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a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琼台师范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根据区域不同职业领域对职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探讨如何在专业层面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出发,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构建多样化的培养过程模式、课程结构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职业更加分化,学生个体需求更加多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样化已成必然趋势。巴黎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厅〔2005〕1号)文件强调:“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 多样化的质量观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
  当前不同层次高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但是,在职业院校的不同专业,如何依据社会各个行业、区域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提出不同专业的质量标准及其培养模式,则属于研究和改革实践比较薄弱的领域。如,凡是高职院校都提出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凡是同一所院校,各个专业都采取大体一致的培养目标表述、课程结构体系,但不同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不一样,工学结合作为确立培养模式的一项原则,在具体的各个专业,结合的过程、结合的方式、结合的内容都可能存在差别。
  琼台师范学院于2013年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根据区域不同职业领域对职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探讨如何在专业层面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出发,探索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构建多样化的培养过程模式、课程结构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探索
  组织各专业针对相关职业岗位开展专业调研,细致分析对应职业岗位相关要求,根据不同的岗位质量要求,分步设计出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每个专业系统地将培养目标规格等五个模块整合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提炼出多种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形成类别化的、具有范本意义的多样化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考核方案,深化课程实施和考核模式改革。
  (一)开展专业需求调研,明确设计思路
  组织所有专业深入开展市场调查和专业调研,了解相关主要就业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工作组织形式、工作手段等工作模式,对新手、骨干、专业不同成长阶段职业人的要求等。各专业在调研基础上,认真分析调研结果,依据相关政策文件,确立开展怎样的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
  (二)反复研讨,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3年5至2014年4月近一年时间,全校组织了多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多次召开“头脑风暴”等各类形式的研讨会,组织校内专家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地开展深入讨论,通过反复研讨帮助各专业在明确优势、突出特色基础上,确立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并将五种模式系统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出科学、合理、具有特色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提炼特色培养模式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于2013级开始实施,通过三年多的思考研究与改革实践,各专业探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豐富案例。学生培养成效明显,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连年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改革之成果
  通过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形成了一整套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出一批富有可操作性的多样化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为其他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模式
  1.教师教育专业三种主要的培养目标模式
  教师教育专业主要实施了“综合培养、学有专长”、全科和综合化等多种培养目标模式。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专科小学教育相关专业则为“综合培养、学有专长”培养目标模式,以综合培养为主,强化小学一门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施全科培养,分为大文和大理两个方向,兼顾小学各学科知识,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为典型的综合化培养目标模式,全面覆盖学前教育学科知识和幼儿教师技能。
  2.学前教育专业“245”培养目标模式
  学前教育大专综合方向创建“基础、能力、专长”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幼儿教育的职业特点和要求,确定“基础、能力、专长”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245”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2种基础、4种关键职业能力、5项专长。“2种基础”指强化文化素质基础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文化素质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通过开设幼儿教师修身课、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强化学生基本理论素养,形成幼儿为本、师德为重的专业理念和态度。“4种关键职业能力”指着力培养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突出保教结合的幼儿教育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5项专长”指“弹、唱、跳、画、说”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钢琴与电子琴弹奏技能、儿歌教唱技能、幼儿舞蹈教学与排练技能、幼儿美工技能、说普通话与讲幼儿故事的技能。   (二)多样化的培养过程模式案例
  1.语文教育专业“二三四五”人才培养过程模式
  语文教育专业建构“二三四五”的人才培养过程模式,即建设人才培养的双平台、教育教学的三结合、职业素养四标准和教育实践五环节。①人才培养的“双平台”:搭建高校与小学合作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双平台,建立双导师制,高校教师和小学优秀教师共同辅导培养学生;②教育教学的“三结合”:形成三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即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锻炼的结合、模拟实践和岗位实践的结合、大学校园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的结合;③职业素养的“四标准”:a.教师职业技能标准:三笔一话一画——黑板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班主任工作技能;b.语文学科素养知识标准(文学类素养知识、语言类素养知识);c.语文学科教学技能标准(教材解读技能、备课技能、说课技能、评课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课堂教学技能);d.语文教学项目达标(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指导的教学设计与实施);④教育实践“五环节”:在三年的学习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五个来回的岗位实践模式:即四次岗位见习(第二、三、四、五学期各一个星期的岗位见习),第五学期15周的岗位实习,第六学期回校继续学习提高,通过“五环节”的教育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2.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德技双修”培养过程模式
  针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重美术专业技能轻教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薄弱、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对小学美术教师工作过程和任务缺乏了解等问题,美术教育专业大胆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强化工学结合,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德技双修”为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分段递进式双重技能培养。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素质培养与强化能力相结合,全面发展与突出专长相结合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通识课和专业理论、实践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通过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强化技能,突出专长;通过其它教育类拓展课程模块,培养兼教多门课程的能力;另外通过辅修专业平台,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力求与教育行业人才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三)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模式案例
  在汉语言文学、美术学、音乐学、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中设计了主教 兼教的课程设置模式。主教学科课程尤其要突出小学教师培养的核心素养,还包含教学法课程,兼教学科课程为选修10学分,共开设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科学、小学体育、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信息技术和小学书法共9个兼教学科课程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1个非主修方向修读,具体的兼教学科模块课程由各开课单位确定,每个模块约4门课程,在第5、6学期开设。
  (四)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模式案例
  1.美术教育专业“以展促学、以赛促训”实践教学模式
  “以展促学、以赛促训”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践一个完整的“竞赛展览活动”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核心就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和展览形式完成实践任务。“以展促学、以赛促训”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竞赛展览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以展促学、以赛促训、以训促技、以技促教、以教促业”一系列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其关键是借助一系列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可操作的竞赛和展览活动,引导学生在参加这些竞赛和展览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技能竞赛中引入竞争机制,整体牵引学生自主实践水平迅速提升。
  2.学前教育专业“分主题、模块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中,以“强化实训、注重能力、突出应用”为教学改革切入点,探索出“分主题、模块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内容上渗透、时间上贯穿、形式上多样、空间上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实践教学“分主题”设计。根据幼儿岗位能力的不同要求和幼儿园工作性质和任务,编写教育实践大纲,设计和开展项目主题式的实践活动,如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幼儿园保育工作、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与五大领域活动。家长工作、游戏活动、环境创设等主题实践项目。二是实践教学按“模块化”构成。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五大模块,即课堂实践教学、教育见习与实习、社团实践活动、专业技能与考核、暑期社会实践等。三是实践教学按“递进式”安排。指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递进式的实施路径安排。一种是递时安排:实践课程从一年一期开始安排,随着专业课在各个年级的开设,逐步增大课时量,采取集中与分散并行的实践形式进行;第二种是递进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依据技能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序列递进安排并全程貫穿,如钢琴弹奏技能;第三种是螺旋式安排,探索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螺旋形式、将集中见实习、穿插见实习、预岗实习、顶岗实习结合,强调教育见习实习安排不同层面的多轮循环。
  (五)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模式案例
  针对课程类型和课程性质的特点,借鉴幼儿园人才评价方式方法,学前教育专业以岗位能力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实现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融通,积极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通过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实际操作、面试等多种考核形式,真正做到以“考”促“学”和“教”,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核心课程《幼儿游戏组织与创编》依托于工作室开展教学活动,采取动态化的考核。该课程成立了“幼儿园游戏工作室”,提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阅读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学生实践操作进行验证”的教学方式,打破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使用方式,大量使用“学法”,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实践操作、情景假设、模拟演示等方法,以学代教、以做代学、以演代练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程设计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6个项目的实践环节和3个总结式的实践环节纳入考核,即平时成绩(考勤 3个总结式实践)20% 过程性考核(6个项目的实训)40% 终结性考核(面试答辩),突出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幼儿教育实践能力。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笼统地设计“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模式或“2 1”模式等,而是明确将传统宏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五项具体模式: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这五种具体的培养模式环环相扣,紧扣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不能只改一点,而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改革的逻辑体系,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结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丰富了高等教育教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靓,吴汶燕.基于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7(2).
  [2]杨晓翔,温步瀛,钟春玲.地方“211工程”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以福州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3]杨杏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其最优化[J].教育与现代化,2000(9).
  作者简介:王冰冰(1981-),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实践与管理研究、文学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古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有必要基于乡村振兴视域,采取有效策略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本文简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以珠海市会同村为例,探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以期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
【摘要】“互联网 ”战略提出后,传统文化与“互联网 ”技术相融合,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互联网 ”技术的加入焕发出新的魅力、新的视觉效果和当代艺术价值。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传统文化元素是艺术家、设计师开展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的创意源头之一。但是,为了更好地符合时代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需进行“再设计”。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十二生肖的再设计为中心,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图形
【摘要】本文从奴隶社会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结束,分析了青铜器纹饰风格是怎样发展转变的,且转变特征有哪些,最后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青铜器纹饰风格的视角探究了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旨在了解各朝各代青铜器纹饰风格及审美意识。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风格;转变;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剖析不同时期下青铜器纹饰风格的转变  众所周知,不同朝代持有的青铜艺术审美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具有代表性、民族性、传承性的区域传统文化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则为我的区域传统文化赋予了现代意义的创新。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通过在河源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进行探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激发设计灵感,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也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了实用人才、
【摘要】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文化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辽宁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十分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满族刺绣是在汉族刺绣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变革而来的。2008年岫岩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展现的不仅仅是刺绣视觉感的美丽效果,更是展现出满族姑娘心灵手巧和智慧。  【关键词】岫岩;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
【摘要】黔南特色菜历史悠久,是黔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美食,极赋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做好特色菜的英译,是促进黔南州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特色菜的英译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文化外宣的战略意义。但是黔南特色菜的英译还存在着许多诸如缺译、翻译不贴切、精通翻译的人员匮乏、地方政府够不重视等问题。本文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原则、音译原则、具体菜名具体分
【摘要】本文经过笔者田野调查,以西双版纳曼村为例,介绍傣锦的工艺流程及其在傣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傣锦作为一个族群特殊的标志,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被使用,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成为了傣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化符号。  【关键词】傣锦;工艺流程;符号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居住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一块特殊阵地,专属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渐渐崭露头角。如何利用博物馆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生产吸引大众的文化创业产品,并借由这些文化产品与服务让大众“把博物馆带回家”“把文化带回家”,不仅是中国博物馆行业正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方向,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服务;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6
【摘要】文章对嵌入阿尔泰山草原150余年的红墩汉人群体的生计适应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汉人群体表现出了较强的主體性,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和族群关系构筑的情境中创造性地通过混合生计的生成与再造在游牧民的世界中实现了生存和发展。红墩汉人的个案说明,人群的生计抉择是适应策略的一部分,不仅涉及生态,还涉及外在世界的变化与人们的资源利用行为。生态人类学的生计研究应跳出生态适应的单一框架,更加注重生态社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说达里雅布依人的居住环境,分析他们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讨论新疆游牧维族的发展前景,并提出达里雅布依传统文化值得保护和抢救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游牧维族;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环境;沙漠腹地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保障之一,是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保证。中国人更看重聚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