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级是老师和学生的一个“家”。在平时的管理中,要把班级当做一个家来经营,把学生当成家中的一份子,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学生要讲究艺术与方法,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关键词:班级管理;制度管理;用心管理
班主任班级日常治理工作是项琐碎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级日常治理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同时又千变万化。班主任不应满足于按常规办事,而应发挥工作中的独创性,以顺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创造出更多的班级日常治理的新办法,新经验。
一、建造一个“家”
当班主任接收一个新班时,首先,要先教会学生“清零”,即把过去的成功或失败都抛开,一切从“零”开始,在班主任的心中没有什么学困生,学困生的概念,大家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都要维护“家”的荣誉,为“家”做贡献。班主任可以通过军训、班会等一系列的集体活动,刻意创设一些场景,以调动和培养班级的集体感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只有把学生的心凝聚了,把“家”建成了,才能方便下一步的班级管理。
二、制订适合的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必须制度化,好的管理制度有很多,但不一定适合你的班级,在“家”建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制订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制度,制度谁来拟定,是学生,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DIY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是由班主任像宣布圣旨一样的强制要求。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的制度,学生才会自觉的维护与遵守。班级的制度要量化、及时和不断更新。首先,对每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应该量化,这样增加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代表对班级每周发生的缺点和优点行为根据情节轻重打分并形成班级公约,谁符合哪条就由相关干部对其进行相关的加分和减分,这样干部管理班级就有章可循,克服随意性,而学生也感到公正,还便于及时发现班级的不足,避免班主任成聋子的可能。由于行为习惯的量化,各干部对分管项目对学生进行打分,汇总各干部对学生的打分,这样能客观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便于让老师家长准确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情况,避免教师的随意评价,也让学生相互比较,克服不足,发扬优点,服从班级的正确管理。其次,制度的执行应该及时到位,当天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当天处理清楚,不要拖沓,尤其是对新组建的班级,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养成一个习惯,即每天放学后,有一个总结的时段,刚开始,由班主任主持,把一天当中发生的问题做一个小结,等学生习惯了这个模式后,可转变为由班干部来主持,这样做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及时执行了班级的制度,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最后,一个好的制度,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完善。具体的做法,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由同学,班干部,班主任一起来针对目前班级的现状商讨制度的更改、完善。以期让班级拥有一个“与班俱进”的好的制度。当然,制度是死的,还需要人性化的管理,更需要教育和心理辅导。学生的责任心、民主意识、集体意识需要在实施制度时进行教育,往往班主任需引用各种生活和历史上的例子来教育和心理上的引导,使他们接受这些制度,并要做到不断完善制度。对学生需充满爱,使他们觉得,他们不是制度的奴隶,而把制度看作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己的游戏规则。
三、选好优秀干部,培养骨干力量
在班级管理中,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主要的任务就是选好优秀干部,培养骨干力量,让他们成为你的左右手,成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身体健康、乐意为同学们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根据他们的性格、能力的差异,安排相应的工作,尽心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班干部的产生主要有任命式、选举式和轮换式。三种方式都各有特点。总之要达到民主化、动态化和可控性。干部的产生方法应形成一种制度,并且公布这种制度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心中有数,或有明确的目的。最好是采用民主选举法,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己选出执行班规、管理自己的班干部,要注意的是,选出的班干部要有一个试用期,班主任可以在试用期间观察班干部的表现,及时调整班干部队伍。增强班主任的可控性。干部的管理应该是公平竞争可监督性的。如何使干部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敷衍不懒惰不偏袒,这应该有公之于众的制度。如每月的学生代表对干部的行为和业绩进行打分。还有干部分数末尾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留用第三次淘汰制度。所以干部担任应该是动态,这样使干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锻炼管理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公正性和竞争性。另外应建立后备干部制度,这样的好处是:扩大努力表现好的队伍;使现任干部有危机意识;使干部衔接自然。为了让干部迅速掌握管理方法,还可以采取集大众智慧的方法,定期举行“假如我来当某某干部的活动”让干部及时掌握相关的管理方法,而且也及时掌握班级的缺点和优点及干部管理的缺点和优点。也使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调动他们关心班级的积极性。
四、,用“心”管理
一个班集体已经形成,这时需要的是班主任的用“心”管理,这里的“心”有两层含义:一是用爱心用真心细心的对待学生,二是在管理中加入心理学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协调步伐从而达到和谐、两“心”并用才能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爱心,是班主任的首要条件,爱学生不难,难的是,要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指出的是,尤其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教师的爱,往往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在管理过程中心理学的运用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这时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从而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在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又如,在班级生活中,师生或同学间出现分歧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做心理疏导,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它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再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而且可以激发出每个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的潜能。使班级进入高层次的管理。
总之,班级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多,班主任老师在管理中要做到以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章律人,以志激人。勤观察、勤总结,多借鉴,日积月累定会摸索出丰富多彩有效的治理方法。希望每一名班主任都把班级的管理当做一门艺术去执行,用“心”的管理,总是会浇灌出最美的花朵。
关键词:班级管理;制度管理;用心管理
班主任班级日常治理工作是项琐碎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级日常治理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同时又千变万化。班主任不应满足于按常规办事,而应发挥工作中的独创性,以顺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创造出更多的班级日常治理的新办法,新经验。
一、建造一个“家”
当班主任接收一个新班时,首先,要先教会学生“清零”,即把过去的成功或失败都抛开,一切从“零”开始,在班主任的心中没有什么学困生,学困生的概念,大家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都要维护“家”的荣誉,为“家”做贡献。班主任可以通过军训、班会等一系列的集体活动,刻意创设一些场景,以调动和培养班级的集体感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只有把学生的心凝聚了,把“家”建成了,才能方便下一步的班级管理。
二、制订适合的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必须制度化,好的管理制度有很多,但不一定适合你的班级,在“家”建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制订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制度,制度谁来拟定,是学生,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DIY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是由班主任像宣布圣旨一样的强制要求。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的制度,学生才会自觉的维护与遵守。班级的制度要量化、及时和不断更新。首先,对每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应该量化,这样增加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代表对班级每周发生的缺点和优点行为根据情节轻重打分并形成班级公约,谁符合哪条就由相关干部对其进行相关的加分和减分,这样干部管理班级就有章可循,克服随意性,而学生也感到公正,还便于及时发现班级的不足,避免班主任成聋子的可能。由于行为习惯的量化,各干部对分管项目对学生进行打分,汇总各干部对学生的打分,这样能客观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便于让老师家长准确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情况,避免教师的随意评价,也让学生相互比较,克服不足,发扬优点,服从班级的正确管理。其次,制度的执行应该及时到位,当天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当天处理清楚,不要拖沓,尤其是对新组建的班级,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养成一个习惯,即每天放学后,有一个总结的时段,刚开始,由班主任主持,把一天当中发生的问题做一个小结,等学生习惯了这个模式后,可转变为由班干部来主持,这样做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及时执行了班级的制度,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最后,一个好的制度,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完善。具体的做法,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由同学,班干部,班主任一起来针对目前班级的现状商讨制度的更改、完善。以期让班级拥有一个“与班俱进”的好的制度。当然,制度是死的,还需要人性化的管理,更需要教育和心理辅导。学生的责任心、民主意识、集体意识需要在实施制度时进行教育,往往班主任需引用各种生活和历史上的例子来教育和心理上的引导,使他们接受这些制度,并要做到不断完善制度。对学生需充满爱,使他们觉得,他们不是制度的奴隶,而把制度看作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己的游戏规则。
三、选好优秀干部,培养骨干力量
在班级管理中,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主要的任务就是选好优秀干部,培养骨干力量,让他们成为你的左右手,成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身体健康、乐意为同学们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根据他们的性格、能力的差异,安排相应的工作,尽心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班干部的产生主要有任命式、选举式和轮换式。三种方式都各有特点。总之要达到民主化、动态化和可控性。干部的产生方法应形成一种制度,并且公布这种制度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心中有数,或有明确的目的。最好是采用民主选举法,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己选出执行班规、管理自己的班干部,要注意的是,选出的班干部要有一个试用期,班主任可以在试用期间观察班干部的表现,及时调整班干部队伍。增强班主任的可控性。干部的管理应该是公平竞争可监督性的。如何使干部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敷衍不懒惰不偏袒,这应该有公之于众的制度。如每月的学生代表对干部的行为和业绩进行打分。还有干部分数末尾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留用第三次淘汰制度。所以干部担任应该是动态,这样使干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锻炼管理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公正性和竞争性。另外应建立后备干部制度,这样的好处是:扩大努力表现好的队伍;使现任干部有危机意识;使干部衔接自然。为了让干部迅速掌握管理方法,还可以采取集大众智慧的方法,定期举行“假如我来当某某干部的活动”让干部及时掌握相关的管理方法,而且也及时掌握班级的缺点和优点及干部管理的缺点和优点。也使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调动他们关心班级的积极性。
四、,用“心”管理
一个班集体已经形成,这时需要的是班主任的用“心”管理,这里的“心”有两层含义:一是用爱心用真心细心的对待学生,二是在管理中加入心理学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协调步伐从而达到和谐、两“心”并用才能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爱心,是班主任的首要条件,爱学生不难,难的是,要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指出的是,尤其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教师的爱,往往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在管理过程中心理学的运用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这时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从而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在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又如,在班级生活中,师生或同学间出现分歧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做心理疏导,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它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再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而且可以激发出每个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的潜能。使班级进入高层次的管理。
总之,班级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多,班主任老师在管理中要做到以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章律人,以志激人。勤观察、勤总结,多借鉴,日积月累定会摸索出丰富多彩有效的治理方法。希望每一名班主任都把班级的管理当做一门艺术去执行,用“心”的管理,总是会浇灌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