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宣传和引导为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二是以丰富内涵和拓展外延为特征的转型发展阶段。20年来,希望工程产生了良好、显著的社会效应,成为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在转型及升级的新时期,希望工程需要通过倡导“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并通过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拓展工作领域,推动青少年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化、长期化和专业化,来谋求自身和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更大发展。
关键词:希望工程;社会效应;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6—0120—05
希望工程作为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来,希望工程在圆了许多寒门学子人生梦想的同时也铸就了自身的辉煌历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作用,对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宜阳县、新县、项城市、范县以及濮阳油田的专题调研①,拟就希望工程在河南省的实施概况、社会效应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以期对社会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一、河南省希望工程实施概况1990年12月25日,伴随全省第一所希望小学“新县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河南省希望工程隆重拉开序幕。20年来,以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共青团河南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为桥梁和纽带,希望工程在河南省良性运行且健康发展。据统计,目前,在全省乃至全国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援助且在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和精心安排下,河南省已累计援建希望小学780所,资助贫困青少年学生近18万人;捐建希望体育室810所,希望教室232间;配备希望书屋510套,电教设备205套;培训希望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1100余人。河南省希望工程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
1.1999年以前以宣传和引导为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扶贫、救助为基本手段,帮助贫困家庭中的失学、辍学青少年“有学上,有书读”。其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群是中小学生。从1990年至1999年底,河南省希望工程各级实施机构累计援建希望小学510所,遍布全省95个县(市)区,累计救助中小学生95935名(其中小学生93773名,中学生2162名),救助大学生383名。捐资者中有来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基会、部队机关、香港企业界及社会公益组织、省内外民营企业、文化体育部门、宣传教育机构等方方面面的集体捐赠者或个人捐赠者。此外,这一时期河南省希望工程各级实施机构还积极发动社会各界为希望小学捐赠图书、电教仪器等教学设备,指导希望小学开展农科教一体化的综合型办学,并且选送数十名希望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性的业务能力培训活动。在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共青团河南省委的具体指导下,经过不断摸索,希望小学已成为河南省贫困地区教学示范的窗口,希望工程在河南已初具规模,成为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民心工程。
2.2000年以来以丰富自身内涵和拓展自身外延为特征的转型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希望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扶贫、救助的力度及范围,使更多的青少年“上好学,读好书”。其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群逐步从中小学生扩展至大学生。在此期间,河南省希望工程丰富其“爱心助学”活动的内涵,实现了从助学到助教、从扶贫到扶智、从救助到发展的质的飞跃,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富有中原特色的公益性事业品牌的独特社会价值。在河南省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发起和倡导的“5•19希望工程助学公益日”、“希望工程发展论坛”、“希望工程青少年美文吟唱会”、“希望小学运动会”、“希望工程义工活动”等活动中,希望工程实现了“爱心助学”活动与公益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同时,河南省希望工程也积极拓展其活动外延,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教育效应及社会影响力。河南省希望工程在全国率先启动“圆梦大学行动”,开展“牵手和关爱农民工子女助学活动”,实施“贫困高中生助学项目”,推出“5•19希望工程助学公益日”,推行“乡村教师援助计划”,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职业教育学校——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这些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创意的付诸实施,进一步拓展了希望工程助学领域和服务范围。此外,伴随“明德奖学金”、“金龙鱼助学金”、“桑梓助学基金”、“范仲淹育英奖助学金”、“城镇下岗特困职工子女助学基金”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希望工程找零捐赠”、“希望工程图书义卖”、“希望工程红丝带行动”、“希望工程明信片发行”、“向希望工程献爱心有奖储蓄”、“希望网校援建”、“希望书屋”、“希望电脑室”、“希望厨房”等活动的蓬勃开展,河南省希望工程也进一步创新其助学方式及途径,形成了“项目多元、重点把握,齐头并进、全面提升”的发展格局和多层次、全方位的助学体系以及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方式。仅从2005年至2008年这短短的四年时间里,经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筹集的善款就从600多万元飙升至4880万元。这种状况并不仅仅标志着希望工程的筹资数量上的大幅度增长,而且更意味着希望工程在引领公益潮流、引发社会爱心、盘活社会资源、开创和谐局面等方面的质量上的飞跃。尤其是虹剑学友会、兴达学友会、蓝天学友会、新世纪女大学生学友会等希望工程联谊组织的创立,进一步拉近了捐赠者与受助者、受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提升了希望工程的文化品位及精神价值,让其真正成为跨越时空、沟通心灵的“人文工程”。
二、对希望工程社会效应的分析与思考
20年来,伴随着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不懈努力、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希望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希望工程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著名公益品牌,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力的民间公益事业。它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且为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希望工程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开拓作用并产生示范效应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公益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由希望工程的“一枝独秀”转变为现在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百花齐放”,其中希望工程对公益组织发展壮大的示范效应功不可没。希望工程的许多创新尝试也给其他基金会和公益项目在筹资策略、劝募技巧、管理制度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启示。如希望工程通过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牵线搭桥而形成的以需求为导向的“一对一”定向捐助模式,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公益项目募捐的最主要方式。
2.希望工程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
希望工程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第一,它唤起了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它通过抓住儿童、教育、农村这三个广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使无数善良之人参与其中。第二,它直接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通过贯彻“雪中送炭”的原则,希望工程有效解决了一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就学问题,并将救助对象扩大至高中生、大学生,支持有志的贫寒子弟成才,希望小学建设也已成为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说,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状况的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学生巩固率的逐年提高都与希望工程的开展不无关系。第三,它推动了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加大,使教育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对平衡城乡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四,它唤起了发愤读书的良好学习风尚。在希望工程的感召下,当地干部更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老师更安心教学,学生更自觉学习,家长更愿意支持孩子上学。
3.希望工程对形塑社会公益意识及发展和谐文化产生巨大作用
在现代社会公益意识的启蒙教育方面,希望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具有“邻里相助”的慈善传统,这种传统的慈善文化所显示出的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使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形成“恩人”与“受恩”的私人性质的关系。这与现代公益意识有所不同。现代公益意识中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都是地位平等的社会成员,或者双方关系都建立在公域的平等地位之上,向公益事业捐赠是公民的责任,接受公益事业的帮助也是公民的权利。在从传统“私人慈善”到现代“社会公益”的转变过程中,希望工程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实现了对大众公益意识的提升。
在倡导社会和谐方面,希望工程也发挥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社会公正。希望工程的目标是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以及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贫困地区儿童及贫困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二是唤起了全社会的爱心。希望工程倡导慈善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激发了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的生长点。三是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得力载体。希望工程使青少年有了具体并且可以感知的鲜活教材从而加深其对国情、省情、民情的认识,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热爱祖国、关心他人、艰苦奋斗、懂得感恩。就此而言,希望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希望工程救助本身。
三、希望工程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农村地区的失学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基于各地教育和扶贫事业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贫困地区对希望工程需求的迫切性也在减弱。由此,希望工程开始进入调整和战略转型,希望工程的具体实施机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随着希望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而从激情创业进入到理性发展阶段。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两免一补”助学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包括城市的基础教育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面对这种与20年前迥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政策的变化,希望工程要继续坚持以青少年和教育两大主题为宗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加大战略转型的力度,在新的环境中倡导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不断创新和开拓,在规范化、长期化、社会化、专业化方面多下工夫,引导大众的公益意识,夯实社会基础,整合社会慈善资源,汇聚社会力量。唯有如此,才能为希望工程的发展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氛围,更好地服务青少年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1.希望工程应坚持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倡导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
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希望工程事业的开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工程之所以在发起的最初时期以及后来获得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工程事业定位准确。希望工程在最初实施的10年间始终关注教育、贫困、儿童。这与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和作为具体实施机构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根本宗旨相一致,其宗旨都是促进青少年事业的发展。希望工程创造性地把我国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教育与扶贫”——与青少年事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各种公益项目的设置和实施方面都积极贯彻其宗旨。这是希望工程事业定位的成功之处。希望工程的实践已经表明,坚持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希望工程的立身之本,是其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因此,今后希望工程仍应坚持其目标和宗旨,继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教育与扶贫两大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即始终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贫困青少年人群的状况,从而最终保障弱势青少年的受教育权,推动社会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在希望工程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方向的作用。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而言,仅仅救助并不解决根本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因贫困不能上学的问题,只有授人以渔。希望工程是公益事业,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部分。“助人自助”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信条,指的是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增强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希望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倡导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将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资助家庭困难学生上学读书,更要从能力方面对其进行帮助,在尊重、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融入社会,成为一代有责任、有能力的人。
2.希望工程要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拓展工作领域,以创新谋发展
创新是赢得发展的唯一途径。希望工程实施机构不是纯粹的民间机构,也不是党政机关,既没有充足的财政拨款,也没有可资交换的行政权力。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青少年弱势群体做一些事情,就必须努力争取社会慈善资源。一方面,它要与自己竞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捐赠;另一方面,它也要与其他慈善机构竞争,以达到从有限的慈善资源中尽可能赢得较多的份额来做好希望工程。这种竞争使创新成为必需。因此,“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应成为希望工程实施机构最主要的工作策略。
(1)创新工作方式。在希望工程的宣传、筹资、助学、建设希望小学以及一些新的项目等各个方面要创新工作形式。比如在大众广为接受的“一对一结对助学”形式的基础上,也要进行一些新形式的尝试,使希望工程的助学方式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在筹资方面,在社会化动员方式比较普遍的基础上,不应完全放弃行政化动员方式。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地方以小型行政动员的方式进行筹资的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寻求行政化方式和社会动员方式的有效利用。在激发公众公益意识和公益参与方面,也应探索新的路子,实现工作方式的创新。
(2)丰富工作内容。要不断开发新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公益项目,找到筹资和救助的新的结合点。在筹资方面,资金是希望工程事业发展的血液,要避免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的情况。应努力拓宽筹资的渠道,改善筹资环境,在目前筹资已主要转向法人捐赠的大环境下,公民的个人捐赠同样不能忽视,因为这是公益事业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助学方面,要在把目光放在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的同时,也关注贫困落榜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成为一个有技术的人才,为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提供合格的劳动者。另外,关注不同的特殊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心灵成长,从中寻找新的救助点,还大有空间可为。在河南省范县,关注孤儿的“春晖工程”就属于这样一种在新形势下寻找新的工作突破口的一个很好的事例。而希望厨房、希望书屋等项目的逐步开展等,都是希望工程事业发展、内容丰富的有益尝试。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希望工程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3)拓展工作领域。希望工程在拓展工作领域方面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工作的开展,就是共青团组织拓展其事业发展的新的工作领域的结果。近年来,伴随希望工程的战略转型,其救助对象已由过去的失学儿童扩展到初中学生、高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甚至有些项目也将全体小学生作为对象,如“青少年古诗文诵读工程”在河南省的开展,惠及到全省青少年,使中华文化和文明在青少年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始终关注教育、贫困、学生的基础上,希望工程今后应在惠及特殊弱势青少年群体以及全体青少年方面进行富有特色的项目设计,推动青少年事业的发展。
3.希望工程应着力推动青少年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化、长期化、专业化
(1)积极推动青少年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希望工程对我国公益事业的一个贡献在于推进了与公益相关的制度建设。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带动了我国公益立法的进步以及公益机构的制度建设。但是,从我国目前法制建设来看,基于非营利组织性质,希望工程的实施机构存在和活动的最主要的法律依据是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另外还有一些专门的法规如《基金会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从这些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许多领域因法律的不完善和不健全而无法可依。如有关社团的资产管理、资金的筹措与使用规定、税收政策、经营管理、评价标准、社会监督等方面均缺乏详细的法律规定,从而致使实际操作困难重重。鉴于此,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应努力创造社会氛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环节,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推动慈善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2)稳妥推进青少年慈善事业发展的长期化。长期化指的是事业发展的持续性。希望工程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无庸质疑。因此,保持希望工程的长期化,就要求解决希望工程在今后可能面临的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有学者认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呈现一种“自治化”趋势,这种趋势在未来是否是所有基金会发展的模式还有待观察。然而,基金会与政府之间保持怎样一种关系,需要在其进一步发展中认真思考。如果现行的政府与社团的关系不变,即社团的“双重管理体制”不变,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自上而下”创立的社团将发生大规模的两极分化,即一部分成功地走上“自治化良性循环轨道”的社团,将通过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而变得日益强大,另一部分陷入“依附陷阱”的社团,随着来自业务主管单位的“好处”越来越少,它们将陷入日益恶化的生存境地,甚至彻底消亡。对此,青少年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否必然走民间化道路,基金会的“官方”色彩对基金会的发展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都应从长远的角度、从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等因素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积极促进青少年慈善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青少年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这既包括机构运作的专业化,也包括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机构运作的专业化靠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来支撑,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机制的运转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事业成功的要素。就目前整个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实际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必须走专业化道路。虽然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说,要实现青少年慈善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现青少年慈善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关键在于要在希望工程的旗帜下聚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社工人才,形成庞大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队伍。具体而言,要加强目前机构中实际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升整个团队的专业水平。对于在职已经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要进行专业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促使他们走向专业化。培训既要注意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也要重视工作方法方面的问题,弱化目前机构工作人员在价值观、服务方法等方面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特征。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吸引专门的、训练有素的、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进入到希望工程的团队中,增加希望工程的专业化力量。
4.希望工程在夯实社会基础、汇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方面要下大力气
一项事业的发展壮大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希望工程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公益事业,要想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夯实社会基础。即要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引导公众提高公益意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希望工程中来。相对而言,近年来,希望工程的一些项目认知率比较低。这一方面与公众对希望工程的刻板印象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希望工程的重点筹资对象转向法人单位之后,希望工程在公关宣传方面存在相对滞后问题。因此,希望工程要在宣传方面多下工夫,形成与筹资、救助等中心工作全方位协调的宣传工作的新思路。同时,希望工程还要在引导公众提高公益意识、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方面进行更多的引领工作。在目前我国公民受传统慈善文化的影响较深、许多人还存在着把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看做是一种施舍与感恩的私人关系的思维定式的现实状况下,希望工程应借助于工作方式的创新、工作内容的丰富和工作领域的拓展,加强公民公益意识的引领,使我国公众的意识实现从“私人慈善”到“社会公益”的历史性跨越,建立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形成现代公益中的责任与权利意识。
(2)汇聚社会力量。即在希望工程的旗帜下,形成政府、共青团、公众、企业等各方共同撑起青少年慈善事业的“众人捧柴火焰高”的局面。希望工程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民间慈善事业,获得社会资源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其对外动员社会资源的过程始终需要体制与社会的双重依托,需要依托体制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做大事业。因此,希望工程尤其要注意协调好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在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应当认识到希望工程和政府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希望工程事业对政府工作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与政府合作,依托政府的行政化力量实行希望工程的借势发展,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第二,在与共青团的关系问题上,应清醒地认识到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可以说,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共青团组织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河南省希望工程的成就正是在共青团组织与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紧密结合下共同创造的产物,共青团组织是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长盛不衰的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希望工程只有继续保持与共青团组织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共青团的组织资源,把希望工程事业的发展与共青团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才能实现合作共赢。需要指出的是,省级及以下希望工程的工作系统因更依赖于体制、缺乏较大的独立性而面临着生存张力与发展困境:一方面,社会公益事业要正常发展,需要一个民间化、社会化的取向;另一方面,其动员资源与运作过程无法脱离体制结构和行政化手段。这对希望工程的长远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此,需要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第三,在与公众、企业组织的关系问题上,希望工程要继续精心打造其项目品牌,积极动员公众、企业组织等参与到希望工程等社会慈善事业中来,把众多富有爱心的人士吸引、凝聚在希望工程的大旗之下,推动希望工程的健康发展。作为我国市场化过渡中的一个特殊组织,希望工程这一公益事业机构的发育生长过程具有创新的内涵,它不同于以往完全靠国家财政拨款后进行分配的事业单位,而是靠自身去动员和发掘资源来开创事业,推动事业的发展。因此这种机构具有综合性特点,其创新性和公益理念都深深吸引了大批志于慈善事业的人们,这些人群是希望工程的地基。希望工程唯有强固地基,使其事业的发展过程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的过程,成为一种对一项事业、一种精神和一种创造认同的过程,才能汇聚人才,做大事业。
(3)整合社会资源。即协调理顺与其他慈善机构的关系,避免有限慈善资源的浪费和慈善机构的无序竞争所产生的内耗。目前,社会存在着不同慈善机构在青少年教育与扶贫方面筹资与救助的比较混乱的局面,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慈善机构竞争的无序性造成慈善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严重影响了希望工程的发展,同时也对其他慈善机构的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希望工程应在此方面寻求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机构的做法进行资源整合,比如美国联合劝募机构的募捐方式就很有借鉴意义。这种募捐方式把各个不同组织的慈善募捐汇聚到一家慈善机构进行,从而变各个组织独立开展、多头出击的募捐为联合劝募,然后再就募集到的捐款,针对不同的慈善机构进行分配。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多方捐赠给捐款人带来的不便甚至是不快,也使捐款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当然,目前如何整合多元化的慈善组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希望工程应当成为公益领域的先导者,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希望工程20年来走过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其随时代变迁而成长的不凡经历,希望工程较大的社会知晓率、较强的公信力和较高的美誉度也使其在未来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在当今社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之下,希望工程在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也有许多机遇。如何持续发展、创造新的价值、保持生命活力、创造新的辉煌,将是希望工程今后的重要任务。
注释
①2010年上半年,课题组围绕河南省希望工程实施及发展状况这一主题,先后在河南省的宜阳县、新县、项城市、范县以及濮阳油田等与希望工程项目实施具有密切关系及典型示范意义的地方开展调研活动。调查对象为已经获得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生、贫困生家长、捐款个人、捐款单位代表、普通公众、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者、希望小学的老师及校长。调查分别采用问卷调查、个别面访、小组座谈会和实地考查四种方法。在问卷调查中,我们总共收到12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76份之后,有效问卷为1024份。本文数据来源于此次调查数据以及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供的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
[1]郭于华,杨宜音,应星.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1).
[3]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捐款是怎样花的——希望工程效益评估报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关键词:希望工程;社会效应;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6—0120—05
希望工程作为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来,希望工程在圆了许多寒门学子人生梦想的同时也铸就了自身的辉煌历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作用,对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宜阳县、新县、项城市、范县以及濮阳油田的专题调研①,拟就希望工程在河南省的实施概况、社会效应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以期对社会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一、河南省希望工程实施概况1990年12月25日,伴随全省第一所希望小学“新县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河南省希望工程隆重拉开序幕。20年来,以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共青团河南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为桥梁和纽带,希望工程在河南省良性运行且健康发展。据统计,目前,在全省乃至全国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援助且在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和精心安排下,河南省已累计援建希望小学780所,资助贫困青少年学生近18万人;捐建希望体育室810所,希望教室232间;配备希望书屋510套,电教设备205套;培训希望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1100余人。河南省希望工程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
1.1999年以前以宣传和引导为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扶贫、救助为基本手段,帮助贫困家庭中的失学、辍学青少年“有学上,有书读”。其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群是中小学生。从1990年至1999年底,河南省希望工程各级实施机构累计援建希望小学510所,遍布全省95个县(市)区,累计救助中小学生95935名(其中小学生93773名,中学生2162名),救助大学生383名。捐资者中有来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基会、部队机关、香港企业界及社会公益组织、省内外民营企业、文化体育部门、宣传教育机构等方方面面的集体捐赠者或个人捐赠者。此外,这一时期河南省希望工程各级实施机构还积极发动社会各界为希望小学捐赠图书、电教仪器等教学设备,指导希望小学开展农科教一体化的综合型办学,并且选送数十名希望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性的业务能力培训活动。在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共青团河南省委的具体指导下,经过不断摸索,希望小学已成为河南省贫困地区教学示范的窗口,希望工程在河南已初具规模,成为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民心工程。
2.2000年以来以丰富自身内涵和拓展自身外延为特征的转型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希望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扶贫、救助的力度及范围,使更多的青少年“上好学,读好书”。其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群逐步从中小学生扩展至大学生。在此期间,河南省希望工程丰富其“爱心助学”活动的内涵,实现了从助学到助教、从扶贫到扶智、从救助到发展的质的飞跃,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富有中原特色的公益性事业品牌的独特社会价值。在河南省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发起和倡导的“5•19希望工程助学公益日”、“希望工程发展论坛”、“希望工程青少年美文吟唱会”、“希望小学运动会”、“希望工程义工活动”等活动中,希望工程实现了“爱心助学”活动与公益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同时,河南省希望工程也积极拓展其活动外延,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教育效应及社会影响力。河南省希望工程在全国率先启动“圆梦大学行动”,开展“牵手和关爱农民工子女助学活动”,实施“贫困高中生助学项目”,推出“5•19希望工程助学公益日”,推行“乡村教师援助计划”,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职业教育学校——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这些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创意的付诸实施,进一步拓展了希望工程助学领域和服务范围。此外,伴随“明德奖学金”、“金龙鱼助学金”、“桑梓助学基金”、“范仲淹育英奖助学金”、“城镇下岗特困职工子女助学基金”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希望工程找零捐赠”、“希望工程图书义卖”、“希望工程红丝带行动”、“希望工程明信片发行”、“向希望工程献爱心有奖储蓄”、“希望网校援建”、“希望书屋”、“希望电脑室”、“希望厨房”等活动的蓬勃开展,河南省希望工程也进一步创新其助学方式及途径,形成了“项目多元、重点把握,齐头并进、全面提升”的发展格局和多层次、全方位的助学体系以及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方式。仅从2005年至2008年这短短的四年时间里,经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筹集的善款就从600多万元飙升至4880万元。这种状况并不仅仅标志着希望工程的筹资数量上的大幅度增长,而且更意味着希望工程在引领公益潮流、引发社会爱心、盘活社会资源、开创和谐局面等方面的质量上的飞跃。尤其是虹剑学友会、兴达学友会、蓝天学友会、新世纪女大学生学友会等希望工程联谊组织的创立,进一步拉近了捐赠者与受助者、受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提升了希望工程的文化品位及精神价值,让其真正成为跨越时空、沟通心灵的“人文工程”。
二、对希望工程社会效应的分析与思考
20年来,伴随着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不懈努力、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希望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希望工程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著名公益品牌,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力的民间公益事业。它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且为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希望工程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开拓作用并产生示范效应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公益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由希望工程的“一枝独秀”转变为现在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百花齐放”,其中希望工程对公益组织发展壮大的示范效应功不可没。希望工程的许多创新尝试也给其他基金会和公益项目在筹资策略、劝募技巧、管理制度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启示。如希望工程通过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牵线搭桥而形成的以需求为导向的“一对一”定向捐助模式,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公益项目募捐的最主要方式。
2.希望工程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
希望工程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第一,它唤起了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它通过抓住儿童、教育、农村这三个广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使无数善良之人参与其中。第二,它直接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通过贯彻“雪中送炭”的原则,希望工程有效解决了一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就学问题,并将救助对象扩大至高中生、大学生,支持有志的贫寒子弟成才,希望小学建设也已成为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说,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状况的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学生巩固率的逐年提高都与希望工程的开展不无关系。第三,它推动了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加大,使教育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对平衡城乡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四,它唤起了发愤读书的良好学习风尚。在希望工程的感召下,当地干部更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老师更安心教学,学生更自觉学习,家长更愿意支持孩子上学。
3.希望工程对形塑社会公益意识及发展和谐文化产生巨大作用
在现代社会公益意识的启蒙教育方面,希望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具有“邻里相助”的慈善传统,这种传统的慈善文化所显示出的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使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形成“恩人”与“受恩”的私人性质的关系。这与现代公益意识有所不同。现代公益意识中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都是地位平等的社会成员,或者双方关系都建立在公域的平等地位之上,向公益事业捐赠是公民的责任,接受公益事业的帮助也是公民的权利。在从传统“私人慈善”到现代“社会公益”的转变过程中,希望工程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实现了对大众公益意识的提升。
在倡导社会和谐方面,希望工程也发挥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社会公正。希望工程的目标是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以及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贫困地区儿童及贫困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二是唤起了全社会的爱心。希望工程倡导慈善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激发了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的生长点。三是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得力载体。希望工程使青少年有了具体并且可以感知的鲜活教材从而加深其对国情、省情、民情的认识,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热爱祖国、关心他人、艰苦奋斗、懂得感恩。就此而言,希望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希望工程救助本身。
三、希望工程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农村地区的失学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基于各地教育和扶贫事业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贫困地区对希望工程需求的迫切性也在减弱。由此,希望工程开始进入调整和战略转型,希望工程的具体实施机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随着希望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而从激情创业进入到理性发展阶段。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两免一补”助学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包括城市的基础教育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面对这种与20年前迥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政策的变化,希望工程要继续坚持以青少年和教育两大主题为宗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加大战略转型的力度,在新的环境中倡导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不断创新和开拓,在规范化、长期化、社会化、专业化方面多下工夫,引导大众的公益意识,夯实社会基础,整合社会慈善资源,汇聚社会力量。唯有如此,才能为希望工程的发展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氛围,更好地服务青少年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1.希望工程应坚持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倡导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
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希望工程事业的开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工程之所以在发起的最初时期以及后来获得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工程事业定位准确。希望工程在最初实施的10年间始终关注教育、贫困、儿童。这与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和作为具体实施机构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根本宗旨相一致,其宗旨都是促进青少年事业的发展。希望工程创造性地把我国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教育与扶贫”——与青少年事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各种公益项目的设置和实施方面都积极贯彻其宗旨。这是希望工程事业定位的成功之处。希望工程的实践已经表明,坚持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希望工程的立身之本,是其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因此,今后希望工程仍应坚持其目标和宗旨,继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教育与扶贫两大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即始终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贫困青少年人群的状况,从而最终保障弱势青少年的受教育权,推动社会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在希望工程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方向的作用。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而言,仅仅救助并不解决根本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因贫困不能上学的问题,只有授人以渔。希望工程是公益事业,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部分。“助人自助”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信条,指的是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增强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希望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倡导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将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资助家庭困难学生上学读书,更要从能力方面对其进行帮助,在尊重、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融入社会,成为一代有责任、有能力的人。
2.希望工程要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拓展工作领域,以创新谋发展
创新是赢得发展的唯一途径。希望工程实施机构不是纯粹的民间机构,也不是党政机关,既没有充足的财政拨款,也没有可资交换的行政权力。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青少年弱势群体做一些事情,就必须努力争取社会慈善资源。一方面,它要与自己竞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捐赠;另一方面,它也要与其他慈善机构竞争,以达到从有限的慈善资源中尽可能赢得较多的份额来做好希望工程。这种竞争使创新成为必需。因此,“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应成为希望工程实施机构最主要的工作策略。
(1)创新工作方式。在希望工程的宣传、筹资、助学、建设希望小学以及一些新的项目等各个方面要创新工作形式。比如在大众广为接受的“一对一结对助学”形式的基础上,也要进行一些新形式的尝试,使希望工程的助学方式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在筹资方面,在社会化动员方式比较普遍的基础上,不应完全放弃行政化动员方式。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地方以小型行政动员的方式进行筹资的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寻求行政化方式和社会动员方式的有效利用。在激发公众公益意识和公益参与方面,也应探索新的路子,实现工作方式的创新。
(2)丰富工作内容。要不断开发新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公益项目,找到筹资和救助的新的结合点。在筹资方面,资金是希望工程事业发展的血液,要避免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的情况。应努力拓宽筹资的渠道,改善筹资环境,在目前筹资已主要转向法人捐赠的大环境下,公民的个人捐赠同样不能忽视,因为这是公益事业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助学方面,要在把目光放在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的同时,也关注贫困落榜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成为一个有技术的人才,为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提供合格的劳动者。另外,关注不同的特殊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心灵成长,从中寻找新的救助点,还大有空间可为。在河南省范县,关注孤儿的“春晖工程”就属于这样一种在新形势下寻找新的工作突破口的一个很好的事例。而希望厨房、希望书屋等项目的逐步开展等,都是希望工程事业发展、内容丰富的有益尝试。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希望工程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3)拓展工作领域。希望工程在拓展工作领域方面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工作的开展,就是共青团组织拓展其事业发展的新的工作领域的结果。近年来,伴随希望工程的战略转型,其救助对象已由过去的失学儿童扩展到初中学生、高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甚至有些项目也将全体小学生作为对象,如“青少年古诗文诵读工程”在河南省的开展,惠及到全省青少年,使中华文化和文明在青少年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始终关注教育、贫困、学生的基础上,希望工程今后应在惠及特殊弱势青少年群体以及全体青少年方面进行富有特色的项目设计,推动青少年事业的发展。
3.希望工程应着力推动青少年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化、长期化、专业化
(1)积极推动青少年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希望工程对我国公益事业的一个贡献在于推进了与公益相关的制度建设。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带动了我国公益立法的进步以及公益机构的制度建设。但是,从我国目前法制建设来看,基于非营利组织性质,希望工程的实施机构存在和活动的最主要的法律依据是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另外还有一些专门的法规如《基金会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从这些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许多领域因法律的不完善和不健全而无法可依。如有关社团的资产管理、资金的筹措与使用规定、税收政策、经营管理、评价标准、社会监督等方面均缺乏详细的法律规定,从而致使实际操作困难重重。鉴于此,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应努力创造社会氛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环节,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推动慈善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2)稳妥推进青少年慈善事业发展的长期化。长期化指的是事业发展的持续性。希望工程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无庸质疑。因此,保持希望工程的长期化,就要求解决希望工程在今后可能面临的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有学者认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呈现一种“自治化”趋势,这种趋势在未来是否是所有基金会发展的模式还有待观察。然而,基金会与政府之间保持怎样一种关系,需要在其进一步发展中认真思考。如果现行的政府与社团的关系不变,即社团的“双重管理体制”不变,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自上而下”创立的社团将发生大规模的两极分化,即一部分成功地走上“自治化良性循环轨道”的社团,将通过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而变得日益强大,另一部分陷入“依附陷阱”的社团,随着来自业务主管单位的“好处”越来越少,它们将陷入日益恶化的生存境地,甚至彻底消亡。对此,青少年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否必然走民间化道路,基金会的“官方”色彩对基金会的发展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都应从长远的角度、从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等因素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积极促进青少年慈善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青少年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这既包括机构运作的专业化,也包括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机构运作的专业化靠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来支撑,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机制的运转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事业成功的要素。就目前整个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实际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必须走专业化道路。虽然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说,要实现青少年慈善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现青少年慈善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关键在于要在希望工程的旗帜下聚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社工人才,形成庞大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队伍。具体而言,要加强目前机构中实际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升整个团队的专业水平。对于在职已经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要进行专业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促使他们走向专业化。培训既要注意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也要重视工作方法方面的问题,弱化目前机构工作人员在价值观、服务方法等方面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特征。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吸引专门的、训练有素的、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进入到希望工程的团队中,增加希望工程的专业化力量。
4.希望工程在夯实社会基础、汇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方面要下大力气
一项事业的发展壮大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希望工程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公益事业,要想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夯实社会基础。即要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引导公众提高公益意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希望工程中来。相对而言,近年来,希望工程的一些项目认知率比较低。这一方面与公众对希望工程的刻板印象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希望工程的重点筹资对象转向法人单位之后,希望工程在公关宣传方面存在相对滞后问题。因此,希望工程要在宣传方面多下工夫,形成与筹资、救助等中心工作全方位协调的宣传工作的新思路。同时,希望工程还要在引导公众提高公益意识、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方面进行更多的引领工作。在目前我国公民受传统慈善文化的影响较深、许多人还存在着把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看做是一种施舍与感恩的私人关系的思维定式的现实状况下,希望工程应借助于工作方式的创新、工作内容的丰富和工作领域的拓展,加强公民公益意识的引领,使我国公众的意识实现从“私人慈善”到“社会公益”的历史性跨越,建立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形成现代公益中的责任与权利意识。
(2)汇聚社会力量。即在希望工程的旗帜下,形成政府、共青团、公众、企业等各方共同撑起青少年慈善事业的“众人捧柴火焰高”的局面。希望工程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民间慈善事业,获得社会资源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其对外动员社会资源的过程始终需要体制与社会的双重依托,需要依托体制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做大事业。因此,希望工程尤其要注意协调好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在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应当认识到希望工程和政府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希望工程事业对政府工作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与政府合作,依托政府的行政化力量实行希望工程的借势发展,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第二,在与共青团的关系问题上,应清醒地认识到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可以说,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共青团组织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河南省希望工程的成就正是在共青团组织与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紧密结合下共同创造的产物,共青团组织是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长盛不衰的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希望工程只有继续保持与共青团组织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共青团的组织资源,把希望工程事业的发展与共青团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才能实现合作共赢。需要指出的是,省级及以下希望工程的工作系统因更依赖于体制、缺乏较大的独立性而面临着生存张力与发展困境:一方面,社会公益事业要正常发展,需要一个民间化、社会化的取向;另一方面,其动员资源与运作过程无法脱离体制结构和行政化手段。这对希望工程的长远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此,需要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第三,在与公众、企业组织的关系问题上,希望工程要继续精心打造其项目品牌,积极动员公众、企业组织等参与到希望工程等社会慈善事业中来,把众多富有爱心的人士吸引、凝聚在希望工程的大旗之下,推动希望工程的健康发展。作为我国市场化过渡中的一个特殊组织,希望工程这一公益事业机构的发育生长过程具有创新的内涵,它不同于以往完全靠国家财政拨款后进行分配的事业单位,而是靠自身去动员和发掘资源来开创事业,推动事业的发展。因此这种机构具有综合性特点,其创新性和公益理念都深深吸引了大批志于慈善事业的人们,这些人群是希望工程的地基。希望工程唯有强固地基,使其事业的发展过程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的过程,成为一种对一项事业、一种精神和一种创造认同的过程,才能汇聚人才,做大事业。
(3)整合社会资源。即协调理顺与其他慈善机构的关系,避免有限慈善资源的浪费和慈善机构的无序竞争所产生的内耗。目前,社会存在着不同慈善机构在青少年教育与扶贫方面筹资与救助的比较混乱的局面,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慈善机构竞争的无序性造成慈善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严重影响了希望工程的发展,同时也对其他慈善机构的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希望工程应在此方面寻求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机构的做法进行资源整合,比如美国联合劝募机构的募捐方式就很有借鉴意义。这种募捐方式把各个不同组织的慈善募捐汇聚到一家慈善机构进行,从而变各个组织独立开展、多头出击的募捐为联合劝募,然后再就募集到的捐款,针对不同的慈善机构进行分配。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多方捐赠给捐款人带来的不便甚至是不快,也使捐款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当然,目前如何整合多元化的慈善组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希望工程应当成为公益领域的先导者,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希望工程20年来走过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其随时代变迁而成长的不凡经历,希望工程较大的社会知晓率、较强的公信力和较高的美誉度也使其在未来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在当今社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之下,希望工程在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也有许多机遇。如何持续发展、创造新的价值、保持生命活力、创造新的辉煌,将是希望工程今后的重要任务。
注释
①2010年上半年,课题组围绕河南省希望工程实施及发展状况这一主题,先后在河南省的宜阳县、新县、项城市、范县以及濮阳油田等与希望工程项目实施具有密切关系及典型示范意义的地方开展调研活动。调查对象为已经获得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生、贫困生家长、捐款个人、捐款单位代表、普通公众、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者、希望小学的老师及校长。调查分别采用问卷调查、个别面访、小组座谈会和实地考查四种方法。在问卷调查中,我们总共收到12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76份之后,有效问卷为1024份。本文数据来源于此次调查数据以及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供的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
[1]郭于华,杨宜音,应星.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1).
[3]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捐款是怎样花的——希望工程效益评估报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