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向世人昭示:我党我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到胜利,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确立了正确的建党建军制度和原则。“支部建在连上”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人民解放军加强基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新世纪新阶段,必须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科学联结,不断打牢军队基层的组织基础、政治基础,推进基层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生成,为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关键詞:支部建在连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历史和实践启示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向世人昭示:我党我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到胜利,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确立了正确的建党建军原则和制度。“支部建在连上” 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人民解放军加强基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
一、“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的产生根源于阶级和阶级斗争,而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领导无产阶级的军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政治领袖和战斗司令部,应该而且能够领导其它一切组织和团体,其中当然包括军队。同样,无产阶级军队必须绝对服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阶级社会里,军队从来就是阶级、政党实现其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是从属于一定阶级、政党的,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列宁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为了扞卫工农政权,使它不被地主资本家强盗颠覆,我们必须有强大的红军。”“不武装保卫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就不能存在……这就是说,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只要愿意统治并继续统治下去,就应当也用自己的军事组织来证明这一点。”斯大林也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指挥员和司令部,它领导无产阶级在一切斗争部门中的一切形式的斗争,并把各种不同斗争形式联成一个整体。”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军队必须听无产阶级政党指挥。
高度重视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色。1847年6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诞生,并明确要求建立从支部、区部、总区部到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的自下而上的组织系统,使党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强调,党支部应当成为工会以及其他社会群众组织中的“中心和核心”。同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和参加了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的组建工作,马克思亲自担任支部书记。1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布了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该章程把支部单独列为一章,指出支部是同盟的基层组织,受区部、总区部领导。“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接收新盟员须经支部事先同意,由支部主席和充当接收人的盟员办理”。这就在组织上确立了党支部的地位。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基层支部的思想。列宁在同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严厉驳斥了那些把基层组织建立在选区上就是为了争取选票,获得选举胜利的错误主张。指出,还未建立共产党的支部并得到巩固时,就不能认为是真正建立起了巩固的有组织的共产党。并旗帜鲜明地把党支部设置在工厂、企业、矿山、街道等基本生产单位,这就使无产阶级政党的大厦牢牢地建立在基层党支部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则认识不透,忽视了对军队的建设,因而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没有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来抵抗反革命的袭击,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夺取政权必须独立掌握无产阶级军队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懂得了枪杆子出政权的真理。并逐步认识到军队的领导权掌握在谁手里,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首要问题。因而我党从1927年8月起,相继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等大小100多次武装起义,进入了党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的新时期。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部队成分复杂,思想混乱等原因,部队遭到严重挫折。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并在湖南省炎陵县水口镇把这一思想进行了具体实施,在部队中第一次实行了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的新制度,规定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党对军队基层的领导问题。从此秋收起义部队以崭新的姿态向井冈山进军,很快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包括湘赣边界的炎陵、茶陵、莲花、宁冈、永新、遂川等县),使这支以农民成分为主体的年轻红军,初步成为一支有觉悟、守纪律、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的新型军队。这样,党在部队中的组织,从前委到支部,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有效地掌握士兵群众的重大问题,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部队的贯彻执行。通过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维系了人心,发展了队伍,增强了战斗力,革命的火种在井冈山上燃烧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后来的革命实践亦证明了这一建党建军原则的正确性。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深刻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可见,“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
二、“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我军成长壮大并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科学原理的产生不仅必定有自己深刻的思想渊源,同时也必然有着自己特定的现实土壤等时代条件。
旧中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革命性很强,是党的阶级基础。但他们的人数很少,而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却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他们有狭隘自私和自由散漫的一面,但又有要求革命的一面。特别是农民,地方主义、保守主义严重。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在分析当时井冈山的社会情况时就深刻指出:“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社会组织是普遍地以一姓为单位的家庭组织。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庭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的包围中,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和组织性,是我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着手在革命军队中探索并建立了党的组织。1924年秋,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建立了秘密的“中共特别支部”,直属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领导。这是我党在军队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此后,在叶挺独立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支部。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实行了“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在军队中的组织系统,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这一制度很快推广到全军,1928年7月党的六大《军事工作决议案》决定:“在各军队中成立党的支部和革命士兵的任何形式的团结,以便在一切部队中实行军事政治工作。”1929年12月,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和建军的方针原则,对健全党在军队中的组织,特别是基层支部的组织,作了详尽的规定,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正是在这一正确原则指引下,初创时期我军面对部队成份十分复杂,受旧军队影响较深的情况下,坚持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全军,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军队建设的许多重要原则,使我们这支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革命武装成为了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弱小的红军在物质条件异常缺乏的情况下,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革命“围剿”,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1930年,中共中央第一次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党的支部及团委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了军队连队党支部的性质和任务。1932年9月,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规定“支部在连队中起最高的领导作用”。1935年5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在支部工作的训令中,对连队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领导作用作了说明。1944年,谭政在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政治工作纳入党的组织领导体系,由政治指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1948年2月,总政治部决定连队党支部由秘密状态转为公开状态,使得支部与群众联系加紧密,也便于支部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同年10月,总政治部制定《关于支部工作的条例草案》,规定支部委员会是连队的统一领导机关,连队重大问题都须经党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1954年以后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对连队党支部的性质、任务、组织原则、领导方法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用立法形式把“支部建在连上”作为制度固定了下来。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对于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的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物质生活菲薄,作战和群众工作任务繁重,就是依靠党支部团结官兵,较好地完成了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等艰巨任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党支部带领连队进行军事、政治训练,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达到了中央军委提出的“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的要求。解放战争中,各党支部领导连队开展杀敌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发扬三大民主,进行新式整军,有力地推动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队连队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历史证明:“支部建在连上”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解放军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斗争实践中探索提出并经过斗争实践检验的伟大创举,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伟大贡献。这一理论和实践,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力地指导和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把这一建党原则推广开来,运用到工厂、学校、商店、街道、农村等基层单位,使之发挥了纽带与桥梁作用,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可见,“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我军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换来的正反经验总结,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真理,是我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遵循的行动指南。
三、“支部建在连上”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解放军基层的情况与过去相比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不管情况怎样变化,编制体制如何调整,“支部建在连上”这一重要组织形式仍具有崭新而积极的时代意义,始终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
首先,“支部建在连上”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全保证的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全党全国人民为夺取新的更大胜利而奋斗。这就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当今国际形势来看,多极化的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动荡,民族分裂势力、反动宗教势力、恐怖势力活动日益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并把我军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目标,运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大肆散布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国家化”的论调,目的就在于诱使我军官兵对我军的根本建军原则和优良传统产生怀疑,从而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蜕化变质。就国内环境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并且与国际上的斗争相互联系和交织。这表明巩固和发展安全稳定的环境,是我军面临的重大任务。作为军人,我们应该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上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认清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深远意义,并把这一根本原则贯彻到军队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我们军队才能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更好地履行对外反侵略、对内反颠覆的职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保证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其次,“支部建在连上”是保持我军人民军队性质的根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宗旨和性质,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变动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由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大调整,由于市场经济正面、负面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在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面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腐蚀利诱,我军广大官兵只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解决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的问题,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酒绿灯红”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经受“权、钱、色”的考验,永远保持革命军人的思想纯洁性和党的信念的坚定性
第三,“支部建在连上”是保证我军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要求。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是指引我军胜利前进的灯塔。正是在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指引下,我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成为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以劣势装备战胜国内外强敌的英雄人民军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任务,其中现代化建设是中心。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低,面临的困难多,只有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才能处理好军队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关系;才能协调好军内外各方面的关系,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才能调动全军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加强我军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在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在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坚持“支部建在连上”这个优良传统,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我军的政治本色,确保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列宁《为战胜高尔察克告工农书》[A].《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A].《列宁全集》第2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56.
[3] 斯大林《论俄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战略和策略》[A].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A]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关键詞:支部建在连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历史和实践启示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向世人昭示:我党我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到胜利,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确立了正确的建党建军原则和制度。“支部建在连上” 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人民解放军加强基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
一、“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的产生根源于阶级和阶级斗争,而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领导无产阶级的军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政治领袖和战斗司令部,应该而且能够领导其它一切组织和团体,其中当然包括军队。同样,无产阶级军队必须绝对服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阶级社会里,军队从来就是阶级、政党实现其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是从属于一定阶级、政党的,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列宁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为了扞卫工农政权,使它不被地主资本家强盗颠覆,我们必须有强大的红军。”“不武装保卫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就不能存在……这就是说,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只要愿意统治并继续统治下去,就应当也用自己的军事组织来证明这一点。”斯大林也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指挥员和司令部,它领导无产阶级在一切斗争部门中的一切形式的斗争,并把各种不同斗争形式联成一个整体。”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军队必须听无产阶级政党指挥。
高度重视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色。1847年6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诞生,并明确要求建立从支部、区部、总区部到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的自下而上的组织系统,使党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强调,党支部应当成为工会以及其他社会群众组织中的“中心和核心”。同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和参加了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的组建工作,马克思亲自担任支部书记。1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布了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该章程把支部单独列为一章,指出支部是同盟的基层组织,受区部、总区部领导。“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接收新盟员须经支部事先同意,由支部主席和充当接收人的盟员办理”。这就在组织上确立了党支部的地位。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基层支部的思想。列宁在同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严厉驳斥了那些把基层组织建立在选区上就是为了争取选票,获得选举胜利的错误主张。指出,还未建立共产党的支部并得到巩固时,就不能认为是真正建立起了巩固的有组织的共产党。并旗帜鲜明地把党支部设置在工厂、企业、矿山、街道等基本生产单位,这就使无产阶级政党的大厦牢牢地建立在基层党支部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则认识不透,忽视了对军队的建设,因而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没有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来抵抗反革命的袭击,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夺取政权必须独立掌握无产阶级军队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懂得了枪杆子出政权的真理。并逐步认识到军队的领导权掌握在谁手里,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首要问题。因而我党从1927年8月起,相继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等大小100多次武装起义,进入了党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的新时期。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部队成分复杂,思想混乱等原因,部队遭到严重挫折。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并在湖南省炎陵县水口镇把这一思想进行了具体实施,在部队中第一次实行了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的新制度,规定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党对军队基层的领导问题。从此秋收起义部队以崭新的姿态向井冈山进军,很快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包括湘赣边界的炎陵、茶陵、莲花、宁冈、永新、遂川等县),使这支以农民成分为主体的年轻红军,初步成为一支有觉悟、守纪律、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的新型军队。这样,党在部队中的组织,从前委到支部,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有效地掌握士兵群众的重大问题,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部队的贯彻执行。通过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维系了人心,发展了队伍,增强了战斗力,革命的火种在井冈山上燃烧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后来的革命实践亦证明了这一建党建军原则的正确性。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深刻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可见,“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
二、“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我军成长壮大并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科学原理的产生不仅必定有自己深刻的思想渊源,同时也必然有着自己特定的现实土壤等时代条件。
旧中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革命性很强,是党的阶级基础。但他们的人数很少,而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却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他们有狭隘自私和自由散漫的一面,但又有要求革命的一面。特别是农民,地方主义、保守主义严重。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在分析当时井冈山的社会情况时就深刻指出:“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社会组织是普遍地以一姓为单位的家庭组织。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庭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的包围中,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和组织性,是我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着手在革命军队中探索并建立了党的组织。1924年秋,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建立了秘密的“中共特别支部”,直属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领导。这是我党在军队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此后,在叶挺独立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支部。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实行了“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在军队中的组织系统,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这一制度很快推广到全军,1928年7月党的六大《军事工作决议案》决定:“在各军队中成立党的支部和革命士兵的任何形式的团结,以便在一切部队中实行军事政治工作。”1929年12月,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和建军的方针原则,对健全党在军队中的组织,特别是基层支部的组织,作了详尽的规定,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正是在这一正确原则指引下,初创时期我军面对部队成份十分复杂,受旧军队影响较深的情况下,坚持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全军,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军队建设的许多重要原则,使我们这支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革命武装成为了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弱小的红军在物质条件异常缺乏的情况下,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革命“围剿”,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1930年,中共中央第一次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党的支部及团委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了军队连队党支部的性质和任务。1932年9月,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规定“支部在连队中起最高的领导作用”。1935年5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在支部工作的训令中,对连队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领导作用作了说明。1944年,谭政在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政治工作纳入党的组织领导体系,由政治指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1948年2月,总政治部决定连队党支部由秘密状态转为公开状态,使得支部与群众联系加紧密,也便于支部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同年10月,总政治部制定《关于支部工作的条例草案》,规定支部委员会是连队的统一领导机关,连队重大问题都须经党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1954年以后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对连队党支部的性质、任务、组织原则、领导方法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用立法形式把“支部建在连上”作为制度固定了下来。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对于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的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物质生活菲薄,作战和群众工作任务繁重,就是依靠党支部团结官兵,较好地完成了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等艰巨任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党支部带领连队进行军事、政治训练,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达到了中央军委提出的“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的要求。解放战争中,各党支部领导连队开展杀敌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发扬三大民主,进行新式整军,有力地推动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队连队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历史证明:“支部建在连上”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解放军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斗争实践中探索提出并经过斗争实践检验的伟大创举,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伟大贡献。这一理论和实践,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力地指导和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把这一建党原则推广开来,运用到工厂、学校、商店、街道、农村等基层单位,使之发挥了纽带与桥梁作用,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可见,“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我军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换来的正反经验总结,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真理,是我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遵循的行动指南。
三、“支部建在连上”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解放军基层的情况与过去相比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不管情况怎样变化,编制体制如何调整,“支部建在连上”这一重要组织形式仍具有崭新而积极的时代意义,始终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
首先,“支部建在连上”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全保证的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全党全国人民为夺取新的更大胜利而奋斗。这就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当今国际形势来看,多极化的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动荡,民族分裂势力、反动宗教势力、恐怖势力活动日益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并把我军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目标,运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大肆散布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国家化”的论调,目的就在于诱使我军官兵对我军的根本建军原则和优良传统产生怀疑,从而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蜕化变质。就国内环境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并且与国际上的斗争相互联系和交织。这表明巩固和发展安全稳定的环境,是我军面临的重大任务。作为军人,我们应该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上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认清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深远意义,并把这一根本原则贯彻到军队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我们军队才能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更好地履行对外反侵略、对内反颠覆的职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保证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其次,“支部建在连上”是保持我军人民军队性质的根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宗旨和性质,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变动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由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大调整,由于市场经济正面、负面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在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面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腐蚀利诱,我军广大官兵只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解决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的问题,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酒绿灯红”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经受“权、钱、色”的考验,永远保持革命军人的思想纯洁性和党的信念的坚定性
第三,“支部建在连上”是保证我军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要求。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是指引我军胜利前进的灯塔。正是在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指引下,我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成为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以劣势装备战胜国内外强敌的英雄人民军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任务,其中现代化建设是中心。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低,面临的困难多,只有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才能处理好军队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关系;才能协调好军内外各方面的关系,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才能调动全军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加强我军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在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在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坚持“支部建在连上”这个优良传统,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我军的政治本色,确保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列宁《为战胜高尔察克告工农书》[A].《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A].《列宁全集》第2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56.
[3] 斯大林《论俄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战略和策略》[A].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A]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