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容的教育视野。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应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从而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课程;整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中国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指导方针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和文化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在设施的缺乏下,劳动与技术课程很难有施展的舞台,但劳动与技术课程无处不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劳动技术教育的结合点,都可以结合该学科的教学进行劳动与技术教学。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数学教学的渗透和融合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既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还可用标杆和绳子画出较大的圆。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也渗透着劳动教育。如,应用题中有关于植树问题的,有关于加工零件问题的,有关于收割问题的,学生通过数量计算,会明白“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一切”的道理。同时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也渗透着数学教学,如在教学《制作铁丝衣架》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制作出一个精致美观的衣架,笔者引导学生在制作铁丝衣架之前首先确定每一部分的尺寸,这就用到了数学上的测量知识。另外铁丝衣架的两条斜臂和横杆形成了一个三角的形状,这时就涉及到了数学上的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使学生明白铁丝衣架的两条斜臂的长度和不能等于横杆的长度。有了数学基础,学生制作起来可以少走弯路,同时也提高了制作速度和质量。总之,数学知识是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基础,劳动与技术教学又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并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劳动与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和融合
利用语文阵地,可以丰富劳动与技术的内涵;借助劳动与技术这个平台,可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利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技能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认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使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语文学习与劳动与技术活动相得益彰。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德育的渗透和融合
德育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的灵魂和生命,要贯穿于劳动与技术教学的全过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在家里他们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利用劳动与技术课,教会学生洗手洗脸、整理书包、穿脱衣服、铺床叠被,并在参加自我服务的劳动实践中,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学校常规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要求家长不能帮孩子背书包到教室里,家长只能送到校门口。下午放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放学整理工作,包括整理书桌、书包和书包柜,然后,学生排队回家。另外,学校还组织了穿衣服比赛、钉纽扣比赛,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做到了“孩子能行,家长放心”。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一次次的劳动实践中,学生的认知性与技能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美术教学的渗透和融合
美术教学的目的、内容、任务既可指导劳动与技术教学,也可提高劳动技术的操作水平,故美术课与劳动与技术课不仅能相互渗透,有时两者能完全融合。如《泥塑笔筒》一课的泥笔筒制作就可采用美术中的捏、揉、搓、压等技法。美术教学和劳动与技术教学两者有机地渗透和融合,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五、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渗透和融合
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它具体、直观、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将劳动与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中《鞭炮结》时,先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播放的造型独特、色彩绚丽的中国结图片,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鞭炮结的制作步骤,让学生对鞭炮结的制作步骤一目了然。通过上网了解中国结的历史、变式,加上自己的想象尝试创制出了不同材料、不同样式的中国结。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制作出了更多更精美的作品。
综上所述,劳动与技术同其他学科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作为劳动与技术教师应拓宽多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将劳动与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和跨越,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课程;整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中国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指导方针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和文化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在设施的缺乏下,劳动与技术课程很难有施展的舞台,但劳动与技术课程无处不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劳动技术教育的结合点,都可以结合该学科的教学进行劳动与技术教学。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数学教学的渗透和融合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既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还可用标杆和绳子画出较大的圆。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也渗透着劳动教育。如,应用题中有关于植树问题的,有关于加工零件问题的,有关于收割问题的,学生通过数量计算,会明白“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一切”的道理。同时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也渗透着数学教学,如在教学《制作铁丝衣架》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制作出一个精致美观的衣架,笔者引导学生在制作铁丝衣架之前首先确定每一部分的尺寸,这就用到了数学上的测量知识。另外铁丝衣架的两条斜臂和横杆形成了一个三角的形状,这时就涉及到了数学上的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使学生明白铁丝衣架的两条斜臂的长度和不能等于横杆的长度。有了数学基础,学生制作起来可以少走弯路,同时也提高了制作速度和质量。总之,数学知识是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基础,劳动与技术教学又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并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劳动与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和融合
利用语文阵地,可以丰富劳动与技术的内涵;借助劳动与技术这个平台,可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利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技能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认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使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语文学习与劳动与技术活动相得益彰。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德育的渗透和融合
德育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的灵魂和生命,要贯穿于劳动与技术教学的全过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在家里他们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利用劳动与技术课,教会学生洗手洗脸、整理书包、穿脱衣服、铺床叠被,并在参加自我服务的劳动实践中,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学校常规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要求家长不能帮孩子背书包到教室里,家长只能送到校门口。下午放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放学整理工作,包括整理书桌、书包和书包柜,然后,学生排队回家。另外,学校还组织了穿衣服比赛、钉纽扣比赛,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做到了“孩子能行,家长放心”。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一次次的劳动实践中,学生的认知性与技能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美术教学的渗透和融合
美术教学的目的、内容、任务既可指导劳动与技术教学,也可提高劳动技术的操作水平,故美术课与劳动与技术课不仅能相互渗透,有时两者能完全融合。如《泥塑笔筒》一课的泥笔筒制作就可采用美术中的捏、揉、搓、压等技法。美术教学和劳动与技术教学两者有机地渗透和融合,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五、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渗透和融合
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它具体、直观、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将劳动与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中《鞭炮结》时,先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播放的造型独特、色彩绚丽的中国结图片,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鞭炮结的制作步骤,让学生对鞭炮结的制作步骤一目了然。通过上网了解中国结的历史、变式,加上自己的想象尝试创制出了不同材料、不同样式的中国结。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制作出了更多更精美的作品。
综上所述,劳动与技术同其他学科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作为劳动与技术教师应拓宽多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将劳动与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和跨越,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