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课堂生动起来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6331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思想的结晶,高质量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成为一个爱思考、有思想的人。
  关键词:课堂提问 高质量 学习激情
  
  我们发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时候语文课堂提问过于细碎,“师问生答”的模式没有让课堂真正生动起来,从学生的活跃中我们看不到思维的碰撞,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出现。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并不是“师问生答”的模式。教师应该设计一个问题引出学生的回答,再把全班的注意力引向这个学生,并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内容加以讨论,这样由师生之间的问答延伸到生生之间的讨论,才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生动起来。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最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将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下面我就从课堂提问的角度谈谈怎样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
  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能让学生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并能让他们在解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以至于有一种自豪感,有一份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钻研学生,钻研教材。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首先应是适合学生的,不适合学生的提问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很难有思考的愉悦感和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那我们的教师就要钻研学生,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然后设计出适合每个层次学生的课堂提问。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只有因材施教,学生才会获得思考的愉悦感,这样才能用问题把学生的思路“拴紧”在老师的思路上,引导他们走向认识。学生会在思考的愉悦感中得到非同寻常的自信,这对那些不拔尖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有着获得真理般的喜悦,从而取得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我有这样的一个体验,在教学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时,我知道这篇课文比较难懂,对于那些“90后”的学生来说,理解鲁迅先生当时的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理解,并共同参与到理解文章的主旨中来。在分析文中重复出现的话“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对于这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我让一个平时不踊跃回答问题并经常开小差的学生来回答(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对他的回答加以表扬,后来我发现他在后面的课中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积极。接着思考:为什么作者多次说“无话可说”时,我首先让一个平时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的学生来回答,然后,再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讨论,最终由一个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作总结。我发现这一环节真正参与进来的人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最终理解了鲁迅的悲愤之情。整个课堂真正地“动”了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就像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然后,最主要的是如何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或者说是“问题的有效难度”。问题应该有难度,而且这个难度必须是有效的。那么怎样确定问题的有效难度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难点重点,从而设计出有梯度的问题。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决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的提问要依据学生心理、文化素质、智力发展水平等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求教材与各个层次学生的认知心理沟通之途。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愿意思考、愿意回答。
  最后,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基于把学生的“学”作为主体。教学包含“教”与“学”,但是,“学”才是主体,“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不教,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学。但往往我们的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会错误地只从老师“教”的方面考虑,而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学”。就像有些公开课,课堂表面热热闹闹,老师语言也是优美自然,学生回答也比较流畅,但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这堂课的内容是学生未知的应该掌握的内容吗?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弄清学生的学情,从而设计出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方法的有价值的课堂问题。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会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最终达到自主地学。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思想的结晶,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材料转述出来,并能找到适应的例子说明相应的原理。”而高质量的问题正是训练学生成功“转述”的手段。它更是让我们的学生善于思考,喜欢思考的催化剂,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一个爱思考、有思想的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会越来越生动。■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年.
其他文献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能禅悟的并不多。  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之路,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有时却
期刊
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过程本应该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色彩斑斓、血肉饱满、情韵十足的。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写作文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学生的失败,证明了我们教学的失败。作文的过程永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认为培养写作欲望,提高写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前者是“厚积”,后者是“薄发”,积累的厚度决定着薄发的表现力。    一、厚积    怎
期刊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福楼拜与他的几位朋友聚会的场景。  第三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都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关: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举世闻名的文学艺术家。他们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学习他们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同时,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群体人物的写法。2.了解人
期刊
中国古代神话有所谓“千里眼”、“顺风耳”的神人神技。“顺风耳”即听力之最。教师要一双“顺风耳”做什么?去“倾听”学生的课堂反应啊。要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做出教学上的相应调整),教师就得放下身段,细心“倾听”,虚心整改,让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一、“倾听”是一种教学态度,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    有的教师会因为课堂嘈杂、吵闹而放弃“倾听”;有的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发言随意、无聊而放弃“倾听”。有
期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心态。在众多的咏竹作品中,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咏竹诗或抒写自己的情志、或阐明创作理念,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
期刊
一提到花儿,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美丽、芳香、温馨等词语,的确如此,花儿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愉悦了我们的心情。富丽堂皇的牡丹,绚丽多姿的玫瑰,笑靥如月的迎春,清香缕缕的蔷薇,千姿百态、晶莹璀璨的花儿,一朵朵、一枝枝、一丛丛、一簇簇,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妙。我们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妙笔生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花儿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细致的观察    要抓住花儿的特点进行观
期刊
经典文字字珠玑,句句精彩。尤其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文,更是充盈着个性的语言,饱含着理性的思考,洋溢着作家的才情……令人百读不厌。诸如老舍的《草原》、《泉城》,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刘燕敏的《山谷中的谜底》,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每每读罢,总觉得像是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面对着一篇篇如此经典的美文,我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因为它们可供教学的内容太多,即使是同一句话,既可以感悟情感,又可以
期刊
从教好几年了,我一直都是一板一眼地上古文课:翻译字词,疏通文义,归纳特殊的文言现象……可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古文枯燥无味,沉闷难懂”。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反映。听得多了,不免静下心来反思:古文的课堂能不能有些变化?重心能不能有所转移呢?我想起了作文教学。对啊,能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几乎都是美文,写作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我为何不能把作文教学引进古文课堂来呢?于是,我尝试着对古文教学作了些改变,
期刊
我是中央电视台开设的“鉴宝”节目的粉丝。节目里既有赏宝人,又有鉴宝人。而我更欣赏那些赏宝人,因为他们总是带着一颗爱心,以欣赏的眼光来评判这些宝物。他们关注的是宝物的主流和潜在的价值,并不刻意追求事物的尽善尽美,即便有些瑕疵也不会过于挑剔,而是给予宽容和理解。而鉴宝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生活中的古董商们,他们的眼光总是很挑剔。为了利,或者为了显示他们的“专业”,他们总是强调事物的缺陷和不完美,在他们眼
期刊
摘 要:要想改变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本文结合写作的现实,探讨了新形势下写作教学的一些新做法:以情动人——我的博客我的天;以少胜多——短信也精彩;QQ——聊出智慧显匠心。期盼一扫写作教学的沉闷,写活力文,抒真情谊,改变挖空心思弄虚作假的现状,给写作教学增添一丝活力,注入一点新意。  关键词:写作教学 学生 创新     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随着形势的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