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兰海创建的成长教育体系中,她认为孩子成长的起点是父母和家庭教育;父母的成长起点则在于有成长的意愿,不断地接受教育,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起点是不再自以为是地指责父母,而是理解父母,拥抱父母。
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合力;成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兰海同时拥有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学位,一直致力于成长教育,是大名鼎鼎的“超级育儿师”,是上濒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但是,这次我们却没有过多关注她这些耀眼的光环,而是把采访的起点定在了“兰海小时候”。
探寻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也许兰海自身的成长经历比什么都更有说服力。
在自由与规则的平衡中成长
兰海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给予了她充足的成长自由。兰海说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看书,父母就每个月带她到当地的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买新书,但他们并没有要求女儿的作文拿满分;她喜欢运动,父母让她学遍了感兴趣的各种运动项目,但并不指望她成为专业运动员;上学的时候兰海很调皮,总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点子,但是犯了错、惹了祸总能被父母谅解,因为他们总说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成长的;大学的暑假,她突发奇想要去当导游,父母并不反对,开阔眼界、有兴趣去了解各种不同的事情一直是他们的培养方式;大学毕业之后,兰海决定去德国慕尼黑大学继续进修,父母任她远走高飞,没有丝毫羁绊……正是父母给了她如此宽广、无拘无束的自由成长空间,支持她所有的梦想和决定,才让今天的兰海一直保持着活力,在事业上有不断的创新和突破,充满干劲。
但是,在兰海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母也是清晰、毫不动摇的规则的制定者,比如他们要求兰海从小就要对人有礼貌,做事要持之以恒,对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要负责任,等等。兰海经常和别人讲自己小时候学琴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在贵州买一架钢琴还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昂贵,还需要有指标才能购买。但是,当6岁的兰海被钢琴美妙的声音深深吸引,央求父母同意她学琴之后,真的有一架钢琴进了她家的门。兰海的父母同时也为她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就是每天都要练琴。后来兰海才知道,这架钢琴是妈妈直接给珠江钢琴厂的厂长写信要来的指标,花去的也是父母大半年的工资。兰海练了18年钢琴,却从来没有参加过考级。不考级,也不意味着练琴一直都是快乐的事,兰海也有很多再也不想练了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制定的每天练琴的规则就要发挥作用。兰海的父母是怎么帮助她坚持练琴的呢?这其中除了坚持,可能还需要有一份冷静和智慧。兰海的媽妈在督促女儿每天练琴的过程中,从来不“上当”—当孩子不想练琴发小脾气、闹小情绪时,如果父母和孩子生气,发生争执,小脾气、小情绪就会变成大哭大闹,总之是练不成琴了。所以,对于女儿的任何状态,妈妈都不急不躁,她总是平静地坐在女儿身边,柔声地告诉她:“开始,练吧。”不被孩子的情绪影响,坚持实现既定目标,才是父母能做好“温和而坚定”的基础。父母对给兰海定下的规则,向来都是这样不动声色地坚持,从不退让。用兰海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有的是办法让她乖乖地、自觉地退回“红线”之内,不再越界。包括现在,只要兰海回父母家住,规则依然是晚上回家的时间不能超过10点,所以兰海无论是和同学聚会,还是谈事情,时间一到,马上起身回家。因为从小时候开始,只要她回家晚了,她的父母不会打电话催她,更不会骂她、责备她,而是会两个人一直默默地坐在楼下的院门口等她,迟到10分钟,等10分钟,迟到一个小时,就等一个小时。一两次之后,兰海就非常自觉地遵守这个规则了,再没有越过界。规则意识的养成让兰海不断成为谦逊、自律和认真负责的人,而且十分懂得如何为她机构里的孩子们制定并守护规则。
几乎所有的新手父母都非常头疼如何把握好给孩子的自由和规则的平衡。兰海父母的做法也许可以借鉴——给孩子的自由不应以结果论限度;给孩子制定的规则需要采用多种办法有效执行。
深入中国家庭,开启成长教育体系的探索
在兰海成长的记忆里,她的父母是金钱观十分淡薄的人,家里很少谈及和钱与利益有关的事,似乎这些在兰海的父母看来都云淡风轻,他们更关心的,是什么事让自己开心,什么事做起来快乐。父母的人生价值观如此,也早已“遗传”到兰海的生命中,是她求学、创业、管理企业中一直遵循的真谛:她从不功利性地考虑问题,做任何事都是出于相信它、热爱它,真诚满满。在教育行业的16年里,她和她的企业从不随波逐流,也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朝着既定的方向稳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虽然累,但内心踏实、安定,她做的是自己信的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兰海说有时候爸爸给她打电话,会不由自主地问她“最近累不累”,这时候她会听到妈妈在旁边说:“你别问她累不累,只问她开心不开心。哪儿有不累的工作啊!”于是电话里,爸爸改问女儿忙得是否开心,兰海的每一次回答都是很开心。
可见,一个人即使早已离开家庭,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成长轨迹和家庭、父母的引导总是分不开的。这也就是兰海为什么做教育做得越深入,越能感受到家庭于孩子成长之重要。在兰海看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也需要放弃眼前的诱惑,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长远的成就。
2013年9月,兰海开始了央视首档大型育儿亲子真人秀节目《超级育儿师》的拍摄,在整整4季节目中,兰海与将近百个家庭密切接触。虽然节目的时长只有几十分钟,但兰海平均浸泡在一个家庭中的时间要长达10个小时,与他们朝夕相处,观察他们的生活,与他们深度沟通。做节目非常辛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爱与耐心,甚至是常人难以支撑的体力。但是兰海从没有退却,反而是“愈战愈勇”,因为这是她喜欢的事,是让她着迷的事。可以说,兰海的执着与专业度成就了《超级育儿师》,节目越来越火,而她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又成就了她自己—在打磨节目的4年时间里,兰海深入到各种各样的中国家庭,清楚地看到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年人对孩子的影响,也深切地懂得了中国父母在养育中经常会出现的无奈和痛苦,她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度的认识和思考,迅速从一位教育研究者成长为真正的教育实践者,开启了探索新的教育体系之旅。这个教育体系应该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应该能让父母、学校、机构三方鼎力合作,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佳助力,它就是被兰海称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成长教育体系”。它以全局观和多元评价体系来看待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以父母对孩子、对教育的认知为起点,以合作为最佳互动关系,以动态发展和积极开放为主要特点,是一个能够帮助孩子、父母、教育者解决问题的教育生态系统。
倾其所能,帮助父母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兰海认为在她的成长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的核心,任何脱离父母合作的教育,都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因此,虽然她开设的上濒教育已经做得非常出色,通过系列的特色课程和丰富的营地项目对孩子的改变与帮助十分显著,深受孩子喜爱,但她依然认为,没有家庭的参与,没有与这些孩子的父母的合作,这依然不是好的教育。所以,从2012年开始,上濒教育就在兰海的主持下开设了帮助父母提升的主题课程,2015年,“父母共同成长”的系统课程也开始启动。2017年,以帮助全国各地的父母学习更多育儿知识和方法的“兰海说成长”App正式运营上线。建立孩子、父母和教育者积极合作的生态圈,是上濒教育的初心和从未动摇的教育目标。
从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求学者,到回国后成为教育研究者,再到深入中国家庭的“超级育儿师”,兰海对教育思考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反思。她经常以自己自以为是的一些实例劝诫教育工作者,不要只顾指责父母的错误,不要只顾说那些听起来正确的话,给出那些看上去高级的指导建议,如果帮助脱离实际,价值就是零。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父母的努力,看到父母对孩子的爱,看到他们做不到并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不想做到,只是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的是安慰、理解甚至拥抱,是给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解决问题,是帮助他们提高能力。
秉承着这种对中国父母的心疼和充分理解,兰海在倾其所能地给父母提供适宜的方法。在帮助中国更多父母更好地自我成长的这条路上,也如她对成长教育所描述的那般,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她和她的上濒教育,一直在努力。
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合力;成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兰海同时拥有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学位,一直致力于成长教育,是大名鼎鼎的“超级育儿师”,是上濒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但是,这次我们却没有过多关注她这些耀眼的光环,而是把采访的起点定在了“兰海小时候”。
探寻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也许兰海自身的成长经历比什么都更有说服力。
在自由与规则的平衡中成长
兰海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给予了她充足的成长自由。兰海说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看书,父母就每个月带她到当地的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买新书,但他们并没有要求女儿的作文拿满分;她喜欢运动,父母让她学遍了感兴趣的各种运动项目,但并不指望她成为专业运动员;上学的时候兰海很调皮,总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点子,但是犯了错、惹了祸总能被父母谅解,因为他们总说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成长的;大学的暑假,她突发奇想要去当导游,父母并不反对,开阔眼界、有兴趣去了解各种不同的事情一直是他们的培养方式;大学毕业之后,兰海决定去德国慕尼黑大学继续进修,父母任她远走高飞,没有丝毫羁绊……正是父母给了她如此宽广、无拘无束的自由成长空间,支持她所有的梦想和决定,才让今天的兰海一直保持着活力,在事业上有不断的创新和突破,充满干劲。
但是,在兰海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母也是清晰、毫不动摇的规则的制定者,比如他们要求兰海从小就要对人有礼貌,做事要持之以恒,对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要负责任,等等。兰海经常和别人讲自己小时候学琴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在贵州买一架钢琴还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昂贵,还需要有指标才能购买。但是,当6岁的兰海被钢琴美妙的声音深深吸引,央求父母同意她学琴之后,真的有一架钢琴进了她家的门。兰海的父母同时也为她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就是每天都要练琴。后来兰海才知道,这架钢琴是妈妈直接给珠江钢琴厂的厂长写信要来的指标,花去的也是父母大半年的工资。兰海练了18年钢琴,却从来没有参加过考级。不考级,也不意味着练琴一直都是快乐的事,兰海也有很多再也不想练了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制定的每天练琴的规则就要发挥作用。兰海的父母是怎么帮助她坚持练琴的呢?这其中除了坚持,可能还需要有一份冷静和智慧。兰海的媽妈在督促女儿每天练琴的过程中,从来不“上当”—当孩子不想练琴发小脾气、闹小情绪时,如果父母和孩子生气,发生争执,小脾气、小情绪就会变成大哭大闹,总之是练不成琴了。所以,对于女儿的任何状态,妈妈都不急不躁,她总是平静地坐在女儿身边,柔声地告诉她:“开始,练吧。”不被孩子的情绪影响,坚持实现既定目标,才是父母能做好“温和而坚定”的基础。父母对给兰海定下的规则,向来都是这样不动声色地坚持,从不退让。用兰海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有的是办法让她乖乖地、自觉地退回“红线”之内,不再越界。包括现在,只要兰海回父母家住,规则依然是晚上回家的时间不能超过10点,所以兰海无论是和同学聚会,还是谈事情,时间一到,马上起身回家。因为从小时候开始,只要她回家晚了,她的父母不会打电话催她,更不会骂她、责备她,而是会两个人一直默默地坐在楼下的院门口等她,迟到10分钟,等10分钟,迟到一个小时,就等一个小时。一两次之后,兰海就非常自觉地遵守这个规则了,再没有越过界。规则意识的养成让兰海不断成为谦逊、自律和认真负责的人,而且十分懂得如何为她机构里的孩子们制定并守护规则。
几乎所有的新手父母都非常头疼如何把握好给孩子的自由和规则的平衡。兰海父母的做法也许可以借鉴——给孩子的自由不应以结果论限度;给孩子制定的规则需要采用多种办法有效执行。
深入中国家庭,开启成长教育体系的探索
在兰海成长的记忆里,她的父母是金钱观十分淡薄的人,家里很少谈及和钱与利益有关的事,似乎这些在兰海的父母看来都云淡风轻,他们更关心的,是什么事让自己开心,什么事做起来快乐。父母的人生价值观如此,也早已“遗传”到兰海的生命中,是她求学、创业、管理企业中一直遵循的真谛:她从不功利性地考虑问题,做任何事都是出于相信它、热爱它,真诚满满。在教育行业的16年里,她和她的企业从不随波逐流,也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朝着既定的方向稳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虽然累,但内心踏实、安定,她做的是自己信的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兰海说有时候爸爸给她打电话,会不由自主地问她“最近累不累”,这时候她会听到妈妈在旁边说:“你别问她累不累,只问她开心不开心。哪儿有不累的工作啊!”于是电话里,爸爸改问女儿忙得是否开心,兰海的每一次回答都是很开心。
可见,一个人即使早已离开家庭,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成长轨迹和家庭、父母的引导总是分不开的。这也就是兰海为什么做教育做得越深入,越能感受到家庭于孩子成长之重要。在兰海看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也需要放弃眼前的诱惑,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长远的成就。
2013年9月,兰海开始了央视首档大型育儿亲子真人秀节目《超级育儿师》的拍摄,在整整4季节目中,兰海与将近百个家庭密切接触。虽然节目的时长只有几十分钟,但兰海平均浸泡在一个家庭中的时间要长达10个小时,与他们朝夕相处,观察他们的生活,与他们深度沟通。做节目非常辛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爱与耐心,甚至是常人难以支撑的体力。但是兰海从没有退却,反而是“愈战愈勇”,因为这是她喜欢的事,是让她着迷的事。可以说,兰海的执着与专业度成就了《超级育儿师》,节目越来越火,而她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又成就了她自己—在打磨节目的4年时间里,兰海深入到各种各样的中国家庭,清楚地看到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年人对孩子的影响,也深切地懂得了中国父母在养育中经常会出现的无奈和痛苦,她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度的认识和思考,迅速从一位教育研究者成长为真正的教育实践者,开启了探索新的教育体系之旅。这个教育体系应该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应该能让父母、学校、机构三方鼎力合作,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佳助力,它就是被兰海称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成长教育体系”。它以全局观和多元评价体系来看待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以父母对孩子、对教育的认知为起点,以合作为最佳互动关系,以动态发展和积极开放为主要特点,是一个能够帮助孩子、父母、教育者解决问题的教育生态系统。
倾其所能,帮助父母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兰海认为在她的成长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的核心,任何脱离父母合作的教育,都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因此,虽然她开设的上濒教育已经做得非常出色,通过系列的特色课程和丰富的营地项目对孩子的改变与帮助十分显著,深受孩子喜爱,但她依然认为,没有家庭的参与,没有与这些孩子的父母的合作,这依然不是好的教育。所以,从2012年开始,上濒教育就在兰海的主持下开设了帮助父母提升的主题课程,2015年,“父母共同成长”的系统课程也开始启动。2017年,以帮助全国各地的父母学习更多育儿知识和方法的“兰海说成长”App正式运营上线。建立孩子、父母和教育者积极合作的生态圈,是上濒教育的初心和从未动摇的教育目标。
从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求学者,到回国后成为教育研究者,再到深入中国家庭的“超级育儿师”,兰海对教育思考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反思。她经常以自己自以为是的一些实例劝诫教育工作者,不要只顾指责父母的错误,不要只顾说那些听起来正确的话,给出那些看上去高级的指导建议,如果帮助脱离实际,价值就是零。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父母的努力,看到父母对孩子的爱,看到他们做不到并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不想做到,只是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的是安慰、理解甚至拥抱,是给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解决问题,是帮助他们提高能力。
秉承着这种对中国父母的心疼和充分理解,兰海在倾其所能地给父母提供适宜的方法。在帮助中国更多父母更好地自我成长的这条路上,也如她对成长教育所描述的那般,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她和她的上濒教育,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