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然而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既有融合更有超越。所以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劳厄就曾说过: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物理课程希望学生剩下的是什么呢?也就是核心素养就是把所学的物理知识都忘掉后,所剩下的物理给人终身受用的东西;这些被学生终身保持的,成为他们行为习惯的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才是中学物理课程的价值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把核心素养教育落实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基于目前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实际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就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用辩证的观点
例如,“经典力学之父”牛顿“如果我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名言让学生学会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法拉第十年磨一剑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實现立德树人。但在谈到亚里士多德时,我们可能更多地当作“反面教材”,忽视他的贡献,甚至“嘲笑”他。其实,在教学中提及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错误观点时也不妨进一步指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称他是最博学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评价一个人,从而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
二、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需要解决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才能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如在探究“牛顿第三定律”时,如图1:
⑴教师列举实例,说明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⑵ 演示两个弹簧秤对拉实验,讲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⑶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这样的教学有什么问题?问题1:单靠老师的讲授,缺失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即使对所学的知识,学生也是难以深入理解、切实掌握的;问题2:这种一步到位的教法,更是有悖于科学的本质(科学讲究证据,科学总是试图确定和避免偏见)。若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对科学形成错误的认知,认为科学发现总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会以偏概全,有碍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如果再加上以下两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相互性,那更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
三、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力的分解方法,然后讲解典型例题,最后就大量地让学生练习巩固。而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怎么进行力的分解,如何应用力的分解,教师则是一笔带过,这样做短期效果很光亮,但学生的学科思维被“格式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也就不复存在。 如:在所教学生中做过一次测试,以下是其中两道题目。
题目1、如图所示,重为200N的重物用轻绳ON、OM悬挂在天花板上,已知∠ONM=60°,∠OMN=30°,求绳OM的拉力F1和绳ON的拉力F2分别是多少?
题目2 假如你驾小车在野外树林陷入泥坑里,此刻你发现无法向周围人求救,若车里只有一根长绳,你如何自救。
对题目1,大多数学生能应用力的分解计算出正确的结果,说明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模型化”的题目;题目2,还是考查相同的知识,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解决,说明虽然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只懂得机械做题,不会从物理迁移到生活解决问题。
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够解决“模型化”的题目,更要启发学生学科思维和方法,学会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体现物理课程价值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改革教学的方法和过程,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和应用,创设有利于能力发展的学习和现实情境,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那么,怎样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把核心素养教育落实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基于目前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实际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就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用辩证的观点
例如,“经典力学之父”牛顿“如果我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名言让学生学会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法拉第十年磨一剑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實现立德树人。但在谈到亚里士多德时,我们可能更多地当作“反面教材”,忽视他的贡献,甚至“嘲笑”他。其实,在教学中提及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错误观点时也不妨进一步指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称他是最博学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评价一个人,从而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
二、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需要解决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才能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如在探究“牛顿第三定律”时,如图1:
⑴教师列举实例,说明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⑵ 演示两个弹簧秤对拉实验,讲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⑶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这样的教学有什么问题?问题1:单靠老师的讲授,缺失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即使对所学的知识,学生也是难以深入理解、切实掌握的;问题2:这种一步到位的教法,更是有悖于科学的本质(科学讲究证据,科学总是试图确定和避免偏见)。若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对科学形成错误的认知,认为科学发现总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会以偏概全,有碍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如果再加上以下两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相互性,那更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
三、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力的分解方法,然后讲解典型例题,最后就大量地让学生练习巩固。而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怎么进行力的分解,如何应用力的分解,教师则是一笔带过,这样做短期效果很光亮,但学生的学科思维被“格式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也就不复存在。 如:在所教学生中做过一次测试,以下是其中两道题目。
题目1、如图所示,重为200N的重物用轻绳ON、OM悬挂在天花板上,已知∠ONM=60°,∠OMN=30°,求绳OM的拉力F1和绳ON的拉力F2分别是多少?
题目2 假如你驾小车在野外树林陷入泥坑里,此刻你发现无法向周围人求救,若车里只有一根长绳,你如何自救。
对题目1,大多数学生能应用力的分解计算出正确的结果,说明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模型化”的题目;题目2,还是考查相同的知识,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解决,说明虽然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只懂得机械做题,不会从物理迁移到生活解决问题。
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够解决“模型化”的题目,更要启发学生学科思维和方法,学会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体现物理课程价值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改革教学的方法和过程,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和应用,创设有利于能力发展的学习和现实情境,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