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鼐和桐城派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的观点对现在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高中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时,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学生的一个薄弱之处。下面,就一次考场作文进行探讨。
作文材料是这样的:
一家视觉工作室,请五个专业摄影师,给同一个人拍肖像照。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分别向摄影师们描述了这个拍摄对象的身份:他是一位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百万富翁,他是一名救生员,他是一个出狱的囚犯,他是一个职业渔民,他是一个成功戒酒的酒鬼。之后,五张肖像照,挂在了一起。每一张照片,都准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肖像照主人的身份。但事实上,这五个身份都与他无关。可是,当他被作为囚犯、救生员、渔民、百万富翁、酒鬼之后,摄影师们居然将他拍出了这五张迥然不同的臉。
生活中,常有先入不主的现象。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确保文章观点正确且不被转换
阅完作文,感受颇多。要使材料与观点统一,有个前提就是观点准确且不被转换。如,这个学生的作文开头:
“一个人,只因被给予的不同身份而拥有了五个不同的角色。可见,在先入为主的怪圈中,摄影师们已把真正的主角迷失,陷入了自我的罗网。
或许有人会反驳:这个社会不就是套路遍地开花吗?这五位专业摄影师正因此而突显出他们的专业和成熟。对此,我的观点是:要知套路而辟新径。”
文段的关键词依次为:先入为主→真正的主角→自我→套路→知套路辟新径 。可以看到思路慢慢由驳斥“先入为主”转换成“知套路而辟新径”了,概念就这样被偷偷换了,概念都换了,那就根本谈不上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了。
二、论证观点的材料要恰切
如,另一个学生的作文《莫让万物着我色彩》,标题鲜明地表达了旨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先入为主来认知世界,但在论证过程中却发生了偏移。如下文:
“曾有一视觉工作室,聘请五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照相,唯一的区别是分别告诉摄影师们他们将要拍摄的那个人是百万富翁、是渔民……出人意料的是,五位摄影师拍摄的同一个人却展现出了相应的迥异的特征。历史上还有个著名的‘路西法实验’,心理学家让不同的人分别扮演监狱长、囚犯——这多像我们先入为主对他人的主观印象——他们一个星期后或许还能保持理智,但两周、三周……那里彻底变成了监狱,专家不得不提前结束实验,我们的或刻薄、或殷勤、或怜惜的态度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社会之风气,杀许多之天才’,英才或许会被埋设,同样的,对一个人良好的态度也可能成就天才。”
从段落内容可以概括出关键词:先入为主、心理暗示及态度。非常明了:先入为主、心理暗示两个词的内涵差别很大。心理暗示更强调主观上竭力靠近自己或他人的意愿,和先入为主有一定的交叉,细细推敲,材料并不是那么恰切,不恰切的材料根本起不到论证的作用。
三、材料论证观点要有层次
文章具有逻辑性,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反映。如,另一个学生的作文《拨得云霏见日出》的观点层次是:拨开云霏,破除先入为主的思维→洞察事物的真相,见得日出→先入为主引发的悲剧→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平等客观是绕不开的命题→摒弃先入为主,立足实践,实事求是。
不难发现,层次可以进行调整。首先应该指出悲剧重演的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只有用平等的齐物视角看世界,用客观的方法认知世界,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才能洞察事物真相,拨开云霏,见得日出。这样调整更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规律,便于掌握方法论。层次是思维清晰的表现,也是认知事物的顺序,是论证力量的所在,在论证观点时,尽量使用清晰的或并列、或递进、或总分的层次。
四、自觉追求观点和材料的完美融合
在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强调自我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追求材料与观点的完美融合。教师的修改有时不痛不痒,况且看事物的角度不一,学生并不一定认同教师的修改,只有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修改自己的文章,才能获得新的认知,就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
如,有个学生的作文是《先入莫为主》,论证的主要内容是:打破常规才能避免思维定式,探究事物的本质。修改后,标题改为“参云破雾,显真知”,论证内容改为:先入为主的本质是思维定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摆脱定式束缚,只有登高望远,才能高处立,远处望,宽处行。学生一旦形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作文材料是这样的:
一家视觉工作室,请五个专业摄影师,给同一个人拍肖像照。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分别向摄影师们描述了这个拍摄对象的身份:他是一位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百万富翁,他是一名救生员,他是一个出狱的囚犯,他是一个职业渔民,他是一个成功戒酒的酒鬼。之后,五张肖像照,挂在了一起。每一张照片,都准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肖像照主人的身份。但事实上,这五个身份都与他无关。可是,当他被作为囚犯、救生员、渔民、百万富翁、酒鬼之后,摄影师们居然将他拍出了这五张迥然不同的臉。
生活中,常有先入不主的现象。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确保文章观点正确且不被转换
阅完作文,感受颇多。要使材料与观点统一,有个前提就是观点准确且不被转换。如,这个学生的作文开头:
“一个人,只因被给予的不同身份而拥有了五个不同的角色。可见,在先入为主的怪圈中,摄影师们已把真正的主角迷失,陷入了自我的罗网。
或许有人会反驳:这个社会不就是套路遍地开花吗?这五位专业摄影师正因此而突显出他们的专业和成熟。对此,我的观点是:要知套路而辟新径。”
文段的关键词依次为:先入为主→真正的主角→自我→套路→知套路辟新径 。可以看到思路慢慢由驳斥“先入为主”转换成“知套路而辟新径”了,概念就这样被偷偷换了,概念都换了,那就根本谈不上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了。
二、论证观点的材料要恰切
如,另一个学生的作文《莫让万物着我色彩》,标题鲜明地表达了旨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先入为主来认知世界,但在论证过程中却发生了偏移。如下文:
“曾有一视觉工作室,聘请五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照相,唯一的区别是分别告诉摄影师们他们将要拍摄的那个人是百万富翁、是渔民……出人意料的是,五位摄影师拍摄的同一个人却展现出了相应的迥异的特征。历史上还有个著名的‘路西法实验’,心理学家让不同的人分别扮演监狱长、囚犯——这多像我们先入为主对他人的主观印象——他们一个星期后或许还能保持理智,但两周、三周……那里彻底变成了监狱,专家不得不提前结束实验,我们的或刻薄、或殷勤、或怜惜的态度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社会之风气,杀许多之天才’,英才或许会被埋设,同样的,对一个人良好的态度也可能成就天才。”
从段落内容可以概括出关键词:先入为主、心理暗示及态度。非常明了:先入为主、心理暗示两个词的内涵差别很大。心理暗示更强调主观上竭力靠近自己或他人的意愿,和先入为主有一定的交叉,细细推敲,材料并不是那么恰切,不恰切的材料根本起不到论证的作用。
三、材料论证观点要有层次
文章具有逻辑性,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反映。如,另一个学生的作文《拨得云霏见日出》的观点层次是:拨开云霏,破除先入为主的思维→洞察事物的真相,见得日出→先入为主引发的悲剧→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平等客观是绕不开的命题→摒弃先入为主,立足实践,实事求是。
不难发现,层次可以进行调整。首先应该指出悲剧重演的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只有用平等的齐物视角看世界,用客观的方法认知世界,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才能洞察事物真相,拨开云霏,见得日出。这样调整更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规律,便于掌握方法论。层次是思维清晰的表现,也是认知事物的顺序,是论证力量的所在,在论证观点时,尽量使用清晰的或并列、或递进、或总分的层次。
四、自觉追求观点和材料的完美融合
在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强调自我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追求材料与观点的完美融合。教师的修改有时不痛不痒,况且看事物的角度不一,学生并不一定认同教师的修改,只有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修改自己的文章,才能获得新的认知,就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
如,有个学生的作文是《先入莫为主》,论证的主要内容是:打破常规才能避免思维定式,探究事物的本质。修改后,标题改为“参云破雾,显真知”,论证内容改为:先入为主的本质是思维定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摆脱定式束缚,只有登高望远,才能高处立,远处望,宽处行。学生一旦形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