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在农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生态保护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x811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在农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生态保护概论课程中应用纪录片教学的经验,讨论了课程纪录片库的构建和切合度评价、视频加工、播放时机和播放时间等。实践表明,在生态保护概论课程教学中引入纪录片视频能更好地调动非生态环境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通识教育;生态保护概论;视频材料;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8-027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8.07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of applying documentary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formity evalu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library, video processing, playing opportunity and playing time, etc were discussed.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documentary video in the the cours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uld arouse the interest of nonecoenvironmental majors in learning,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Video materials;Documentary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的热点和共识,生态环境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和“绿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并提出了要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1]。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2]。这说明不仅要培养生态学相关的专业人才,而且要对非生态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最终使所有社会公民都能深刻领会生态的相关理论精神,并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贯彻生态理念。生态环境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和“绿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南农业大学的生态学科是农业部和广东省重点学科,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体系。该学科已建设有农业生态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农业生态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笔者所在课题组多数教师在2013年前承担了面向非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公选课生态保护导论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学工作。从2013年开始,根据《关于做好华南农业大学2012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本科学生需完成通识教育课程8个学分的要求。生态保护概论课程经过遴选入选华南农业大学首批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性质与任务如下:“学生经过该课程学习,能了解生态问题的现状、原因和生态保护的形势,掌握生态保护的理论和基本策略,能进一步提高生态意识,成为我国2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格人才”。为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的重视和适应华南农业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加强面向非生态专业本科生的生态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非生态专业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本科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
  1 采用纪录片视频辅助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本科生都可以选修的课程,学生专业差异非常大,包括文科类的外语、法律、艺术、历史、管理等,理科类的数学、化学、生物、生命等,农学类的园艺、植保、作物、草业等以及工科类的食品、机械、环境工程等专业。文、理、工、农类专业学生基础差异非常大,农科类和理科类的部分专业与生态学有较明显的关系,因此能够快速地接受生态学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但与其他大多数专业的相关性很低。生态保护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对非生态环境专业的同学来说,教学内容仅靠PPT课件上的文字和图片难以清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形式来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动活泼、便于学生理解的视频资料作为理论授课的补充是非常有益的[4]。目前流行的慕课教学方式采用拍摄的视频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这些视频的录制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纪录片以影像媒介的形式真实记录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环境,具有集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特点。科学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纪录片形式,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优秀的科学纪录片可以从多视角直观、生动地讲述科学知识,启发观众的创新思维。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电视台拍摄过大量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科学纪录片,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优秀的纪录片问世。这些纪录片往往由专业的科研人员指導或参与制作,科学严谨,制作精良,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是公众教育的重要载体,也可以作为很多相关课程的教学素材。纪录片具有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生动活泼等特点,实践表明采用纪录片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社会、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军事、生物等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和形象地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高勇等[5]报道了纪录片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高健等[6]报道了纪录片在天文学课程的应用;陈玲[7]报道了BBC纪录片《冰冻星球》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近年来关于纪录片辅助教学在生态学相关课程中的应用已经受到很多大学教师的关注,如刘兵等[8]对纪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讨;郭聃等[9]对纪录片辅助森林生态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缪宁[10]在生态学教学中融入自然纪录片的教学方式,阐述了纪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并对纪录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应用实践均表明利用纪录片可以提升生态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在生态保护概论课程中应用纪录片视频教学的经验
  纪录片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多见。结合2007—2018年笔者所在课程小组多位教师在讲授面向非生态环境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生态保护概论的过程中应用纪录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讨论了课程纪录片库的构建和切合度评价、题材选择、视频加工、播放时机和播放时间等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相关通识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2.1 纪录片库的构建
  对于生态保护概论课程,近年来国外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类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且大多为精品,清晰度高、画面精美、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特别是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地理、英国BBC等拍摄的很多系列,如《地球》《行星地球》《蓝色星球》《BBC生命》《BBC地平线》《美丽中国》《生命的力量》《地球有难》《同心协力救地球》《生态科技绿生活》《植物私生活》《生命的历程》《生命的奇迹》等系列都是经典,同时《竞相灭绝》《海豚湾》《食品公司》《难以忽视的真相》等独立纪录片也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澳大利亚有专为课程制作的Classroom Video。国内中央电视台也相继推出《探索发现》《绿色空间》《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力量》《大太平洋》等系列以及姚明参与拍摄的《野性的终结》,独立纪录片方面则有金华青的《呼啸的金属》和柴静的《穹顶之下》等。此外,随着自媒体时代和4G时代的来临,视频的拍摄、传输和存储变得十分简单,国内已有个人拍摄的纪录片问世,如《饮痛》《克霾达人》等可能标志着一种新的个性化纪录片的出现。上述这些都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可应用于教学中。通过购买正版、下载网络授权版本或与相关人员交流等方式已经收集获得了上述大部分的视频材料,构建了生态环境及自然类纪录片库,已经有超过100 G的视频原始材料。此外,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也有购买部分视频,可以直接在学校网站上进行播放。网上通过各种微视频软件录制和发布的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视频也可用于教学。
  2.2 纪录片与课程知识点切合度评价及课程纪录片选择
  上述纪录片库的构建虽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同纪录片拍摄的目的不同,所以侧重点不一样,往往不能紧扣课程知识点或者有其他内容干扰核心知识点,这很可能会使纪录片的播放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切合度评价对课程纪录片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切合度主要的判断原则:是否直接出现知识点名词(如种群、生物群落、生物演替等),然后围绕知识点制作视频,这样的切合度为100%,这类视频有澳大利亚制作的Classroom Video;或者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名词,但视频语言描述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或佐证,如日本猕猴视频,其各种行为和相互关系就是典型的种群生态,而热带雨林纪录片中拍摄一棵树的倒下后各种植物的变化就是典型的演替,这些的切合度可以达到90%。《森林之歌》的部分内容虽然也具有针对性,但有太多的主观描述,切合度在80%左右,而食品公司等虽然总体上与生态有关,但具体描述的仍是食品,因此切合度为50%~60%,只能作为课外补充观看的视频。因此,生态保护概论课程通过列出主要知识点,基于切合度分析可以从纪录片库中筛选视频材料,可以是整个视频,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小段。如果有相似的视频能反映一个知识点的内容,非生态环境专业的学生则应该选择清晰度高、趣味性更强、发生地在国内甚至本地的视频材料,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2.3 纪录片视频材料的剪辑加工
  对于视频库资料,真正能够将整个纪录片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极少,因此在上述切合度分析选择的视频材料最好要进行二次加工。这样不仅能够选择性地截取所需的片段,而且可以将同一视频或不同视频的几个片段按课程需要剪接到一起,提高针对性,避免学生被其他不相关的内容干扰。高校教师利用普通电脑借助专业的视频剪辑软件就可以进行高清视频的剪辑工作。电脑硬盘和移动硬盘的数据存储量达到以T计的级别,U盘也可以有上百G的存储量,因此完全可以满足教学中需要的清晰到高清视频的存储和编辑。由于视频格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格式有avi、rmvb、wmv、mp4等,可以用到的视频编辑分割和格式转换软件有绘声绘影、AVS Video Editor、Gilisoft Video Editor、格式工厂等。此外,还可以给视频增加旁白和字幕,或者插入教师的讲解视频,这会大大提高纪录片视频的课堂使用效果。
  2.4 纪录片视频材料的播放时机
  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纪录片视频考验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其中播放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一般认为,播放时机有3种:①课程开始或者概念的引出,如绪论中播放地球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引出生态的概念。②对概念的进一步解释,用自然界的例子来强化知识点,如寄生部分在讲述概念后播放的雨林中虫草真菌对蚂蚁的控制,令学生感到非常震撼印象深刻。③作为课后的补充观看视频,与生态学课程内容有一些联系但并不紧密,可以作为课程的拓展,鼓勵学生课外观看,如人类地球生活史、生态科技绿生活、食品公司等。
  2.5 纪录片视频材料的播放时间
  纪录片在课堂中的播放时间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非生态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高清、优美、直观、生动的视频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长时间播放不仅不能强化知识点,还可能出现审美疲劳。因此,纪录片播放不应当成为课堂的主角,但多数情况下可以成为课程中画龙点睛的部分。郭聃等[9]对纪录片辅助森林生态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每节课纪录片播放2~4个片段,每个片段以3~5 min为宜。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在生态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每节课的视频以播放1~2次为宜,每次2~15 min,作为引子要选相对短的视频,而对于作为进一步解释或加深印象的应该稍长一点。这可能与该课程面对非生态环境专业学生有关。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纪录片具有生动真实、感染力极强等特点,在生态保护概论教学中课程播放相关纪录片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拓宽视野、激发非生态环境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非生态环境专业的课程来说,在生态保护概论课程教学中应用纪录片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纪录片应用的针对性尚有待加强、反映国内和本地生态状况的优秀自然生态环境类纪录片太少、教师的视频剪辑加工等技术尚有待加强。希望今后国内能有更好的纪录片问世,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努力提高多媒体编辑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视频播放的针对性。从长远来看,完全由教师主导进行视频的野外现场录制和后期制作将是最终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勇,胡诗朦,陆文洋,等.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以“环境问题观察”MOOC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6):34-38.
  [2] 符裕红,冷枫,洪春英,等.浅谈生态学课程教学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24):204-205.
  [3] 王志高,张辉,段仁燕,等.慕课背景下生态学通识课程建设与创新[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4(3):123-125.
  [4] 康东伟,李俊清.“生态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3):38-40.
  [5] 高勇,陈建民.纪录片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遗传,2012,34(3):379-382.
  [6] 高健,张文昭.科普纪录片在天文通识课程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2013,32(7):55-58.
  [7] 陈玲.BBC纪录片《冰冻星球》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育,2014(4):48-49.
  [8] 刘兵,周晓梅,郝锡联,等.记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4):93-96.
  [9] 郭聃,張志丹,张晋京,等.纪录片辅助资源环境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8):72-73.
  [10] 缪宁.一种在生态学教学中融入自然纪录片的教学方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169-170.
其他文献
摘要 选取新疆博州地区4个气象站1960—2013年逐月的气象数据,通过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对贡献率和敏感系数分析方法,分析近54年来该地区的低云量变化特征及与其他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4年博州地区低云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1.2%/10 a,多年平均值為22.57%,且序列的正持续性较强;夏季的低云量最低,为20.47%,春季最高,为24.17
期刊
摘要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扬州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知识技能落后等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以扬州市職业大学园艺技术专业改革为例,分析了扬州市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及园艺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园艺技术专业;现代农业;校政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S-01;G71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究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变化与鸭肉品质的关系。[方法]采用水浴、微波、红外3种加热方式处理鸭肉,并对鸭肉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性质(羰基含量、巯基含量、二级结构)以及鸭肉品质指标(pH、颜色、持水性、质构)进行测定。[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硬度、白度值(L*)、羰基值、无规卷曲呈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红度值(a*)、持水力、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
期刊
摘要 采用硬件与软件相互结合的设计方案。系统硬件部分由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STM32单片机、3G通讯模块等组成。硬件部分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功能。软件部分是使用Python语言在开发平台上完成系统平台的开发,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其中系统平台和温湿度采集器之間通过TCP/IP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同时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内,当用户查看时则会以网页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使得用户更方便的监测温地
期刊
摘要 [目的]筛选一株柑橘酸腐病拮抗菌,用于柑橘采后酸腐病的防治。[方法]筛选一株对柑橘酸腐病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并研究其对柑橘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筛选出的拮抗菌株在平板上对白地霉 (Geotrichum candidum Link)的抑菌率为82.58%。当柑橘酸腐病发病率为96.67%时,接种108 CFU/mL生防菌能有效降低柑橘酸腐病发病率
期刊
摘要 通过对南京地区果树生产现状的调研,分析南京地区果树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与适度发展、果树新品种引进与种苗体系建设、现代果园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政府扶持与科技服务和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等5个方面的建议,为南京果树产业深层次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 果树产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8-0248-03  
期刊
摘要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引用西方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语专业人才。在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中应用ISEC教学模式,将ISEC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应用于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提高该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ISEC项目;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要 在國家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背景下,对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董浜乡情十二品”的10个农产品品牌开展研究,从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两方面开展调查分析,发现存在资金缺乏、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创新产品少、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对策。  关键词 一村一品;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广;董浜镇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8-0211-04
期刊
摘要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形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应该更加多元化、更加灵活开放。对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食品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导向型;食品化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
期刊
摘要 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南充市顺庆区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入手,试点农村土地经营权收益保证抵押贷款,积极破解农业发展“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在推动农村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F301.2;F3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