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合唱教学是一个空白,教师对合唱教学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从历届全国性音乐教学展评活动的统计发现,合唱课所占的比例很低。在日常教学中,一些音乐教师也常会避开合唱作品的教学,或对合唱作品进行“简化”处理,如只教合唱曲中的某个片段,或干脆用齐唱代替合唱。因此,实际的合唱教学并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本属于歌唱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合唱艺术,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造成合唱教学陷入尴尬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的原因、环境的原因、习惯的原因等。
从历史上看,合唱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奥尔加农”(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构成的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到文艺复兴时期日臻成熟,到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开始从宗教走向世俗,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达到高峰,涌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因此,合唱艺术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氛围、丰富的作品和成熟的表演体系。而我国从20世纪初才有合唱传入,虽然经历了学堂乐歌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阶段,但毕竟历史较短,作品的量、质,表演的艺术水准,传播的范围等都与欧洲有较大的距离,我国的合唱总体上具有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氛围不浓的特点。
从环境上看,目前中学音乐教学主要针对高考中的艺术考试科目,合唱教学既难组织策划,又不能应对新的考试需要,于是多数音乐教师都无暇顾及。
从习惯上看,中国人向来有注重线性思维的习惯。在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中,比较注重线条的表现作用,较少关注块状结构和立体的表现。民间音乐也具有线性特征,强调旋律线的进行,注重旋律线的表情作用,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偏重线性思维的习惯。人们的音乐欣赏习惯偏爱于单声部,对于多声部音乐,尤其是柱式和声式的多声部音乐,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反应。在演唱中,也喜欢突出“主旋律”,合唱时较少关注到声部间的“和睦共处”。甚至在音乐教师的日常教学习惯上,也反映出注重单旋律的倾向。比如,音乐课开始时的“问好歌”和结束时的“再见歌”,大多是单声部的。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歌唱伴奏时,多采用左手弹和声节奏伴奏音型、右手弹主旋律的形式,看似在帮助学生唱准旋律,其实是在强化学生的以旋律为主的单声部概念。久而久之,学生熟悉了单声部的演唱环境,对多声部的学习容易产生“不适”反应。
那么,如何克服上述不利因素,使中学合唱教学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运用思维定势改进合唱教学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会使人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这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是,它可以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是,不利于创新思考,容易进入墨守成规的境地。而在合唱教学中,则可以运用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使合唱教学便得较容易。
首先,轮唱是合唱的特殊形式,在两个声部一前一后演唱同样的旋律时,在思维定式的作用下,各声部就不易“跑调”,从而使合唱效果得以体现。
由于轮唱只是把相同的旋律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复制”,依靠思维定式的作用,在轮唱过程中,两个声部的学生容易保持各自的稳定,因此,轮唱式的多声部演唱,是合唱中相对较容易实现的。
其次,让思维定式在固定音型伴唱式合唱歌曲教学中运用。
固定音型伴奏式合唱歌曲,是指一个声部是主旋律声部,另一个声部用反复出现的固定音型进行伴唱的合唱歌曲。思维定式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此类合唱歌曲的学习。
与轮唱式的合唱歌曲相比,固定音型伴唱式的合唱歌曲需要增加对固定音型的演唱进行强化教学的过程,并需要为固定音型的第一次演唱做好引导与铺垫。较简单的引导和铺垫方法是:让固定音型处于领先的地位,即先由固定音型组的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演唱,随后,主旋律声部加入,这样可以实现较好的合唱稳定性。
再次,让思维定式在同步节奏合唱曲和对位节奏合唱曲教学中运用。
所谓同步节奏,是指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以相同的节奏重叠而形成同步。而对位节奏,是指两个声部形成你长我短的对位节奏关系。
相对于对位节奏的合唱,同步节奏的合唱是更难的,其原因主要是受趋同心理的影响。“趋同”,是向着相同的方向发展的意思。原是生物学术语,是指不同系统的生物,在进化中逐渐表现出相似的形态和性质特征。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具有趋同性,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尤其是相同或相近事物的影响。学生在演唱两个声部是同步节奏的合唱曲时,比演唱两个声部是对位节奏的合唱曲更易受到趋同性的影响,从而动摇旋律的独立性,于是就会出现“一个声部被另一个声部拉过去”的现象。
实际教学中,当学生演唱同步节奏的旋律时,受趋同心理的影响,第二声部中的部分学生会“动摇立场”,或唱得“四不像”,或逐渐唱成了第一声部的旋律,这些“立场不稳”的声音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演唱稳定性,最终影响音准和合唱水平的发回。而当学生演唱对位节奏的旋律时,第二声部的第一句是以紧密节奏进入的,正好与第一声部宽松的节奏形成对比,在松与紧的对比环境中,第二声部的学生能迅速巩固自己的“阵地”,并顺着思维定式找到第二声部旋律演唱的感觉,唱稳、唱准余下的旋律。
因此,克服趋同心理带来的同步节奏合唱曲的演唱困难,可以在分别学会两条旋律的基础上,采用将同步节奏的两条旋律进行“位移”的办法,以增加重叠声部间的差异性,减少趋同性干扰,再利用思维定式,唱稳、唱准自己的声部。当学生适应了对位式的演唱后,再采用由教师引唱第一声部的开头部分,然后同时引出低声部的旋律和高声部的旋律,就自然地过渡到了同步节奏合唱。
唱准、唱稳单个声部,是合唱成功的重要保证,思维定式运用在中学合唱教学中,主要在于利用思维定式的“守恒”作用,帮助学生唱稳、唱准自己的声部,从而使教师不惧合唱,学生热爱合唱。
造成合唱教学陷入尴尬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的原因、环境的原因、习惯的原因等。
从历史上看,合唱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奥尔加农”(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构成的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到文艺复兴时期日臻成熟,到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开始从宗教走向世俗,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达到高峰,涌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因此,合唱艺术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氛围、丰富的作品和成熟的表演体系。而我国从20世纪初才有合唱传入,虽然经历了学堂乐歌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阶段,但毕竟历史较短,作品的量、质,表演的艺术水准,传播的范围等都与欧洲有较大的距离,我国的合唱总体上具有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氛围不浓的特点。
从环境上看,目前中学音乐教学主要针对高考中的艺术考试科目,合唱教学既难组织策划,又不能应对新的考试需要,于是多数音乐教师都无暇顾及。
从习惯上看,中国人向来有注重线性思维的习惯。在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中,比较注重线条的表现作用,较少关注块状结构和立体的表现。民间音乐也具有线性特征,强调旋律线的进行,注重旋律线的表情作用,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偏重线性思维的习惯。人们的音乐欣赏习惯偏爱于单声部,对于多声部音乐,尤其是柱式和声式的多声部音乐,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反应。在演唱中,也喜欢突出“主旋律”,合唱时较少关注到声部间的“和睦共处”。甚至在音乐教师的日常教学习惯上,也反映出注重单旋律的倾向。比如,音乐课开始时的“问好歌”和结束时的“再见歌”,大多是单声部的。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歌唱伴奏时,多采用左手弹和声节奏伴奏音型、右手弹主旋律的形式,看似在帮助学生唱准旋律,其实是在强化学生的以旋律为主的单声部概念。久而久之,学生熟悉了单声部的演唱环境,对多声部的学习容易产生“不适”反应。
那么,如何克服上述不利因素,使中学合唱教学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运用思维定势改进合唱教学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会使人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这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是,它可以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是,不利于创新思考,容易进入墨守成规的境地。而在合唱教学中,则可以运用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使合唱教学便得较容易。
首先,轮唱是合唱的特殊形式,在两个声部一前一后演唱同样的旋律时,在思维定式的作用下,各声部就不易“跑调”,从而使合唱效果得以体现。
由于轮唱只是把相同的旋律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复制”,依靠思维定式的作用,在轮唱过程中,两个声部的学生容易保持各自的稳定,因此,轮唱式的多声部演唱,是合唱中相对较容易实现的。
其次,让思维定式在固定音型伴唱式合唱歌曲教学中运用。
固定音型伴奏式合唱歌曲,是指一个声部是主旋律声部,另一个声部用反复出现的固定音型进行伴唱的合唱歌曲。思维定式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此类合唱歌曲的学习。
与轮唱式的合唱歌曲相比,固定音型伴唱式的合唱歌曲需要增加对固定音型的演唱进行强化教学的过程,并需要为固定音型的第一次演唱做好引导与铺垫。较简单的引导和铺垫方法是:让固定音型处于领先的地位,即先由固定音型组的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演唱,随后,主旋律声部加入,这样可以实现较好的合唱稳定性。
再次,让思维定式在同步节奏合唱曲和对位节奏合唱曲教学中运用。
所谓同步节奏,是指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以相同的节奏重叠而形成同步。而对位节奏,是指两个声部形成你长我短的对位节奏关系。
相对于对位节奏的合唱,同步节奏的合唱是更难的,其原因主要是受趋同心理的影响。“趋同”,是向着相同的方向发展的意思。原是生物学术语,是指不同系统的生物,在进化中逐渐表现出相似的形态和性质特征。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具有趋同性,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尤其是相同或相近事物的影响。学生在演唱两个声部是同步节奏的合唱曲时,比演唱两个声部是对位节奏的合唱曲更易受到趋同性的影响,从而动摇旋律的独立性,于是就会出现“一个声部被另一个声部拉过去”的现象。
实际教学中,当学生演唱同步节奏的旋律时,受趋同心理的影响,第二声部中的部分学生会“动摇立场”,或唱得“四不像”,或逐渐唱成了第一声部的旋律,这些“立场不稳”的声音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演唱稳定性,最终影响音准和合唱水平的发回。而当学生演唱对位节奏的旋律时,第二声部的第一句是以紧密节奏进入的,正好与第一声部宽松的节奏形成对比,在松与紧的对比环境中,第二声部的学生能迅速巩固自己的“阵地”,并顺着思维定式找到第二声部旋律演唱的感觉,唱稳、唱准余下的旋律。
因此,克服趋同心理带来的同步节奏合唱曲的演唱困难,可以在分别学会两条旋律的基础上,采用将同步节奏的两条旋律进行“位移”的办法,以增加重叠声部间的差异性,减少趋同性干扰,再利用思维定式,唱稳、唱准自己的声部。当学生适应了对位式的演唱后,再采用由教师引唱第一声部的开头部分,然后同时引出低声部的旋律和高声部的旋律,就自然地过渡到了同步节奏合唱。
唱准、唱稳单个声部,是合唱成功的重要保证,思维定式运用在中学合唱教学中,主要在于利用思维定式的“守恒”作用,帮助学生唱稳、唱准自己的声部,从而使教师不惧合唱,学生热爱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