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说课稿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有10个一级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虽然编排在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下,但是本节内容与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和第8个主题“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本章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节的学习离不开第一单元中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铺垫,同时又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课对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看起来知识点很少,主要是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三个作用,但是教学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给老师留有很多发挥的余地,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独特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图表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形成理性和概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能举例说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资料分析、图表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出谋划策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音像、图片资料的享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问题分析,辨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确立的依据:教材条理清晰,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这三个作用进行了描述,版块分明。第一部分“在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中,提供的资料和设计的讨论题比较凌乱,缺乏逻辑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对资料和问题进行了重新选择或重新组合。在第二部分“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文字的表述显得单调苍白,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把文字转变成图表,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加深理解。第三部分“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材上提供了图片,但是录像资料更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学生的视觉享受,所以我选用了教材配套的录像。
  2.教学难点
  理解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确立的依据:这两个难点在知识的分类中属于概括性知识,“是把各种事实、现象以及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它集合了大量的具体事实,描述了这些具体事实之间的关系,经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知识”。生态平衡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出谋划策、整理归纳等几个连续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自主得出结论;在怎样正确对待动物的益害问题方面,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播放相关录像《动物危害植物》,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鼓励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质疑和思考,对动物对人类的益处与害处形成综合的认识,并能进行理性的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和“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个理念: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在本节内容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1)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推理,让学生主动探究。(2)面对全体学生:资料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体会乐趣。但是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空洞的说理只会形成肤浅的认识,我想采用学案的形式,对学习的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可以说说,而且可以写写画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习的“自主”性。(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人类对动物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过程,选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类对麻雀、狼、害虫等动物的态度转变的例子,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中有效地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导入部分列举作家对春天的两种描述,一种是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的,另一种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文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珍爱动物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春天,他们会选择有动物活跃的春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缺少了它们,人类的生活将变得单调、寂寞。但是动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说出一些,但是肯定不够系统或者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在展开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经历,好好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第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安排了四个连续的学生活动。
  1.资料分析
  资料一: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可是现在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组织了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为什么?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资料,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用食物链或食物网表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你的图解解释上述问题。
  此处选用的资料,是人类对所谓害鸟、害兽态度变化的经典事实,让学生针对自己画出来的具体的食物链,分析各种生物数量的消长关系,知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处于动态变换之中,对生态平衡形成感性的认识。
  2.问题讨论
  以往人们习惯把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成为益鸟、益兽,加以保护,而把对侵犯人类利益的动物称为害鸟、害兽,不断地猎杀。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类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从而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讨论,就没有意义,教师预设的讨论题一定要能生成多样的答案,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辨别,学会采纳或否决。
  3.整理归纳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图片“跷跷板”(生态平衡示意图),你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动物有什么作用?)
  在资料分析和问题讨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缓冲思维的过程,结合“跷跷板”的图片,整理思路,自主归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出谋划策
  (1)2001年9月,重庆壁山古老城遭受了罕见的蝗虫灾害,铺天盖地的蝗虫像收割机一样把当地近千亩的农田和果树林蚕食得面目全非。请你出谋划策,帮助古老城和其他相邻地区躲过蝗灾。
  (2)美国阿拉斯加的涅利钦自然保护区,保护着4000多头鹿。为了使鹿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人们把鹿的天敌——狼消灭得一干二净,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0年以后,鹿群的总头数猛增到42000余头,鹿群吃掉了牧场上的草,破坏了整个鹿苑的植被,鹿因缺少食物开始大量死亡,出现濒临灭绝的危机。如果你是一名生态学家,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此处模拟决策的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又能激发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这连续的四个活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开展学习。
  (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平衡中我们强调的是植物和动物,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系统中还有别的成分——分解者,即细菌和真菌,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等。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们是怎样密切联系的呢?学生回答。
  请你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来学习,能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记忆,能简捷地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开发智能。但是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示以范例,给予铺垫,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选派两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图解。
  提问:如果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可见,动物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是承上启下的,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短时间内还能继续,只不过植物的分解过程,物质循环的速度会减慢,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因为很多植物的繁殖离不开动物,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四)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本知识点不是难点,可先让学生举例,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学习资源。然后播放录像《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形象生动的影片可加深学生的体验。补充渡渡鸟和大颅榄树的故事(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曾是当地的国鸟,由于肉质鲜美被人类猎杀,于300年前灭绝,后来岛上的大颅榄树的种子不再发芽,生物学家发现,原来只有渡渡鸟吃大颅榄树的果实,大颅榄树种子外坚硬的外壳在渡渡鸟胃中消化后才能发芽),让学生介绍,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老师介绍,同时链接相关网页,让学生了解网络学习的快捷方便。
  动物并不总是那么讨人喜欢,比如下面录像中的动物就让人类很头痛。播放录像《动物危害植物》,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是怎样应对的?(使用杀虫剂。)杀虫剂的使用带来什么后果?(寂静的春天)惨痛的经验教训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怎样寻求更合理的解决办法?(生物防治)什么是生物防治?(P47科学·技术·社会)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渗透STS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尊重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五)课堂总结。
  请你以动物王国中鲸博士的身份,给人类写一份倡议书,表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恳请人类还以生存的权利,对人类行为提出具体的规劝,并表达愿与人类和平共处,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
  此环节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为这个世界奉献了什么,而不该看他得到了什么。学生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而且要热爱生命,关注自然,愿意为世界奉献爱心和智慧。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高科技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被逐步取代。就个人而言,缺乏创新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很难生存下去。从长远来看,要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更大贡献,没有创新能力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现代人最重要的标志。中学物理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挖掘创造潜力  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不可缺少的特征,从而发挥了学习者的主体作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传知培能是十分重要的,但情操陶冶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巨大育人作用。为了全面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我们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相结合的问题摆到教学教研的重要位置上来。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陶冶情操 教学方法    陶冶情操既是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更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探索陶冶情操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要转变以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怎样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对学生学好功课所产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它可以使学生学得如痴如醉,可以让学生忘记疲劳与饥饿,还可以使学生对某种文化知识深追不舍,直至获得新知识和从未有过的成果。因此物理课要有趣味,这是我们的共识。如何让物理课富有趣味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成功的教学不是高压、强制的,而是师生在轻松愉快、富有情趣和感情色彩的活跃气氛中进行的。只有这样,才
摘 要: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观察能力 实践能力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新课标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可以帮助学生建
摘 要: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就新课标下如何改进高中化学实验课堂谈谈自己体会。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学生实验 教学功效    学生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实验教学功效,如何使学生在实验中有较大的收益作了探讨。  一、实验设疑,启迪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实行实验设疑法,可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的知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化学问题,如食品污染、化妆品污染、环境污染等。能否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取决于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因此科学素养是每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
美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产生着巨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形象。美可以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使人感到舒适和愉快。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中蕴含着众多美感。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如何发掘化学学科中的美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是值得每个化学工作者去研究的课题。  一、化学之美美在物质  物质是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物质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宏观世界的形态美。形态美是物质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具有社会和教育意义上的极大优势。传统的教育观念、方式和方法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但传统大学至今没有消失,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消失,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共存与发展。  关键词: 远程教育 传统教育 比较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很多教育专家声称,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必将突破学校院墙的阻隔,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