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东动荡爆发至今已两年多,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的新兴政权仍寝食难安,困难重重。许多人谈论民主的重要性,的确,在财富分配的意义上,民生环境的改善仰赖于民主建设。但当一些政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其未能解决与全球市场的关系,无法从财富增量上解决庞大失业青壮年人口的安置问题时,仓促扩大政治参与,政客承诺无法实现,容易引起政治虚无主义和“圣战”型动荡。而只有民生问题得到缓解,才能与草创的民主机制相携前进。
自锡勒亚奈省大罢工至前不久反对派领袖遭暗杀引起的街头抗议,连月来,突尼斯民间要求杰巴利总理下台的呼声高涨,示威者与政府军冲突不断,迄今已造成数百人死伤。而杰巴利所承诺的组建一个无党派的“小型技术精英政府”作为今年下半年大选前过渡政府的方案,却遭到他本人担任第二号人物的伊斯兰复兴党的坚决反对;执政党甚至组织示威抗议总理对反对派妥协,要求“维护民选政府的合法性”。
民众为何不认可他们选出的政府?归根结底,民众的不满情绪主要源于失业问题,希望由一个专业而高效的政府来收拾经济烂摊子,而不是将内阁职位当作对政治革命家的犒赏。
引发2011年政治风暴的直接原因,就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突尼斯自独立后,主要通过出口能源和吸引海外投资带动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制造业和加工业未能得到政府的重视,每年新增岗位数量有限,而随着突尼斯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社会提供的优质岗位,工作期望值较高者往往待业在家,反之则会从事与所学专业关联甚少、技术含量极低、待遇较差的职业,成为不充分就业者。
约旦河两岸的居民生活不像加沙地带那样愁苦逼仄。
卡扎菲时代,利比亚石油财富分配极为不均,以的黎波里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获益较多,利用巨额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并扩大就业。数十年之内,利比亚的西部地区焕然一新,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之下,卡扎菲由于担心东部各部族势力强盛之后会危及其统治,故而限制对东部地区的拨款,并一再推迟东部建设计划。班加西作为利比亚的第二大城市,市容市貌远不及的黎波里,甚至不如一些西部小镇,公路残破不堪,贫民窟随处可见。
利比亚临时政府建立之后,虽然设法恢复石油产量,但尚未改变“重西抑东”的政策,东西部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当前,极端组织在班加西仍有不少支持者,原因就在于此。
与利比亚不同,也门是中东最为贫困的国家,也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门并未发现石油,主要的经济部门为农业和劳务输出,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市场化进程缓慢。1984年,也门东部地区发现石油,此后,石油产量日益增加,尽管如此,也门总体上仍未脱贫致富。据去年世界银行统计,也门的贫困率高达52%,1200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日收入不足2美元。庞大的贫困人口游离于社会生活的边缘,朝不保夕,风餐露宿,成为也门动荡的隐患,也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大量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维持生计的贫民,成为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拉拢对象,走上铤而走险的道路。
2011年以来的武装冲突使也门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许多输油管道受损,海外资本纷纷撤出,加剧了也门的贫困化。以哈迪为首的新政府尚未摆脱萨利赫政策的窠臼,工业生产仍然落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革命狂潮过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与也门呈现经济熄火、民生凋敝的惨淡境况。在此背景下,一些新兴政权的领导人已决意改弦更张,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要务,并提出了一定的改革设想与理念。譬如,突尼斯总理杰巴利去年曾表示,将竭力解决国家的均衡发展、失业、安全和恢复经济等问题,计划通过大力发展磷酸盐产业和旅游业等行业,拉动经济增长,吸收过剩的劳动力。与之相仿,穆尔西在竭力摆脱制宪困境之余提到,埃及将推出一系列新的项目,旨在吸引投资者,恢复和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
总体来看,目前中东新兴政权的改革计划尚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过于剧烈的政坛变动使政客们热衷于权力分配,无暇考虑长远的建设方针;另一方面,现有的改革计划大多未能触及核心问题,例如埃及政府尚无改革社保机制的打算,又如利比亚并无改“重西抑东”为“东西并重”政策的意向。在财富增量和财富分配两个层面,新兴政权都没能给出令失业者满意的答卷。
在外援方面,尽管2011年多维尔八国峰会曾表态愿向埃及和突尼斯提供逾200亿美元的援助,IMF也有意向埃及贷款48亿美元,但这些钱并不能即刻到位,有的附加了经济改革的条件,有的跟特定的政治进程挂钩,还有的要经历艰苦的谈判才能达成协议。去年6月穆尔西当选埃及总统后,卡塔尔两次援助埃及各25亿美元,才解了穆兄会燃眉之急。
历史经验证明,革命难,守成更难,破坏易,建设复难。席卷中东的革命浪潮虽暂告段落,然而新规则的确立充满了投机性和反复性。面临着“二次革命”的风险,能否切实改善民生环境,是新兴政权稳坐江山的关键,亦关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的未来国运。
突尼斯渴求就业灵丹
自锡勒亚奈省大罢工至前不久反对派领袖遭暗杀引起的街头抗议,连月来,突尼斯民间要求杰巴利总理下台的呼声高涨,示威者与政府军冲突不断,迄今已造成数百人死伤。而杰巴利所承诺的组建一个无党派的“小型技术精英政府”作为今年下半年大选前过渡政府的方案,却遭到他本人担任第二号人物的伊斯兰复兴党的坚决反对;执政党甚至组织示威抗议总理对反对派妥协,要求“维护民选政府的合法性”。
民众为何不认可他们选出的政府?归根结底,民众的不满情绪主要源于失业问题,希望由一个专业而高效的政府来收拾经济烂摊子,而不是将内阁职位当作对政治革命家的犒赏。
引发2011年政治风暴的直接原因,就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突尼斯自独立后,主要通过出口能源和吸引海外投资带动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制造业和加工业未能得到政府的重视,每年新增岗位数量有限,而随着突尼斯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社会提供的优质岗位,工作期望值较高者往往待业在家,反之则会从事与所学专业关联甚少、技术含量极低、待遇较差的职业,成为不充分就业者。

卡扎菲时代,利比亚石油财富分配极为不均,以的黎波里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获益较多,利用巨额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并扩大就业。数十年之内,利比亚的西部地区焕然一新,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之下,卡扎菲由于担心东部各部族势力强盛之后会危及其统治,故而限制对东部地区的拨款,并一再推迟东部建设计划。班加西作为利比亚的第二大城市,市容市貌远不及的黎波里,甚至不如一些西部小镇,公路残破不堪,贫民窟随处可见。
利比亚临时政府建立之后,虽然设法恢复石油产量,但尚未改变“重西抑东”的政策,东西部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当前,极端组织在班加西仍有不少支持者,原因就在于此。
与利比亚不同,也门是中东最为贫困的国家,也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门并未发现石油,主要的经济部门为农业和劳务输出,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市场化进程缓慢。1984年,也门东部地区发现石油,此后,石油产量日益增加,尽管如此,也门总体上仍未脱贫致富。据去年世界银行统计,也门的贫困率高达52%,1200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日收入不足2美元。庞大的贫困人口游离于社会生活的边缘,朝不保夕,风餐露宿,成为也门动荡的隐患,也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大量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维持生计的贫民,成为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拉拢对象,走上铤而走险的道路。
2011年以来的武装冲突使也门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许多输油管道受损,海外资本纷纷撤出,加剧了也门的贫困化。以哈迪为首的新政府尚未摆脱萨利赫政策的窠臼,工业生产仍然落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新兴政权的出路
革命狂潮过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与也门呈现经济熄火、民生凋敝的惨淡境况。在此背景下,一些新兴政权的领导人已决意改弦更张,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要务,并提出了一定的改革设想与理念。譬如,突尼斯总理杰巴利去年曾表示,将竭力解决国家的均衡发展、失业、安全和恢复经济等问题,计划通过大力发展磷酸盐产业和旅游业等行业,拉动经济增长,吸收过剩的劳动力。与之相仿,穆尔西在竭力摆脱制宪困境之余提到,埃及将推出一系列新的项目,旨在吸引投资者,恢复和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
总体来看,目前中东新兴政权的改革计划尚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过于剧烈的政坛变动使政客们热衷于权力分配,无暇考虑长远的建设方针;另一方面,现有的改革计划大多未能触及核心问题,例如埃及政府尚无改革社保机制的打算,又如利比亚并无改“重西抑东”为“东西并重”政策的意向。在财富增量和财富分配两个层面,新兴政权都没能给出令失业者满意的答卷。
在外援方面,尽管2011年多维尔八国峰会曾表态愿向埃及和突尼斯提供逾200亿美元的援助,IMF也有意向埃及贷款48亿美元,但这些钱并不能即刻到位,有的附加了经济改革的条件,有的跟特定的政治进程挂钩,还有的要经历艰苦的谈判才能达成协议。去年6月穆尔西当选埃及总统后,卡塔尔两次援助埃及各25亿美元,才解了穆兄会燃眉之急。
历史经验证明,革命难,守成更难,破坏易,建设复难。席卷中东的革命浪潮虽暂告段落,然而新规则的确立充满了投机性和反复性。面临着“二次革命”的风险,能否切实改善民生环境,是新兴政权稳坐江山的关键,亦关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的未来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