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思想的结晶,高质量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成为一个爱思考、有思想的人。
关键词:课堂提问 高质量 学习激情
我们发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时候语文课堂提问过于细碎,“师问生答”的模式没有让课堂真正生动起来,从学生的活跃中我们看不到思维的碰撞,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出现。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并不是“师问生答”的模式。教师应该设计一个问题引出学生的回答,再把全班的注意力引向这个学生,并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内容加以讨论,这样由师生之间的问答延伸到生生之间的讨论,才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生动起来。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最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将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下面我就从课堂提问的角度谈谈怎样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
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能让学生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并能让他们在解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以至于有一种自豪感,有一份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钻研学生,钻研教材。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首先应是适合学生的,不适合学生的提问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很难有思考的愉悦感和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那我们的教师就要钻研学生,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然后设计出适合每个层次学生的课堂提问。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只有因材施教,学生才会获得思考的愉悦感,这样才能用问题把学生的思路“拴紧”在老师的思路上,引导他们走向认识。学生会在思考的愉悦感中得到非同寻常的自信,这对那些不拔尖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有着获得真理般的喜悦,从而取得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我有这样的一个体验,在教学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时,我知道这篇课文比较难懂,对于那些“90后”的学生来说,理解鲁迅先生当时的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理解,并共同参与到理解文章的主旨中来。在分析文中重复出现的话“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对于这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我让一个平时不踊跃回答问题并经常开小差的学生来回答(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对他的回答加以表扬,后来我发现他在后面的课中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积极。接着思考:为什么作者多次说“无话可说”时,我首先让一个平时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的学生来回答,然后,再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讨论,最终由一个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作总结。我发现这一环节真正参与进来的人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最终理解了鲁迅的悲愤之情。整个课堂真正地“动”了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就像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然后,最主要的是如何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或者说是“问题的有效难度”。问题应该有难度,而且这个难度必须是有效的。那么怎样确定问题的有效难度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难点重点,从而设计出有梯度的问题。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决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的提问要依据学生心理、文化素质、智力发展水平等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求教材与各个层次学生的认知心理沟通之途。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愿意思考、愿意回答。
最后,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基于把学生的“学”作为主体。教学包含“教”与“学”,但是,“学”才是主体,“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不教,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学。但往往我们的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会错误地只从老师“教”的方面考虑,而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学”。就像有些公开课,课堂表面热热闹闹,老师语言也是优美自然,学生回答也比较流畅,但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这堂课的内容是学生未知的应该掌握的内容吗?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弄清学生的学情,从而设计出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方法的有价值的课堂问题。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会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最终达到自主地学。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思想的结晶,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材料转述出来,并能找到适应的例子说明相应的原理。”而高质量的问题正是训练学生成功“转述”的手段。它更是让我们的学生善于思考,喜欢思考的催化剂,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一个爱思考、有思想的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会越来越生动。■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年.
关键词:课堂提问 高质量 学习激情
我们发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时候语文课堂提问过于细碎,“师问生答”的模式没有让课堂真正生动起来,从学生的活跃中我们看不到思维的碰撞,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出现。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并不是“师问生答”的模式。教师应该设计一个问题引出学生的回答,再把全班的注意力引向这个学生,并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内容加以讨论,这样由师生之间的问答延伸到生生之间的讨论,才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生动起来。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最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将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下面我就从课堂提问的角度谈谈怎样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
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能让学生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并能让他们在解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以至于有一种自豪感,有一份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钻研学生,钻研教材。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首先应是适合学生的,不适合学生的提问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很难有思考的愉悦感和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那我们的教师就要钻研学生,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然后设计出适合每个层次学生的课堂提问。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只有因材施教,学生才会获得思考的愉悦感,这样才能用问题把学生的思路“拴紧”在老师的思路上,引导他们走向认识。学生会在思考的愉悦感中得到非同寻常的自信,这对那些不拔尖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有着获得真理般的喜悦,从而取得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我有这样的一个体验,在教学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时,我知道这篇课文比较难懂,对于那些“90后”的学生来说,理解鲁迅先生当时的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理解,并共同参与到理解文章的主旨中来。在分析文中重复出现的话“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对于这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我让一个平时不踊跃回答问题并经常开小差的学生来回答(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对他的回答加以表扬,后来我发现他在后面的课中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积极。接着思考:为什么作者多次说“无话可说”时,我首先让一个平时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的学生来回答,然后,再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讨论,最终由一个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作总结。我发现这一环节真正参与进来的人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最终理解了鲁迅的悲愤之情。整个课堂真正地“动”了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就像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然后,最主要的是如何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或者说是“问题的有效难度”。问题应该有难度,而且这个难度必须是有效的。那么怎样确定问题的有效难度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难点重点,从而设计出有梯度的问题。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决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的提问要依据学生心理、文化素质、智力发展水平等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求教材与各个层次学生的认知心理沟通之途。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愿意思考、愿意回答。
最后,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基于把学生的“学”作为主体。教学包含“教”与“学”,但是,“学”才是主体,“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不教,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学。但往往我们的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会错误地只从老师“教”的方面考虑,而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学”。就像有些公开课,课堂表面热热闹闹,老师语言也是优美自然,学生回答也比较流畅,但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这堂课的内容是学生未知的应该掌握的内容吗?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弄清学生的学情,从而设计出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方法的有价值的课堂问题。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会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最终达到自主地学。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思想的结晶,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材料转述出来,并能找到适应的例子说明相应的原理。”而高质量的问题正是训练学生成功“转述”的手段。它更是让我们的学生善于思考,喜欢思考的催化剂,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一个爱思考、有思想的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会越来越生动。■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