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还存在一定欠缺,教师在有机
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这些方面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能力尽快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机化学;培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中有70%~80%是无法再继续升学,进入社会年龄又偏小的学生(未成年),对于这些学生除了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之外,还应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笔者觉得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有机化学中物质的分子式很类似,结构很复杂不好理解,可以充分运用结构模型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每讲一种物质的分子结构式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模型。组合的多了,有了结构的空间想象力,推导物质的性质也会容易许多。若没有模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后采集材料,可以用牙签、小木棍代表键,用水果、小颗粒、小面团等代表各种原子,五彩缤纷。这样学生们的劲头很足,学习这种物质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生产生兴趣后,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每一类有机物质的学习都是有规律的,一定要学会总结。例如“乙烯(CH2=CH2)”这一节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组合的模型已对乙烯的分子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了它的分子组成、化学键类型、空间构型;接下来让学生根据乙烯的结构总结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双键容易断裂的特点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的氧化反应),还可以辅助给学生看一些反应的动画;然后由乙烯的性质来讲述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进行总结,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后面的教学同样可使用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也可以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让他们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清晰而易懂。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还要提醒学生,在学习别的东西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一条关键的主线,然后顺着主线逐个攻破。这在一定程度能很好的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回答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提问和作业中,学生往往对实验题回答的不严密,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如用化学方法鉴别甲酸、乙酸、乙醇三瓶无色溶液,学生往往回答成向这三种溶液中加入Na2CO3,这样就把这三瓶溶液全部污染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提问,可采用学生大胆表述,大家讨论纠正,老师总结的方式,
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对于实验题可采用边演示边请学生表述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整个鉴别过程,再用语言表述前面的实验过程,大家共同讨论就很容易掌握了。再比如“乙醛(CH3CHO)”这一节,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小组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展现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是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例如在做乙醛银镜反应的实验时,可先提问学生家里的壶胆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这种颜色?这种物质又是如何附着上去的?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实验,验证结果。然后把实验要点说一下,由学生自己准备并选择实验药品开始实验,详细记录下每步操作,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对照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由操作步骤分析成败的原因。比如操作前试管是否干净,加硝酸银溶液时是否摇动试管了,分析纠正错误后再重新做一次成功的实验,学生会很容易从这种成功中感受到自信和喜悦。这样既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做实验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而实验的结果分析可以更深刻的让他们感知实验中观察分析的重要。接着又可以让学生思考,镜子上镀的又是什么呢?银很贵,能否用别的东西来代替银呢?可以用铝来替代,那么我们这个实验又该如何设计呢,这样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在课余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课余活动中,可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的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模拟一场景,某学生在树林中不小心被蜜蜂蜇了一下,肿了个大包,又疼又痒,为什么会肿呢?怎样能使这个包消肿呢?原来我们在学习羧酸时,讲过一种非常重要的羧酸——甲酸,又名蚁酸,蚂蚁或蜜蜂叮咬人体后释放出的就是甲酸,所以会使皮肤迅速红肿。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初中阶段所学化学知识中酸碱中和反应,可采用涂抹稀氨水来中和蚂蚁或蜜蜂释放出的甲酸,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用牙膏、肥皂等偏碱性的物质来处理由蚂蚁或蜜蜂叮咬过的皮肤,可使之加快消肿,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化学相关知识,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去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将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学泉.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学,1998(12):15
[2]曹爱娟王克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6):11
[3]张会菊,王建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N].巢湖学院学报,2006(6)
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还存在一定欠缺,教师在有机
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这些方面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能力尽快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机化学;培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中有70%~80%是无法再继续升学,进入社会年龄又偏小的学生(未成年),对于这些学生除了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之外,还应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笔者觉得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有机化学中物质的分子式很类似,结构很复杂不好理解,可以充分运用结构模型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每讲一种物质的分子结构式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模型。组合的多了,有了结构的空间想象力,推导物质的性质也会容易许多。若没有模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后采集材料,可以用牙签、小木棍代表键,用水果、小颗粒、小面团等代表各种原子,五彩缤纷。这样学生们的劲头很足,学习这种物质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生产生兴趣后,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每一类有机物质的学习都是有规律的,一定要学会总结。例如“乙烯(CH2=CH2)”这一节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组合的模型已对乙烯的分子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了它的分子组成、化学键类型、空间构型;接下来让学生根据乙烯的结构总结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双键容易断裂的特点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的氧化反应),还可以辅助给学生看一些反应的动画;然后由乙烯的性质来讲述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进行总结,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后面的教学同样可使用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也可以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让他们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清晰而易懂。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还要提醒学生,在学习别的东西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一条关键的主线,然后顺着主线逐个攻破。这在一定程度能很好的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回答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提问和作业中,学生往往对实验题回答的不严密,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如用化学方法鉴别甲酸、乙酸、乙醇三瓶无色溶液,学生往往回答成向这三种溶液中加入Na2CO3,这样就把这三瓶溶液全部污染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提问,可采用学生大胆表述,大家讨论纠正,老师总结的方式,
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对于实验题可采用边演示边请学生表述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整个鉴别过程,再用语言表述前面的实验过程,大家共同讨论就很容易掌握了。再比如“乙醛(CH3CHO)”这一节,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小组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展现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是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例如在做乙醛银镜反应的实验时,可先提问学生家里的壶胆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这种颜色?这种物质又是如何附着上去的?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实验,验证结果。然后把实验要点说一下,由学生自己准备并选择实验药品开始实验,详细记录下每步操作,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对照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由操作步骤分析成败的原因。比如操作前试管是否干净,加硝酸银溶液时是否摇动试管了,分析纠正错误后再重新做一次成功的实验,学生会很容易从这种成功中感受到自信和喜悦。这样既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做实验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而实验的结果分析可以更深刻的让他们感知实验中观察分析的重要。接着又可以让学生思考,镜子上镀的又是什么呢?银很贵,能否用别的东西来代替银呢?可以用铝来替代,那么我们这个实验又该如何设计呢,这样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在课余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课余活动中,可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的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模拟一场景,某学生在树林中不小心被蜜蜂蜇了一下,肿了个大包,又疼又痒,为什么会肿呢?怎样能使这个包消肿呢?原来我们在学习羧酸时,讲过一种非常重要的羧酸——甲酸,又名蚁酸,蚂蚁或蜜蜂叮咬人体后释放出的就是甲酸,所以会使皮肤迅速红肿。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初中阶段所学化学知识中酸碱中和反应,可采用涂抹稀氨水来中和蚂蚁或蜜蜂释放出的甲酸,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用牙膏、肥皂等偏碱性的物质来处理由蚂蚁或蜜蜂叮咬过的皮肤,可使之加快消肿,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化学相关知识,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去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将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学泉.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学,1998(12):15
[2]曹爱娟王克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6):11
[3]张会菊,王建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N].巢湖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