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暗示(下)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j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篇:一语惊醒梦中人
  ■ 子丞伍剑婷
  暗示可以是无声的形体动作,也可以是有声的信息传递,笔者在《遭遇暗示(上)·经验篇》对课堂暗示的技巧与作用进行了探讨。由于教师与学生存在思维差异等诸多原因,暗示并不是“万能药”。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课堂暗示的另一面,以期较好地把握课堂暗示的方法。
  
  学生的话
  
  百般滋味涌心头:黄志强——一次上语文课时,我的同桌小全在搞小动作。我对他说“不要玩了,等会老师发现了会批评的”。小全听了后,说“关你什么事”。我气愤地将他玩的东西“没收”了。刚好老师注意到了我们的小动作,他并没有说话,却用眼神狠狠地注视着我,似乎在说:“黄志强,你是班干部,应该给小全当个榜样,带领他进步,怎么竟跟他搞起小动作来了?”我想跟老师解释,但看到老师愤怒的眼神,只好欲言又止,脸红红地低下了头,心里觉得特别冤枉。小芹——前几次数学测验,我分别考了26分、36分、38分。最后一次测验发回试卷,我上去拿卷子时,老师摆出一副不悦的神情说,“有一位同学这几次测验刚好一百分”。全班同学都明白老师话里的意思,纷纷哈哈大笑看着我。我心里很难受,当时真想大哭一场。陈全——也许是因为我的学习和纪律都不好,当我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很多时候老师会认定我是罪魁祸首,把责任都推到我的身上。一次上课老师布置课堂练习,我问小辛一道问题。他不但没有回答我,还说我笨蛋,我不甘示弱,“有什么了不起的,不教就不教”!我们正在小声争吵,老师走了过来。小辛忙解释说,“刚才陈全打扰我做练习”。我刚想解释,老师却摆出一副愤怒的样子瞪着我,然后对小辛说,“以后有事跟老师说,别跟无聊的人做些无聊的事。”说完又瞪了瞪我。我当时心里觉得很受伤。丘胜利——一次模拟考试我考得不好。张老师跟我谈过一次。但第二次我仍旧考得不好。老师没有找我了解情况,却在班上说“有一些同学学习一直没有抓紧,成绩总是上不去”。我知道他是在说我。但是心里觉得特别不舒服。成绩的提高是需要时间的,我成绩暂时上不去,不代表我学习没有抓紧嘛。小成——有时,我觉得班主任老师很虚伪,他常常转弯抹角地批评同学。其实,大家都知道,他这样说是想提醒犯错的同学注意,但采取的方式却让人难以接受。我想对他说,“既然不想让犯错误的同学在大家面前出丑,为什么又要采用一些全班同学都知道的暗示行为呢?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这样只会使犯错的同学被取笑啊。与其这样,还不如在私底下批评,而不是采取‘虽不点名但又人人皆知’的批评方式”。
  众说纷纭道心声。子升——一次,我上课与小强玩,王老师发现了,敲了几下桌子,还看了看我。虽然我知道王老师已经发现我的异常举动,但是我并不害怕。因为王老师的“招数”我已经很熟悉了,只要我马上扮出乖巧的样子,就不会受到惩罚。小芳——小锋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这点陈老师是知道的。但陈老师从来没有批评过他,通常只用严厉的目光瞪一下他。我觉得小锋并不害怕,因为他都已经习惯了。当陈老师瞪着他看时,他会马上收敛,等老师没注意再继续玩。我觉得陈老师太善良了,对付这类同学,应该让他出出丑!城城——我觉得一些同学脸皮特厚。老师绷着脸看他们时,他们还能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我认为对那些故意打乱上课秩序的同学不用太客气。雨遥——黄老师很和蔼,教我们三年了,我都没看过她批评过哪位同学。正因为此,很多调皮的同学才敢在她的课上搞小动作、开小差。我想如果总是以为“无声胜有声”的话,同学们只会更放肆。永芳——其实,很多同学都能读懂老师的暗示,摸清老师的脾性。反而是老师没有读懂我们的心理。那些顽劣同学知道如何巧妙地避免老师的批评,怎样得到老师的原谅,甚至还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确保再犯错误时不被惩罚。难道老师真的没有发现他们是如此的“狡猾”吗?
  
  老师的话
  
  生搬硬套遇尴尬。张老师——暗示是一门艺术,不同的人使用的方式与效果不尽相同。我曾经“复制”某些教师的暗示方法,却遭遇了尴尬。某同事说了一些他在课堂上巧用暗示来提醒、教育学生的经历。我听了认为很有道理,打算尝试一下。上课时,我发现一位同学的手放在桌子下面,认为他在搞小动作,便走到他的旁边轻轻敲了一下他的桌子。本以为该学生会明白我的意图,谁知道他非常疑惑地看着我。后来才知道这位学生上课时并没有玩东西。因为暂时没有动手记笔记的需要,所以将手放在桌子下面,那样会感觉比较放松和舒适。看来,暗示不可生搬硬套,它不但需要技巧和方式,更需要在日常中了解学生的习惯。
  过度暗示惹反感。胡老师——暗示的作用很大,但如果使用过度,可能会有反作用。一些教师暗示的对象主要是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通过语言、行为的暗示让学生领会、转变。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频频使用相同的方式,暗示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可能对教师的常规暗示有了“免疫能力”,对教师的警告或提醒不一定遵从。曾经有一个这样的学生,课堂上喜欢搞小动作,玩东西。开始,我采用眼神暗示的方式还能取得效果,他总会顺从地停止一切违纪动作。后来,多次采用相同的暗示后,他开始对我的暗示熟视无睹,有时甚至还摆出不耐烦的神情来应对。
  慈目善心变纵容。利老师——教育不能一味宽容。有时,老师的过度宽容可能会变成纵容。如在课堂上,一些“老问题”学生经常出现违纪现象,一些年轻的教师一味采用简单的暗示来提醒他们。但是这类学生不但是违纪“资历”老,而且对教师意图的洞察力也很强,被老师暗示后,总会摆出顿悟、害羞或内疚的神态向教师传递“我知错了”“我一时把持不住”“我一定改正”等信息,使教师不至于惩罚他。教师仅用简单的暗示难以对“老问题”学生产生长远的警醒效果,甚至可能会变成纵容。
  恩威并施是关键。陈老师——暗示不但要掌握技巧,更要会打心理战。学生的思维不同,生长环境各异,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样,要懂得他们不同的心理。如果暗示仅仅只有技巧,暗示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有时,暗示需要教师用“威”来辅助产生效果,以“情”来感染、打动学生。教师实施暗示需要站在学生的层面上思考问题,“施恩”以动情,“立威”促转变。能捕捉学生的心理,才能找到了转变的切入口,暗示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直言暗示
  
  暗示,不仅是师生情感的融合剂,还是课堂和谐的催化剂,能帮助教师巧妙地“修补”教育“漏洞”,引领课堂走向。暗示,并不仅仅是三言两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那么简单,它是透过言行举止彰显师者教育思想的方式,体现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掌控能力、教育智慧与技巧。
  暗示,既是一剂舒心良药,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巧妙,效果明显。反之,亦可能会出现副作用,致使教师陷入尴尬,与学生出现交流短路,甚至无功而返。因此,教师运用暗示并不能随意为之,也不能生搬硬套。面对暗示,教师应做好对象调查与技巧探究,寻找切入口,对症下药,方能妙手回春;暗示应因材施教,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要采取不同的暗示手法,方能立竿见影显奇效。暗示,还是一场心理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瞬间的心理变化,形成有效交流。
  将暗示融入课堂,服务教学,固然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但也不失为一门值得探究与运用的艺术手法。只要用得适时、巧妙,它将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阳山县教育局、阳山县阳城镇湟婆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
其他文献
【摘 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师正确把握数学本质、实证研究学生学情是破解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对正、反比例意义的数学本质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思考,运用前测与后测对学生学习正、反比例的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求探索基于本质把握和学情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本质;学情研究;教学策略;正、反比例  刘加霞教授撰写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读了《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年第11期文章之后,感受到每一篇文章充满着智慧和艺术,并引起笔者深深的思考与感悟。特别是郑倩老师和郜舒竹教授撰写的《数学学习中的直觉与误解》(见第4至5页),引用了丰富的国外文献,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使研究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问题描述客观,贴近数学学习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笔者感触颇为深刻。  触动1:有一种错叫直觉
十年。  敲下“十年”这个词,缘起教育部绘就的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宏观事业,是系统工程。而我,一个一线教师,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远谋”自己的十年专业成长之途?  十年?  十年后,我将年届50岁。圣哲孔老先生谆谆告诫:“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十年正是我从“不惑”走向“知天命”的十年,这是一个遥远的路途。这个遥远的路途我
【摘 要】将策略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充分地“凸”出来,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的关键是做实、做足和做好过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思想的价值。其次,要找到策略中隐含的最主要的数学思想。再次,要设计精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策略“诞生”的过程,并通过回顾、反思和交流等,让数学思想“凸”出来。最后,要在不断地运用中强化体验,深化认识,从而以数学思想的教学带动数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寻找思想;经历过程;
22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2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2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夜深。如果不是媒体的“热心”,汪金权老师可能永远不为外界所知。他从城市名校调到农村中学,只是觉得“山区需要我”;他无私地帮助贫困学生,只是因为“学生需要我”。他是儿子、是丈夫,也是父亲,他多想好好照顾家人,可往往难以兼顾。相对于大学同学的成功和潇洒,他显得寒酸和木讷。但是物质的贫穷丝毫不影响精神的富有,只要与学生
在一次教师培训中,笔者有幸聆听到蔡金法教授的讲座,他在讲课过程中给学员们呈现了一个数学经典问题——“三门问题”,组织大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研究。学员们对形成“换门”“不换门”“投币”的解决策略没有疑义,但由于问题的正确结果和解题者的直觉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异,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回到学校后,笔者对这个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虽然可以通过百度查询到结果,但是久久没有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解题办法。  一、
社会在变革,技术在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教学时空的变化,让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教学的本源是什么,为何而教。本期杂志的导读,将透过教学中的种种变化,解读其背后的不变。在变与不变中,厘清教学本质。  一、变的是单位,不变的是“大想法”  本期“专题研究”里有一篇郜舒竹教授的文章《“乘”的想法始于哪儿》。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乘”视为“相同加数求和”,也就是“重复加”的过程,乘的目的是使加的过程简化,这也是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通过“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鸡蛋4.2元/千克,妈妈买了多少千克鸡蛋?”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7.98÷4.2,引导学生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去探究除数是一位小数的算法,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进行计算,即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倍,把“7.98÷4.2”转化成“79
【摘 要】文化视角下“以史为线”的小学数学拓展课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基础,遵循历史发生原理,帮助学生再现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教学过程中基于生活,挖掘数学文化“源”;注重数学化理解,还原数学本真;注重沟通,建立文化与知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拓展课;教学模式  【案例背景】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编排于“多边形的面积”单
【摘 要】有关“单价、数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通过具体例子抽象概念名称,概括数量关系,再进行具体应用,这是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思路。而教师可以对这样的思路进行调整,从而达成以下三个目标:突出对“单价”的理解;从函数的视角理解数量关系;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思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关键词】单价;函数思想;变与不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关于“单价”与“速度”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