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筝演奏音色的探析和思考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清末魏晋时期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筝以它独具一格的音韵特征而久立于民族音乐之巅,器乐演奏音色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是技术重难点,古筝演奏也不例外。古筝的音色非常独特,能够表现出丰富优美的艺术韵味和各地特点。本文以影响古筝演奏音色的客观因素、主观技术因素、主观心理因素三方面为切入点,重点突出气息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并以现代筝曲《西域随想》作为案例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筝;音色;气息;技巧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器乐演奏,音色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是技术重点,古筝演奏也不例外。古筝的音色非常独特,能够表现出丰富优美的艺术韵味,但是想要通过声音来塑造情感、表现音乐形象就必须把握好演奏的音色。音色不仅是声音的属性之一,同时也是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声音的色彩以及特性。音色从器乐角度方面可分为乐器音色和演奏音色,乐器音色是指乐器本身所具有的音色,而演奏音色则是指演奏者演奏乐器进行二度创作时所产生的音色。乐器音色为演奏者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另一种演奏音色,则与演奏者的心理、气息、内心感受听觉密不可分。从音乐表演的方向看,演奏都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演奏者都在追求接近完美的音色,以使音乐的内涵通过音色来得到充分呈现。
  一、影响古筝演奏音色的主观技术因素
  (一)琴曲《西域随想》的创作背景及技术重难点介绍
  古筝曲《西域随想》是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根据新疆地区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一幅具有异域风情图画的乐曲。全曲以新疆达卜鼓华丽的鼓点做伴奏贯穿全曲,这首作品的主题鲜明,音乐生动,旋律优美,抒情,悠扬的前半段与活泼、欢乐的后半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浓郁的西域音乐风格,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欢歌笑语的画面。乐曲中多调连环叠置的定弦也促进了演奏技法的重大变革。在演奏技法上,该曲画龙点睛式地采用多种现代演奏技法像“拍打琴弦”“叩击琴盖”等多种当代的表演技巧,运用拍击的位置、拍击的节奏与力度的不断变化,使乐曲活灵活现地向人们展现了西域特有的风情,是现代古筝音乐作品的经典作品之一。在音阶、节奏、节拍等方面,都与传统筝曲有很大区别。因为其创作素材来源于新疆音乐,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技巧均借鉴其特点。虽然只是单一的古筝演奏,但在听觉上仿佛能将人们带入载歌载舞欢乐的气氛之中。
  《西域随想》曲调华丽,情绪热烈、奔放,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情。运用了现代创作技法具有狂想曲特征,是一首难度较高的乐曲,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需具备较好的音准和节奏感。乐曲由引子、慢板和多段快板构成。引子节奏比较自由,双手跨两个八度的同步演奏,在音响效果上让人感受到遥远空旷一望无际的戈壁。慢板部分由四小节模仿手鼓敲击的节奏引入,大量富有新疆风格的切分音节奏和附点节奏突出了西域特色,但也给弹奏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旋律声部的小连线要标出小的呼吸和语气,这也是谱面上注明的有呼吸的地方。慢板旋律过后有一段华彩,该段的演奏要注意气息的连贯,低音区的音弹奏时要沉下去弹稳,节奏重音集中而明亮地弹奏出来。注意自由或慢起渐快的节奏,要结合乐曲的音乐内容带出情绪,避免演奏的刻板和情绪平淡。接下来的快板由多个乐段和多变的节奏组合而成,乐段中节奏转换要自然、连贯,必要时应抽出来单独练习,熟练弹奏。其中拍琴板的部分要有层次和节奏感,呈现的音响效果要集中。活泼的快板表現了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大量摇指段落的部分旋律要注意左手分解指法合理安排。其中每拍的第二个音在按音时要注意音准,不要出现滑音的效果。急板八个小节小撮要注意放松和指尖点的清晰把情绪推向高潮。该乐曲除了对手指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练习帮助外,对扎实基本功,练习节奏感、音准也有较大的帮助。整首乐曲热情奔放,音乐充满灵气,富有光彩,勾勒出色彩斑斓的音乐画面。
  (二)演奏方法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拨性乐器,其演奏的技巧与方法对音色有很大影响。筝的基本音色发出为手指弹奏在最恰当的触弦点上,从而使得琴弦获得最佳的振动状态,发出富有弹性、悦耳、清晰、柔和的音色。
  1.义甲触弦的深浅变化对音色的影响
  使用义甲弹奏时,一般把指尖到胶布的三分之一位置称之为基本触弦点。这样触弦点上发出的音色较为和谐柔和,为一般弹奏时所用。但在不同乐曲抑或同一首乐曲中的不同段落,对于触弦点的不同所发出的音色也是有区别的。
  图1为《西域随想》这首作品行板第一部分中的开头具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新疆的一位少女在高声歌唱,一位男性同伴在为她手鼓伴奏并且两者进行对话的音乐,非常富于新疆音乐的特点大量用了切分音以及附点节奏,因而这就要求演奏者的双手之间要非常独立,左手的伴奏音型需要极富节奏感并有男性刚硬的音色,而右手的旋律音是描写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放声高唱,所以需要一种热情婉约连绵的音色,这时触弦的深浅则对音色有一定的影响。当弹奏左手时在基本触弦点的基础上往下一点,义甲与琴弦的接触面积增大出现的音响效果、发出的音色则深沉浓厚,弹奏出的模仿手鼓的声音表现切分节奏的音色也展现出男性的刚硬;当弹奏右手时在基本触弦点的基础上往上一点,义甲与琴弦的接触面积减小出现的音响效果、发出的音色则更加轻盈,弹奏出的模仿女孩高歌的场景,表现出连绵轻柔的音色,也展现出女性的婉约。
  2.恰当的触弦速度及力度
  由于古筝是一种弹拨类乐器并且也需要佩戴义甲弹奏,而义甲与琴弦的接触不可避免一些杂音的出现从而影响音色,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杂音的出现,触弦的速度及力度则成了一个重要因素。在演奏时应做到刻意避开过重或者过轻的力度,运用身体、膀臂、指尖自然应有的力度弹奏,做到“强音不燥,弱音不虚”就可弹奏出自然、圆润、饱满的音色。还是以图1一小段为例,在弹奏右手抒情的旋律时,除了触弦点的改变外,指尖可在琴弦上停留一点时间做到一种藕断丝连的感觉,哪怕整段的旋律都是单音,但是音与音之间的泛音各个相连能获得一种较为连绵的音响效果,体现出抒情的情绪。相反要是速度较快的段落,这种方法则不适用反而会加大杂音,音色也不干净利落。   图2为行板的第二部分也是稍快的部分,其中右手部分演奏方法都是拍板接着十六分的音符或者后十六音符接着十六分音符,这对演奏者手指的灵活性以及每根手指的独立性有着较高要求,若是拿慢板那种藕断丝连慢慢触弦的方法以及柔和的力度,就表现不出这段描写手鼓演奏及人们欢腾雀跃的热闹场景,因而指尖快速触弦,对琴弦施加一定压力后快速离开,接着演奏下一个音符,演奏速度可以提高并且也可获得活泼雀跃的音色,杂音也会大大减少。
  二、影响古筝演奏音色的主观心理因素
  心理音色是指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之上在对音色感知方面联想成像的音色标准,与内心听觉一样,同样是鉴别实践音色客观上的无形尺度,心理音色是在客观实践音色中的并且先于客观实践音色存在于个体思维之中,对音色形成了概念定势,也是在诸多感受器官复杂活动之后。心理音色也具有对实践音色操作的指导性和对音色感知的敏锐性。
  (一)旋律的歌唱对于演奏音色的影響
  古人曾经说过“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由此可见,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也可理解成另外一种说话方式。古语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则可见人声是最能直接反映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人声也是很优美动听的。因此乐曲的演奏很大一部分是对人声的延伸拓展和模仿,只有最接近人声的音乐在欣赏时才能最植入人心,引起共鸣。古筝演奏,更像是在古筝上歌唱。在图3这段谱例中就会能得以体现。
  在筝上面“歌唱”是指让演奏者将一部作品像唱歌一样有感情有表情自然演绎出来。就像图3这一段谱例上,这是快板中第二段中的一部分,大量的摇指展现了人们正在歌唱的热闹场面。在古筝的摇指技法中,通常可以展现连绵不断的音响效果,抒情的慢板如歌的行板中都可以看见摇指这一技法,右手的连音线连接着大量的摇指,就像人们歌唱一样需要呼吸,需要语气。把唱歌时的呼吸停顿,说话时的语气加入对于演奏乐曲以及音色控制有着非凡的影响。只有像这样富于歌唱性的演奏弹奏,才能获得一种丰富的音响,表达出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美感。
  (二)演奏技巧在气息带动下对于音色的影响
  “气”字在很多表现古筝演奏的资料中都谈到,所谓“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到力到,气可带动力,而力又可决定着音色的好坏。在《吕览·音律篇》写到:“天地之气,合而生风”。由此可见“气”乃自然之气,飘忽、鼓荡与天地之中,化生万物,生生不息。这种自然之气也表现在人类个体上,统一在“生命之气”上,因而“气”是宇宙之气,生命个体之气和人类艺术创作之气,有了“气”就有了“生”,有了“生气”自然灵动而“生动”,有了“生动”之气的运转和流动,就有了生命力。则“气”就从一个较抽象的逻辑中进入到人们的艺术创作中去,进而也高度概括了艺术的本源。人的体能中,力与气也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由心智控制,在一定条件训练下收放自如,“强、弱、轻、重、柔”等不同力度的变化都可形成;断句、语气等在乐曲中由于气息的控制也可得到体现。
  《西域随想》这首乐曲的开头也是引子部分,前面的速度标记为自由地是个散板(如图4)。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也是描写了一望无尽的沙漠,需要展现出一种虚无缥缈,在广阔的沙漠中远远的看见一只骆驼队伍缓缓走来,还传来阵阵驼铃声的感觉。这需要演奏者在技术过关的基础上加上气息带动身体的律动来进行演奏。
  在仅仅这一行的谱子中就可看出气息在之间的重要性。如果把它当成一首歌曲来看的话,首先可以把这一行分为4句话前七个音看作一句话,然后是三个音一句话,六个音一句话,最后的几个音组成一句话。一句话之间不能断,吸气落下在呼气之中带动身体用“抹托勾”这三个指法顺着向后走,一气呵成。句子与句子之间大的呼吸不能断,小的呼吸进行每一句的弹奏,营造出虚无缥缈但音而不虚广阔沙漠的意境。藕断丝连的缓慢气息也使得整个引子部分不散,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虚的音色。
  这一部分则是这首乐曲快板的第三部分,根据京剧曲牌《智取威虎山》其中的一段改编。右手的快速指序以及左手的滑按给这部分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京剧讲究的是板眼,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都非常有讲究,不该拖泥带水时一定要坚定有力,弹奏时短促有力十分重要,这除了在技术上有一定的要求之外,在气息上也不能如散板那种藕断丝连的缓慢气息了,在演奏这段时气息要坚定,每一句话的第一个音气息要带动身体手指快速有力下落。尊重京剧中的板眼不拖泥带水,展现出理想中的音响效果。
  三、影响古筝演奏音色的客观因素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好的乐器在弹奏出的音色效果上也可占有一定的优势。任何一件乐器的制作选材、用料、做工都直接关系到这件乐器的好坏,古筝是我国传统而又古老的民间乐器做法、用料、选材等都有较大差别同时发出的音色也就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一)古筝的选材对于音色的影响
  由于古筝本身通体为木头所做,木头的用料直接关系到筝的好坏以及音色。制作古筝的材料大概可为:红木、黑檀木、桐木、花梨木、乌木等或者其他硬质类的木头。最好的古筝则是整体木所做,可理解为整个古筝为一段木头挖空并进行加工,整体木做出来的琴杂音较少,音色均匀没有钢钉间隙的声音,音色纯净;其次则为拼接琴,用质地较软的桐木作为面板、选用硬质木作为古筝的底板,琴首及琴尾则也要选用硬质木,这样出来的音量大且有共鸣。
  (二)古筝义甲对于音色的影响
  古筝作为一种弹拨类乐器,初期没有佩戴义甲的习惯,在近代由王中山老师开发出左手佩戴义甲的习惯。但现如今曲目的增多,曲目难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真指甲已经不适合用来弹奏,已不能满足曲目的需要,从而出现了左右手一起佩戴义甲的状态。
  义甲与演奏者的真指甲相比,虽说没有真指甲灵活但在一定的训练之后也可灵活运用,不容易损伤手指,而音色在使用不同义甲的技法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变化。义甲的制作材料有很多种,比如塑料片、牛角、合成纤维、玳瑁等都可作为原材料,不同材料所发出的音色也各不相同。塑料片和合成纤维的音色相对较为薄弱,泛音不明显。牛角材料质地较硬,发出的音色稍显死板缺少活力。而玳瑁的音色在饱和度、稳定性、泛音长短、质地软硬方面都是最恰当的。
  (三)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对于古筝演奏音色的影响
  用于抒发或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真实情感的任何一首古筝乐曲,都是通过美妙动听的旋律来传达的。因此,古筝演奏者在演奏每一首乐曲时,首先要了解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并且要认真思考作者创作意图,领悟到乐曲本身想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真正内涵,以此感悟到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演奏者演奏时的情感,并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舞台上。以乐曲《枫桥夜泊》为例,作者同为王建民,创作题材为诗人张继的一首同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描述孤舟夜泊枫桥时所见、所感、所闻的著名诗词,准确地抓住了原诗情感主题中的一个“愁”字来做文章,但作者并未采用以往文人解读这首诗所惯常持用的态度、在旋律中表现古代文人的苦闷、忧伤、晦暗的“旅愁”。演奏者在演奏这首乐曲时要以主人公的角度去演奏,从内心迸发出对于亲人的深深思念,流露出希望能够早日团圆的迫切心情,环绕式的旋律配合自由的速度、起伏不断的刮奏,虚实音的对比组合、多调性的叠置,反向的琶音,就像河水涌动、乌鹊啼鸣、旅人独吟等意境,更进一步确立了孤寂、静谧的意态形态。从而达到理想的音响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的音色。
  四、结语
  乐器如肺,弦如声带,手如气息,一双妙手是演奏的动力所在,动力若无心灵相系,则如机械运动;动力若于心灵相应,则有灵性的闪光。好的演奏必然需要心脑手合一,弹奏出的音色才能达到理想的音响效果,古筝的音色非常独特,能够表现出丰富优美的艺术韵味和各地特点,如若和心灵相通则更能使音色纯净,表达出作品所想要体现的内容直达人们的内心,正如古人所云:“演奏者应当巧手好似抚摸乐器,音韵妙合曲情,境界则达于无限。”
  参考文献
  [1]欧阳霄潇.古筝演奏中的气、力度对美音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0(19):1.
  [2]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634-635.
  [3]王莉萍.古筝演奏中影响音色的因素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运用[J].歌海,2009(01):10-11.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明确规定:“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興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如何激发儿童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底蕴,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我们所要思考的。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儿童亦然,只是相对于成人来说,大多数的儿童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方面并没有那么直观、直接。
期刊
【摘要】小提琴从西方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小提琴的造型比较精致,声音非常悠扬婉转,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当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小提琴教学中,人们对于小提琴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小提琴音乐素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传统的小提琴音乐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基于此,必须加强对小提琴教学改革的探索,充分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提琴课程的教学质
期刊
【摘要】音乐课程是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微课教学模式凭借着丰富的音效感染力和生动的影像,已经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新模式。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使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关键词】小学;音乐;微课教学;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科视唱练耳课程的目的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加强学生的识谱能力,能够快速地将新作品进行准确演奏;第二是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在西洋管乐学生的本科学习中,专业练习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由于西洋乐器律制的特殊性,西洋管乐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固定调的识谱方法,在视唱练耳课程中也对他们采取固定调视唱的教学方法,虽加强了其识谱能力,却忽视了其对于旋律的把握。本文拟从固定调的优势与弊端,首调感觉的重要
期刊
【摘要】人类的音乐发展历史中,有声的音响形式并不是唯一或必然的存在方式。众多的音乐实践与理论中都曾出现过“无声音乐”的实例,孔子的“无声之乐”与凯奇的《4分33秒》皆是音乐存在的特殊方式,颠覆了传统的音响形式,展示了一个无声而又“有声”的音乐视野。  【关键词】无声之乐;美学思考;4分33秒;音响形式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通常被称为“音响的艺术”,从音乐信息的产生、传
期刊
【摘要】历史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郑祖襄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作为经典书目,其学术价值具有学科前沿和开拓性的特色。本文对著作背景、作者简介、内容梳理、历史评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该书的阅读,在回望历史之时,学习前人睿智,也对音乐史学的学习有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关键词】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本书以中国古代为专题
期刊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抽象化的艺术门类,其内容的写入、填充和表现模式都与文字、图像等不同,音乐化的抽象表达使人置身于无垠的想象原野,万般风景全凭心造,文字则擅长具象描摹事物,栩栩如生如临眼前。但艺术与文学是文明之树上息息相关的两种姊妹门类,单一的艺术门类不会保持孤岛状态,会持续受到其他知识元素的持续影响与参与,互相映照,持续发展。通过观察与分析西方古典音乐中文学的深刻存在,探索音乐与文学相互影响的例
期刊
【摘要】胡戈·沃尔夫是欧洲浪漫主义后期最杰出的德奥艺术作曲家之一,他是德国浪漫主义后期只专注于写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其创作精神虽然传承自舒伯特、舒曼,但他对于诗词的处理却具有自己的特色,重视音乐和诗歌的结合,是一位真正以诗歌为基础的作曲家。  【关键词】艺术歌曲;沃尔夫;艾辛多夫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德国早期的Lied是一种抒情性的叙事歌,内容大多为与宗教或世俗相关的诗歌。
期刊
【摘要】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口述访谈,了解到永年吹歌1875年至2012年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永年吹歌乐人们曾为清代官员奏乐,为占据永年的日本宪兵队奏乐,为解放永年的共产党人奏乐,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奏乐,为苏联的国际友人斯大林奏乐,为朝鲜的前国家主席金日成奏乐……他们将吹歌从永年的田间乡村带到了国内各大演出院团,又带至国际舞台。乐人们经过几代的积累,完
期刊
【摘要】竹笛是维吾尔民族乐队中的组成乐器。由于历史发展、地理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种种限制,使得人们并没能广泛的认识维吾尔民族乐队中的竹笛,对其在民族乐队中所起到作用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因此,将竹笛放在乐队中来观察其在乐队中的作用,获得理性的认识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参加维吾尔民族乐队的排练和演出等多种方式研究得出竹笛在维吾尔民族乐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领奏和旋律演奏作用,不仅引领管乐声部走向,在乐器组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