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表明“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语文要用美来吸引学生,现行的教材可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绝大部分都与美有关。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鉴赏美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创造美:给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情境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句话就体现了无声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小视一句至理名言、一张名人画像、班级的黑板报。这些都能在感染和陶冶学生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所以别具一格的黑板报、每日一句至理名言、每天一个名人故事,这些在语文教学中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心理。
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说明了审美教育应以美来感染人,用情来打动人。语文教育要用情感来叩击学生的心扉,所以每一堂新课前给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也很关键。或充满激情,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或充满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的欲望,带动学生进入课堂的学习。
二、鉴赏美:欣赏作品中的美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表现。在语文中,只要留心会发现处处是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这些美呈现出来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从人物形象的美、自然景物的美、社会生活的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收到不错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秀的品质无疑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部分教材,注重激活学生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在产生共鸣的同时,明确美丑善恶的标准。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描写了一位普通的法国教师韩麦尔先生在国土即将沦丧之际,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的情形。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课上的衣着、语言,下课时的动作、神情,所有的这些细节都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他身上折射出来的爱国热情,韩麦尔先生在读者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而是一位爱国志士。此时,学生的思想感情已深受韩麦尔先生崇高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深刻地认识到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对于这部分文章,应注重从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着手,这些写景的名篇中,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因此利用好这些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给我们呈现了几幅春天的美景图: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勃勃的生命力,让人振奋。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在阳光下“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斑斓的色彩如在面前,仿佛还能嗅到花的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密、绵长、晶亮脱然而出。所有这些都给我们以无限的美感,而这美景之中又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赞美。情景交融,在描绘自然美景中表达感情,令读者在美的陶醉中接受美的理想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审美,对词中的景物描绘进行分析。
此外,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但是文艺作品又高于现实生活,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反映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应用这部分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美的欣赏力、美的感受力。如孙犁的作品《芦花荡》虽然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但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与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关,但在教授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切也缘于芦花荡人民那种坚忍不拔、顽强向上的精神。
三、发现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诚然,美的范围是很广的,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更广的美。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放假看书、听音乐、看戏、旅游等,增长知识、见闻,拓宽眼界。当然,这些都应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这些在头脑中储存的感性的东西,在内心情感的驱动下,化为鲜活的文字呈现出来。形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杂感、仿句、续篇、改写、扩写、缩写、编写课本剧等,不一而足。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办黑板报、布置自己的居室、美化教室、文艺汇演等方面做美的创造,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当然,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大力地、灵活多样地贯彻审美教育,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美育新天地。■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创造美:给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情境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句话就体现了无声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小视一句至理名言、一张名人画像、班级的黑板报。这些都能在感染和陶冶学生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所以别具一格的黑板报、每日一句至理名言、每天一个名人故事,这些在语文教学中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心理。
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说明了审美教育应以美来感染人,用情来打动人。语文教育要用情感来叩击学生的心扉,所以每一堂新课前给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也很关键。或充满激情,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或充满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的欲望,带动学生进入课堂的学习。
二、鉴赏美:欣赏作品中的美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表现。在语文中,只要留心会发现处处是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这些美呈现出来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从人物形象的美、自然景物的美、社会生活的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收到不错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秀的品质无疑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部分教材,注重激活学生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在产生共鸣的同时,明确美丑善恶的标准。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描写了一位普通的法国教师韩麦尔先生在国土即将沦丧之际,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的情形。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课上的衣着、语言,下课时的动作、神情,所有的这些细节都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他身上折射出来的爱国热情,韩麦尔先生在读者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而是一位爱国志士。此时,学生的思想感情已深受韩麦尔先生崇高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深刻地认识到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对于这部分文章,应注重从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着手,这些写景的名篇中,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因此利用好这些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给我们呈现了几幅春天的美景图: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勃勃的生命力,让人振奋。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在阳光下“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斑斓的色彩如在面前,仿佛还能嗅到花的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密、绵长、晶亮脱然而出。所有这些都给我们以无限的美感,而这美景之中又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赞美。情景交融,在描绘自然美景中表达感情,令读者在美的陶醉中接受美的理想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审美,对词中的景物描绘进行分析。
此外,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但是文艺作品又高于现实生活,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反映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应用这部分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美的欣赏力、美的感受力。如孙犁的作品《芦花荡》虽然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但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与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关,但在教授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切也缘于芦花荡人民那种坚忍不拔、顽强向上的精神。
三、发现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诚然,美的范围是很广的,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更广的美。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放假看书、听音乐、看戏、旅游等,增长知识、见闻,拓宽眼界。当然,这些都应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这些在头脑中储存的感性的东西,在内心情感的驱动下,化为鲜活的文字呈现出来。形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杂感、仿句、续篇、改写、扩写、缩写、编写课本剧等,不一而足。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办黑板报、布置自己的居室、美化教室、文艺汇演等方面做美的创造,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当然,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大力地、灵活多样地贯彻审美教育,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美育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