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境为情设,情因境生,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有利于学生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而数学教学发展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因而数学课堂的气氛普遍死气沉沉,而情境的创设在数学课上有其独特的效能。但如果运用不当,情境教学也会走入误区。
情境过于牵强。在一节“乘法分配律”课上,教师就以这样的情境导入:“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这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乘法分配律,谁能用字母表示呀?”这种导入无启发性、思考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丢失数学本真。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过多地从日常生活中切入数学知识,如在讲“梯形的面积”时,有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有一天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一辆汽车的挡风玻璃破了,那你该怎么办?学生说打110、120,进行人工呼吸,换一辆汽车……说了好多办法,就是说不到教师预想的方案,最后没办法,教师只好自己说配一块梯形玻璃。
情境创设表面化、形式化。教师创设了很受学生欢迎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很热闹,但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什么都没有学到,只顾参加活动了。如我在听一节《统计》课时,教师花了很大的气力做了这样的课件:经济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你看路上来来往往车子真多,想知道哪种车多吗?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统计。头开得不错,但是底下教师没有具体分工,分几组,各干什么,学生都看着屏幕齐声说数,整个课堂乱哄哄的,最后,学生什么也没有统计到。
滥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学校的课堂,为大家所接受,这说明它有着明显的优点,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常常将课堂内容制成课件,使得整节课就是课件的演示过程,不能按学生的思路进行,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甚至有的教师把板书丢在一边,演示过程也被课件代替了。
教学情境创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是不是就动摇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决心呢?回答是否定的,教师们如果能根据实际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再好不过了。那么,怎样根据实际创设情境呢?
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数学的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如我在教学生认识人民币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买过东西吗?谁来告诉大家,你都买过些什么?”一下子,学生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我又说:“不管买什么,都需要有——”学生齐说:“钱、人民币。”非常自然,也不花代价,学生很快就融入课堂,接受新知了。
数学与生活情境是分不开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时不有,所以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学好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课本上的数学。
通过提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的方法,将提出问题当成教材和教师的职责。因此,我们应当向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数学教师要恰当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
通过学习活动,创设活动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如在教第十一册“比”的应用“大树有多高”时,我让学生到操场上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先让学生测量不同竹竿与它影子的高度,并当场算出它们的比值。当学生发现所有比值是相等的时,我适时提出:“通过刚才的测量与计算,我们能不能测量出学校大楼的高度呢?”学生一下子明白教师上这节课的目的和用意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牢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创设情境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新亮点。我们创设的情境既要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能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者单位:河南虞城县城郊乡明德小学)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有利于学生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而数学教学发展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因而数学课堂的气氛普遍死气沉沉,而情境的创设在数学课上有其独特的效能。但如果运用不当,情境教学也会走入误区。
情境过于牵强。在一节“乘法分配律”课上,教师就以这样的情境导入:“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这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乘法分配律,谁能用字母表示呀?”这种导入无启发性、思考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丢失数学本真。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过多地从日常生活中切入数学知识,如在讲“梯形的面积”时,有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有一天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一辆汽车的挡风玻璃破了,那你该怎么办?学生说打110、120,进行人工呼吸,换一辆汽车……说了好多办法,就是说不到教师预想的方案,最后没办法,教师只好自己说配一块梯形玻璃。
情境创设表面化、形式化。教师创设了很受学生欢迎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很热闹,但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什么都没有学到,只顾参加活动了。如我在听一节《统计》课时,教师花了很大的气力做了这样的课件:经济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你看路上来来往往车子真多,想知道哪种车多吗?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统计。头开得不错,但是底下教师没有具体分工,分几组,各干什么,学生都看着屏幕齐声说数,整个课堂乱哄哄的,最后,学生什么也没有统计到。
滥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学校的课堂,为大家所接受,这说明它有着明显的优点,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常常将课堂内容制成课件,使得整节课就是课件的演示过程,不能按学生的思路进行,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甚至有的教师把板书丢在一边,演示过程也被课件代替了。
教学情境创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是不是就动摇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决心呢?回答是否定的,教师们如果能根据实际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再好不过了。那么,怎样根据实际创设情境呢?
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数学的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如我在教学生认识人民币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买过东西吗?谁来告诉大家,你都买过些什么?”一下子,学生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我又说:“不管买什么,都需要有——”学生齐说:“钱、人民币。”非常自然,也不花代价,学生很快就融入课堂,接受新知了。
数学与生活情境是分不开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时不有,所以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学好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课本上的数学。
通过提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的方法,将提出问题当成教材和教师的职责。因此,我们应当向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数学教师要恰当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
通过学习活动,创设活动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如在教第十一册“比”的应用“大树有多高”时,我让学生到操场上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先让学生测量不同竹竿与它影子的高度,并当场算出它们的比值。当学生发现所有比值是相等的时,我适时提出:“通过刚才的测量与计算,我们能不能测量出学校大楼的高度呢?”学生一下子明白教师上这节课的目的和用意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牢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创设情境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新亮点。我们创设的情境既要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能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者单位:河南虞城县城郊乡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