而是刀剑!”在格力电器,董明珠就是女王,别的厂家老总要好眉好眼讨好经销商,她不。别的厂家要去和零售巨头套近乎,她不!“那是一个不按理出牌的女人!”2005年10正值郎青易帜之际,“格兰仕趁火打劫”的宿怨还没化解又添新仇,业界一直期待着看这个女人如何出招,果然,一出招就是大手笔。
对于这次封杀,专家和渠道商有着不同的反应。专家以为,从400多家到剩下真正有竞争力的七八家,短短的五年间,空调业就上演了一场比拼资本实力的生死时速,格力和格兰仕面对竞争也难免相残。而国美、苏宁对这场封杀则抱着一种看热闹甚至看笑话的心态。
“格力封杀格兰仕只限于格力的自营渠道,而同时,它本身却遭到了以国美为首的零售巨头的封杀!”苏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层表示,格力这种封杀很难有实质性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姿态。
“在郎青‘叛变’的时候作出这样的举措,除了对外的作用外,也是一种对内的警示。”格力的对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实际上是对格力旗下销售商的一种警示!
格力封杀格兰仕事件之后,两格之争再度升级。
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红紫之争端再掀波澜
2006年2月底,格兰仕空调北京市场一位销售经理向总部反映,格力空调正在北京空调市场宣传光波杀菌空调,其两大主打产品着力推广的紫外线光波纳米杀菌技术,与自家光波技术十分相似。不久,武汉方面也传来同样消息。跟着是江苏、山东等也出现类似情况。随后,格兰仕高层进京,向国家主管部门递交了投诉信,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尽早建立健康空调的行业标准。格兰仕还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格力的权利。
接着,格兰仕空调总经理助理吕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格兰仕独家的光波空调技术可能被竞争对手抄袭了。”格兰仕的技术总监分析说,格兰仕光波空调采用红外线光波杀菌技术,其特定红光波长产生‘离菌光’,对杀菌和改善空气质量有独特功效。并抨击紫外线光波“与红外线虽然都属于光波的一种,但紫外线对人体是有害的。”
对于格兰仕的公开挑战,格力电器新闻发言人黄芳华对“红、紫之争”不予置评,且认为这是格兰仕单方面的炒作。
当事的两家企业一方主动出击,一方傲慢不理,那么,业界又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呢?关于紫外线光波用于空调是否对人体有辐射和危害,家电研究专家尚未有一致的共识,业界也尚未有确切的行业标准。不过,渠道商却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这次“红紫之争”的微妙之处。
“格兰仕如此动作,其实还是担心格力侵占格兰仕利益。”北京苏宁电器空调部部长孙承志认为:“从目前北京苏宁空调销售看,只有格兰仕一家在推光波空调,而且是作为高端产品在推,市场潜力很大,而格力在苏宁尚未推出光波技术的空调产品。”
一些渠道商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光波空调是空调新军格兰仕的区隔卖点,不愿意自己开创的新市场被老对手切割掉,所以才有上述的举措。“这一切不仅仅是炒作”。
和渠道商不同,营销专家站在更超然的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第一,如果我们注意到两格在空调战场上的实力对比,就会发现这是格兰仕通过媒体运作强攻终端的手段之一。第二,如果我们注意到不久前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专门拜会苏宁大老板张近东,并签下数十亿元的采购大单的事件,那对我们理解渠道商的立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格兰仕新闻发言人赵卫民
赵为民:我们不管外人的说法,只是在做该做的事情
《品牌世界》:前一段时间格兰仕进京告格力的事情,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是否是一种炒作?
赵为民:这只是市场部的一个说法。目前我们就是要把三个产品做好,至于外界认为是否是一种炒作是他们的事情。
《品牌世界》:格兰仕在微波炉这一块无疑非常成功。现在整个企业战略重点转向空调之后,其营销模式是否会借鉴和延续原来做微波炉的模式?格兰仕微波炉这一块的营销模式对格兰仕空调来讲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借鉴还是一种经验桎梏?
赵为民:不会,随着产品和市场的改变,形式也将有很大的改变,任何成功的东西都不可以再复制,它只能根据市场的转变来找到一种适合市场的模式。但有一些优秀的经验可以借鉴。不但空调,就连微波炉的营销模式也在变。像过去微波炉的竞争不是很激烈,有时候很多个市甚至一个省才一个业务员,没必要养那么多人。现在来说各个环节都有人在竞争,没有人没法做事。
《品牌世界》:有竞争对手指出,格兰仕空调的终端人才并不很够,终端的人员管理也并非十分完善到位,对这种看法你怎么看?
赵为民:那只是一家之见。我就认为我们的终端做得很好。如果有什么问题,主要也是因为时间比较短。网络是少一点,但不是终端做得不好。
毕竟我们进入的时间比一些老大企业晚些,不可能要求我们一个小孩去跟一个大人做比较。我们毕竟是后来者,要从各个方面追赶加强。从产品的研发、营销到市场的维护都要加强。
《品牌世界》:应该说格兰仕微波炉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过来,有营销专家就比较担心这个品牌由于在微波炉方面太过强势,让格兰仕和微波炉之间划上等号,反而会阻碍了消费者对空调品牌的接受。
赵为民:从理论上来讲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就是人们故意强化了对微波炉的印象,但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在一开始都不可能是全能冠军,而只能是单打冠军。你不断地做出新的业绩,人们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
《品牌世界》 :2006年格兰仕的目标是多少?在排名上有多大的雄心?
赵为民:去年包括海外,一共做到三百多万台。今年整体来说要做到650万台,在国内大概是两百到三百万台。至于排名,我们不管外人,只要求自己达到自己需要的量。
■ 记者观点
目前来看,格兰仕整体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品牌影响力也比较弱。虽然梁昭贤亲自主管格力空调这一块,整个政策相对比较灵活,也发出了一些引起业界关注的招数。但正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营销主管所说:“格兰仕上头的政策到了下面的分公司和办事处,很多就不能落地,许多提议能看出很有针对性,如果能真的有效地执行,对格力将发生有力度的威胁。但由于其营销机构还是不够有力,短期内对格力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在他看来,“格兰仕空调这块的整个品牌还处在开发市场的阶段,还谈不上维护市场。在基层人才和市场管理人才上,格兰仕在空调行业内没有任何优势。”
而在格力方面,面对格兰仕的着着进逼,大多数时候却显得有些被动甚至迟钝。专家分析格力反应比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联合销售公司,下面的销售模式是:经销商占据的股份较小,而格力电器总部占据的股份大。整个格力的事情,基本上是董明珠说了算。“所有的联合销售公司,我格力是最大的,我具有绝对的领导权!”由于有董明珠这样一个独裁者的存在,一个事件出来,下面没有权力决定该怎么办,要层层上报,反应哪能不迟钝!
虽然如此,但格力的市场地位仍然不是现阶段的格兰仕所能撼动的。然而一旦格兰仕把局面布开,完成了市场开发,迈进市场维护阶段。就将对格力形成威胁。到时如果格力再不随着格兰仕的调整而接招,肯定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对格兰仕而言,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勤练内功,把基本功做扎实以后再发招的话,无疑将产生更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