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涤艺术简历
宋涤,笔名建公,1945年出生于今山东牟平,自幼在北京读书。1960年投师李苦禅、许麟庐先生,学习写意花鸟。1963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工笔花鸟、人物。1964年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水彩、图案、装饰美术及室内设计等课程。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香山风景区工作,其间画了大量水墨和色彩风景写生,得到李可染、张仃和白雪石先生的指导。1980年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开创了中国绘画的写实主义新风。
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谈到宋涤的绘画时说:“中国画的革新是个大课题,围绕这个大课题,争论了一百年……。现在几乎没有人说中国画不需要革新的了,但具体到怎样革新,用什么途径革新,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方主张取印象主义之前西洋古典绘画的严格写实,另一方主张取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的创造精神……。”
“中西融合是中国艺术,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总趋势。而中西融合的途径,又是多种多样和不拘一格的……。”
“不少有为的中国画家主张‘变’……在这场大争论中,画家宋涤很少公开露面和表示态度。他默默地思考,勤奋地在作画,宋涤的画作愈来愈引入注目,愈来愈有影响力。他走自己的路。他似乎用自己的画作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纵观宋涤的绘画作品,不难看出宋涤坚守着两个方面的原则:首先,中国画一定要写实,在写实的路子上,当代的艺术家们还远远没有做够文章;其次,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的彩墨画。
尽管南宋出现了以梁楷为代表的简笔,或称减笔、写意水墨人物画法,元、明、清画家也曾创造了不同的勾描技法,但代代相传的中国绘画作品均存在造型能力弱、人物形象个性不强的现象。就其写实能力,与在中国明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相比,显然缺乏感染力和震撼力。
翻开世界美术发展史,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出现了西方的油画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工笔重彩画和水墨画)两大绘画体系,它们的表现形式同样是由装饰性绘画向写实性绘画转化。遗憾的是,唐代以后乃至清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物画似乎变化不大。清末绘画大师任伯年的人物画造型能力和表现形式较前人有所突破。
近现代的革新领袖徐悲鸿和他的学生蒋兆和,深入生活,开创了近现代人物画写实新风。蒋兆和先生40岁前后创作的巨作《流民图》,可以说是中国人物画前无古人、具有震撼力的里程碑式作品,但此作品表现光影过强,显得素描味太重。
元代至今,随着宣纸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画家喜用生宣纸作画,现在的一些年轻画家也喜好在生宣纸上画工笔重彩。可见人们对生宣纸的性能和潜在的表现力有了进一步认识。
1987年,宋涤在日本首次举办个展时曾经说过:“中国特有的生宣纸、毛笔和墨是神奇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即使你刻意地写实,其效果依然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这就是我如此眷恋水墨画的原因。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了造福人类。艺术家则应不断发掘它的美感。我的理想就是在这张薄薄的生宣纸上,把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理解缜密表现出来,奉献给观众。我不懈地努力着,我期待着中国画能成为世界语言。”
宋涤努力地在生宣纸上寻觅着、探索着、创造着,并时时用自己的作品与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写实派大师相比较,他在生宣纸上运用色、墨同样能表现出物象的质感、空间感、阳光感和时空变化来。同时,也让我们确信,这是一条中国画再次走向辉煌的新路。
有些专家往往会带着自己“专业”上的偏见看待彩墨画的发展,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国画表现的应是内敛的、含蓄的,西画表现的则是表象的、张扬的。其实即使有这种视觉效果上的差异,也不是东、西方不同种族人类的视网膜造成的,不是人们对自然界物象美感的鉴别能力造成的,虽然与绘画媒介物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与画家的表现能力有关。某些主张恢复传统的人,实质上是主张抱残守缺。他们不懂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艺术层面的认识和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与法则,它要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只有在变化和发展后,传统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延续和充实。就“笔墨”而言,现在前人的“笔墨”形式是前人在面对特定的物象进行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受到了当时思想认知水平、艺术发展条件、绘画材料特性的局限。今天的画家则应面对新题材、新事物、新内容创造出新的“笔墨”形式。在中国,像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李可染、石鲁这些革新派画家,都是在保守派的贬斥声中日益强大起来的,并在绘画史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美术理论家、画家陈履生说;“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世之俊杰,皆有其独。佛家之独觉,惟自悟道。道家之独觉,自悟玄理。吾兄宋涤于书画之门,独成一格,如其品性,特立独行,恃才孤行。其独秀于画坛,若梁惠王之独乐,凡人难与共赏。”
1945年出生于山东牟平的宋涤,性格务实而爽朗。早年投师李苦禅、许麟庐先生,学习花鸟写意,开创的“宋氏画法”,奠定了宋涤在艺术界应有的地位。他在美术界是个传奇式的神秘人物,他既没有加入美协,当然就从未参加过全国美展,更是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然而宋涤的名字却在业内愈来愈引人注目。
站在宋涤的作品前,你仿佛身临其境,听沧海波涛汹涌,看九寨飞瀑升云,观黄山云海惊浪,登长城雄伟巍峨,渡漓江碧水含烟,仰华山险峻高绝,沐三峡淡雾薄雨,不禁思绪万千。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聚中外,吞吐古今,把茫茫世界、浩浩自然、悠悠人生,归趣入画。
他正默默地进行着一场中国山水画的革命,历史上前人也画色彩,但多用装饰色,表现不出物象微妙的色彩冷暖变化,远没有宋涤画得丰富、饱满。作品中时间感、空间感被色彩的变化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而传统的中国画依靠勾、皴、点后再填染颜色是根本表现不出来这一切的。所以,宋涤的彩墨画艺术对于中国画的贡献无疑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中国的写实性绘画比西方油画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中国写实性绘画远远没有画够,历代名家并没有把写实推向极致,写实的表现形式还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宋涤的这种特立独行、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彩墨”写实绘画给人们的启发是,“彩墨画”是一个新课题,是一个难题,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突破口。通过致力于“彩墨绘画”同仁们的努力,“彩墨画”必将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画派,为中华民族绘画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宋涤的彩墨画不正如此吗?
宋涤,笔名建公,1945年出生于今山东牟平,自幼在北京读书。1960年投师李苦禅、许麟庐先生,学习写意花鸟。1963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工笔花鸟、人物。1964年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水彩、图案、装饰美术及室内设计等课程。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香山风景区工作,其间画了大量水墨和色彩风景写生,得到李可染、张仃和白雪石先生的指导。1980年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开创了中国绘画的写实主义新风。
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谈到宋涤的绘画时说:“中国画的革新是个大课题,围绕这个大课题,争论了一百年……。现在几乎没有人说中国画不需要革新的了,但具体到怎样革新,用什么途径革新,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方主张取印象主义之前西洋古典绘画的严格写实,另一方主张取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的创造精神……。”
“中西融合是中国艺术,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总趋势。而中西融合的途径,又是多种多样和不拘一格的……。”
“不少有为的中国画家主张‘变’……在这场大争论中,画家宋涤很少公开露面和表示态度。他默默地思考,勤奋地在作画,宋涤的画作愈来愈引入注目,愈来愈有影响力。他走自己的路。他似乎用自己的画作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纵观宋涤的绘画作品,不难看出宋涤坚守着两个方面的原则:首先,中国画一定要写实,在写实的路子上,当代的艺术家们还远远没有做够文章;其次,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的彩墨画。
尽管南宋出现了以梁楷为代表的简笔,或称减笔、写意水墨人物画法,元、明、清画家也曾创造了不同的勾描技法,但代代相传的中国绘画作品均存在造型能力弱、人物形象个性不强的现象。就其写实能力,与在中国明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相比,显然缺乏感染力和震撼力。
翻开世界美术发展史,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出现了西方的油画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工笔重彩画和水墨画)两大绘画体系,它们的表现形式同样是由装饰性绘画向写实性绘画转化。遗憾的是,唐代以后乃至清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物画似乎变化不大。清末绘画大师任伯年的人物画造型能力和表现形式较前人有所突破。
近现代的革新领袖徐悲鸿和他的学生蒋兆和,深入生活,开创了近现代人物画写实新风。蒋兆和先生40岁前后创作的巨作《流民图》,可以说是中国人物画前无古人、具有震撼力的里程碑式作品,但此作品表现光影过强,显得素描味太重。
元代至今,随着宣纸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画家喜用生宣纸作画,现在的一些年轻画家也喜好在生宣纸上画工笔重彩。可见人们对生宣纸的性能和潜在的表现力有了进一步认识。
1987年,宋涤在日本首次举办个展时曾经说过:“中国特有的生宣纸、毛笔和墨是神奇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即使你刻意地写实,其效果依然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这就是我如此眷恋水墨画的原因。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了造福人类。艺术家则应不断发掘它的美感。我的理想就是在这张薄薄的生宣纸上,把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理解缜密表现出来,奉献给观众。我不懈地努力着,我期待着中国画能成为世界语言。”
宋涤努力地在生宣纸上寻觅着、探索着、创造着,并时时用自己的作品与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写实派大师相比较,他在生宣纸上运用色、墨同样能表现出物象的质感、空间感、阳光感和时空变化来。同时,也让我们确信,这是一条中国画再次走向辉煌的新路。
有些专家往往会带着自己“专业”上的偏见看待彩墨画的发展,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国画表现的应是内敛的、含蓄的,西画表现的则是表象的、张扬的。其实即使有这种视觉效果上的差异,也不是东、西方不同种族人类的视网膜造成的,不是人们对自然界物象美感的鉴别能力造成的,虽然与绘画媒介物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与画家的表现能力有关。某些主张恢复传统的人,实质上是主张抱残守缺。他们不懂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艺术层面的认识和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与法则,它要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只有在变化和发展后,传统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延续和充实。就“笔墨”而言,现在前人的“笔墨”形式是前人在面对特定的物象进行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受到了当时思想认知水平、艺术发展条件、绘画材料特性的局限。今天的画家则应面对新题材、新事物、新内容创造出新的“笔墨”形式。在中国,像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李可染、石鲁这些革新派画家,都是在保守派的贬斥声中日益强大起来的,并在绘画史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美术理论家、画家陈履生说;“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世之俊杰,皆有其独。佛家之独觉,惟自悟道。道家之独觉,自悟玄理。吾兄宋涤于书画之门,独成一格,如其品性,特立独行,恃才孤行。其独秀于画坛,若梁惠王之独乐,凡人难与共赏。”
1945年出生于山东牟平的宋涤,性格务实而爽朗。早年投师李苦禅、许麟庐先生,学习花鸟写意,开创的“宋氏画法”,奠定了宋涤在艺术界应有的地位。他在美术界是个传奇式的神秘人物,他既没有加入美协,当然就从未参加过全国美展,更是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然而宋涤的名字却在业内愈来愈引人注目。
站在宋涤的作品前,你仿佛身临其境,听沧海波涛汹涌,看九寨飞瀑升云,观黄山云海惊浪,登长城雄伟巍峨,渡漓江碧水含烟,仰华山险峻高绝,沐三峡淡雾薄雨,不禁思绪万千。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聚中外,吞吐古今,把茫茫世界、浩浩自然、悠悠人生,归趣入画。
他正默默地进行着一场中国山水画的革命,历史上前人也画色彩,但多用装饰色,表现不出物象微妙的色彩冷暖变化,远没有宋涤画得丰富、饱满。作品中时间感、空间感被色彩的变化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而传统的中国画依靠勾、皴、点后再填染颜色是根本表现不出来这一切的。所以,宋涤的彩墨画艺术对于中国画的贡献无疑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中国的写实性绘画比西方油画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中国写实性绘画远远没有画够,历代名家并没有把写实推向极致,写实的表现形式还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宋涤的这种特立独行、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彩墨”写实绘画给人们的启发是,“彩墨画”是一个新课题,是一个难题,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突破口。通过致力于“彩墨绘画”同仁们的努力,“彩墨画”必将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画派,为中华民族绘画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宋涤的彩墨画不正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