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称,“保持汇率平衡对中国就是最好的政策”。
“如果用一句话表述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应该是‘总体稳定,略有波动’。”
据相关资料显示,从2008年9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就一直稳定在6.83左右。但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币升值压力却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热点话题。
不仅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欧元集团主席容克等人相继来华商谈人民币升值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2009年11月访华前夕多次提及中国汇率问题。专家普遍认为,尽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逐渐回升,但主要由投资推动,贸易贡献还为负值,要求人民币升值不现实。
人民币升值无助缓解通胀压力
自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处于升值的通道中。随着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提速,特别是汇率步入“6时代”,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联系性的讨论再度升温。
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理由是存在“转嫁效应”。“转嫁效应”是指汇率作为货币的对外价格,其变化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物价的波动,如货币价格的上涨(即升值)会“转嫁”给商品,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比如,在进口品国外价格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如果中国从国外进口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升值将降低国人的生活成本;如果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如原油、铁矿石)或中间产品(如汽车零部件),由于这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是构成企业产品的一部分,升值就会通过降低成本而给企业带来降价的空间。但事实证明,人民币升值与通胀,事实上是并行不悖的,而且,升值越快,通胀越高。
2009年12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276元。自2009年11月初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在6.8270左右10个基点内窄幅波动。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措辞,很可能意味着,在看到出口强劲恢复之前,包括汇率和出口退税在内的政策都还将保持不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1月底则在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重申,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则表示,目前中国的出口仍处于下滑状态,给国内生产和就业市场带来很大压力,“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有很好的理由让人民币贬值而不是升值,但是我们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
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降低有助经济复苏
目前,随着中国外贸形势逐步趋稳以及外汇储备上升速度的再次加快,有分析报告指出,其情形十分类似于2005年前后的市场格局。不过,从趋势看,恐怕不能做简单类比。
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降低在促进中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带动了亚洲部分国家特别是一些资源国的经济复苏。所形成的顺差和新增的外汇储备仍在继续增加持有美国国债,等于也支持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客观地说,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所支持的国际收支格局,总体上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是有利的。这既包括中国出口中本身就包含了相当比例的外资企业,中国经济的复苏所支持的需求增长对国际市场也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具体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两头在外”的外需主导型增长方式,在中国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参与国际经济产业转移的区域还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局部地区时,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可能还有限。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历此次危机之后国际影响力的上升,特别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是中国的GDP会很快超过日本,那么,如果中国继续推行这种来自于小经济体的增长格局,就可能会对全球不少的新兴经济体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从全球化的新格局以及中国所处的新地位、发展的新阶段来说,转换这种增长格局的现实性正日益迫切。
人民币升值难以消除贸易顺差
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能遏制中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减轻流动性过剩压力。升值既能降低进口成本,导致进口增加;也能增加出口压力,导致出口减少。两者结合,贸易顺差就可能下滑或增速放缓,央行因贸易顺差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就会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也就缓解。这被认为能从源头上控制通货膨胀。
从政策导向看,中国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例如,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恢复浮动以及伴随的一次性升值,就为了试图平衡此前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所累积的贸易盈余。但是实际情况却表明,因为全球经济所出现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的贸易盈余在2005年之后还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因此,从更大的背景上说,贸易顺差的积累更多体现的是全球产业链的转移趋势。
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时,都不可能完全靠汇率升值来平衡掉,就如同美国出现大量的贸易逆差等状况,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美元的贬值来解决一样。
从当前中国的具体状况看,因为中国特定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以及加工贸易占据重要地位的贸易结构,注定中国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有贸易的盈余,同时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也必然会吸引外资的流入,这种格局所形成的双顺差是结构性的,很难仅仅依靠汇率升值来解决,而要调节这种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除了一定程度的小幅升值之外,主要应该是依靠中国经济的内部改革和结构调整。
汇率争论凸显结构调整迫切性
全球化的新格局和中国的新地位决定了,以前更多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强调人民币汇率应当升值,而在此次危机中,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和贸易顺差更为敏感。但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与其说体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压力,还不如说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加速内部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现实迫切性。
首先,要素资源价格的扭曲实际上放大了汇率升值的压力。中国低估的本土资源价格使得中国的出口优势被放大,同时也使得企业更依靠廉价资源进行出口,增大了对资源的消耗。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是促使汇率更为合理、国际收支平衡以及资源配置更为合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非对称的外汇管制措施放大了外汇的供给进而放大了升值的压力。因为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在外汇短缺时期形成的,因而内在的是强调增大外汇的供给而抑制外汇的需求。在当前外汇已经相当充裕的今天,这种不对称的外汇管制客观上放大了升值的压力,因此,调整外汇管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内部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特别是要给企业和居民以及金融机构更大的外汇运用权,避免过分将外汇集中到政府手中而形成运用的更大难度。
第三,从整个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扩大内需、减少过分依赖外需,同时优化利用外资和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降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就必然会面对结构调整。
2010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在3%之内
由于人民币汇率在2009年中基本采取跟随美元政策,所以在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等其他世界主要货币贬值后,人民币相对这些货币在过去一年中也处于贬值状态。“但不管是贬值还是升值,人民币波动的幅度都有限,总体上还是保持稳定的状态。”
尽管从2009年后半年开始,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就一直不断,央行货币政策中罕见的措辞改变也引起了市场对人民币将加速升值的揣测。但估计,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仍将以“温和”和“渐进”作为主基调,全年升值幅度不会超过3%,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日均波幅放宽或可预期。
从2008年8月开始,人民币汇率更多地“挂钩”美元的情形比较明显,对美元汇率走势基本平稳。但这种“挂钩”最早到2010年一季度末、最晚二季度末可能会退出。
到那個时候,中国宏观经济的复苏状况会被认识得更加真切一些,而且伴随着复苏,热钱流入的压力也可能加大。“从美元目前的走势看,美元指数下行的压力还是大于上行的压力,但是在2010年一季度末至二季度初美元很可能会反弹,在美元反弹的时候人民币适时脱钩美元小幅升值,资金流入国内的压力会比较小。”
人民币2010年将小幅升值成为众多机构的共识。国泰君安证券的报告指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到2010年年底大约会到6.7的水平。包括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在内的众多外资机构在展望2010年汇率时也认为到2010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估计将升值到6.7至6.6,升值幅度大约在3%以下。
与此同时,众多机构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也指出,理论上,货币的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增长和通胀压力。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经济正在紧缩,而出口也在大幅下滑。在目前的当口,政策制定者不会采取任何可能加剧通货紧缩或出口疲软的政策行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预计,2010年,即使人民币兑美元小幅升值,但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可能贬值,因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幅度不大,对出口产生的压力并不明显。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但关键还是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努力朝一揽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发展,而不是现在单独绑定美元。”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11月份发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提出,央行将“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9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终于正式开闸。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共5市被列入首批试点城市,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随即展开。但在随后的推进过程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似乎“叫好不叫座”,一度遭“冷遇”。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30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亿元。但这一数字显然还是低于当初的预期。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则预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一定会不断上升,这场危机使其他货币地位遭到了削弱,而人民币则保持了一贯的稳定性,另外人民币国际货币的有效特征也将凸显。”
中国银行高级分析师谭雅玲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程还非常遥远,因为中国只是在结算货币和货币兑换上开始了第一步,而且只辐射了一二十个国家。而未来人民币在交易投资和储备的功能上,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则更直接地指出,2010年的关键货币将是人民币,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渐进式的,希望届时能看到人民币增值,虽然只是渐进的步伐。而随着中国的启动,其他国家也会跟进。
在2009年最后一次美联储的议息会议中,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0.25%的水平不变,紧跟美国的步伐,香港金管局也宣布将基础利率维持在0.5%的水平不变。
虽然美联储继续的低息政策符合市场预期,然而港股再次延续下降趋势。香港股市的持续下滑以及联系汇率制终趋于平稳引发了市场对于资金流出的忧虑加大。
据香港金管局披露,截至2009年12月16日,香港银行体系的资金结余已不足3000亿港元,一个月前,这一数字曾达到创纪录的5000亿港元。换句话说,已有超过2000亿港元的资金离开了香港。
招商证券香港公司的分析师称,低利率带来的流动性泛滥是推动香港股市上扬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如果资金撤走,是否意味着这一轮超级上扬已结束?荷兰合作银行股票衍生部副董事黄集认为,“关键是看这些离开股票市场的资金明年是否还回重新回到股市,如果回来,那么股市长期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
“如果用一句话表述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应该是‘总体稳定,略有波动’。”
据相关资料显示,从2008年9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就一直稳定在6.83左右。但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币升值压力却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热点话题。
不仅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欧元集团主席容克等人相继来华商谈人民币升值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2009年11月访华前夕多次提及中国汇率问题。专家普遍认为,尽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逐渐回升,但主要由投资推动,贸易贡献还为负值,要求人民币升值不现实。
人民币升值无助缓解通胀压力
自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处于升值的通道中。随着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提速,特别是汇率步入“6时代”,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联系性的讨论再度升温。
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理由是存在“转嫁效应”。“转嫁效应”是指汇率作为货币的对外价格,其变化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物价的波动,如货币价格的上涨(即升值)会“转嫁”给商品,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比如,在进口品国外价格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如果中国从国外进口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升值将降低国人的生活成本;如果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如原油、铁矿石)或中间产品(如汽车零部件),由于这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是构成企业产品的一部分,升值就会通过降低成本而给企业带来降价的空间。但事实证明,人民币升值与通胀,事实上是并行不悖的,而且,升值越快,通胀越高。
2009年12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276元。自2009年11月初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在6.8270左右10个基点内窄幅波动。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措辞,很可能意味着,在看到出口强劲恢复之前,包括汇率和出口退税在内的政策都还将保持不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1月底则在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重申,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则表示,目前中国的出口仍处于下滑状态,给国内生产和就业市场带来很大压力,“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有很好的理由让人民币贬值而不是升值,但是我们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
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降低有助经济复苏
目前,随着中国外贸形势逐步趋稳以及外汇储备上升速度的再次加快,有分析报告指出,其情形十分类似于2005年前后的市场格局。不过,从趋势看,恐怕不能做简单类比。
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降低在促进中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带动了亚洲部分国家特别是一些资源国的经济复苏。所形成的顺差和新增的外汇储备仍在继续增加持有美国国债,等于也支持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客观地说,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所支持的国际收支格局,总体上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是有利的。这既包括中国出口中本身就包含了相当比例的外资企业,中国经济的复苏所支持的需求增长对国际市场也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具体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两头在外”的外需主导型增长方式,在中国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参与国际经济产业转移的区域还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局部地区时,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可能还有限。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历此次危机之后国际影响力的上升,特别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是中国的GDP会很快超过日本,那么,如果中国继续推行这种来自于小经济体的增长格局,就可能会对全球不少的新兴经济体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从全球化的新格局以及中国所处的新地位、发展的新阶段来说,转换这种增长格局的现实性正日益迫切。
人民币升值难以消除贸易顺差
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能遏制中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减轻流动性过剩压力。升值既能降低进口成本,导致进口增加;也能增加出口压力,导致出口减少。两者结合,贸易顺差就可能下滑或增速放缓,央行因贸易顺差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就会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也就缓解。这被认为能从源头上控制通货膨胀。
从政策导向看,中国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例如,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恢复浮动以及伴随的一次性升值,就为了试图平衡此前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所累积的贸易盈余。但是实际情况却表明,因为全球经济所出现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的贸易盈余在2005年之后还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因此,从更大的背景上说,贸易顺差的积累更多体现的是全球产业链的转移趋势。
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时,都不可能完全靠汇率升值来平衡掉,就如同美国出现大量的贸易逆差等状况,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美元的贬值来解决一样。
从当前中国的具体状况看,因为中国特定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以及加工贸易占据重要地位的贸易结构,注定中国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有贸易的盈余,同时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也必然会吸引外资的流入,这种格局所形成的双顺差是结构性的,很难仅仅依靠汇率升值来解决,而要调节这种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除了一定程度的小幅升值之外,主要应该是依靠中国经济的内部改革和结构调整。
汇率争论凸显结构调整迫切性
全球化的新格局和中国的新地位决定了,以前更多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强调人民币汇率应当升值,而在此次危机中,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和贸易顺差更为敏感。但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与其说体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压力,还不如说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加速内部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现实迫切性。
首先,要素资源价格的扭曲实际上放大了汇率升值的压力。中国低估的本土资源价格使得中国的出口优势被放大,同时也使得企业更依靠廉价资源进行出口,增大了对资源的消耗。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是促使汇率更为合理、国际收支平衡以及资源配置更为合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非对称的外汇管制措施放大了外汇的供给进而放大了升值的压力。因为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在外汇短缺时期形成的,因而内在的是强调增大外汇的供给而抑制外汇的需求。在当前外汇已经相当充裕的今天,这种不对称的外汇管制客观上放大了升值的压力,因此,调整外汇管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内部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特别是要给企业和居民以及金融机构更大的外汇运用权,避免过分将外汇集中到政府手中而形成运用的更大难度。
第三,从整个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扩大内需、减少过分依赖外需,同时优化利用外资和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降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就必然会面对结构调整。
2010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在3%之内
由于人民币汇率在2009年中基本采取跟随美元政策,所以在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等其他世界主要货币贬值后,人民币相对这些货币在过去一年中也处于贬值状态。“但不管是贬值还是升值,人民币波动的幅度都有限,总体上还是保持稳定的状态。”
尽管从2009年后半年开始,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就一直不断,央行货币政策中罕见的措辞改变也引起了市场对人民币将加速升值的揣测。但估计,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仍将以“温和”和“渐进”作为主基调,全年升值幅度不会超过3%,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日均波幅放宽或可预期。
从2008年8月开始,人民币汇率更多地“挂钩”美元的情形比较明显,对美元汇率走势基本平稳。但这种“挂钩”最早到2010年一季度末、最晚二季度末可能会退出。
到那個时候,中国宏观经济的复苏状况会被认识得更加真切一些,而且伴随着复苏,热钱流入的压力也可能加大。“从美元目前的走势看,美元指数下行的压力还是大于上行的压力,但是在2010年一季度末至二季度初美元很可能会反弹,在美元反弹的时候人民币适时脱钩美元小幅升值,资金流入国内的压力会比较小。”
人民币2010年将小幅升值成为众多机构的共识。国泰君安证券的报告指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到2010年年底大约会到6.7的水平。包括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在内的众多外资机构在展望2010年汇率时也认为到2010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估计将升值到6.7至6.6,升值幅度大约在3%以下。
与此同时,众多机构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也指出,理论上,货币的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增长和通胀压力。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经济正在紧缩,而出口也在大幅下滑。在目前的当口,政策制定者不会采取任何可能加剧通货紧缩或出口疲软的政策行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预计,2010年,即使人民币兑美元小幅升值,但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可能贬值,因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幅度不大,对出口产生的压力并不明显。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但关键还是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努力朝一揽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发展,而不是现在单独绑定美元。”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11月份发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提出,央行将“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9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终于正式开闸。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共5市被列入首批试点城市,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随即展开。但在随后的推进过程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似乎“叫好不叫座”,一度遭“冷遇”。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30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亿元。但这一数字显然还是低于当初的预期。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则预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一定会不断上升,这场危机使其他货币地位遭到了削弱,而人民币则保持了一贯的稳定性,另外人民币国际货币的有效特征也将凸显。”
中国银行高级分析师谭雅玲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程还非常遥远,因为中国只是在结算货币和货币兑换上开始了第一步,而且只辐射了一二十个国家。而未来人民币在交易投资和储备的功能上,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则更直接地指出,2010年的关键货币将是人民币,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渐进式的,希望届时能看到人民币增值,虽然只是渐进的步伐。而随着中国的启动,其他国家也会跟进。
在2009年最后一次美联储的议息会议中,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0.25%的水平不变,紧跟美国的步伐,香港金管局也宣布将基础利率维持在0.5%的水平不变。
虽然美联储继续的低息政策符合市场预期,然而港股再次延续下降趋势。香港股市的持续下滑以及联系汇率制终趋于平稳引发了市场对于资金流出的忧虑加大。
据香港金管局披露,截至2009年12月16日,香港银行体系的资金结余已不足3000亿港元,一个月前,这一数字曾达到创纪录的5000亿港元。换句话说,已有超过2000亿港元的资金离开了香港。
招商证券香港公司的分析师称,低利率带来的流动性泛滥是推动香港股市上扬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如果资金撤走,是否意味着这一轮超级上扬已结束?荷兰合作银行股票衍生部副董事黄集认为,“关键是看这些离开股票市场的资金明年是否还回重新回到股市,如果回来,那么股市长期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