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现状,提出适应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思路,并以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整合为背景,阐述了基础课程整合的模式及方法,为摸索出适合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课程整合;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247-02
一、前言
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提倡“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大多数职教研究者和专业教师以该模式为背景提出了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教学观点。本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从课程整合的思路中,深入探讨了诸如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基础课程整合的设想、方法、基本流程。
二、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背景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实作性比较强的基础课,如制图、建筑材料;另一类则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比较,有理论性强,公式理解和运用有一定难度,与实践结合点少,结合难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对专业理论课的改革则显得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沿袭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教学观念看,人才培养通常以夯实基础、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这体现在某些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占总课时份额达到60%以上。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理论课程占去大部分时间,到了后期技能课程学习却因为学时不够,而掌握不足。如此一来,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观念下,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学习目的是以理论学习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职业需要为出发点。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目前从基础课程实施看,绝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主。这些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之于教师,学时安排过长、教学内容繁冗;之于学生,内容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低。缺乏兴趣培养和脱离实践的教学,既不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良好的基础,更不能使学生毕业之后尽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3.知识点散而多,缺乏科学整合。譬如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按照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工程力学需掌握140多个知识点,结构力学100多个知识点;而结构设计原理多则200多个知识点。两门课程存在逻辑延续关系,分开传授,那么所花费的课时则较多。而且由于时间错位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学设计时已将力学忘记七八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得不花时间去“回忆”之前学的知识。虽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将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的情况,但只局限于某节课或者某个教学单元范围内进行,且整合内容仅由若干知识点的机械叠加,缺乏知识点的逻辑衔接,缺乏科学整合,内容仍然繁冗,重点不突出,特色不突出。
三、课程整合教学的设想
什么是课程整合?美国1990年《帕金森法》给出的定义是:设计一种课程,使得相关的概念、理论、内容、过程集中在一起,并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习。笔者认为课程整合就是设置若干知识模块,按照逻辑关系,整合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在小范围内形成模块体系的教学方式。
1.整合目标。整合不等于摒弃“夯实理论”的观念,也不等于完全保留式的“改装”,它必须充分地贴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要保留部分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实践操作运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整合:(1)教学标准整合:对两门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新标准,满足后续课程的能力要求。(2)教学内容整合:不仅要注意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的合理衔接,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3)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根据新课程标准,新课程内容,设置适应整合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评价。
2.整合方法。结合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采用任务驱动整合法进行整合。以某一类型结构设计任务为驱动,探索两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点,按照课程设计完成的需要,将这些知识按照自身的独立性划分模块,通过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来学习,做到“教、学、做合一”。达到任务典型、内容精简、课程结构性好的整合效果。
四、课程整合的基本流程
现以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两门课程的整合为例,阐述课程整合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1.确定课程定位,建立新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建议,新课程标准建立必然与技能培养紧密联系,与职业标准融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达到岗位技能的要求。课程新标准应体现内容标准、考核标准、教学指导三个方面的内涵。从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设计、学习资源等几个方面来建立,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由专业教师组成调研小组,调研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技能要求,人才要求。然后,由院系领导、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包含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组成研讨小组,分析调研成果,研讨制定基础课程的定位、目标及教学内容。接着,由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已确定基础课程定位、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设计等内容。最后,汇总资料,初步定制课程标准。由各方专家组成的小组通过审核论证之后,新课程标准才能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标准实施中,会根据反馈建议及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修订。
2.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呢?通过寻找课程之间的衔接点,理清各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课程任务的形式将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囊括起来,完成整合。当然以多个知识点来确定一个课程任务不太现实,那么反过来先确定课程任务,再确定知识点的范围,这种做法要简单得多,而这实际是整合的逆向思维,但最终却达到了整合的目的。譬如力学是结构设计原理的先行课程,很多知识点都可以为各种构件结构设计服务。既然如此,便以结构设计原理的设计任务为载体,然后将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再将子任务划分成若干模块,然后再进一步将知识模块层层分解、梳理,直到最小单元的知识点上。这些知识点有着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交叉,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为完成课程任务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以结构设计原理中“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配筋设计”这一项课程任务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整合的过程:首先确定课程任务,然后根据任务需要划分知识,最后形成结构层次图(图1)。在图中,最顶层即是任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配筋设计”,向下分解成“准备工作”、“构造设计”、“抗弯设计”、“抗剪设计”、“变形验算”等子任务;子任务细分成若干知识模块,如“抗弯设计”下分解成“受力过程”、“破坏形式”、“承载力计算”等知识模块;知识模块再层层分解,直到最小单元知识点。这样便形成一个以任务为中心的知识框架。在知识结构组成中,既有力学内容,也包含结构设计原理内容,所有内容都是服务于如何完成配筋设计这项任务,那么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学生就会真正地学以致用。
3.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知识考核为主,它最大的缺点,一是教师很难避免出题范围跑偏的情况;二是学生可能会因为应试,而忽略动手能力的锻炼,只看书不操作;三是不能多角度综合地评价教学效果、学习效果。
通过课程整合后,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情况,可以采取多角度综合评价法:(1)从力学、设计原理等知识考核角度去评价;(2)从设计成果角度评价;(3)从通过现场习作,从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去评价等。
五、结语
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内容,在职业教育改革大前提下势在必行,但在整合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如: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设计任务考虑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舍取等,都可能影响整合效果。而教师作为课程整合教学中的主导,在整合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从实用够用角度出发,围绕职业要求设计课程任务,科学考核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使整合成果真正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满足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2]李春超,赵慧君,高艳贺.基于高校学科建设中的课程整合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3]庞汉平,李明彦.课程整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平台[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13.
[4]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04):33,37.
[5]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06):137.
[6]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及特点[J].四川教育,2002,(04):11.
[7]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技能开发,2011,(11):56.
关键词:高职;课程整合;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247-02
一、前言
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提倡“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大多数职教研究者和专业教师以该模式为背景提出了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教学观点。本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从课程整合的思路中,深入探讨了诸如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基础课程整合的设想、方法、基本流程。
二、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背景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实作性比较强的基础课,如制图、建筑材料;另一类则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比较,有理论性强,公式理解和运用有一定难度,与实践结合点少,结合难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对专业理论课的改革则显得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沿袭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教学观念看,人才培养通常以夯实基础、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这体现在某些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占总课时份额达到60%以上。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理论课程占去大部分时间,到了后期技能课程学习却因为学时不够,而掌握不足。如此一来,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观念下,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学习目的是以理论学习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职业需要为出发点。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目前从基础课程实施看,绝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主。这些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之于教师,学时安排过长、教学内容繁冗;之于学生,内容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低。缺乏兴趣培养和脱离实践的教学,既不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良好的基础,更不能使学生毕业之后尽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3.知识点散而多,缺乏科学整合。譬如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按照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工程力学需掌握140多个知识点,结构力学100多个知识点;而结构设计原理多则200多个知识点。两门课程存在逻辑延续关系,分开传授,那么所花费的课时则较多。而且由于时间错位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学设计时已将力学忘记七八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得不花时间去“回忆”之前学的知识。虽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将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的情况,但只局限于某节课或者某个教学单元范围内进行,且整合内容仅由若干知识点的机械叠加,缺乏知识点的逻辑衔接,缺乏科学整合,内容仍然繁冗,重点不突出,特色不突出。
三、课程整合教学的设想
什么是课程整合?美国1990年《帕金森法》给出的定义是:设计一种课程,使得相关的概念、理论、内容、过程集中在一起,并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习。笔者认为课程整合就是设置若干知识模块,按照逻辑关系,整合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在小范围内形成模块体系的教学方式。
1.整合目标。整合不等于摒弃“夯实理论”的观念,也不等于完全保留式的“改装”,它必须充分地贴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要保留部分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实践操作运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整合:(1)教学标准整合:对两门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新标准,满足后续课程的能力要求。(2)教学内容整合:不仅要注意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的合理衔接,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3)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根据新课程标准,新课程内容,设置适应整合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评价。
2.整合方法。结合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采用任务驱动整合法进行整合。以某一类型结构设计任务为驱动,探索两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点,按照课程设计完成的需要,将这些知识按照自身的独立性划分模块,通过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来学习,做到“教、学、做合一”。达到任务典型、内容精简、课程结构性好的整合效果。
四、课程整合的基本流程
现以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两门课程的整合为例,阐述课程整合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1.确定课程定位,建立新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建议,新课程标准建立必然与技能培养紧密联系,与职业标准融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达到岗位技能的要求。课程新标准应体现内容标准、考核标准、教学指导三个方面的内涵。从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设计、学习资源等几个方面来建立,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由专业教师组成调研小组,调研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技能要求,人才要求。然后,由院系领导、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包含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组成研讨小组,分析调研成果,研讨制定基础课程的定位、目标及教学内容。接着,由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已确定基础课程定位、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设计等内容。最后,汇总资料,初步定制课程标准。由各方专家组成的小组通过审核论证之后,新课程标准才能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标准实施中,会根据反馈建议及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修订。
2.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呢?通过寻找课程之间的衔接点,理清各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课程任务的形式将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囊括起来,完成整合。当然以多个知识点来确定一个课程任务不太现实,那么反过来先确定课程任务,再确定知识点的范围,这种做法要简单得多,而这实际是整合的逆向思维,但最终却达到了整合的目的。譬如力学是结构设计原理的先行课程,很多知识点都可以为各种构件结构设计服务。既然如此,便以结构设计原理的设计任务为载体,然后将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再将子任务划分成若干模块,然后再进一步将知识模块层层分解、梳理,直到最小单元的知识点上。这些知识点有着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交叉,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为完成课程任务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以结构设计原理中“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配筋设计”这一项课程任务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整合的过程:首先确定课程任务,然后根据任务需要划分知识,最后形成结构层次图(图1)。在图中,最顶层即是任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配筋设计”,向下分解成“准备工作”、“构造设计”、“抗弯设计”、“抗剪设计”、“变形验算”等子任务;子任务细分成若干知识模块,如“抗弯设计”下分解成“受力过程”、“破坏形式”、“承载力计算”等知识模块;知识模块再层层分解,直到最小单元知识点。这样便形成一个以任务为中心的知识框架。在知识结构组成中,既有力学内容,也包含结构设计原理内容,所有内容都是服务于如何完成配筋设计这项任务,那么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学生就会真正地学以致用。
3.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知识考核为主,它最大的缺点,一是教师很难避免出题范围跑偏的情况;二是学生可能会因为应试,而忽略动手能力的锻炼,只看书不操作;三是不能多角度综合地评价教学效果、学习效果。
通过课程整合后,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情况,可以采取多角度综合评价法:(1)从力学、设计原理等知识考核角度去评价;(2)从设计成果角度评价;(3)从通过现场习作,从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去评价等。
五、结语
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内容,在职业教育改革大前提下势在必行,但在整合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如: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设计任务考虑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舍取等,都可能影响整合效果。而教师作为课程整合教学中的主导,在整合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从实用够用角度出发,围绕职业要求设计课程任务,科学考核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使整合成果真正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满足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2]李春超,赵慧君,高艳贺.基于高校学科建设中的课程整合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3]庞汉平,李明彦.课程整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平台[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13.
[4]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04):33,37.
[5]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06):137.
[6]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及特点[J].四川教育,2002,(04):11.
[7]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技能开发,201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