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传播策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家已经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政府于2006年9月公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但是很多普通百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足,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和微信平台推送相关非遗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文化传承 微信公众号
  一、概述
  (一)非物質文化遗产分类
  1.按级别分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申报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世界级和国家级;根据我国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除了国家级之外还有省级、市级和县级,共计四类。这样的分类有利于中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也有利于地方对于所辖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重要性有明确的标准,通过建档和数字化的方式成立保护传承机构,更好地推动国家和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2.按表现形式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一、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3.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地域特色鲜明:徐州位于江苏北部,当地楚汉文化历史悠久,又受到山东齐鲁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汉文化”;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两地,将北方的豪迈爽利和南方的细致灵秀汇集在扬州城中,形成了南北兼备的“淮扬文化”;长江自西向东奔流不息,将多种文化汇聚融合在六朝古都南京,形成了包容万象的“金陵文化”;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历史悠久,依托于古代的吴地,孕育出富有创新的“吴文化”。
  (2)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江苏省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古代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手工艺人云集于此,扬州也依托有利的水运航运交通逐渐成为繁华的都市。交通和经济的有利条件促进了扬州地区手工艺的发展。
  (3)源头与融合共存:江苏既有像“汉文化”、“吴文化”的文化源头,又是中华文化下的一个分支,在不断的发展中吸收融合全国各地优秀的文化,因此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特点。江苏文化的这一种特点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昆曲对于其他剧种的影响。
  (4)各地区保护传承措施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如苏州、南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丰富、成效显著;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完善,制度建立落后。
  (二)微信传播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以微信APP为媒介,借助智能手机的通信方式,将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向大众传播。同时,微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传播工具,而且是结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类型的全媒体传播方式,更是科学技术在人类传播上的一个重大的应用。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微信传播的高效性和精准性。微信传播首先是通过受众的关注,才会推送相关信息,这一点区别于微博传播。同时,在版面的排布上,微信的推送采取单独分类的方式,对每一个公众号都有单独的推送栏;与此相对的是微博“大杂烩”式的推送。
  第二,微信传播的分类推送,充分利用受众的碎片化时间现代年轻人在繁重的工作中几乎很少有大段大段的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时间”这个名词应运而生,“碎片化时间”是各大传播商争抢的重点,对于微信传播来说,分门别类的公众号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受众的时间,无形中赢得了受众的青睐。
  第三,微信多种方式融合的传播手段。以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为例,在每一个推送中都可以自由地加入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方式传播信息。还可以将不同的装饰应用在推送上,增加推送的美观。这一点是其他传播方式不具备的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纵观省内各种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都面临同样的境地:无人问津、后继无人。经典民间传说的讲述者逐渐消失,美术作品也失去赖以生存的群众环境。除了文保单位及相关研究人员和社会中的老年人群体外,很少有成年人和青年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是传承人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南京云锦织造技术有着一套完整的,记载翔实的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艺,政府对于云锦织造技术更是花重金培养传承人;与之呈现出鲜明对比的是南京吆喝仅有一位年过七旬的传承人,尽管老艺人身体依旧健朗,但是不可避免地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这样的窘境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缩影,接下来将详细叙述“非遗”传承中的成果和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以南京博物院、南京民俗博物馆和南京云锦博物馆为主的“非遗”传播传承体系。南京博物院内常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专区,每个月都举办以地方剧种为主的、价格亲民的“非遗”表演项目,每个月都按照不同的年龄层细分不同的“非遗”体验项目;南京民俗博物馆常设有关南京当地风俗的展厅,每周末有“南京白话”、“南京白局”项目的传承人的公益演出;南京云锦博物馆常设介绍云锦织造工艺、成品展示厅。
  扬州市将保护文化传承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通过保护和增加“非遗”传承人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区”集中保护和传承扬州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市通过建立以徐州汉文化景区、徐州民俗博物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传播平台宣传“汉文化”,此外徐州下辖的丰县和沛县也有配套的传播设施。   苏州市制定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例》,同时设立了包括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在内的二十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作为拥有巨大“非遗”传承资源的城市,苏州市政府在传播传承“非遗”方面将其与旅游充分结合。此举在全省少见,开创了一种“非遗”保护的新方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取得的经验
  从政府层面看,各地的政府都制订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采取有效的法律或行政手段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的方法是借助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及特产商店销售非遗的文创产品;举办廉价惠民的文艺演出,例如扬州市文化局联合《扬州晚报》在当地的剧院剧场举办扬剧观赏活动,增加市民对于扬剧的认识和了解;在互联网时代,将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打造线上的非遗宣传平台也是各地政府敢于尝试的新举措。
  从民间层面看,非遗传承人通过建立非遗传习所,例如扬州玉雕传习所等个人研究展示馆向社会公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的传承者通过出版相关的书籍进行宣传,表演类的传承者更多采用视频或音频等数字化手段将非遗的内容记录保存下来。
  苏州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苏州的各大旅游景区附近都有苏州非遗的文创产品店,很多旅行团都把参观苏州的非遗展览馆作为必经之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普遍的问题是从政府到民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其中口头类非遗失传的现象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
  第一,政府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数字平台仅仅流于形式,仅有标题、毫无内容,导致一些市民没有一个公开便捷的渠道了解非遗项目;笔者通过互联网很难了解到徐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传承所的相关信息,从官方到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不够重视。口头和表演类非遗项目因为自身的特殊性,没有办法通过物质实体保存,在以往都是一代代心口相传,才使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这类项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保存平台,因此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
  第二,政策法规制定落后。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和徐州在2008年制定并实行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保护工作,同年南京和苏州已经完成了统计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第三,资金缺乏。据有关人士介绍,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资金来源依靠财政专项拨款,根本无法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扬州武术传承人已经80多岁,一直希望能将扬州武术通过影像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迟迟不能解决。除此以外,资金缺乏的问题还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扬州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一大批展览展示馆已经建成。与之相对应的是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笔者实地考察后发现,县区的大部分群众对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甚至已经出现“不了解”、“没听过”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不仅仅局限在年轻人群体中,大量的老年群体对此一知半解。
  第四,“非遗”文创产品定价过高。我们认为“非遗”的文创产品的价格应该在普通工薪阶层能够消费得起的一个阶段。经过观察发现,南京街头标注为“云锦”或含有相关词语的商品价格普遍在千元以上,更不用说在南京云锦织造馆内的文创产品。过高的定价产生的后果就是和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脱节。这样的定价使南京云锦仅仅能被有钱的商人所购买,对于大量的中产阶级市民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消费。这导致南京云锦在传承中只能大量存在于博物馆,而不是普通的市民家庭。
  第五,“非遗”传承空有其形。很多年轻人在朋友圈晒着各种各样的有关“非遗”的动态,但是真正可以领悟到其中内涵与精髓的却很少。以昆曲为例,昆曲是一种大雅的剧目,一句唱词往往就有三四种典故。历史中记载,清朝多是读书人捧着典籍去欣赏昆曲。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附庸风雅去听昆曲,虽说這对昆曲的繁衍生息是好事,但其中的神韵究竟传承了多少有待考量。
  第六,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这种参差不齐体现在两个方面。方面一:江苏省内非遗的整体保护情况多以保护物质性手工艺非遗为主,对于口头传说类和戏曲舞蹈类的保护力度不够。其中固然有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抽象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针对此类传承,从国家到地方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传承体系或者保护机制。方面二:同样是物质性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经济价值的就大力发展,没有经济价值的就少发展或者不发展。
  三、运用微信平台的传播实践与结论
  和微博相比较而言,微信是基于用户个人的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活跃用户占比高等显著特点。因此,选择微信平台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比微博更加直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无人问津而消失于大众的视野。
  本次调研的侧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说、音乐(含戏曲)、手工艺;结合图片、文字说明、视频、音乐等传播媒介,研究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对于年轻人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度的差异。由于微信平台保护用户隐私等条款的限制,无法通过读者所在地区进行精确定位,只能将阅读量、点赞数和转发量作为研究指标。
  通过随机选取不同地区的传说进行推送,发现传说的阅读量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上呈现:来源于城市的传说的阅读量大于来源于县区及农村的传说的阅读量;具有旅游价值的传说的阅读量大于不具有旅游价值的传说的阅读量。
  以扬州市为例,扬州市邗江区“隋炀帝传说”的阅读量为32人次;扬州市宝应县“常遇春传说”的阅读量为12人次①。将扬州市邗江区“隋炀帝传说”与苏州市“寒山拾得”传说进行比较后发现,“寒山拾得”传说的6天内阅读量为51人次,且首次出现二次传播。“寒山拾得”传说来源于苏州市寒山寺内一块刻有“拾得”二字的石头,“隋炀帝传说”来源于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扬州而产生。   由于音乐(含戏曲)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声音,通过微信后台的多媒体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群众对于昆曲的了解程度最高,为36人次,扬剧、锡剧等地方剧种次之,累计15人次,吟诵、乡歌等最低,累计为3人次,且主要阅读时间集中在晚上9点之后。
  手工艺因为存在物质实体,同时将手工艺类的非遗和旅游业相结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手工艺类非遗例如:刺绣、南京云锦织造技术、扬州玉雕、扬州盆景技艺和剪纸技术的阅读量和二次传播都处于领先地位,平均阅读量在40人次—60人次。
  通过对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进行推广比较发现,由于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具有较高的展示性,包括图片、视频、实物甚至是互动交流等。以剪纸技术为例,首先,剪纸在民间十分普及,拥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可以进行有关剪纸的博物展览或者将剪纸用作商业销售;在上述的活动中普通群众也能参与体验剪纸。
  音乐戏曲类的非遗在展示性上不如手工艺类非遗,但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保留完整的影像资料。团队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江苏省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都有意识地加强了音乐戏曲类非遗的传播传承,常见的有音乐会、演奏会等惠民工程,部分高等院校内开设了相应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可以预见音乐戏曲类非遗虽然处境不如手工艺类非遗那么好,但是在短时间内不会消亡。
  口头类非遗不具备展示性,在传播传承方面仅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受到社会环境和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同时会随着传承人的死亡而消失,因此,口头类非遗项目更需要抢救性保护。
  四、总结与建议
  (一)通过对南京、扬州、徐州、苏州四个地区的调研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能够得出:
  第一,目前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度不够,对“非遗”项目了解较多的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对“非遗”的了解局限于比较有名的,对于没有名的“非遗”项目知之甚少;对于有实物载体的“非遗”项目了解较多,对于抽象的“非遗”项目了解不足;对于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了解较多,对于没有经济价值的缺乏了解。
  第二,部分地区对于“非遗”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认为只要申报了就会得到保护,部分地区将“非遗”看成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一个招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在民间流传的一种文化体系,在当下社会呈现出政府比民众更加关心的态势,虽然这其中和当下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没有充分利用“非遗”这一个招牌进行宣传和推广。
  第三,“非遗”传承人的缺失,有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经年事已高,却没有能够传承的弟子,在和这些“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他们没有表现出不愿意传授的态度,反而十分欢迎年轻人学习“非遗”的技术,因此可以推断,是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非遗”手艺才导致“非遗”传承人缺失。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非遗”手艺呢?我们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市场需求萎缩,例如扬州通草花,现在市场上大量花卉装饰随处可见,已经不再需要假花进行装饰;其二,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不排除有年轻人愿意学习“非遗”项目,但是因为没有此类项目的联系方式或具体的传习地点,而与其失之交臂;其三,也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大量的“非遗”项目都是民间艺术的载体,但是在学生时代(初、高中)缺乏艺术熏陶和审美的培养,艺术类课程的授课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本科时代也没有专门的艺术类课程,或仅作为选修课程。绝大多数课程并没有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庞大且复杂,十分随意。
  (二)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热门项目大力开发,冷门项目无人问津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传播。
  第一,国家和政府层面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不仅是省市级政府,更要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投入力度,尤其是濒临失传的口头性“非遗”。
  第二,对于传承状况较好的“非遗”可以单独设立展览馆或传习所,对于传承困难的项目,可以利用博物馆内资源,或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以便有兴趣的市民由地方学习,有渠道了解珍贵的“非遗”财产。
  第三,抓住传承创新,“非遗”是来自于民间的智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的。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支持,是没有办法使“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的,最终的结果还是消亡,因此,只有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这一个根本的属性,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才能使“非遗”适应当下的社会形势,重新焕发生机并且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第四,“非遗”实际上是依托于人的存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手工技艺或口头表现而延续的一种文化存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传承人。在这个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传承人的资料库等方式。并且提高和改善传承人的待遇,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补助,更重要的是传承环境的改善,建立“非遗”科普教育基地,鼓励传承人招收徒弟。杭州市政府采用“徒弟津贴”的鼓励模式,鼓励年轻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尝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从小接受艺术的教育,不要求对“非遗”有多深刻的理解,仅仅是接受艺术氛围的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达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在大学教育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变成一门公共课,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让艺术课不再仅仅是艺术类学生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
  第六,尝试将非遗中的手工艺作品与生活用品结合起来,如“云锦蓝牙音箱”,将古老美丽的云锦同现代的生活用品结合起来,让云锦融入大众生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能使南京云锦更加“接地气”。
  總而言之,古老的文化遗产只有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才能再度焕发生机,若想获得大众的接受与喜爱,就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让大众在欣赏、赞美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能从中感受到乐趣。
  注释:
  ①由于微信查阅限制,仅允许查阅推送后6天的阅读数据。
  参考文献:
  [1]李天龙,李小红.微信传播特征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3):95-100.
  [2]康保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性[DB/OL].www. sysu.edu.cn,2007.
  [3]毕亮.新时期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4]方婧,陆伟.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热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2):157-162.
  指导老师:张爱凤
其他文献
摘 要: 研究能力是基于校情的課程体系改革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核心,研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为依托,以“复合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为方向。“复合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精于外语教育教学理论、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好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可持续的教学研究能力等,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 应用
摘 要: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公众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学校对外合作处和校友会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发挥对外合作办和校友会的作用,促进学校体系高速运行与合作,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校友会合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微信平台 对外合作处 校友会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种智能手机越来越流行。原有的信息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潍坊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是潍坊市2017年度社科理论研究课题,作为该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文以潍坊地区为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现状、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整合农村价值取向,促进农村的和谐
摘 要: 《辨举王巩札子》是苏轼为同道挚友王巩辩护的经典公文之一,苏轼在这篇札子中对台谏官列举的王巩的三罪进行反驳,既为王巩鸣不平,又对政敌有力地反击。本文对这篇札子进行赏析,研究宋代札子的写作特征,分析苏轼在这篇公文中运用的公文写作技巧。  关键词: 苏轼 《辨举王巩札子》 公文写作  一  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嘉祐二年,苏轼考中进士及第,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在“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指导和“双创”时代背景号召下,“互联网 ”公益创业成为大众广泛认识和认可的新趋势,“互联网 ”公益更加透明化和大众化。在对公益创业的内涵和背景的深刻认识下,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公益创业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小蜡笔爱心公益团队”为例,提出“线上三步走、线下四步走”的方法探讨基于“互联网 ”
摘 要: 纳兰词素以凄婉的词风著称。既源于他对短暂又凄美的生活的感悟,又体现在对意象的选择上,他善于用常见的景象表现独特的感受。选择的意象大多蕴含悲凉、伤感的基调,笼罩着一层哀愁。本文从纳兰词的“花”“雨”“风”意象着手,分析纳兰的爱情词和友情词。  关键词: 爱情 感伤 高洁 悼亡  纳兰性德以凄婉、幽怨的美构筑了充满情韵的诗歌世界。词虽承婉约风格,但摆脱浮艳颓靡的词风,以真纯自然、清新
摘 要: 酒店管理专业依托“前店”地理位置及由学院自主管理的优势,推动螺旋渐进式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即职业认识实习——课程内实训——课程实训周强化——工学交替实训——顶岗实习的改革,将实践教学场所搬至“前店”内进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训课堂与工作场所相结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并探索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创新,以期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
摘 要: 高校图书馆党组织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品格和内涵特征,针对当前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党建工作为例,从加强党员服务队伍建设、丰富服务内容与载体等视角提出构建高校图书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服务型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  1.引言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基础,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优
摘 要: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后备军,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学技能,能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但现在的师范生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课堂组织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师范生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并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关键词: 师范生 教学技能 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
摘 要: 作者结合新课程标准,从预习要指导方法、精心设计训练、督促检查三方面阐述课前如何预习才是有效的。课上怎样评价预习才能使预习成为语文高效课堂的伏笔。  关键词: 课前预习 自学能力 教师主导 高效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做好预习,发现新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不理解的地方,为听课确定方向,直接影响听课效果。同时,预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将使学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