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针对塞罕坝林区独有的气候条件与特殊的地理位置,阐述河北分布新记录——裂唇虎舌兰(Epipogium aphyllum (F. W. Schmidt)Sw.)的生物学特性。该文从裂唇虎舌兰在塞罕坝林区分布的区域特殊性、物种的珍稀性、生境的脆弱性及学术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该物种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塞罕坝林区;裂唇虎舌兰;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7-0101-2
兰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热带地区有着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在我国,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四川和广西等南方省份[1],北方地区兰科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塞罕坝林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及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该区独有的植被类型,成为华北地区植物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调查,塞罕坝林区兰科植物共计7属8种,其中裂唇虎舌兰在《河北植物志》和《河北高等植物名录》中均未见记载,属河北分布新记录[3]。裂唇虎舌兰作为新记录植物不仅丰富了河北省兰科植物的多样性,还对河北省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物种在河北省极为少见,亟待对该物种进行研究并保护。
1 塞罕坝林区概况
塞罕坝林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围场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海拔1010~1940m,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塞罕坝极端最高气温33.4℃,最低气温-43.3℃,年均气温-1.3℃,年均積雪达7个月,最早降雪记录是8月26日,最晚降雪纪录是6月10日,年均无霜期64d,年均降水量460.3mm,年均大风日数53d,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寒温性大陆季风气候。据2012年该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已发现植物有625种,隶属于124科357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2]。
2 裂唇虎舌兰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30cm,地下具分枝的、珊瑚状的根状茎。茎直立,淡褐色,肉质,无绿叶,具数枚膜质鞘;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具2~6朵花;花黄色而带粉红色或淡紫色晕,多少下垂;萼片披针形或狭长圆状披针形,花瓣与萼片相似,常略宽于萼片;唇瓣近基部3裂。花期8—9月[4]。
2.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下、岩隙或苔藓丛生之地,海拔1200~3600m,但在东北与内蒙古海拔可降低至1200m。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山西(五台山)、甘肃南部、新疆(布尔津)、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锡金、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日本、朝鲜半岛、西伯利亚至欧洲也有分布[4]。
3 保护的必要性
3.1 区域的特殊性 通过2012年对塞罕坝林区的植物多样性调查,采集到裂唇虎舌兰的活体标本,该物种在塞罕坝林区的发现丰富了兰科植物的分布新记录。该林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缘、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北邻草原,东、南接林区,西靠半固定沙地,是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既具有冀北山地森林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内蒙古草原的景观斑块,西部还保留着浑善达克南缘半固定沙地的自然风貌,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落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在该区域发现裂唇虎舌兰,对其地理分布现状研究上具有独有的区域意义。
3.2 物种的珍稀性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兰科植物的所有野生种都在保护之列,该公约保护的全球植物的90%以上的是兰科植物。兰科兰属植物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类群之一,既有重要的生态、科研、文化价值,也有巨大的观赏、药用等经济价值。裂唇虎舌兰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种群数量稀少,尤其作为河北省新记录物种,进一步丰富了该物种的种群分布记录。
3.3 生境的脆弱性 该区采集的裂唇虎舌兰标本,仅见于林区内阴河林场亮兵台作业区,采集区域为落叶松纯林,郁闭度在0.9左右,林内光照强度较低,林下植被主要以草本为主,腐殖质比较丰富,坡向为半阴坡。由此来看,裂唇虎舌兰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落叶松纯林的林分因子的任何一项指标的变动,都将影响生境条件的改变,从而导致该种群的数量减少,甚至种群的消失。
3.4 学术的重要性 由于塞罕坝林区高原—草原—山地的地域特殊性、该物种的珍稀性及生长环境的苛刻性来看,裂唇虎舌兰在该区采集到标本,填补了该物种地理分布的空白,丰富了华北地区的物种基因库,是研究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及常规规律的活教材。从区位上讲,该物种的发现在科研和学术上有较高价值。
4 保护策略
4.1 加强林区人员对兰科植物的认识 目前林区人员对兰花识别能力较低,难以辨认兰科植物。通过发放分布区内的兰科植物照片,对照各个种的生境特点,介绍形态特征,提高林区人员对兰科植物的认识。及时记录分布地点,群种数量等特征,掌握林区内兰科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定点的进行重点监测与保护。
4.2 加强兰科植物生长环境的保护 兰科植物对生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在确定植物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在集中分布区域划定保护点、禁采区,实行物种原地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和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物种灭绝现象的发生。
4.3 研究人工培植技术,扩大种群数量 裂唇虎舌兰首次被河北省记录,种群数量稀少,因此,今后应深入研究人工培育技术,通过规模培植与生产进行迁地保护,扩大种群数量。采取引种驯化与育种等方式来避免因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如果能规模繁殖更可以将该物种推向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样,既可满足兰科植物的市场需求,又可缓解对野生资源的采集压力,从而达到保护原生种质基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暧爱.GIS在重点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与保护现状评价中的应用[D].海口:海南大学,2008.
[2]侯建华,聂鸿飞.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6-57.
[3]董建新,郝书林,聂鸿飞,等.河北省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裂唇虎舌兰[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127-128.
[4]陈心启.中国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44-45.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塞罕坝林区;裂唇虎舌兰;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7-0101-2
兰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热带地区有着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在我国,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四川和广西等南方省份[1],北方地区兰科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塞罕坝林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及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该区独有的植被类型,成为华北地区植物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调查,塞罕坝林区兰科植物共计7属8种,其中裂唇虎舌兰在《河北植物志》和《河北高等植物名录》中均未见记载,属河北分布新记录[3]。裂唇虎舌兰作为新记录植物不仅丰富了河北省兰科植物的多样性,还对河北省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物种在河北省极为少见,亟待对该物种进行研究并保护。
1 塞罕坝林区概况
塞罕坝林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围场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海拔1010~1940m,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塞罕坝极端最高气温33.4℃,最低气温-43.3℃,年均气温-1.3℃,年均積雪达7个月,最早降雪记录是8月26日,最晚降雪纪录是6月10日,年均无霜期64d,年均降水量460.3mm,年均大风日数53d,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寒温性大陆季风气候。据2012年该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已发现植物有625种,隶属于124科357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2]。
2 裂唇虎舌兰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30cm,地下具分枝的、珊瑚状的根状茎。茎直立,淡褐色,肉质,无绿叶,具数枚膜质鞘;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具2~6朵花;花黄色而带粉红色或淡紫色晕,多少下垂;萼片披针形或狭长圆状披针形,花瓣与萼片相似,常略宽于萼片;唇瓣近基部3裂。花期8—9月[4]。
2.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下、岩隙或苔藓丛生之地,海拔1200~3600m,但在东北与内蒙古海拔可降低至1200m。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山西(五台山)、甘肃南部、新疆(布尔津)、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锡金、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日本、朝鲜半岛、西伯利亚至欧洲也有分布[4]。
3 保护的必要性
3.1 区域的特殊性 通过2012年对塞罕坝林区的植物多样性调查,采集到裂唇虎舌兰的活体标本,该物种在塞罕坝林区的发现丰富了兰科植物的分布新记录。该林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缘、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北邻草原,东、南接林区,西靠半固定沙地,是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既具有冀北山地森林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内蒙古草原的景观斑块,西部还保留着浑善达克南缘半固定沙地的自然风貌,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落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在该区域发现裂唇虎舌兰,对其地理分布现状研究上具有独有的区域意义。
3.2 物种的珍稀性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兰科植物的所有野生种都在保护之列,该公约保护的全球植物的90%以上的是兰科植物。兰科兰属植物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类群之一,既有重要的生态、科研、文化价值,也有巨大的观赏、药用等经济价值。裂唇虎舌兰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种群数量稀少,尤其作为河北省新记录物种,进一步丰富了该物种的种群分布记录。
3.3 生境的脆弱性 该区采集的裂唇虎舌兰标本,仅见于林区内阴河林场亮兵台作业区,采集区域为落叶松纯林,郁闭度在0.9左右,林内光照强度较低,林下植被主要以草本为主,腐殖质比较丰富,坡向为半阴坡。由此来看,裂唇虎舌兰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落叶松纯林的林分因子的任何一项指标的变动,都将影响生境条件的改变,从而导致该种群的数量减少,甚至种群的消失。
3.4 学术的重要性 由于塞罕坝林区高原—草原—山地的地域特殊性、该物种的珍稀性及生长环境的苛刻性来看,裂唇虎舌兰在该区采集到标本,填补了该物种地理分布的空白,丰富了华北地区的物种基因库,是研究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及常规规律的活教材。从区位上讲,该物种的发现在科研和学术上有较高价值。
4 保护策略
4.1 加强林区人员对兰科植物的认识 目前林区人员对兰花识别能力较低,难以辨认兰科植物。通过发放分布区内的兰科植物照片,对照各个种的生境特点,介绍形态特征,提高林区人员对兰科植物的认识。及时记录分布地点,群种数量等特征,掌握林区内兰科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定点的进行重点监测与保护。
4.2 加强兰科植物生长环境的保护 兰科植物对生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在确定植物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在集中分布区域划定保护点、禁采区,实行物种原地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和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物种灭绝现象的发生。
4.3 研究人工培植技术,扩大种群数量 裂唇虎舌兰首次被河北省记录,种群数量稀少,因此,今后应深入研究人工培育技术,通过规模培植与生产进行迁地保护,扩大种群数量。采取引种驯化与育种等方式来避免因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如果能规模繁殖更可以将该物种推向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样,既可满足兰科植物的市场需求,又可缓解对野生资源的采集压力,从而达到保护原生种质基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暧爱.GIS在重点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与保护现状评价中的应用[D].海口:海南大学,2008.
[2]侯建华,聂鸿飞.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6-57.
[3]董建新,郝书林,聂鸿飞,等.河北省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裂唇虎舌兰[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127-128.
[4]陈心启.中国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44-4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