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澳門,翻閱各大報章,有關性侵兒童案件、校園欺凌個案頻現,不再是新鮮事。本澳上月發生一宗一名中二女生遭九生凌辱勒索的校園欺凌事件,經各大媒體曝光後,引起社會輿論廣泛關注。據報章指,一女學生疑不滿吸煙被人“篤背脊”,竟找來另外八名年齡介乎十一至十四歲同黨將“多嘴”女同學從祐漢快餐店挾走,挾暗角、水淋身、迫抽煙、食燒燶薯條、雪糕擺頭凌辱事主,並以手機錄下過程,勒索對方六千元。
而在本月10日,報章報導一宗16歲男生向女同學求愛不逐,竟强奸女同學的風化案,同樣引起輿論嘩然。不到一個月內兩宗咳人聽聞的校園風化案,意味著現時本澳青少年成長環境拉響了警號,難怪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王國英出席澳廣視“澳門論壇”探討校園欺凌問題時,感慨現時校園欺凌的個案有年輕化、隱蔽化、殘暴化以及範圍擴大化等趨勢。
談校園欺凌問題,每個成年人都有各自的記憶和認識,尤記在上一代,不論小學還是中學校園總是有那麼幾個引人注目的或者說令老師頭痛的惡霸,在校園“蝦蝦霸霸”,專挑那些成績優異的好學生來欺負,一般這類在同學眼中不學無術的壞學生,多數早早離開校園,而若干年後,當中不少人卻出人意料地彻底“洗底”,成為校友眼中的模範或成功人士代表,令人慨嘆世事無常。不過,現實告訴我們,現在的校園更早更頻繁地發生校內校外欺凌事件,這些現象不得不令我們反思,究竟是學生出了問題還是教育出了問題?
去年有國際組織調查包括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在內的54萬名學生欺凌問題報告,發現香港、澳門的比率全球最高,分別32.3%、27.3%,這報告在澳門好似不曾有見報導,但香港報章對這一方面的新聞報導尺度非常之大,基本上和當地報舘的生存氛圍有關連,而澳門新聞界則在把關方面是略有保守,報導風化事件或社會負面事件都有所收斂,不外乎考慮到當事各方,包括可能對校方、學生及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等因素,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後,有校方聯合家長抱團通力合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初衷表面看來是善意地為學生前途著想,實質是在為校方的面子著想,不是嗎?去年發生的幼稚園校工性侵女童疑雲最初因家長舉報得不到校方配合最終向警方報案才得到公開及處理。而筆者早前亦聽聞有中學生在學校附近超市偷野被揭,該超市負責人向學校舉報,而出現校方、超市和家長三方私了的事件。對於校方持春風化雨的原則對待有品行問題的學生,本人不是指責任何一方對與錯,反而是思考該名僥幸冇事的中學生下一次忍不住偷野會否一樣好彩?而且,以本人的觀察,該名學生並非初犯,而且個人生活作風非常之開放,私自侵佔同學物品、“蝦蝦霸霸”弱小同學習以為常,試問對這類不遵守社會規則的學生,一味地對他仁慈兼慷慨,遲早要承擔更大的後果!
本人認同“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講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所長和所短,有的學業好,有的興趣廣泛,有的言行孤僻,有的交遊天下……作為家長和老師,不可能選擇什麼樣的子女和學生,也不可能指定他們的人生,但至少可以通過倍伴,通過發現他們的個人興趣、愛好及所長,引導他們朝向正面的人生路徑,尤其對一些品行不佳的學生而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子女或學生的品行如何?是好與壞,家長和老師不可能完全看不到端倪,就算問題發生了,只要適時介入並加入教育,也有機會將行差踏錯的學生引回正途,而避免其一錯再錯,最終成為傷害他人傷害社會的問題學生、問題青年。再講,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發現及正視學生的問題,是育才的根本,更不可單純地為追求學校聲譽,而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家長和社會,一旦遇到校園欺凌事件,就責怪電視、電影、電子遊戲太暴力,卻不去正視欺凌問題本身,這樣長此以往,校園欺凌能不惡化嗎?所以,可見,能否營造一個對欺凌行為零容忍的環境,能否肩負反欺凌的主要責任?學校的角色是要多麼的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有校方處理學生超市偷野的手法,校方對於涉嫌觸犯刑事罪行的行為,知情卻不向上級不向警方通報是鐵的事實,其是否觸及法律而應受到處罰呢?也是應該得到關注的。而反思當中的成因,可能和學校過分追求聲譽,注重教學成果,反而對德育及品行方面投入的教育資源不甚重視的風氣有關。當然,一個銅板兩個面,對於問題學生者,我們並非有意去標簽他們,或無限擴大其問題和缺點,亦不贊成輕則警告重則開除涉事學生的强勢作風;反而建議家校雙方協助他們正視自身的問題,通過教育的手段,治療勝於預防,從源頭上加强學生的德育教育,輸灌正面的人生理念,尊重生命尊重他人,這一過程當中最需要的可能不是仁慈的家長式的包容,而是啟發他們的潛能和希望的人生伯樂。同時,社會上也要致力傳逹正面的資訊,多管齊下,共同營造有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
而在本月10日,報章報導一宗16歲男生向女同學求愛不逐,竟强奸女同學的風化案,同樣引起輿論嘩然。不到一個月內兩宗咳人聽聞的校園風化案,意味著現時本澳青少年成長環境拉響了警號,難怪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王國英出席澳廣視“澳門論壇”探討校園欺凌問題時,感慨現時校園欺凌的個案有年輕化、隱蔽化、殘暴化以及範圍擴大化等趨勢。
談校園欺凌問題,每個成年人都有各自的記憶和認識,尤記在上一代,不論小學還是中學校園總是有那麼幾個引人注目的或者說令老師頭痛的惡霸,在校園“蝦蝦霸霸”,專挑那些成績優異的好學生來欺負,一般這類在同學眼中不學無術的壞學生,多數早早離開校園,而若干年後,當中不少人卻出人意料地彻底“洗底”,成為校友眼中的模範或成功人士代表,令人慨嘆世事無常。不過,現實告訴我們,現在的校園更早更頻繁地發生校內校外欺凌事件,這些現象不得不令我們反思,究竟是學生出了問題還是教育出了問題?
去年有國際組織調查包括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在內的54萬名學生欺凌問題報告,發現香港、澳門的比率全球最高,分別32.3%、27.3%,這報告在澳門好似不曾有見報導,但香港報章對這一方面的新聞報導尺度非常之大,基本上和當地報舘的生存氛圍有關連,而澳門新聞界則在把關方面是略有保守,報導風化事件或社會負面事件都有所收斂,不外乎考慮到當事各方,包括可能對校方、學生及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等因素,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後,有校方聯合家長抱團通力合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初衷表面看來是善意地為學生前途著想,實質是在為校方的面子著想,不是嗎?去年發生的幼稚園校工性侵女童疑雲最初因家長舉報得不到校方配合最終向警方報案才得到公開及處理。而筆者早前亦聽聞有中學生在學校附近超市偷野被揭,該超市負責人向學校舉報,而出現校方、超市和家長三方私了的事件。對於校方持春風化雨的原則對待有品行問題的學生,本人不是指責任何一方對與錯,反而是思考該名僥幸冇事的中學生下一次忍不住偷野會否一樣好彩?而且,以本人的觀察,該名學生並非初犯,而且個人生活作風非常之開放,私自侵佔同學物品、“蝦蝦霸霸”弱小同學習以為常,試問對這類不遵守社會規則的學生,一味地對他仁慈兼慷慨,遲早要承擔更大的後果!
本人認同“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講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所長和所短,有的學業好,有的興趣廣泛,有的言行孤僻,有的交遊天下……作為家長和老師,不可能選擇什麼樣的子女和學生,也不可能指定他們的人生,但至少可以通過倍伴,通過發現他們的個人興趣、愛好及所長,引導他們朝向正面的人生路徑,尤其對一些品行不佳的學生而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子女或學生的品行如何?是好與壞,家長和老師不可能完全看不到端倪,就算問題發生了,只要適時介入並加入教育,也有機會將行差踏錯的學生引回正途,而避免其一錯再錯,最終成為傷害他人傷害社會的問題學生、問題青年。再講,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發現及正視學生的問題,是育才的根本,更不可單純地為追求學校聲譽,而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家長和社會,一旦遇到校園欺凌事件,就責怪電視、電影、電子遊戲太暴力,卻不去正視欺凌問題本身,這樣長此以往,校園欺凌能不惡化嗎?所以,可見,能否營造一個對欺凌行為零容忍的環境,能否肩負反欺凌的主要責任?學校的角色是要多麼的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有校方處理學生超市偷野的手法,校方對於涉嫌觸犯刑事罪行的行為,知情卻不向上級不向警方通報是鐵的事實,其是否觸及法律而應受到處罰呢?也是應該得到關注的。而反思當中的成因,可能和學校過分追求聲譽,注重教學成果,反而對德育及品行方面投入的教育資源不甚重視的風氣有關。當然,一個銅板兩個面,對於問題學生者,我們並非有意去標簽他們,或無限擴大其問題和缺點,亦不贊成輕則警告重則開除涉事學生的强勢作風;反而建議家校雙方協助他們正視自身的問題,通過教育的手段,治療勝於預防,從源頭上加强學生的德育教育,輸灌正面的人生理念,尊重生命尊重他人,這一過程當中最需要的可能不是仁慈的家長式的包容,而是啟發他們的潛能和希望的人生伯樂。同時,社會上也要致力傳逹正面的資訊,多管齊下,共同營造有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