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我也是一束阳光”导写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K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觅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觅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少于600字。
  (附注:该文题为2014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作文。)
  审题支招:文题的关键词是“阳光”,“阳光”一词,让人联想,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可喻指让人感动、温暖的人、事与物,也可以指代美好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和崇高的境界,指向性非常明确;同时,文题中的“我”是个限制性词语,目的是引导考生将选材界定在“我”的范围中,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的亲身感受。这样的题型较适合以第一人称写记叙文(含散文),若能做到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则最好。
  雷区警示:文体中的“也”字,颇有深意,暗含了“你(他)是一束阳光”之意。但很显然,文章重心不在“你”与“他”,而应落在“我”上,否则,就会游离主题,出现偏题甚至离题。
  立意支招:可从小处入手,写“我”生活中如一束束阳光的点点滴滴,写从“我”身上折射出来的如阳光般的品质。也可从大处着手,通过“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主要场景来表现主题。
  角度一:美好品格是一束阳光。“我”的生活情景、经历、感情变化等均可入题。可写“我”生活中一件或几件习以为常的事,这些事可以连缀一起,凸显共同主题——美好品质;也可写一件波澜起伏的事,让人从“我”身上感到温暖。
  角度二:“我”也是个有用的人。“我”总以为“我”是一个失败、无用或不求上进的人,后来通过某件事,发觉自己也是个对他人、社会有用的人,凸显“我”也是一束阳光。
  选材支招:可从“我”的生活中选取那些让自己和他人感到温暖、得到鼓励的事,然后,尽量做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波澜,有吸引力。此外,也可借他人之口或眼来发掘“我”身上的某种品质,让人觉得这品质如一束阳光。
  表达支招:根据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记叙文则以记叙、描写为主,议论、抒情为辅;散文侧重描写、记叙与抒情;而议论文则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描写类文章,多考虑修辞的运用与句式的选择。可采用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等手法,结构上纵横结合,层层推进,以此凸显主旨。

我也是一束阳光


  黄昏,在一条阴阴的小巷里,一位老人孤独地坐在一棵枯死的老槐树下,手里握着一根冒着青烟的旱烟杆,鼻孔里冒出一缕缕白烟。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脚边摊着一袋袋雨花石。
  小巷背光,此时夕阳西斜,悠长的巷子更显阴暗,老人害怕天黑,害怕回到自己的家。他布满皱纹的脸阴沉沉的,眼睛偶尔瞧人时,放出一束冷漠的光。我背着画夹偶然路过这儿,目光瞬间停在他的脸上。我抿了抿嘴唇,轻轻地说:“大爷,我想给您画张像。”“画像?”他把烟杆在石头上轻轻地敲了几下,似乎在想些什么,接着说:“行,但你得买几袋雨花石。”“嗯。”我答应了。“一袋一块钱,你买十袋吧。”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掏出了十块钱,给了他。
  我打开画夹,用恬静、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似乎想从他冷漠的眸子里寻找什么。他被我看得有些不自在,茫然地向远处看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淡淡的轮廓。像画好了。他走过来,随后将十袋雨花石递给了我。我摇了摇头,只问了他的住址和姓名,便匆匆踩着夕阳,从巷子里走出来,回了学校。
  半年后,我寄了一封信给这位年迈的老人。信中只有一张参观美术展览的入场券。我想,他一定会想起那天夕阳西下的情景,他一定会来的!
  他果真来了。
  展览厅里,有许多人围着欣赏一幅油画。他也好奇地走了过去。画面上,一位疲惫的老人,坐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下休息,老人蓬乱的头发灰蒙蒙的,那双凹进眼眶里的眸子,乍看灰暗,细看又透出逼人的寒光。他突然一惊,这不就是自己吗?此时,他的心猛地下沉,浑身血气直往上涌。他使劲地把眼睛揉了又揉,唯恐自己看花了眼,可他清晰地看到,在油画的右上角写着两个字:父亲。他抚摸着“父亲”二字,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图画:阳光从槐树上筛下来,自己坐在树下,小女儿轻柔地捶着背,孙儿甜甜地喊着“爷爷”……老人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倏忽,老人的美梦被来来往往的人打破了,他嘴角抽搐一下,浑浊的眼泪重重地滴在锃亮的地板上……
  几天后,我突然收到一张十元钱的汇款单,汇款人姓名:父亲。我久久地凝望着这两个神圣的字。后来,我终于知道老人是一个被儿子遗弃的父亲……
  再一次来到这条巷子,太阳还没出来,老人还在那棵老槐树下坐着,我悄然走到老人身旁时,他惊喜万分,然后说:“展厅的那幅画,就是我生命中的阳光。”我打开画夹,准备再给老人画幅画,老人抬起头时,阳光如水一般涌来……

得分点透视:


  1. 构思巧妙,情感真挚。文中的老父亲,在阴冷凄清的小巷中隐忍而活,他多么渴盼温暖呀!“我”的偶遇,仅因一次画像,仅因一记目光,仅因几袋雨花石,更仅因一次画展的碰撞,老人情感的冰川终于在“父亲”两字的春晖中融化了。
  2. 文章语言、心理描写生动。文中的语言心理描写凸显了父亲的个性,也刻画了“我”的形象;全文多用衬托,如阴暗的小巷、枯死的老槐树、西斜的夕阳,反衬了老人不幸的人生,为下文强烈的渴盼作了伏笔。此外,本文结构安排上精妙,结尾段既照应开头,又揭示了文章主旨。

我也是一束阳光


  “沙沙”的答题声,让我想到了故乡的蠶,也是这种声音。当每个夜晚村庄静下来的时候,这种声音便会传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而最让我难忘的是灯光下的那个养蚕人,是那灯光,那白发。
  考场上,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遐想,只好压着那张试卷答题,如同压着一轮折叠的明月。“唉——又是一道怪题,该从哪里入手呢?”我心里想,“这次的考试可能会考砸了……怎么办呢?”我越想越急,如同挨了顿闷棍,有点泄气,细汗从额头渗了出来。   “沙沙沙”,我的思绪又飘到了那些遥远的桑树下,那些蚕也许该脱第一次皮了吧!父亲也许正把那些孱弱的更后脱皮的蚕丢掉或拿去喂鸡。而我会趁父亲午睡的时候,把那些孱弱的蚕,偷偷地又放到自家的桑地里——那毕竟也是生命,它们也有权利享受阳光与甜嫩的桑叶,也有吐出柔软洁白的资本。
  “嘟”,不知哪位同学的钟表憋不住出声了,把我的思绪从桑地里又拉了回来,心竟然变得格外平静,如同故乡的那些桑树,在轻柔的晚风与淙淙的溪流中,静静地享受月光清凉的恩赐。伴着这份宁静,最后一道题宛如一座无比坚固的堡垒,突兀在我眼前。这种题目,我见都没见过,见阎王去吧!会理睬你才怪呢!
  我又有了勇气与自信。
  看着那试卷,黑与白像什么呢?对,像那爬满蚕架的蚕,此时的每条蚕,都在不停地蠕动着,拼命地吐出柔白的丝,一根,一根,再一根,最后把自己也裹进这洁白的梦中。
  我曾好奇地问父亲:“老爸,蚕到哪儿去了?”
  “它们啊,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桑叶,吃完了就成了蝶!”老爸说。
  “是不是每条蚕都会变成蝶呢?”我还是纠缠不放,爸爸只是“嘿嘿”地笑了几声,再也不说什么了。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有些蚕,并不能破茧而出,不是因为它们太小,是因为它们没有没有自信,没有坚持。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看看表,还有十来分钟,与其放弃,不如放手一搏。最后,所有的堡垒都被我攻破了,一阵清风吹来,真是爽呀!
  “时间到了,交卷!”老师发出了命令。
  这时,想起了父亲的一句话:“蚕这一生,就像考试,它们用生命做资本,如果它们在中途偷懒,就可能成为鸡的饲料;如果没自信,自暴自弃,只会变成一条死蚕……”
  父亲的话在我的思想深处蠕动,时时喷吐出无穷的热量与洁白柔美的丝。
  一束束自信的阳光驱散了我身边的阴影,我如一条蚕,吐出无数暖意……

得分点透视:


  1. 结构安排精巧。首先,花开两枝,各表一朵:写“我”在考场上解试题,此为一;联想、回忆父亲养蚕的事,此为二。这两条线又相互交叉穿插,互为整体。其次,纵横结合,层层推进,凸显主旨,“我”解题的时间顺序为“纵”,穿插养蚕的事为“横”,如此安排材料,显得条清缕析。
  2. 余韵悠长,含蓄隽永。最后三段,先是父亲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表面是讲蚕,实际是说人;接着是一句抒情味很浓的话;最后,“一束束自信的阳光驱散了我身边的阴影,我如一条蚕,吐出无数暖意……”,卒章显志,深化主题。

我也是一束阳光


  大年初一,大雪飞扬,远山、屋瓦如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我搭上了去山村老家的汽车,去给爷爷奶奶拜年,顺便给他们带去一些酒与水果。
  这时,上来一个兵,个子很高,块头结实,穿着军大衣、棉袄、棉裤和棉鞋,却不显得臃肿。他摘下棉帽,露出满头黑而硬的短发,显得精神抖擞。大兵闪电似的扫了一下车厢,径直走向车前靠左的位置,坐下了。
  汽车出发了,雪花狂舞着,落在山冈,落在古松,也落在车上。汽车在山路上颠簸着,我的思绪也随之颠簸起来。爷爷奶奶也许就在雪地盼着我呢,想着想着,我斜倚在车座上不知不觉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一阵奇寒,禁不住打了个冷战。我睁开眼,扑入我眼帘的是车窗玻璃上的冰花,天仍下着鹅毛大雪,四周白茫茫一片。我轻轻地把大衣紧了紧。
  汽车在有时泥泞有时堆满积雪的山路上艰难地行驶,突然,在一处陡坡前,汽车被积雪卡住了——熄火了,怎么也发不动。
  车外雪花飘飘,车里愈加冷了,我用力裹紧自己的大衣。只见兵坐在那头,把自己的军大衣披在了焦躁而无奈的老司机身上,手套则送给了边上一位娇弱的少女,棉帽也送给了一位冻得流鼻涕的老大爷。
  这时,从后座处走来一位商人模样的中年人,对兵说:“你身上这件棉衣卖给我吧,你是兵,挺得住,给你1500块,怎么样?”兵没有回答,他看见一个年轻妇女手中抱着冻得发紫的孩子,默默地走了过去,脱下棉衣,裹紧了孩子。
  我仿佛从兵的身上看到一束阳光。
  风更緊了,我分明感到更冷了。商人不甘心,提出要用500元买大兵的棉鞋,大兵想了想,决定换商人手中的半瓶酒。商人吃亏了似的,给兵的时候还猛喝了一口。大兵拿了酒叫车上的人都喝上一口驱寒,等酒瓶回到他的手上时,只剩下几滴酒了。雪仍在紧紧地下着,车厢里却荡着一股浓浓的酒香味。
  看着兵刚毅的脸,我心如大海翻腾不已,我拿出给爷爷拜年的酒,放在了兵粗大的手上……大兵猛喝了几口,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说:“好酒!”霎时,笑声与酒香荡漾开来,暖暖的。
  汽车又启动了,车外仍是白茫茫一片,无比纯洁……
  我觉得自己也和兵一样,身上有一束温暖的阳光。

得分点透视:


  1. 立意精巧。文章乍看是写兵,写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阳光,写他高尚的品格,然而,文章结尾处峰回路转,巧妙地回到了“我也是一束阳光”这一主题上来。如此,“我”与兵,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2. 反复衬托,层层铺垫。文章用寒冷的天气来衬托人物的品格,用商人来衬托兵的形象,用兵的形象来衬托“我”的品格,反复衬托使文章显得厚重、有立体感。文章写司机、少女、大爷、妇女,是为铺垫;写商人,也是铺垫——目的是突出兵的形象。而写兵,更是铺垫——为了突显“我”这束阳光!
其他文献
水桶是日常清洁用具中必不可少的,这款新式水桶利用安全帽面罩的原理,為水桶加入了自动化的挡水结构设计,使用者不再因为水桶过大而改变角度取水,水也不再从水桶中溢出,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设计:Huang I-Nung, Shih Ming-Sheng)
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可以用来创造低温环境。根据这一特性,美国莱斯大学的学生们制作了一款小药瓶大小的便携冷却瓶。瓶里装的是硝酸铵晶体与水,当两者混合吸热后,底部金属圆盘便立即变得冰凉起来,将其贴于皮肤上片刻,即能起到冷却麻醉的效果,对于害怕疼痛的病人来说,这可是相当便利又廉价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特级教师李镇西的《上课一塌糊涂,成绩惨不忍睹,你有什么资格说你“爱孩子”》一文,强调真正的师爱“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尤其是“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教师不能把教学完全当成一种技术,而要立足自身的独特性实施教学;作为教师,也必须拥有较为精湛的教学技
1927年,Joe Thompson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开了第一家7-11便利店,出售Southland Ice公司生产的冰块,同时还出售鸡蛋、牛奶和面包。开这家店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不用特地去传统的杂货店,更方便快捷地买到日用品。这个想法十分棒,越来越多的地方开起了这样的便利店。  这类商店原来叫作“推车店”,因为消费者总是用推车推走购买的商品。1946年,其正式改名为7-11,因为当时的营
用罐子来分装食物是一个好习惯,但食物的分量常常是不能刚好装满罐子,这会导致两个麻烦:一是没装满的罐子会占用更多空间,尤其是在冰箱这样本来空间就有限的地方;二是罐子没装满的话,剩余的空间会充满空气,对某些食物而言,这有可能会加速其变质。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当然有。将保鲜袋抽真空是个办法,而更好的办法,正是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款“总是能装满的罐子”。它的结构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活塞,由一个较大的罐子和一
《岛上书店》 ………………………………………  [美]加布瑞埃拉·泽文 著 孙仲旭,李玉瑶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阅读分类:小说  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着一家书店。这家岛上书店是一间维多利亚风格的小屋,门廊上挂着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命运从未眷顾过费克里,爱妻去世,书店遭遇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被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
这是一款高性能钛合金折叠自行车,它设计轻巧、快速、坚韧。它可以在几秒钟内就装入一个符合航空公司尺寸要求的行李箱,而且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工具,可以说它是一款超级紧凑的折叠自行车。因為它使用了简单但新颖的重力辅助双重垂直折叠设计,这种设计能精确地计算铰链位置和角度,允许前轮和后轮两者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垂直地向中心架折叠。  (设计师:Mike Yap of Seattle Cycles)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旅行,不少同学还是“小小旅行家”呢,去过的地方比小编多了去了。旅行中我们最不可缺少的是背包,“张扬个性”的背包更是获得大家的青睐。这款背包是荷兰设计师Casper Notenboom的一个创意发明,被命名为“可大可小”,难道这是设计师在注意到中国人的出行习惯之后,量身定做的一种背包?  背包有两大特色:一是它可以抽真空,当你需要带很多衣物用品时,这个功能会让你倍感輕松。二
组合救生圈  郑州轻工业大学的一群学生带来了一个很棒的创意——组合救生圈。这个看似普通的救生圈的四角能够方便地将同类型的救生圈两两相连,以便能将单个落水者迅速地连成一片,方便相互照顾,也更有利于搜救人员发现和救助。当救生圈连成一片,每四个救生圈的中间,刚好能产生容纳一个人的空间,让这个人也能共享周围四个救生圈的浮力,若把弱势群体放到中间,而周围都是强壮的中青年,则能提升整个群体的生存率。  家庭种
做为举世闻名的一流学府——清华、北大两校因为 览观众过多,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不得已对 客进行限行。这导致了许多想要一睹这两所名校风采的 客,常常需要顶着烈日,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才能进校参观甚至仍不能进入参观。为实现名校参观梦,不少家长与孩子不顾危险,或藏身封闭、闷热的快递车,或假装员工闯校门,或手持过期票证尝试钻空子……家长们各种五花八门的如同“偷渡”一般的行为,给这两所学府的安保工作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