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岭南画冢苏六朋人物画研究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六朋(1791 ~ 1862),字枕琴,号怎道人、浮山道士、枕琴居士等,广东顺德南水人。苏六朋早年师承罗浮山的德堃和尚,到了中晚年后,绘画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画风奔放,转向市井风格。
  一、苏六朋人物画的形式语言
  1.传移模写应物象形
  苏六朋曾在罗浮山时经历了多年的学习,临摹和写生的基本功扎实,因此在人物造型上自然自如,千姿百态,能够将对古代作品的临摹转为自己的技法,运用到描写人物的创作上,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说明画家在描绘对象的时候,要先顺应实物原本的面貌,再用造型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以线造型,以形写神。
  苏六朋在道光十八年(1838)画了一幅《人物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66、横89厘米(图1)。图中仅有一位仙人与一只黑虎,毫无背景烘托,仙人依然是苏六朋许多绘画作品中的仙人形象,以披着斗笠、拄着手杖、腰间系着葫芦、身穿白色衣襟的装束来树立仙人的形象特色。图中款识:“戊戌犹清和节,枕琴苏六朋。”“清和节”是一个与佛教、道教、汉文化有关的节日,指农历四月初八,佛教里指“佛诞日”,清和节的起源无从考证,但从字面来看,应该是与四季节气有关。曹丕言:“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天清和而温润,气恬淡以安治。”这应该是对清和节名称最贴切的形容,同时也介绍了清和节的时间点,首夏即四月,因此农历四月也被称为“清和月”,可推测此作品是在接近清和节的时候所绘制。仙人右手拄着手杖,左手提着一篮子仙草叶,头部微侧向右边,眉毛轻轻皱起,眼睛注视着左前方,嘴巴微微张开,似乎是发现了前方有什么,正呼唤黑虎;仙人身后是一只身形庞大的黑虎,正停下脚步,眼神犀利坚定,望向仙人所看的方向,长长的尾巴翘起,似乎是听到了仙人的呼唤而上前来察看。黑虎在民间传说中是道教四大元帅之一赵公明的坐骑,赵公明又称“赵黑虎”,传说是道教的一个神仙,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镶灾,功莫大焉,有黑虎、金鞭、缚龙索和定海神珠等法宝,更是掌管世间财源,是中国的正财神。四月正是首夏,是转季易发瘟疫之时,赵公明正好有除瘟剪疟,保病禳灾之能,并且有坐骑黑虎,由此可以推断,此画是苏六朋将赵公明隐喻成图中的仙人,伴着黑虎,提着可以驱邪驱瘟疫的艾草、皂角叶等,来到民间为人们驱邪除瘟,寄托一种安康祥和的美好心愿。此画是指墨与毛笔兼用的作品,以精湛的指墨勾勒出形体,画面线条疏密得当,人物的衣服褶皱以细弯、流畅的线条表现出衣服的垂落感,设色淡雅;而神兽则用大面积的墨色块晕染出其形体,加以重色线,点出结构,衬出虚实,与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仙人背后的斗笠与神兽色彩统一,正好将仙人仙风道骨的气质烘托出来,整个画面气派不凡,神情刻画逼真。
  2.经营位置气韵生动
  中国画历来重视构图,一幅好的作品往往有好的谋篇布局,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整形象,讲究其宾主、疏密、藏露、参差、虚实、呼应等各种画面关系。而苏六朋的人物画,多数毫无背景,大胆留白,常常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有单人形象或多人群像多放画面正中间,突出人物,如佛山市博物馆藏《采芝图》《含饴弄孙图》等;也有部分人物画作品以山水等景物衬出人物形象,如佛山市博物馆藏《赠剑图》“以万物为师,生机为运”。中国画还讲究“气”,即不仅是描绘出其外形,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应该是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丰富的内涵所在,才能做到像唐代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赠剑图》绢本设色,纵163、横35厘米(图2)。从形象来看,图中的山石、山洞、泉水、松树、花草,以及图中正在赠剑的人物,是想表达一种远离世俗,过隐逸生活的思想。从形式方面来看,可以从四小点来分析:其一,通过画面中间这一局部(图3),把主要人物包含在画面的中心,引起观者的视线落点,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其二,可以把全图画面分作三段(图4),第一段是石洞上面的世界,重峦迭嶂,高山仰上,还有四季长春的松树等;中间第二段是石洞里人的世界,一位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老者坐在藤椅上,双手拿着剑,准备赠剑给面前的年轻后生,后生正拱手作揖,毕恭毕敬,而站在一旁的侍女举止端庄,双手环抱着老者的手杖;第三段是石洞下的世界,流水潺潺,花草树木,生机勃勃。其三,画面可以由山脉的走势看作是三根倾斜的“线”,表现了画面的动态,加强了画面的活泼感。其四,画面上方的两块石头夹着山间,是一个斜的块面,而中间那个石头也是从右下往左上上去的一个斜面,形成两条平行的“线”,而松树正好是将两块山石连接起来了,打破了画面的平衡,形成了图中的曲线,也是为了强调画面的动势,给人一种有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气”的感觉(图5)。
  3.随类赋彩兼工带写
  “笔、线、形、墨、色”组成了中国画的五要素,笔为最重要的要素,一切归乎于用笔。 “线”是传统中国人物画中重要的架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提到“无线非畫也”,不仅是起着造型的作用,更是传达情感的重要表现手法。形则为砥柱,以线造型,无形无势就不能成图。墨为画的元气,清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而色彩要重视物体固有色,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苏六朋的作品多以淡雅设色为主,更多是笔墨相随,兼工带写。
  苏六朋在清中期画的《春山弄琴图》(图6)立轴,纸本设色,纵171、横46厘米。此图画的是一名妇女在弹着素琴,旁边两个小孩在认真倾听。款识:“画却春山理素琴,翠深香晴落在阴。岂知中有胡笳恨,吹折关山一寸心。”结合此画可以推断讲的是在春天的季节里,天气晴朗,景色优美,草木长得翠绿茂盛,花儿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该女子画完了春天的山景,盘坐在地上弹素琴,旁边的两个小孩似乎是她的孩子,纯真又略带着不解的神情。 “胡笳”指的是我国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而“关山”通常是代表征战边塞。此女子望着远方,也许是在思念远在边塞征战、守护家园的丈夫,只能让春风把她思念的情愫随着琴声吹去关山,表达了一种思念远在边关征战的亲人之情。此图设色淡雅脱俗,周边花草树木都是墨色渲染,仅有人物的衣服略带一点鲜色,起到突出画中人物的作用。写意笔法为主,衣服头饰的线条形如流水,女子的腰带很是柔和飘逸,人物的五官用细笔刻画得精细到位。   二、苏六朋人物画中的题跋与印章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独特形式,也只有中国画才有题字盖章的形式,题字和诗句,不仅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赏者对作品的欣赏、理解,还能起到丰富与平衡构图的作用,互为彰显、点缀。而苏六朋更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并长的画家,以下就佛山市博物馆藏苏六朋绘画作品分析其题跋与印章的特色。
  1.苏六朋人物画中的署款与印章
  佛山市博物馆藏苏六朋绘画作品中有以下9种署款:苏六朋、怎叔六朋、石楼吟叟、六朋、枕琴苏六朋、怎道人苏六朋、浮山樵客、溪南渔者、枕琴居士苏六朋(见附表1)。据现有资料显示,苏六朋一生别号颇多,有近30个,其中一部分以家乡贯称而取,一部分以罗浮山、渔者等而取,大多以渔人、樵夫和仙人道客而取,足见苏六朋对与渔人樵夫为伍的向往和对罗浮山的特殊情感。早期的绘画作品署款一般多用隶书、楷书字体,较为工整端正,如1838年作《人物》的署款。到了中晚期笔势有了明显的变化,多以行草字体署款,书写逐渐放开, “六朋”二字会连起来,或者是“朋”字左边“月”的末笔会连着右边“月”的起笔,如1844年作《读书人物图》、1858年作《采芝图》中的署款。这与苏六朋绘画的笔势有关,因此,即使绘画作品上没有写明作画年份,也可以从署款上推断此画是大概哪个时期的作品。
  苏六朋的印章多为朱文、白文,形状有方印、葫芦印,时而用朱文方印,时而用白文方印,时而还会用葫芦形的朱文印。印章内容都为苏六朋的名号,唯有一个印章较为特别,为“臣六朋印”,出现在作品《春山弄琴图》《盲人打斗图》等几幅作品中,说明苏六朋在年轻时曾经去考取功名,目前没有具体资料考证,但其一生并未获得功名,未能进入“学而优则仕”的主流文人阶层中,同时从侧面也反映出苏六朋当时心中的抱负和志趣。佛山市博物馆藏苏六朋绘画作品中有以下9种用印情况:苏六朋(朱文方印)、苏子朋(白文方印)、枕琴书画(白文方印)、臣六朋印(白文方印)、枕琴(朱文方印)、枕琴(白文方印)、枕琴(白文长方印)、子朋(朱文葫芦印)、六朋(白文长方印)(见附表2)。
  2.苏六朋人物画中题跋的画面布局
  画面上出现的题诗、题跋,不仅要书写漂亮,还需要从内容到构图布局都成为画面组成的一部分,即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如苏六朋绘《调琴图》(图7)人物画立轴,纸本设色,纵163、横35廑米。图中分成了三个不同面积的板块,题跋与绘画内容形成了秩序,相互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又如《苏六朋画谱》(图8),共十六开册页,均为26厘米的斗方,其中8页为苏六朋的绘画作品,绢本设色;另外8页分别附在作品的左边,为当时藏家兰溪外史(俊材)的题跋,均为洒金纸本书写。此画谱主要描绘文人读书或英雄花木兰等标榜文人高雅、景仰英雄之事。题款多用行草书写,其中一幅的题款: “尔自化蠹鱼,我不阅口口。逢着好石头,抱作枕头睡。石楼吟叟。”题款与画面人物相呼应,与人物、地上的书籍形成画面秩序。还有用行草书题写的“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六朋作”和“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专唐诗意,六朋”等题款,其画面布局,和前面提到的两幅作品一样,不管字数多少,都与画面形象保持了距离,或在画面的右上方,或在左上方,或在左下方等,文字在画面中占据的比例并不大,但都丰富了画面的构图,做到了传统绘画题跋“画不碍题,题不侵画”的布局形式,既补充了画面的空白之处,也丰富了画面布局、构图的形式美,此类形式在苏六朋所有绘画作品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苏六朋一生以丹青为业,绘画题材多为市井生活类,与许多重在闲情逸致、笔墨情趣的文人士大夫不同,苏六朋的作品为迎合大众的需求难免会有“商业化”因素,其绘画除了侧重于商业性和社会性,更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苏六朋在罗浮山生活时已形成了清净避世的道家思想,淡泊名利,一生未出岭南,作品充满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对劳动人民充满亲切感,寄情于绘画创作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批判精神。苏六朋在清代后期的画坛上有重要的影响,其作品具有时代精神,是杰出的人物画画家。
  参考书目:
  1.付伟刚《中国画题款艺术初探》,学林出版社,2009。
  2.徐建融《題跋1 0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5.邹一桂、王其和《小山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牧风)
其他文献
福寿康宁、吉祥如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吉祥,《易经·系辞下》说:“吉事有祥。”《庄子》则曰:“虚实生白,吉祥止止。”唐代成玄英注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在传统农耕社会里,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和对事象的趋、避,逐渐形成了取优舍劣、趋吉避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了处置社会政治、经济事务的基本原则。将福善之事、嘉庆之征绘制图画,俗称“瑞应图”或“吉祥图”。  吉祥图,是传统文
期刊
乾隆朝发动过两次对四川大、小金川的战役,分别发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二月至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至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在取得第一次金川之战的胜利后,乾隆十四年四月在北京国子监(太学)勒石,刊刻《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碑文中除叙述第一次平定金川的事件外,还有赞扬清军英勇作战的长篇诗文(碑铭)附于碑末。碑文可与《钦定平定金川方略》互相参照。此御碑与康熙
期刊
2009至2019年,李汝宽家族相继向青岛市博物馆捐赠了27件又物,其中不乏珍贵的漆器,如2019年李经泽代表家族向青岛市博物馆捐赠的一件“明正德至嘉靖戗金雕填龙纹万盘”就十分珍稀。该器物制作精湛、造型美观,是一件珍贵的雕填器。上海博物馆相关技术部门对该漆器进行了CT扫描,为进一步研究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是一件明正德至嘉靖时期的戗金雕填龙纹万盘(图1),长18.9、宽18.
期刊
海派绘画,又称海上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画派为名,但是并非传统意义上风格统一,传承有序的流派,而是多元、流动、变易不居的无派之派;它以地域为界,但是它的画家群体中,寓居上海的外地画家人数远超本埠,尤以浙江地区的画家数量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显著,赵之谦、蒲华、吴昌硕、“三任”等皆为浙江人,其中亦有相当数量来自宁波的甬籍海派画家。  宁波与上海,同属吴越文化圈,又都为鸦片战争
期刊
刘海粟,海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是一位驰名中外的画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也是与徐悲鸿、林风眠鼎足而立的启蒙先驱。刘海粟漫长的一生中,油画国画两相创作紧密联系。大体分来,早期油画创作偏多,后期国画创作偏多。从油画一路看,1957、1962两年正是艺术家精力充沛、卯足劲道充分施展的年份,也是其油画创作集大成的阶段。此两件大幅作品《上海苏州河》尺寸达到72.5×105厘米,《斗鸡》92×71厘米,展览、
期刊
“鼠咬天开”是我国创世神话之一。传说天地之初,浑沌未开,一只勇敢的老鼠把天咬开了一个洞,太阳的光芒得以照入大地,阴阳从此两分。2020年是农历庚子鼠年,本人不揣浅陋,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物中,选出一些文物中的“鼠辈”,以飨读者,聊表新春贺喜之意。  说到鼠,人们就想起小眼尖嘴,细长尾巴,贪婪狡猾的小型啮齿动物。鼠家族是地球上种群最庞大的生物之一,全世界鼠类动物有1700余种。鼠生存能力强,除南极之外
期刊
辛丑岁首,大地复苏,感时舒卷,瑞牛祥集,带来了春的气息。中国美术馆以致敬每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为主题,倾情策划“美在耕耘——中国美术馆新年展”。展览以600余件作品,体现了一代代艺术家们辛勤耕耘的斐然成果,亮点纷呈。  展览以“瑞牛呈祥”主题版块作为开篇,在中国美术馆1号厅集中展示了70余件“牛”题材的经典名作,涵盖雕塑、国画、油画、版画、漆画、书法,以及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是融汇经典、喜庆
期刊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表达信息的工具,是一种赋予特殊意义的符号,要使这种符号实现其价值则需要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中国传统文字的记录载体主要有陶器、青铜器、竹简、木牍、丝帛、纸张等。中国作为最早开始桑蚕养殖业的国家,丝织品作为文字的记录载体出现的年代也比较早。  丝织品作为文字的载体有很多种,除专门用作书写材料的丝织品外,还有通过织造、印染、刺绣等方式在织物上记录生产信息或表达
期刊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日前发布消息称,近日在河北邢窑遗址内丘城关窑区发掘的8座早期窑炉和早期堆积层,证明了邢窑烧制瓷器的历史追溯至北朝时期,也证明了内丘城关一带正是早期邢窑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  邢窑是中国古代的制瓷窑场,以烧制白瓷著名,有“南青北白”的称谓。这次发掘的8座窑炉遗迹可上推到隋或北朝,发现集中且保存完整,至少有3座尚存窑顶、烟囱,作为窑炉重要组成部分的窑门、火膛、窑床、窑壁等都基本保存完好
期刊
5月14日,佳士得在瑞士日内瓦的德贝尔格四季酒店拍卖了莉丽·萨夫拉夫人(Mrs Lily Safra)的瑰丽珠宝珍藏系列。这些瑰丽珠宝全都以惊人价格成交,总成交额达3792万美元,拍卖收益捐赠给20家慈善机构。拍品中众多植物造型的珠宝,令人印象深刻。  树叶胸针  19世纪中叶制,包含一套十二枚古董钻石树叶形胸针及一对耳夹,最终成交价:$339,913  玫瑰花胸针  这枚全红宝石镶嵌而成的胸针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