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中蕴含着很多的气候知识,对地理教学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只要巧妙合理的运用,可以服务于教学,提升学习效率和提高兴趣。
关键词:地理教学;活;诗歌;气候知识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其中的一些诗句包含着丰富的气候知识,气候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恰当地运用诗歌能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诗句中反映气候的不在少数,在赏析诗文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气候,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理解、掌握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一、描写我国季风气候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边疆地区的景色,一夜之间,气温骤降,冷锋来临,大雪纷飞,让学生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气候的变化。
二、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象地反映了高山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特征,说明了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植被相应呈垂直变化。“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同一时候不同地区天气的差异。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大自然的奇妙莫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三、描写四季不同的天气
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说明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夏季晴空万里的西湖,乌云骤然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湖面平静如镜,这种地方性阵雨天气,表现于苏轼的笔下便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四、描写纬度因素对气候影响的诗句
高鼎《村居》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句与张敬忠《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句,虽然同是描写二月(农历),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季节,堤岸上的杨柳陶醉在春风的薄雾中,若隐若现,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画镜中;而地处北国的内蒙古,却春风未至,嫩芽待发,依旧处于空寂、萧条的残冬之中。诗句反映了纬度位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五、描写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诗句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说的是四川地区常常下夜雨,我就进一步启发,这里为什么会出现巴山夜雨,和这里什么有关系,学生们跃跃欲试,我组后分析,这里地处四川大巴山地区,受地形影响,夜晚山谷湿热气体上升,形成夜雨,才出现涨秋池的现象,完后我有引出成语蜀犬吠日,讲解此处地处盆地,阴雨绵绵,太阳辐射较少,还有“雅安天漏”,也是反映了四川地区降水很多,太阳辐射很弱。
底蕴厚重的中国诗歌,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诗文赏析,轻松愉悦的学习地理知识。只要我们合理地摘选素材,精心设计,恰当安排,诗歌一定会对地理教学增色添彩。
关键词:地理教学;活;诗歌;气候知识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其中的一些诗句包含着丰富的气候知识,气候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恰当地运用诗歌能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诗句中反映气候的不在少数,在赏析诗文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气候,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理解、掌握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一、描写我国季风气候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边疆地区的景色,一夜之间,气温骤降,冷锋来临,大雪纷飞,让学生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气候的变化。
二、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象地反映了高山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特征,说明了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植被相应呈垂直变化。“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同一时候不同地区天气的差异。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大自然的奇妙莫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三、描写四季不同的天气
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说明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夏季晴空万里的西湖,乌云骤然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湖面平静如镜,这种地方性阵雨天气,表现于苏轼的笔下便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四、描写纬度因素对气候影响的诗句
高鼎《村居》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句与张敬忠《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句,虽然同是描写二月(农历),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季节,堤岸上的杨柳陶醉在春风的薄雾中,若隐若现,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画镜中;而地处北国的内蒙古,却春风未至,嫩芽待发,依旧处于空寂、萧条的残冬之中。诗句反映了纬度位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五、描写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诗句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说的是四川地区常常下夜雨,我就进一步启发,这里为什么会出现巴山夜雨,和这里什么有关系,学生们跃跃欲试,我组后分析,这里地处四川大巴山地区,受地形影响,夜晚山谷湿热气体上升,形成夜雨,才出现涨秋池的现象,完后我有引出成语蜀犬吠日,讲解此处地处盆地,阴雨绵绵,太阳辐射较少,还有“雅安天漏”,也是反映了四川地区降水很多,太阳辐射很弱。
底蕴厚重的中国诗歌,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诗文赏析,轻松愉悦的学习地理知识。只要我们合理地摘选素材,精心设计,恰当安排,诗歌一定会对地理教学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