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美的青檀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jia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站在莽莽的大巴山深处,楮河的岸边,面对它,面对这棵两千年的神树,这棵饱经沧桑、震撼古今的神树,我心潮起伏,我虔诚膜拜。
  一河乱石,苔藓密布,野草丛生,溪水横流。而树,无数的麻柳,胡狸,泡桐,橡树,青冈,它们伴随着从远古走来的青檀,在闷热而斑斑点点的丛林阳光下,一棵不小的青檀树干,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横倒在泉壑鸣响的河流之中,枝叶腐朽,皮开肉绽,但树皮的白嫩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河流,这样的丛林,这样的环境,它与历史的巧合如出一辙!时间陡然回到东汉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其弟子孔丹便独自在南以造纸,很想在岭南的莽莽原野造出一种最好的纸来为师父画像修谱,以表奠念之情。但年复一年千辛万苦,总也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遇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这棵树因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经腐烂变白,极像此时的腐树一样,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对此,孔丹便取回这些檀皮,经过反复试验,孔丹都在关键时刻功败垂成。于是,困惑迷惘之际,一天晚上,师父银须浩发,冉冉而至地到了床前,乘着朦胧的月光,明显地告诉了他造纸配方的最后一道工序。说完,师父微笑着,轻点高昂的头颅,再次驾鹤登仙而去。
  这便是孔丹造出的名贯世界的宣纸。直到现在,宣纸中有一种“四尺丹”的品种,就是因孔丹而得名。后据清乾隆年间《小岭曹氏族谱序》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主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逐步提高,又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那时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而在洋洲,在秦岭南麓的大巴山腹地深处,有一片自古就长青檀木的崇山峻岭,那就是山环水抱的楮河岸边。那时候,胡氏纸业传承人的胡氏家族,从清末民初就开始了镇巴小河宣纸的手工制作和传承工作,直到第六代传承人胡明富先生再次将镇巴宣纸推向国际国内宣纸文化的前哨阵地的时候,从唐朝至今,“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历朝历代宣纸,其中包括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广泛用于书写和书画艺术领域。对此,宣纸用于写字则骨神兼备,用于作画则神采飞扬、气韵高古,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更重要的是,被誉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宣纸的发明和产生,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记录、流变、演绎和传承发展过程,亦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山苍苍,路茫茫。在回归慕名而访的孔家梁山涯和罗家湾河里,我们既巧遇翩翩起舞、又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那群凄美而惊艳的蝴碟,还巧遇孔丹当年苦苦寻山、苦苦觅源而巧遇的那棵腐烂的青檀。这千年的巧遇,这历史的重演,至尊的圣贤,他们竟然不约而同把相伴于古今成谶的罗家湾河谷,原汁原味地展示给我们。对此,我想,在春秋战国的原野上,在东汉岭南既有班超食邑,又有蔡伦传艺和其弟子孔丹那遥远而虔诚的足迹和寻觅,还有遥远的惠施姑娘,那就是此时的最年轻的中国新锐女诗人高短短的同行,更有胡明富的迫切引领,我们对于罗家湾里龙王庙上这棵古老的青檀最终的文明和文化的寻根,就有了穿越时空、震撼古今和非同一般的拜访和意义了。
  乱石堆垒,草木更深,其间的恐怖,暗藏的玄机,蛇蝎的凶险,随时有可能爆发和惊现。以致于我们不得不前呼后应、左右逢源、相携相咛地前行。就为了一棵树,为了一棵神秘而古老的青檀树。
  它仅仅是一棵树吗?仅仅是一棵古老而沧桑的树吗?不,除了古老而沧桑,它决不是一棵平凡而普通的树。在神的殷佑下,在上帝的仁慈下,这棵树,它穿越时空领域,在秦风汉雨的沐浴下,带着重托,不辱使命,用足迹丈量着千年的岁月,在鼻祖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在弟子千百次的配方中,五千年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两千年中国文化的兴衰史,都在这儿,都在龙王庙的幽静中。九死一生的檀树,神奇壮美的檀树啊,虬枝苍迈的青檀树,你是蔡伦的化身,还是孔丹的灵魂?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位桂阳郡人,这位位尊九卿的尚方令,历经汉唐和宋元明清漫长而凄风苦雨的岁月,用千年的成长和贡献,最终成为麦克、哈特的100位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功臣之一,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纸业精品艺术的重要节目,成为亚洲雄风响浃世界民族魂魄的东方至尊。这就是宣纸,这就是蔡伦,这就是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虔诚膜拜的青檀树。这棵树,它历经了数千年风雨,它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书写模式。它是《诗经》,是《论语》,是《史记》,是《离骚》,是《风赋》,是《汉书》的集大成者和世界历史的传播者。看到了这棵树,膜拜了这棵树,你不仅旅行和游历了一次浩如烟海的书海,检视了一次永无止境的生命艺苑和生命体验,还纵横捭阖地在永和九年的癸丑沿着《兰亭集序》的狂澜一觞一咏、群贤毕至地畅叙幽情,然后,再回到楚国兰台的风里,从《清明上河图》里回到清嘉庆六年(1801年)文徵明的《江山万里图》中,再从云林的幽绝,从半千的《鱼石图》,从老莲的高古和徐渭的淡墨中走来,这一路品读,你会感到中国水墨的美学精神和写意精髓,也会看见这棵树所涵盖的美学秩序和这棵树“但观神采,不见笔墨”的风骨。
  此刻,面对“纸寿千年”的青檀树,面对圣人,面对夫子,面对孔丹,面对弟子,我唯有默默祈祷,轻轻述说。有时候,就因了一棵树,因了一张纸,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度都在思考和祈祷。所以,历史上,若从如风如水的文化驿旅寻根,单从创造和宏扬民族传统文化而言,那么,屈原、宋玉师徒二人无疑是星河灿烂、藻耀高翔;若从传承和留住文化的根脉而言,那么蔡伦、孔丹师徒二人无疑是功可盖世、光芒万丈。这一创一扬,一传一留,它们之间就有了本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有了哲学的思考和精神的皈依。
  一棵树,一张纸,一片神奇的世界啊!有了它,这世界清纯而高贵,这人间祥和而静美……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选自《顾氏画谱》之二十三
其他文献
2007年4月20日,是让我神魂颠倒的日子。凌晨两点,恩师江国栋停止呼吸。噩耗传来,脑海汹涌澎湃。  9天前的上午,我与妻子同去温州市人民路江南大厦B座1707室探望江老师。他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精瘦,疲惫得不行。为了不再打扰他,约坐十余分钟,便告辞。临别了,他嘱咐男保姆,把摆在阳台的两盆腊梅转送给我,有气没力地嘱咐:“世槐,这是我用重金买来的,不妨带回栽到你老家后院,留作晚来的纪念吧!”  半个
期刊
独生女考上高中语文教师没几年,婚姻大事又接踵而来。某次老同学聚会,得知如今县城独生女的流行婚姻是:不嫁不娶就结婚,孩子生一个双姓,生两个各姓一个,宗谱两边做。这倒公平,我回家就宣布,对象任由女儿找,但婚姻原则必须这样。  女儿28岁那年说找好了,带来见了面:高大帅气,公安公务员,有房有车,没有不满意的。我只说要写一个协议,到法律事务所监证。妻女都说,那样搞起来像打官司,多不好意思,叫我自己亲笔写一
期刊
一  “哎呀,怎么胖了这么多,我在你后面,看背影像你,可一直没敢认,还真的是你。”  大梅有点惊讶地对我说着这些话。是啊,7月份高考体检时我的体重还是98斤,仅仅过了两个月,9月份大专开学,我就变成了现在的114斤。高考结束后两个月的放松,把我放松得整整长了16斤。  我就这样带着有史以来最沉的体重,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先是入学军训。教官是个二十六七岁、瘦瘦高高的小伙子,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
期刊
俊艳上小学时就有了理想,这理想一非“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二非“争当万元户,改革是尖兵”,而是一定要嫁到县城,找个富家——起码家中有辆架子车的富男人吧!这样肩头一辈子就不会给扁担磨得起泡流血了。  她家在重阳乡三坪沟,山里人所谓“坪”,就是山沟内有半截篮球场大小的一块平地。其所在的重阳乡离县城近二百里,全被一座座青山紧相连着。再往前,还翻山,历经三块平地才到三坪沟,嗐!什么三坪沟,标准的山肚沟,
期刊
小时候的夏秋季节,坐在自家院子里,不知不觉中,蟋蟀叫声此起彼伏。  1964年一放暑假,我与小伙伴们便开始了逮蟋蟀的准备工作。先是找罐头瓶清洗干净,瓶内放点土,预留出空间。清晨我们出动了,在院内、墙角旮旯、砖底瓦下,这些都是蟋蟀爱待的地方,听到哪地方蟋蟀鸣叫,我们就悄悄地靠近,轻手轻脚地翻动东西,往往能看到蟋蟀,那蟋蟀还浑然不知振翅鸣叫呢,这时我就双手一扣,立即将蟋蟀投入瓶中。就这样“围追堵截”,
期刊
河畔的栀子花开了,湿润的空气中漫延着淡淡雅雅的馨香。轻轻摘下几朵欲开未开的花苞,小心地藏在口袋里,像护着刚出壳的雏鸽。回到家,养在装满清水的瓷瓶里,青枝白瓣,丝丝缕缕的幽香,氤氲在鼻翼、心间,单调的居室瞬间变得芬芳清逸。  儿时的记忆,是栀子花的香味。这种乡野随处可见的寻常花儿,洁白油绿地开在故乡的山间,开在脚下的路边,开在沟沟坎坎的垄埂上……醉人的五月里,整个村子都浸润在清冽的芳香里。与城市里花
期刊
在贵州时,已闻到镇远古城所散发出来的一抹抹记忆。  不仅缘于镇远的名声响,也因为那天晚餐时几个朋友说起镇远,说镇远的夜景尤其漂亮,我的心里就涌上了非去不可的念头。经过三四个钟头的奔波,终于徜徉在镇远的记忆里。  许是已近晚上十一点,许是仲秋并非旅游旺季,镇远的夜已渐渐地寂静起来。朋友曾说,镇远的夜晚美在红灯笼,沿河两岸高挂的红灯笼密密麻麻,有种铺天盖地般的架势,热闹非凡,艳丽壮观。映现在我眼前的,
期刊
梅姐  我到那家公司应聘的时候,她正坐在大大的经理桌后边,像电视剧里的成功女性,她的气质一瞬间就折服了我。后来知道,梅姐姓梅,已经三十出头了,老家在广东的梅州,梅州那时经济还是落后的,她也没有高学历,就出来打工了,最早是在一家酒店做传菜生,一步步做起,后来逐渐升任了这家公司的部门经理。  梅姐只有一个妹妹经常来看她,她妹妹没有她漂亮,在做螺旋藻的营销。有次,她妹妹来,我去了她的宿舍,看到她床铺边的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牛杂面已成了襄樊的一大特色风味小吃了。  “老板,来一碗!”  “黄豆芽还是绿豆芽?”  掌柜的一边问,一面将你要的豆芽底菜与面一起放进竹漏勺中,在滚沸的热汤中冒热后倒进碗里,再舀上牛杂,抓上一撮绿嫩翠生的香菜,浇上地道的襄阳小磨香麻油。这样,一大碗热辣辣、香喷喷的牛杂面就递到客人手中。桌上的大蒜由你随便用,小姐随后斟上一碗黄酒,冬温夏凉。  吃牛杂面还要有功夫的,这功夫是吃出来
期刊
清明节快到了,又常常梦见父亲。长在农村,一辈子都把父亲叫爹。爹2007年农历九月十六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八年来,从未停止过对爹的思念,感觉爹时刻都在自己身边,保佑着我!但每每想起爹,总有一种情结压抑着我,那就是对不起爹,欠爹太多!  爹娘都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虽然活到了本世纪初,也享受过现代文明,但总归是受苦的一生,劳作的一生!我们姊妹六个,我是长子,在孝敬赡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想起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