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激活兴趣 板书点亮思维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福楼拜与他的几位朋友聚会的场景。
  第三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都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关: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举世闻名的文学艺术家。他们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学习他们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同时,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群体人物的写法。2.了解人物在描述中插入议论的作用。在目标实施时带来两点感受:插图导入激活兴趣,调整板书点亮思维。
  新课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文章,都是历史上的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民主志士闻一多,音乐奇才贝多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再认识几位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文学巨匠。同学们认识这几位大文豪吗?教师出示照片。老师先提供文中五位作家(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福楼拜、莫泊桑)的照片,并简介国籍和代表作。学生再回到书中的插图对号入座,寻找他们各自的身影。因为文中除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仰坐在沙发里”比较容易判断外,其他按照文中的描写都很难分辨。加入照片辅助插图这一环节就容易多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达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奠定了基础。
  教材插图是为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的精美图画。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上得成功与否,与导入密切相关,而运用插图导入课文,往往能收到独特的效果。它既能因势利导,速入阅读的佳境,又能触景生情,迸发强烈的感情。传神的插图就是一个优秀的导游。带领学生在文中畅游天下美景,体味人间真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味,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阅读起来自然兴味盎然。很多插图都是为配合课文的理解而设计的,都可以作为我们撬动课文的一个支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可以运用插图。当然,课文选用的插图不一定全面,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还可以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实一些声像资料。甚至可以在插图的基础上圈点添画。只要我们珍惜和利用好插图,就定会放射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光异彩。
  板书是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板书与多媒体各有各的独特作用。这一点在教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感受很真切。整体感知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人物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原先设想的是学生先找出语句画在书上,教师再出示投影片总结。在第一个班级授课时学生在书中标注相关的语句,省时却太零散,照抄又太费时。于是我在另外一个班级板书做了及时的调整。(如图表。)惊喜地发现,课堂的实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沉寂、机械的课堂沸腾起来了,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发言。屠格涅夫“白皙的脸”是肖像描写,是略写。“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是语言描写是详写。“仰坐在一个沙发上”是动作描写,是略写。左拉“很少讲话,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是语言描写,是略写。肖像和动作都是详写。
  图表:
  


  板书内容的调整,点亮了学生的思维。原本使用“表解式板书”是将课文的语句照抄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分析或操练。尽管将纷繁的教材内容依次列表纲举目张地把“表解式板书”的内容改为讲解式的文字。这样的板书突破了教学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的复习巩固,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当教师再次提问:群体人物的描写与一个人物有什么异同?学生在板书的引导下,豁然开朗很快地作出了总结。相同点:都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都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都要有详有略,突出性格精神。不同点:有的人可详写,有些人可略写。一个人物的描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群体人物防止千人一面,面面俱到。教师总结:作者凭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刻画,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示在我们面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能突出人物性格和精神的详写。详略的处理对于群体人物的描写显得尤为重要。在板书的指引下教学重点自然达成。板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板书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知识点及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从新课改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指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多读结合多写,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是走好初中作文教学之路关键的“四步”。走好了这“四步”,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作文教学将会迈进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    “我不会写”、“我写不好”,这是初中学生上作文课时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他们一听说写作就感到头疼,
期刊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虽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头开得好,能引人入胜;但是尾收得好,更能使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正如明人谢榛所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下面我们来赏析一组有韵味的结尾。    一、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期刊
所谓命题作文,就是给出指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按照题目规定的范围、文体等进行写作。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它限制严格,指向明确,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检测出考生实际作文水平,因而十分重要。从中考实践看,话题作文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已盛极而衰,命题作文再度回归并倍受青睐。综观今年各地中考试卷,命题作文已稳坐“第一把交椅”,当之无愧地成为“龙头老大”。中考命题作文的形式,有三种类型:
期刊
摘 要:儿歌之所以吸引、感染幼儿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童趣美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儿歌 幼儿 艺术魅力     儿歌,是指流传于低幼儿中间,主要供学龄前儿童欣赏吟唱的一种短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被称为“天籁之音”。当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时,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歌谣的内容他们可能并不理解,但那甜美动听的语音、舒缓和谐的节奏却可以给他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期刊
梅花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傲霜斗寒,凛然怒放于雪虐风冽,百花衰谢,寒凝大地之际;它冰肌玉骨,横斜疏瘦,国色天香,韵胜格定。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的形象比比皆是,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厚重的内涵和底蕴。概括起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一、梅花是高洁情操、理想人格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里梅花作为美的化身,作为一种高洁情操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她是我们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动映现和真实投影。在众多
期刊
情感是一个人认真干好一项工作的内驱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是上好每堂课的关键。语文教材,由其独特的人文性、情感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以此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心中那根易感易动的弦,唤起他们心中的感动,从而体现情感的驱动力,真正发挥学科的教育功能呢?    一、首先教师自身要“带情”    
期刊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既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又是一位进步爱国、有正义感的民主战士。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对黑暗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但思想中又充满矛盾。因而当1927年中国南方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大地陷于血海之中时,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不能不感到迷惘、彷徨、苦闷。他说自己“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
期刊
摘 要: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才,集诗人、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僧人、革命者于一身。他短暂的人生充满了离奇的经历,尤其是信仰与情感之间的抉择与纠结,引发人们深长的思索。而他的诗歌与小说创作,也具有不可忽略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坎坷身世 情感纠葛 传奇色彩 文学成就    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才,集诗人、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僧人、革命者于一身。他不僧不俗,亦衫亦履,他的人生有如鸾漂
期刊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能禅悟的并不多。  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之路,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有时却
期刊
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过程本应该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色彩斑斓、血肉饱满、情韵十足的。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写作文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学生的失败,证明了我们教学的失败。作文的过程永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认为培养写作欲望,提高写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前者是“厚积”,后者是“薄发”,积累的厚度决定着薄发的表现力。    一、厚积    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