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家所谈的天人合一是在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相协调,更多的是带有自然哲学味道而非宗教神学之类的东西,这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所在。言价值,重在致用。言现代,则应关注现今时代的特点。本文试从儒学强调实践性、致用性的特点出发,以现时社会之现状来看,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与“天人合一”有怎样的出入,以及人们又应该如何去纠偏归正,合于大道,达致天人合一之理想境地。
  关键词:天人合一;价值;致用;理想
  儒家所谈的天人合一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相协调。“无论在汉儒那里或宋儒那里,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那原有的主宰、命运含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汉儒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论和宋儒的心性理气的本体论从内外两个方面阻碍了‘天’向人格神的宗教方向的发展。” 从这一总结来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多的是带有自然哲学味道而非宗教神学之类的东西,在他们那里没有那种宗教式的虔诚皈依,作为核心部分的是那种由天所代表、所指称的道或理或说规律,而他们所提倡的正是人要与天道合一,这样人类才能够吉祥。
  我认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直接地归结为“下学上达”,即下学人之道,尽其善尽其美,以达致天之道,使人的所作所为都能与天之德性相合,而达到圣人之境,按照圣人的标准为人处事。“天人合一”不应仅仅是一种理念性的思想,而更应该是一种实践,也就是说“天人合一”或“下学上达”更应该是一个过程,以及过程的结果——“合一”或“上达”。言价值,重在致用。言现代,则应关注现今时代的特点。现在来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意义,显然应以现时社会之现状来看,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与“天人合一”有怎样的出入,以及人们又应该如何去纠偏归正,合于大道。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可以说全球相继都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况。为了发展,你争我夺,甚至拼抢厮杀。其结果无非是各有伤损,某些物质或资源之占有发生了转移。而其目的也总是逃脱不掉满足人们感官的或心理的刺激性需求。这种刺激性需求就是人们过乎其本然的欲望。人与天本无间。天人之流通贯彻,初无间隔。然而,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天人两分的局面。从现代人的作为上看,常能见到的是一种躁动与乖戾,而那天与人所共同本有的明德与仁爱已是难得觅见。看看人类对地球的狂挖滥采,似乎他们的所在已不是地球一般;看看现代工业的乱排乱放,似乎人们的生存已不再需凭藉水土之滋润;看看那快速增长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名录,似乎只有当人独存于地球后才罢手;看看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自身内部的种种悲剧的不断上演,似乎恐怖事件、核威慑是人们习以为常而且需要时不时上演的电影一般……
  人类,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如何平衡知识和智慧正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以致爱因斯坦警告,人类的未来取决于这种平衡的结果。 而我认为这种“平衡得好”,从儒学来看应该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所指引的实践境界。并且,“天人合一”思想也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与如何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方法。按照儒学话语,便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方法。儒学认为天与人本然上是合一的、相通的,只是由于人之私欲而使天人相隔而有异。那么,为了达致“天人合一”,应当“存天理,灭人欲”。从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出发,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应当“灭人欲”。当然这种欲望是指“私欲”,而非指为人类共同利益之所需所求。那么这种人类共同利益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人类共同利益也可称为天人共同利益,是一种无人天之别、无人他对立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永恒地对人类有益。人类共同利益不是个体的人的需求的简单组合。比如,每个个人都欲取象牙以制筷,那么人类这个整体似乎也有这个意愿。而这不可视为人类共同利益,因为这只是个体私欲的简单相加,未曾加入圣人之心怀,未曾顾及天之生发大德。再来看“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境界,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境界,而是圣人之境界。达致此境界,需人之修养功夫,由一般之人到君子终到圣人之境。这看来也是一种功利欲求,似乎也应予以消灭。如此认为的话,便是忽视了“公”与“私”的区分。求“天人合一”,求圣人之境,其发心是为公的,是视天下为一家,其修养功夫也是去尔我之分、去人我之别的。因此,现代工业与科技文明的发展之路,应体认圣人之廓然大公的“天人合一”的姿态与境界,灭人之私欲,弘天地生发大德,仁民爱物。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人类社会之发展有着纠偏归正的指引意义,对人的个体同样也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中国俗话有“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这个俗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看待天时运行与人之作息的一个方面。在古时,一更时人们还尚有些活动,而到了二更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休息入睡或准备入睡了,并且还有锣声来提醒大家关门闭户安详入睡。而三更到五更的时间,不应该是一个人所应该活动的时间了。因此,古时中国人多从此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多么地随顺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啊!然而,工业文明和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将古时农耕时代的人的几乎所有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给颠覆了。颠覆似乎是进步,但此后人们的生活方式所参照的标准或所暗合的道理,已经不再是自然,不再是天道。单从古今人们的作息习惯来看,现代人尤其是城市居民,一百人当中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早睡早起,没有多少人能在晚九点前后准备休息,晚十点之前进入睡眠状态。早睡早起,与天地日月同行,是个好习惯。无论中西何种医学,都早已提倡之。大家都晓得此理,但又有几人做得到。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大多都会在子时或更晚才去休息。而且大多数年轻人也未曾懂得子时究竟是何时,更不会过问“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的道理了。仅从这作息上讲,现代人可谓“道不远人,人自远”。再看现代人其他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几乎没有一个不背道而驰的。现代人交通的便利是文明的进步之一,但本应限制在公共交通设施的发展上,而如今私人交通工具的急剧扩张,早已让我们的资源、环境和安全等等承受着巨大的威胁和压力。现代人大吃特吃,近来又把人类胎儿、活体猴脑搬上了餐桌,而不曾看到先圣大贤如释迦牟尼、达芬奇和爱因斯坦等等早已提倡吉祥的素食。人们大量地搬进了城市,住进了钢筋混凝土之间,几乎天天承受着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压力,偶尔得闲才去山野觅得一丝清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离纸和笔越来越远,人们所受到的辐射越来越多,声色污染更是无所不在,人们的精神多半浪费在了这上面。躁动的现代人多半在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驰骋的欲望……总之,现代社会的所谓诸多创新,就是来放纵人之欲望,不断满足人们本不该有却能激发出来的刺激性需求。现代人,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躁动难安,越发的身心俱疲了。其实,人啊,生活得平淡些才能得到真正的喜乐。只有平淡,不去放逸,才能与天地合其德,才能存神知化有所乐。
  纵之以人之欲,拔之以天之道。人与天同本一源,其发用流行也有一致性。不尽人道不足以与天地并,人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无论个体,还是人类族群,皆应以“仁民爱物”治其心、干其事,与天地同德,成圣以合天人,至少也应该在这个道路上去努力。否则结果只会是自取灭亡。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至乐》一文中,庄子以别具一格的见解和切入角度,辩证地论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生死观,统一于以“道”为美的核心思想之上,直至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至乐无乐;哲学意义;美学意义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及美学源头之一。在前人老子以“道”为核心思想的基础之上,道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秀特质。虽然其“荒诞”的寓言故事和“无端崖之辞”看似令人费解,但
期刊
教学质量关乎学生的前途,关乎学生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但边远乡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信息闭塞、身兼数职、工作盲目等现象,特别是在新课标的教育教学方针下,边远乡村的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则是边远乡村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边远乡村学生年龄结构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的比例,语言存在障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狭窄,新的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很难适应。那么,如何提高乡村
期刊
摘 要:古代汉语中对“焉”的词性和用法的一般观点是“焉”可作代词、兼词、助词、语气词、副词、连词。位置可在句中,在句末的居多。有的研究者是通过传世文献或出土文献对其词性和用法进行研究,有的则是将先秦至汉的典籍进行分析计量研究其词性和用法的演变。同时在近30年的研究过程中有的研究者对“焉”是否是兼词也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焉;词性;用法;兼词  “焉”经历一个由实词到虚词的演化过程,研究者多是通
期刊
摘 要: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已经确立了学以致用、明理而行的为学观,强调仁礼合一。在宋明理学那里,理学家们着力于对孔子所开创的仁德之义的开显,正与孔子的为学传统相合,从直接的体认出发,都注重了对做人做事之所以然的理解与发掘,把握住了为学的最深层面的东西。这样的学问才正切合了孔子所开创的明理以做人做事之为学观点,是儒学传统中真正的学问  关键词:孔子;学以致用;宋明理学;天人合一  谈学问我觉得最重要一
期刊
摘 要:微化工技术,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高新科技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前沿领域,微化工技术是将微机电系统设计和化学化工相关原理合二为一的产物,并引进集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制造等技术的一种技术和科学技术革新、涉及领域波及化学、机械、材料,电子、物理等多个学科。本文主要通过对微化工的发展概况、前景展望以及应用范围的概述,展现出微化工技术的现状。  关
期刊
摘 要:张载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北宋五子“之一、“关学”创始人。最能体现张载思想的莫过于张载的的代表作《西铭》。张载把儒学的人性论建构在自己的气化论基础上。所以人们要由气质之性回归到天地之性。回归天地之性后,人们就能够正确的理解宇宙人生,不为生死夭寿所苦,不为贫贱忧戚所累,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张载;《西铭》;气化论  张载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期刊
Abstract:This thesis wa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it’s subsystem.As we all know,language is not only a subsystem but a carrier of culture system.The knowledge of pragmatics and se
期刊
摘 要:亲亲相隐是儒家重要的伦理命题,“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当代社会就亲亲相隐的合理性产生了很大争议。孔颜之乐、曾点之乐反映了儒家圣贤气象,前者强调安贫乐道、反己内求而心安,后者注重外在和谐气氛,主张各安其分。孔颜之乐和曾点之乐的思想对亲亲相隐问题的解决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颜之乐;曾点之乐;亲亲相隐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亲亲相隐的理解,蔡元
期刊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艮》卦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是《系辞》所列举的诸德之一,(《系辞下》说:“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却在德性修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王船山甚为重视《艮》,不仅在于“艮”对于德性的不可或缺,更在于其对历史盛衰之忧患。我们知道,《易》指《周易》,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以
期刊
摘 要:容闳,是“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人。他最早组织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洋务运动的留学教育事业,被誉为“近代留学生之父”。《西学东渐记》【1】是容闳晚年写的一部自传,在这部自传中,他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对于太平天国的认识。尽管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容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并不完备,但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容闳;同情;太平天国  容闳出生于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