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洁之诗与赤子之心

来源 :诗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ebaot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浩的诗是心里搬运出来的月光,带着他心灵的色泽和温度,比如:悲悯与孤独、忧伤与惬意、淡定与不安、霸悍与谦朴、激情四射与气定神闲。所有这些,让他的诗如暗夜里的一片皎洁色,映照在文本上就是柔美但不柔弱,凄美但不凄凉。
   凄美!这是我感觉到的施浩诗歌的审美特质,也是他诗歌的气质。但这里的凄美,我要剔除哀伤和悲苦,赋予凄美新的审美意义。具体就像初秋凝结在万物上的白霜,有点凉,但只是稍稍的薄薄的,不伤人,也不伤心,涂染进人的情绪里,也只是让人清醒,绝不把人带进悲哀和凄惨中。更主要的是霜有美感,有微微的光,美化也净化人的视觉和情感,让轻盈的心开始飞翔。
   施浩的诗歌是内容,也是形式,更是写作的姿势和方式。譬如他的《稻草人的故事》:“秋分时刻/我们都很小/我们在稻场上玩戏/比我们更小的妹妹/赤脚站在稻场中间/我们仿照她的模样/扎成稻草人 然后/在五厘田之外/用芒草制成箭 射中她的胃//妹妹远远倒下 秋分时刻//妹妹嫁给一座小山冈/山后面是山/妹妹便抱着一棵榕树/站在荒凉的山冈上/猫鹰也常常在家门口叫她名字/小妹小妹小妹/小妹!/你走以后/我的小屋落满灰尘/到了秋节/我又想起大地丰收后黄昏景色/农家的灯盏依依亮起/我们作为孩童/抱着冬天的大雪和春天的雨水/在母亲堆满了粮食的家中/我们扎的那个稻草姑娘/一个人站在田野上/想明年的农事/一夜没有睡去”。
   这里的稻草人就是妹妹,稻草人被射中,妹妹的生命也结束了。这是一个哀婉的故事,是怀念过早夭折的妹妹。但是由于诗人温馨的叙述,以及用情感去过滤意象和细节,更重要的是蒙太奇的跳跃和各种感觉的相互转换(比如稻草人与妹妹之间身份的互置),让诗境很唯美。多读几遍,画面越来越清澈,并刻骨而心动,思绪开始不自觉地飘飞,向着苍茫和人生的未知处。于是,伤感被淡化,甚至被美化了。让你触摸到了生命的悲凉,却没有一点悲观,反而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重,并沉醉在美、纯净和温暖之中。
   这也说明,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撬动了,诗会随着笔心的游戈自动生成,灵魂或随之升华,成仰望;或随之扎进地下,成根或真理。其中发挥作用的是诗人创造性的直觉和通感,它是显影剂,让漂浮的意象凝固,化虚为实,化腐朽为灵奇。再看施浩的另一首《女儿》:“这个未降生的女儿/在我爱人的血里度日……//这是我的罪恶/在黎明 错过的地方/我爱人感觉腹下的痛苦/午夜玻璃下的阳光正触及女儿的眼睛/这个时辰 我化为净白/你的鲜血淋漓的哭喊/在找谁呢”。
   这是写对女儿即将降生的复杂情感,有对妻子怀孕期间的痛苦的歉意、忏悔,更多的是期盼和不知所措。诗的内核依然是凄与美,凄是痛苦和忧虑,美是女儿这个新生命的灿烂与夺目。最关键的是这一切并非真实,只是诗人的一种幻想,幻觉把幻象重重地摁在生活里,仿佛心头确有被雕刻和绣花的感觉。
   这就是创造。诗人的天才就是无中生有,指鹿为马,而且自己还陶醉其中,不但信以为真,还为此而心疼。因为诗人多情、敏感、孩子气,这让他们常常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操心并流泪,也能从风吹草动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并预感到万物包括人类的结局。从这个角度来说,诗人既是一个布道的教父,也是一个巫师,更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唯有天真,感觉才能敏锐,才能听到天籁之音。
   所以沉湎于幻想是诗人的常态和工作,这也让他们常常忽视了现实而生活在想象中。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想象的生活才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像前面这首《女儿》写的就是幻想的生活,而那个《稻草人的故事》,虽然是真实的生活,但写的是回忆。两首诗都与现在时无关,而与感情被碰撞或刺激后思绪回溯和超前有关。这也说明施浩是一个善感孤独的人,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对他来说就是雷霆,能撼动和焕发他情感和思维的触须,让潜伏在他生命深处或明或暗的体验荡漾出来。
   这体验有点苦,有点酸,但越嚼越有滋味,而且历久弥香。这就是诗歌的韵味。诗有味道则有魅力,迷魂迷心迷胃口。味道就是诗歌的口感,好的口感就是快感。总体来说,施浩诗歌的味道是一种清欢,就是素而不荤,轻而不重,清淡而不肥腻,诚如山野菜。苦涩但有真味,是甩去了一切佐料和颜色的裸味,它能直接进入胃和肺,养肝益心。用点惯用词,就是真实朴素,自由简单。而且情感低回往复,像初秋的夜晚,在月光编织的小路上,一个才子徜徉着,默吟着,让内心的潮水淌成蜿蜒的诗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施浩的诗是阴柔的。就像他在《黄昏下的颂辞》写的:“每当想起那个孤女弯腰在田间拾着遗落的谷粒/我便感觉世态炎凉/雨水就降至农田之下/一群男女在青春期变老/每当看见美的歌女走进红色舞池/我便不禁伤感/……这时 我听见黄昏里一个缺钙的诗人向大地/的献词/我不再唰唰落泪”。
   诗里的内核确实如上面提到的霜,凉而美,不安不忿让他的情绪像不断注水的葡萄,要把皮涨破。诗中不断出现“女人”,尤其是女儿这个形象,有时她们是实指,有时是形容词和暗喻,但也說明施浩潜意识里的阴柔化。究其根源,可能最早来自于他对母亲的依赖。而“女儿”反复在他的诗里出现,也说明他的内心柔情似水,纯净的爱意满满的,只能通过虚拟的想象来排遣。进一步说,阴柔即女性,女性就是母性,引申为爱和温馨以及家园。这是施浩的宗教,他以此来检验和审视万物,符合了,就是美,就是光,就是艺术;反之,则不美,甚至是黑暗,诗也随之传染了忧悒、愁苦和伤感。
   阴柔的美更契合心灵,因为谁也不会把心灵拿出来在光天化日的太阳下暴晒。它最大程度也只是悄悄地在月光下流淌或低飞,一边暴露,一边守护。譬如施浩这首《平安夜》:“过了午夜 我还是可以亮闪闪地进入你的世界/城市都睡了/海也睡了/空间挤压得让我的心脏开始下沉/有没有船经过我的屋檐/有没有人睡时喊我的名字/今夜不是真实的/水也不是真实的/我今夜不想起诗歌/我今夜不想起公务或者旅行/只想一滴血和一粒尘埃”。
   起伏的内心随着音乐一样的流水敞开着。但依然是属于月光下的漫游,而且说者和听者都是自己。诗依旧是低缓的,半开半合。但越是这样私密地潜流,越能唤起另一颗心或者更多的心的共鸣。激动或者慢慢地游动,像丝绸在皮肤上滑行。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跟溪流一样,规则而又散漫地向心中的彼岸流去。    彼岸是施浩写情绪为主诗歌的共同走向,具体一下就是心灵之自由和事实之真。这就引发了一种哲学思考,就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心灵之解放的问题,这是所有艺术最终要指向和表达的重大的思。26年前,我给施浩写评论时,只是关注了施浩诗中的感性之翅,以及由此产生的飞翔、忧伤和美,这次再读发现那些才子般抒情之核心,其实有关于人类之存在的思考和探寻。只要你认真地读施浩的诗,你就会发现在《江河水》古曲一样低沉而柔缓的吟唱中,其眼光和思想一直在寻找着什么,就好像什么丢了,需要把它找回来一样。这要找的就是生命的真谛和爱的秘密,就是万物的真理和真相。这是所有哲学之思在思着的根本和核心。虽然永无确切之答案,但思着本身就是意义,这个过程让生命有了追问的充实和价值。
   诗中有思,就等于颜值的肉体又有了有趣而有魅力的灵魂。而思因为有了诗来附身,就有了美和情感,从而让思有了柔软和动人。就像海格德尔说的,只有“诗化才把早被思过的东西带到思者的近处”。这就是说,只有诗才能让思存活,并能把它拉到人的感觉里,且与人促膝谈心。而思让诗有根有心有魂,避免感性之诗常有的弊病,就是虚妄和漫无边际的抒情。
   思让施浩的诗变得刻骨锐利,成锋锐的刃。但施浩表达思,并非像别人那样,用层层叠叠的意象象征和暗喻,他表达思的方式是直说,是直接把内心所想说出来。这真实的想法,就是思。这就避免了因为意象太密实而失去了思想的锋芒。譬如:“我为谁而活。/我不在你们的幸福生活里/更不会产生记忆/我用写诗的方式把自己变得真实。/而且没有人看懂/我用这样的方式使得自己逃避生活/并找到生活”。
   这里,思就是心事,就是情绪,就是要表达的诗。而且,他事先没有想到思,只是为了将压迫心灵的潮水倾诉出来:“我无休止地叩问我。/每当在人群里/我总找不到自己/每当在深夜里/我的世界/总是如此地孤寂/什么都听不见/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远去/我不愿接近你/上帝的殿坛”。
   整首诗像从心里往外掏炸药,然后步步紧逼,直到把感情推向绝壁,再重重地掉下来,把你的心炸成碎片。这摧毁一切的力量就是思,但你看不见思,因为思已经融化在情感里的奔泻中。再比如:“我看见一座城。/我想起一个人/我为了一个人/我放弃一座城/我拥有一个人/我占住一座城/山有棱/地有角/情无忌/爱无缺”。
   这是施浩一首长诗中的一段。很结实,像逐渐凝聚的石头,沉静有劲,这就是思在运动。因为这思,一首长诗有了峰巅和灵魂,有了方向和重量,那就是爱之于人生重于也大于一座城,有了它山河有美,大地有意。爱成了信仰,而为了这种信仰,城市与大地都可以弃之如敝履。
   所以,不论情感多么狂奔,施浩都是一个及物的诗人,是一个有哲学意味的诗人。他不仅去思那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对他亲历的日常之繁事也沉思默想,力求从中找到像镭一样能辐射的思。比如:“亲情起身走向大海。爱情如履薄冰”,还有“为梦而生,也是为爱而活着/为爱存在,所以我存在”。这些都像散打,情感的疾驰中,突地一飞镖,事物便被豁开,真相露出来。这也说明施浩写作的状态是凝神静思。他是在体验万物,并在瞬间让他的体验生成诗。而在《花事》中,思却隐蔽在美的意境中,让人慢慢感悟,而不让人轻易捕捉到:“夜晚 种花的人不在/她的花在庭院深处/躺在雪的怀中/轻轻溢放暗香/花的心情/同那盏油灯一起驿动/使雨水依偎/使伤口慢慢靠近焰火”。
   多美的画面啊!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想亲吻一下。读这首诗,先是被它的美带入,然后陶醉,再然后起伏的心得以慰藉。它启示我们:生活中许多伤口都可以愈合,只是我们自己要保持好心态,保持对善美的热爱,并不断靠近这朵焰火。这样一深思,这首诗的暗示就有了积极的大意义。诗有暗示才是好诗,暗示得越多就越有深度。具体到这首诗,我们在假想中,嘴唇与花蕊触碰的瞬间,会感到爱人或女儿的手指和心。这时埋藏在潜意识里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温情刹那间曝光了,一种不确定的游移的美也随之在刹那定格并凝固。这是一种美和情感的高度体验。瞬间的体验消解了短暂、局部和有限,获得了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美。这就是诗歌深度的美带来的深刻的沉醉和力量。
   因此,诗歌在瞬间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中解放出来,让它复归自由轻灵和美。从中可见施浩是有灵的,这先天的灵犀,让他在瞬间顿悟生命之谜,也让他一下子将深刻的抽象的思化成具体的能触摸的美和诗意。只是这灵性平时被日常遮蔽而休眠,只有当情感被刺激动起来的时候,它才动起来并显灵。比如在这首《我的家乡大片土地在消失》中:“穿过小河/跳跃在/农田和村子之间/在这些/群山环抱之中/我的家乡/宛如一幅农耕文明的油画/那时乡情纯朴/爱情简单/那时相亲一对男女/便相濡以沫”。
   思似乎消隐了,代之而来的是诗意的细节,温馨的画面。这是因为目光所及的景物触动了他的情感,抒情成了首位,但想一想,是什么引爆并导引他的情感走向呢?显然还是他的思想和他的价值观,于是这首诗又有了思,有了让人在美的感受中对我们生存的合理性质疑并深思。但思已经隐退到诗和美的后面,让人先陶醉于灵美。施浩全部的诗都依附着灵性这个精灵,这让他的诗歌变得灵秀和剔透,像被水清洗过,而且是黎明的清水,或者是露水。而且还湿润清凈,像绿荫覆盖的深井,恬然澄明,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掉进去。这就不仅是灵性,而是进入了灵性的集大成者——智慧,大智慧建构大境界。
   灵性是本能,智慧则含有思考的感性。它们让施浩善于发现。但在惯常和杂芜的生活里发现诗意,需要诗人心灵的纯净和思维的敏捷。因为纯净,直觉才能穿过杂草丛生,一下子把诗逮出来;因为敏捷,思维才能锋利到在毫无诗意的地方掘出诗,从而让诗和美从庸常的生活中努力向上一跃,成为境界和仰望。
   对智慧的自信让施浩的内心变得强大,这直接影响了他的思维,让他写诗的那一刻很主观和强硬,这就是霸悍。霸气与强悍让诗气血充盈,甚至生猛。这就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横冲直撞,让诗人对固有的语言秩序产生了主动去破坏的欲望和力量。于是,施浩经常不按自然生态的生长逻辑结构诗,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逻辑制造和创造诗。具体就是把不相干的意象捆绑在一起,情绪是链条,其他事物都是情感链条上的各种显物质,这些交织在一起的物质既是独立的,又是诗人情绪迸溅出来的碎片。比如《平安夜:写给阿比尔的献诗》,还有《音乐之旅》:“风中的金子/从花/粮食/和蜜蜂里/剖开天光/饮周身呐喊的阵痛/花蕊里饮干的酒……这些写诗的孩子/走进/孤独的/风吟马嘶的泥滩//都在找家园/梦见家园/女人娓娓摇曲/女儿在银圈里/哭啊/唱”。    意象是漂浮琐碎的,也是跳跃的,它们被强制地扭结在一起,体现了诗人的强悍和霸道。但它们编织在一起,像深沉的琥珀,有着心灵的温度和颜色,好看又产生了特殊的暗示。而且这些的符号和意象互相依存、互相映照,假如把其中的一些词和意象换成别的,此诗就不能有如此的感染力。
   语言是诗歌的生产力。为了让语言震惊,很多人主张语言要有魔化作用,通过诗的语言陌生化,创造一个与平常截然不同的意义的世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人有意把语言曲扭,有意触犯语言现存的律法,以血气方刚和生猛的生命力对语言拆解又重塑,这就是创新,就是技术。我原来说过诗歌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技术的进步,都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创新和推进。写作者之间较量的不是内容,而是手艺,就是面对同一题材,看谁更有绝活儿。而施浩的绝活儿就是在词语的搭配和嫁接上出奇制胜。如施浩这几句:“我建设一首伟大的诗歌/把语言撕开/甩碎/重新组合肉体/像我割开一个球体的血/生长大地上的屋宇和群峰/海洋或兰岛”。
   这是气度和气势: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一切按我的意愿重新排列。而且语言可以撕开甩碎,地球也可以豁开,让它流出金子的血。这是一种气魄,把想象推出想象的边界。不仅是挑战难度,更是对语言挑衅。原来的秩序被拆散,新的世界被耸起,这就是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就是创新,更是创造,诗有了现代感和先锋性。
   而“沉香凝聚时/我轻轻吟唱/水 覆盖着水/泥土 吞噬着果实/无数秋天的情敌/用少女纯净的手绢/捂住所有病人的伤口”。整首诗是一个花坛,看似不同的意象堆积在一起,其实是视觉听觉以及心里的感觉互换互置,以达到以实写虚、以跃动衬托静谧、以幻象映照心灵的效果,而且纯粹干净,美轮美奂。这也说明,他是一个修辞的高手,擅长把语言打磨得精致,并让它绽放出光辉,看似比喻又超出了比喻的范畴。
   从这些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施浩内心的真挚。虽然他有着充足的爆发力,在词语的改造上也霸道不讲理,但他的内心是温柔的,更是悯爱的,这让他的诗成了辛酸的温暖,流着眼泪的微笑。所以他写诗不是反抗,不是照耀,也不是疗伤,而是为心灵寻找着落,为漂泊的灵魂找到安栖的家。
   这也说明施浩是一个有着好心肠的诗人。好心肠是成为大诗人的重要素质,甚至是唯一的素质。我见过很多才高八斗的诗人,但他们终没有成大器,就是缺少一副好心肠。好心肠就是侠骨柔肠,它让你对万物肝胆相照,对弱者拔刀相助。只有这种好心肠才能使诗歌拓宽和提升。这让他既能豪爽为人,也能谨慎为诗。作品也就自然能大气又温软,沧桑又善美,圆融又坦荡。比如他写被朋友欺骗出卖的感觉和态度:“人生本来没有逻辑/为什么要活得那么明白/像我一样,被人骗钱了就当做了善事/被人遗弃,就当自己重生”。
   这不仅是一般的大气,更是彻底的放下,是对这个世界的完全接纳和理解。一个不再与世界较劲的人,不仅是宽容,更是一切都伤不到我,这是有氧的诗与思。陈师曾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人品、才情、学问、思想,显然他把人品排在了第一位。施浩的诗歌也一样暴露他的人格,那就是真诚坦荡、勇气和大谅解,还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果斷,这让他的写作既现代又朴实,既慈悲又干脆并立即执行。
   所有这些,其根源还是因为爱。爱点燃激情,而激情又让诗人产生不可遏止的创造力,让诗人在那些冷漠的事与物上敲出诗意来,这样的诗,读起来就亲切,有人味,应了袁枚所言的“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诗有性情,诗歌才如雨后的青韭,蓬蓬勃勃;用性情写诗,才可见诗的活和情的真。而情感一旦真了、动了,说话写诗就不再云山雾罩、花拳绣腿,表达就更自然直接,像泉水汩汩冒出,且炽热感人。施浩就是一个性情之人,他的诗被他的性情濡染着,文字间流淌着真诚质朴,还有热爱不忘本。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初心、本心和真心,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又颔首敬慕的赤子之心。
   (写于2019年8月21日至26日东北之行途中)
其他文献
当我缩在阳台  想起安变成一个苍老的女人  神经质。她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又从后面坐到旁边  像一个普通中学的中等生  总是用最普通的方法解题  惹得那些年轻人偷偷笑  “这个女人曾经吞食过自己吗?”  而你不知道  安曾经受人尊敬  这个被我可怜的女人一脸菜色坐在前面  她争着说话就像坠崖时要抓住每一棵树  如果不能回到一九九八年  不曾和几个年长的朋友谈谈  你又怎么会知道  这个女人曾经拥有
期刊
还是会有蝉鸣,在歌声里起伏  还是会有花香,在寂静中落下  这一日,我独自走在旷野  紧跟在我身后的,是小狗、夕阳  和马尾松的枯枝  我们眼神黯淡,互不言语  我们肩披暮色,互不打探彼此的身世  如果此时,你忍不住想迎风落泪  请不要忘记,秋风凉,白露降  万物都有欲言又止的悲伤   [卢辉赏读] 林珊说过,一个好的诗人,应该具备玉一般的品质,应该在历经岁月的洗涤之后散发出越来越温润闪亮、动人心
期刊
庚子年春节,疫中杂咏 [组诗]  去年这个时节,梅园游人如织  空荡荡的街道上,白天像深夜  一两个零星的人戴着口罩,低头走路  他们似乎穿过刚被轰炸的城市废墟  偶尔有120救护车呼啸而过。去年这个时节  残雪已融,天气转暖,梅园游人如织  现在,人影幢幢的地方是医院,是隔离中心  看不清他们的面孔,每一个医生和护士  都像神秘的导游,给病人介绍最好的景观  更多的人习惯了反复洗手,好像  在忏
期刊
乡水谣[组诗]  川美归来的图伯特  图伯特!图伯特!  当我脱口而出,尊称你的大名,  我听见,一个锡伯族小姑娘  躲在她自己的胸口里,  轻轻地呼唤:图克善!图克善!  哦,图克善,那么,  也请允许我称呼你的小名,  称你牛犊,一头活蹦乱跳的小牛,  成年后,必是一头力大无比的公牛!  哦,图克善,我想说,  如果时光倒流,我愿意与你同龄,  愿意看你摔跤,跟你学习骑射。  当你九岁那年随父
期刊
【编者按】  著名诗人汤梓顺先生于2018年6月12日病逝,享年89岁。汤先生早年从军入航校,后转业到沈阳航空学院任教,为力学教授。授课之余,研究古典诗词与旧体诗创作,刊发大量论文与诗作。其诗艺术造诣颇高,为当代诗坛知名诗人,影响很大。为了纪念汤先生,我们于此特刊出小辑,刊发汤先生临终前所写遗诗十四首,同时刊出汤先生好友李仲元先生《悼汤公四首》、初国卿先生《哭汤公六首》,汤先生的学生、湖南黄泽斌先
期刊
庞洁的诗  庞洁一首情诗中不该有质问  必须有非常好的平衡感  才能立足于陡峭的山崖  悲伤不能太多  当然也不能没有  否则如平庸的室内装修  要想看星星  就得睡到天花板上去  要像获得真理般安详  要齐眉举案  要小心地嗔怪自己先于皱纹的赘肉  要对世界的质疑莞尔一笑  整形医院的广告  惊动了危言耸听的春夫  值得动用的大词其实并不多  比如爱之定语  比如朋友圈里铺陈过度的  人民的春天
期刊
四只爪子深陷于寂静,  它享受着属于公主的傲气。  它的皮毛像刚下过雨的跑道,  尾巴仿佛从虚空中垂下来的鞭子。  很久以前,我把它弄丢了,  丢失也许就是认识:在奢侈  而胆怯的孤寂中,我还时常能听到它那  愉快的,却令人心悸的口哨;  也许下一刻,它就会像一则噩耗  闪耀在客厅;我们之前的背弃  刹那间轻盈如响指。但这“下一刻”,  如同无限的援军从不抵达,  却在阴霾的,等待曝光的椰林里  
期刊
于成大  天空辽阔 释放出更多的飞翔  大地辛苦 打造出丰硕的年景  河流涌出了那么多石头  汀洲 是一张越摊越大的饼  每一个害羞的人 都加深了枫林的红  每一个浣洗的人 都增加了流水的白  笨頭笨脑的玉米被割倒后  剩下叫茬子的部分 多么锋利  银杏叶 找到了传说中的黄金  我的胸腔 容下了更多的恩怨
期刊
钟南山  春天快来,最寒冷的时候  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却频频头条  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春天快来,他在逆行。他说的话  我们都在认真地听  仿佛鸟鸣花香就压在他的舌根下  春天快来,他失眠了。他要做的梦  是春天来了,什么都沒失去  万物的脚步没有恐慌与惊叫  春天快来,他伏于案。把春天的路  放在显微镜下。他发出警告  路上还有漫漫黑夜与倒春寒风  他要为这个春天站岗,站成一座山  春天的肺,
期刊
一个超负荷的群体  不用一一说出你们的名字  你们是一个群体  生与死的危难时刻,你们把自己的命押在了  第一线  唐山、汶川大地震,SARS防疫现场  都有你们的身影  抗击冠状病毒,你们又出现在与死神搏斗的  最前沿  你们是舍生忘死的人  你们是救死扶伤的人  你们是在封城隔离后置个人生死不顾,走进  疫区的人  你们有英雄的壮举,从没把自己当英雄  那些被你们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人相信你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