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儿童社会化的概念和正确同伴交往的基本特征
(一)儿童社会化的含义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心理学家陈会昌在《让孩子在同伴中社会化》一文中作了更为通俗地说明,“儿童社会化就是人从刚出生时的生物的人逐渐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小孩子通过与人打交道,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掌握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
(二)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家庭、社会、学校应当共同为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努力。
学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学前期应该注重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征
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在6个月的儿童身上看到,这时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的交往社会性逐渐加强,有报道表明, 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在一起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 3—4岁的儿童同伴关系则建立在口头上,再大一点的孩子则出现交为复杂和互惠的游戏。
2岁以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阶段,是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这时出现了一些更为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当积极的社会交往发生时,常伴有微笑,出声或其他恰當的积极性表情。
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 岁左右开始,而3岁以前的儿童独自游戏比较多,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同伴之间没联系,各玩各的。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组织的,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發展。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服从一定的指挥,遵守共同规则,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
二、目前我国儿童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危害分析
(一)教师的素质与儿童的社会化
从教师的素质方面来看,目前,有些师范学校,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当成学校办学的最高法则,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不重师范课程的学习;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不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消极影响。从教师的态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给儿童带来升学的压力,重儿童智力轻社会性的观念还存在,有些教师生怕儿童不学好或因同伴交往影响知识的学习,往往过分干预同伴之间的活动,这些作法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都是有害的。
(二)家长的态度与儿童的社会化
因为同伴交往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家长也害怕近墨者黑,常常把孩子的缺点和过失归属于孩子同伴交往的结果,因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儿童的同伴关系设置障碍或干扰他们的正常交往,另一方面也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多的干涉和指责,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反感所致。
三、培养儿童社会化、发展同伴交往途径与方法
(一)正确认识儿童同伴交往的作用
同伴交往,只有在儿童集体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且,社交技能也只有在实际交往活动中才能形成和改善,因此每一位成人都要充分认识到儿童交往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组织儿童的共同活动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家庭寻找同伴,让他们到儿童的世界中去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
(三)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他们最正常、最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同伴关系虽然不稳定,对象易变化,但同伴关系作为一种需要是恒定的。因此,成人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尤其是选择朋友,应该予以指导。
(四)对不受欢迎的儿童进行行为训练
不受欢迎的儿童大多数是由于在人际交往中的某些不利因素造成的不良境遇。为此,对于受排斥者,我们希望通过训练减少他们与同伴主动冲突,减少多余地讨嫌行为,增加他们对同伴的兴趣;理解和学会与别人合作;增加与同伴情感上的亲近。对于受忽略者,我们希望通过训练减少他们的表面性交往;减少无效性的交往行为;增加他们与同伴的情感联系,学会保持友谊;学会使交往活动有效地保持下去。具体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口头指导。研究者依照预定的目标,用口头言语指导儿童、进行同伴人际交往行为的一种训练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当儿童能将新行为模式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时,训练即为成功。
角色扮演。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训练目标,通过安排儿童充当同伴集体中的不同角色来改进儿童人际交往。
正向行为强化。运用物质的或口头的表扬强化有效的同伴人际交往行为,称为正向行为强化。这种训练法表现为十分重视儿童的实际交往行为,特别是有效正向行为。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些方法可以综合使用,还可以结合实际,使不受欢迎的儿童对交往的认识、情感、行为诸方面有一个转变,以期改善他们在集体中的人缘地位,促进他们社会化的正常发展。同时对他们所属的集体进行教育,改变集体对这些儿童的固有看法,使他们体会到一个良好的集体气氛,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集体的交往质量。
(一)儿童社会化的含义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心理学家陈会昌在《让孩子在同伴中社会化》一文中作了更为通俗地说明,“儿童社会化就是人从刚出生时的生物的人逐渐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小孩子通过与人打交道,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掌握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
(二)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家庭、社会、学校应当共同为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努力。
学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学前期应该注重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征
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在6个月的儿童身上看到,这时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的交往社会性逐渐加强,有报道表明, 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在一起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 3—4岁的儿童同伴关系则建立在口头上,再大一点的孩子则出现交为复杂和互惠的游戏。
2岁以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阶段,是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这时出现了一些更为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当积极的社会交往发生时,常伴有微笑,出声或其他恰當的积极性表情。
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 岁左右开始,而3岁以前的儿童独自游戏比较多,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同伴之间没联系,各玩各的。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组织的,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發展。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服从一定的指挥,遵守共同规则,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
二、目前我国儿童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危害分析
(一)教师的素质与儿童的社会化
从教师的素质方面来看,目前,有些师范学校,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当成学校办学的最高法则,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不重师范课程的学习;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不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消极影响。从教师的态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给儿童带来升学的压力,重儿童智力轻社会性的观念还存在,有些教师生怕儿童不学好或因同伴交往影响知识的学习,往往过分干预同伴之间的活动,这些作法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都是有害的。
(二)家长的态度与儿童的社会化
因为同伴交往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家长也害怕近墨者黑,常常把孩子的缺点和过失归属于孩子同伴交往的结果,因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儿童的同伴关系设置障碍或干扰他们的正常交往,另一方面也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多的干涉和指责,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反感所致。
三、培养儿童社会化、发展同伴交往途径与方法
(一)正确认识儿童同伴交往的作用
同伴交往,只有在儿童集体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且,社交技能也只有在实际交往活动中才能形成和改善,因此每一位成人都要充分认识到儿童交往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组织儿童的共同活动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家庭寻找同伴,让他们到儿童的世界中去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
(三)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他们最正常、最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同伴关系虽然不稳定,对象易变化,但同伴关系作为一种需要是恒定的。因此,成人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尤其是选择朋友,应该予以指导。
(四)对不受欢迎的儿童进行行为训练
不受欢迎的儿童大多数是由于在人际交往中的某些不利因素造成的不良境遇。为此,对于受排斥者,我们希望通过训练减少他们与同伴主动冲突,减少多余地讨嫌行为,增加他们对同伴的兴趣;理解和学会与别人合作;增加与同伴情感上的亲近。对于受忽略者,我们希望通过训练减少他们的表面性交往;减少无效性的交往行为;增加他们与同伴的情感联系,学会保持友谊;学会使交往活动有效地保持下去。具体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口头指导。研究者依照预定的目标,用口头言语指导儿童、进行同伴人际交往行为的一种训练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当儿童能将新行为模式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时,训练即为成功。
角色扮演。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训练目标,通过安排儿童充当同伴集体中的不同角色来改进儿童人际交往。
正向行为强化。运用物质的或口头的表扬强化有效的同伴人际交往行为,称为正向行为强化。这种训练法表现为十分重视儿童的实际交往行为,特别是有效正向行为。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些方法可以综合使用,还可以结合实际,使不受欢迎的儿童对交往的认识、情感、行为诸方面有一个转变,以期改善他们在集体中的人缘地位,促进他们社会化的正常发展。同时对他们所属的集体进行教育,改变集体对这些儿童的固有看法,使他们体会到一个良好的集体气氛,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集体的交往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