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师生之问平等对话,旧式的"你问我背提问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考察和检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因此,现代教师要善于设疑、提问,通过提问来反映新的教学理念。笔者根据将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总结了一下五种基本提问方式:
1、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化学课前后内容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
在上过氧化钠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可进行如下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宇宙飞船是密封的,那宇航员是如何呼吸的呢?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把液态氧装在飞船上就可以了。这时,教师又问:那宇航员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如何处理呢?此时的学生定会议论纷纷,教师可在恰当的时候作如下发言:最好能找到一种固体物质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同时生成氧气,那问题就解决了。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对过氧化钠性质的学习来回答这一问题。于是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
①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中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请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②甲醛、乙醛、丙醛组成的混合物,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拓展)a、C3H7OH和C6H12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问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b、由C6H12O、C3H6O、C5H10O组成的混合物1.75克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1.8克的水,问混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是多少?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4、设计一题多变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一题多变的提问主要在习题课中进行,通过一题多变的系列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发散,达到一题多练之效果,从而避免学生盲目解做大量的练习而效果差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在100mL 1mol/L的溴化亚铁溶液中,慢慢通入0.05mol氯气(不考虑氯气跟水的反应),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这一反应过程。
教师课进行如下提问:
Fe2+能否被Cl2氧化?Br-呢?——学生易回答都能。
铁跟溴反应生成什么?—FeBr2(铁过量时)或FeBr3
那氯气通入氯化亚铁溶液中首先氧化什么离子?——易回答是Fe2+
氧化0.1mol的Fe2+和氧化0.2mol的Br-分别需要多少摩尔氯气?——学生根据计算明白该反应中只有Fe2+氧化,从而易写出离子方程式。
一变:若通入的氯气为0.15mol时又怎样呢?——全部被氧化。
二变:若通入的氯气为0.10mol时又怎样呢?——Br-部分被氧化。
三变:若通入的氯气为amol时又怎样呢?——分步讨论。
四变:若在含amol溴化亚铁的溶液中通入的氯气为bmol时又怎样呢?——分步讨论。
通过以上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变得很有条理,思维清析,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培养了学生的具体问题抽象化的思维能力,并使思维变得更具深刻性、灵活性。
5、设计逆向性思维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是思维活动中的两个不同方式,它们的思维的角度是不相同的,正向思维有时又可称为习惯性思维,教师的陈述、讲解易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而学生逆向思维的形成则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设置巧妙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如: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浓硫酸与碳反应的产物中存在二氧化碳?
该题若采用正面求证时,极易错误,教师不防采用下列的系列提问试试,它不但能使学生真正区别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性质,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如何检验某气体是二氧化碳?——易回答: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若气体中同时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用以上的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因此要证明该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首先应怎么办?——除去二氧化硫。
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硫?——只要用品红溶液。
还可以用什么试剂除二氧化硫呢?——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在这里可以用碳酸钠溶液除二氧化硫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二氧化硫和碳酸钠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
哪些现象才能证明产物中确有二氧化碳?-褪色-不褪色-变浑浊。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真正区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从而也达到了逆向思维培养的目的。
新课改给高中化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新课改面前,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方式的探究,必将是一个时尚而又有意义的课题。
1、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化学课前后内容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
在上过氧化钠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可进行如下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宇宙飞船是密封的,那宇航员是如何呼吸的呢?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把液态氧装在飞船上就可以了。这时,教师又问:那宇航员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如何处理呢?此时的学生定会议论纷纷,教师可在恰当的时候作如下发言:最好能找到一种固体物质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同时生成氧气,那问题就解决了。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对过氧化钠性质的学习来回答这一问题。于是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
①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中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请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②甲醛、乙醛、丙醛组成的混合物,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拓展)a、C3H7OH和C6H12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问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b、由C6H12O、C3H6O、C5H10O组成的混合物1.75克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1.8克的水,问混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是多少?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4、设计一题多变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一题多变的提问主要在习题课中进行,通过一题多变的系列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发散,达到一题多练之效果,从而避免学生盲目解做大量的练习而效果差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在100mL 1mol/L的溴化亚铁溶液中,慢慢通入0.05mol氯气(不考虑氯气跟水的反应),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这一反应过程。
教师课进行如下提问:
Fe2+能否被Cl2氧化?Br-呢?——学生易回答都能。
铁跟溴反应生成什么?—FeBr2(铁过量时)或FeBr3
那氯气通入氯化亚铁溶液中首先氧化什么离子?——易回答是Fe2+
氧化0.1mol的Fe2+和氧化0.2mol的Br-分别需要多少摩尔氯气?——学生根据计算明白该反应中只有Fe2+氧化,从而易写出离子方程式。
一变:若通入的氯气为0.15mol时又怎样呢?——全部被氧化。
二变:若通入的氯气为0.10mol时又怎样呢?——Br-部分被氧化。
三变:若通入的氯气为amol时又怎样呢?——分步讨论。
四变:若在含amol溴化亚铁的溶液中通入的氯气为bmol时又怎样呢?——分步讨论。
通过以上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变得很有条理,思维清析,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培养了学生的具体问题抽象化的思维能力,并使思维变得更具深刻性、灵活性。
5、设计逆向性思维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是思维活动中的两个不同方式,它们的思维的角度是不相同的,正向思维有时又可称为习惯性思维,教师的陈述、讲解易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而学生逆向思维的形成则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设置巧妙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如: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浓硫酸与碳反应的产物中存在二氧化碳?
该题若采用正面求证时,极易错误,教师不防采用下列的系列提问试试,它不但能使学生真正区别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性质,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如何检验某气体是二氧化碳?——易回答: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若气体中同时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用以上的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因此要证明该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首先应怎么办?——除去二氧化硫。
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硫?——只要用品红溶液。
还可以用什么试剂除二氧化硫呢?——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在这里可以用碳酸钠溶液除二氧化硫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二氧化硫和碳酸钠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
哪些现象才能证明产物中确有二氧化碳?-褪色-不褪色-变浑浊。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真正区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从而也达到了逆向思维培养的目的。
新课改给高中化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新课改面前,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方式的探究,必将是一个时尚而又有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