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记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
  那时,家乡的水库建成了,可总得要人守!阶级斗争是万万不能放松的!公社书记告诫大家,要是阶级敌人搞破坏,偷偷炸了水坝,可以想象,那将是何等灾难!可谁来守水库?当然首要的是看阶级成分,肯定是贫下中农。公社干部想来想去,只有采取抓阄的办法确定次序,两年一次轮着来守。碰巧,我们大队抓到了首轮,就这样,烫手的山芋落到了我们生产队!
  队长伤透了脑筋!把贫下中农召集起来抓阄?行不通!因为多数人反对。于是,队长哨子一吹,通知大家晚上召开大会议一议。大伙围着火堆议来议去,总算有个头绪。先确定报酬,一致同意,任务艰险,报酬从优:不用记工分,年底参照生产队里工分最高者执行,除此之外,还可以养十只以内(多了有资本主义之嫌)的家禽归自己,养猪可以另外记工分。尽管是重赏,可稀有勇夫!谁也不敢吃这个螃蟹!没办法,生产队长只能一个个“点将”,队长琢磨着点了好几个原以为可以担当此重任的人选,结果都以各种理由搪塞。这时,队长突然想到坐在自己身边的人,这个人就是我爹,队长似乎看到了救星!因为我爹年轻时当过兵,上过战场,打过日本鬼子,勤劳又大胆,见过世面,有担当,身体棒,总之是不错的人选。当点到我爹的时候,爹思考片刻后表示同意。队长如释重负,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就这样,水库和我们家结了缘。
  爹首先对小木屋进行了一番加固改造,漏风的地方用剁碎的稻草和着泥巴补满抹平,屋顶用茅草加厚,木门进行了加固,用木桩做支撑搭了床架,用同样的办法,做了一个简易桌子,靠墙的地方累起灶台……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内布置尽管简陋,但管用。爹又在木屋右侧用石头泥巴搭起了一座小屋用来养家禽,两座简陋房子四周围起了栅栏。就这样,在这突兀森郁的地方冒起了袅袅炊烟。那场景,真有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原始开泰和自然粗犷之美!
  大山里的夏秋两季夜里蚊虫特别多,初春和冬天又出奇的冷。没蚊帐缺棉被是很难度日的。当时大家都很穷,在吃的问题上,大家和着红薯南瓜尚能解决温饱,至于穿那也是大问题。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再到老三,直到不能用为止。按当时流行的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弥补缺憾,人们想到从日本进口用来装尿素的尼龙袋子或许能派上用场,于是试着把尼龙袋子的碎片拼接起来,然后土法染黑,勉强可以做一件夏天穿的外裤。刚开始穿还觉得实用,可是风吹雨淋日晒后,印在袋子上的原来那几个字逐渐显露出来,依稀可见裤子前面的“尿素”和裤子后面“日本制造”的字样。可是,就连这样一条裤子,一般人家还是难以享用的,起码也要在生产队里当个干部至少也是保管员什么的吧。回想当年,令人心酸!
  肥料袋子难弄到,也没那么多可用。即使有,尽管勉强可以对付山里蚊虫的袭击,但难以抵御冰天雪地寒风冷雨的煎熬。爹绞尽脑汁,可也是一筹莫展,沮丧至极!
  天无绝人之路!说来蹊跷,当时队里的一位“五保”老人(无儿无女、无劳动能力,吃穿住医葬全由国家承担费用的老人)去世,爹接到报丧的消息后就马不停蹄地往回赶,不为别的,只为能留下“五保”老人的铺盖和蚊帐。按照习俗,这些东西往往会一同烧掉,世人用凶多吉少!穷途末路,别无选择。爹好歹在焚烧这些遗物之前赶到了。为此,娘没少抱怨。爹拿来那些尚有七八成新、本属于它主人的物品洗了,晒了好几个烈日。
  于是,娘和大哥带着三岁的妹妹在家和大伙一样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二哥寄宿上初中,爹带着我常驻水库。
  爹在山坡上开垦了几块地,土地不用多,种的菜满足人吃和养家禽绰绰有余。爹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的树林里看蚂蚁搬家,捉蚱蜢,扎草帽,总之有好多好玩的事做。
  农活不多,爹也轻松悠闲,时常带着我在水库里钓鱼捞虾捉螃蟹什么的。爹制作了几副钓竿,用那位老人留下的旧衣服剪开拼接制作了几个捞小鱼虾米的渔网,挖来蚯蚓捉来小虫做诱饵,在水库边摆开阵势。我们在树荫下乘着凉,爹时而哼着小调,时而吹吹口哨,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双眼紧瞪着浮标,急切地期盼着它的下沉,好不容易等到鱼鳔晃动的一刻,爹敏捷地起竿,一条巴掌大的鱼随即收入囊中。随后,爹把沉入水下的渔网缓缓移出水面,活蹦乱跳的小虾用尽所有的气力做了最后的挣扎!紧接着,爹带我到水库下面的溪里,掰开水下的一块块石头,收获了好几只大螃蟹。酸菜煮鱼虾、清蒸螃蟹就这样摆上了桌。父子俩吃得津津有味。爹说,原来这里是条溪流,水坝把溪水截断,上游成了水库。别看眼下鱼虾不多,等到来年,水库里的鱼虾肯定会多起来。果不其然,第二年的收获颇丰,以至于新鲜的吃不完,还晒了不少干货!不仅如此,我们还时常收获些鳖啊、山蛙啊什么的来调节口味。
  山上的野味自然不会少!暮春时节,雨后的小笋特别多。这是山里最为热闹的时候,山外的村民蜂拥而至,每人都会带着满心的欢喜,带走大山的恩赐。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住在山里的我们,大山赐予的更多。至于野山菌、野果子,那是大山多给予的一份犒劳。茶色的叫茶树菌、红色的叫红菌、绿色的叫绿豆菌、黑色叫木炭菌,还有鸡蛋菌、石灰菌……这些都是爹告诉我的,太多,记不全。还有野果,山楂、杨梅、茶耳、猕猴桃……
  大山里,有时候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唾手可得。有天清早,爹起床后照例去放鸡鸭,走进鸡舍一看,让他傻了眼,八只鸡鸭少了两只,其他也被咬死!爹想,应该不会是老虎野狼之辈干的吧。爹说,以前山里有这些猛兽,自从五六十年代政府组织猎人队进行大规模剿灭后就再也没看到其踪迹了。对了,或许是狐狸野猫什么的干的。于是,爹将计就计,做了一个笼子,又在家里捉来几只鸡,并用铁丝网隔开,装了机关,守株待兔。果不其然,等了几天,一只野猫被逮住了!
  水库是大山的儿子,我们仿佛是看护水库的保姆,也是大山的同伴和客人。大山用它丰厚肥美的物产回报着它的同伴,不仅如此,它还用绿的树、碧的草、艳的花、蓝的水……大山深处的印记美好、深长!
  责任编辑:刘高亮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个勤劳坚忍的庄稼汉,脸色黧黑,身子瘦小,却有着结实温暖的后背。  小时候,总喜欢趴在父亲的背上,将粉嫩的脸蛋贴着父亲的背。上学后,渐渐懂得了父亲的辛劳,懂得了父亲用并不宽厚的背撑起七口之家是那么不容易,再也不忍让劳累的父亲背着我了。十二岁那个夏天,不幸患了眼疾,双眼像揉进了铁屑般刺痛,终日泪流不止。父亲心急如焚,整整一个炎炎夏季,背着我四处寻医问药,永远记得泪眼蒙眬中搂着父亲的脖子,泪水和着
期刊
在故乡洛南,每个村子都少不了打麦场。打麦场一般选在村子边缘的向阳、通风地带,周围不能种太多的树,也不能建房屋,这样有利于太阳照射,打下的麦子晾晒起来干得快,便于快速颗粒归仓。此外,打麦场选在村子边缘的开阔地带,除了防家畜、家禽糟蹋外,更可以防粮食遭偷盗。试想,在那块光秃秃的土场上,收工以后除了看场子的人,谁踏上打麦场都是众人目光里紧盯不放的焦点,倘若麦子被偷,那么到过打麦场的人必定难逃干系。所以,
期刊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電(记者史竞男) “2016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评选日前在京揭晓,军旅作家尹武平的散文集《人生记忆》获“精锐奖”,韩静霆的《黑天鹅》、王宗仁的《婚礼,在世界屋脊举行》、廖静仁的《资水船帮》、于志学的《三舅、四婶和小山东》、周亚鹰的《母亲的电话》、安谅的《寻找生命的感动》、汪群的《草木之间》等10篇作品获一等奖。  王蒙、梁晓声、叶延滨、刘庆邦、王宗仁、巴根、温亚军、艾克拜尔·米
期刊
母亲去世后的2010年8月10日,老屋后的祖坟山又添了一座新坟,那是父亲的。  有人说离别的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退,可我对父亲的怀念却与日俱增。  父亲个子不高,浓眉大眼,人见人爱。爷爷奶奶对父亲要求甚严,从不娇惯。父亲读书很用功,不仅成绩优异,还练就了一手好字,尤其擅长毛笔字。在马渡村小上学期间,父亲就深得村干部和老师的喜爱和器重,当过儿童团长和少先队长。父亲16岁那年,怀着对军营的向往,告
期刊
自从院子里有了块空地,就想着该种点什么。已经种下了几棵果树,按照规划,应该再种点花,可是什么花既能配得上我的这份期望的感情,又能符合我的审美观念呢?  最好、最理想的当然是兰花,兰花有花中君子的美誉,特别是明代薛网的那句“任是无人也自香”是脍炙人口的,爱花之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但是兰花的性格沉静中过于淡泊,清雅处稍显孤单,放在书房自是一番风雅。而我的小院必须是一位清雅脱俗、大气雍容的花中
期刊
在公园拍了几张照片,但不知道它叫什么。它开出来的花像芦花,但又不是芦苇开的。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的家乡都把它叫仙科(土语),到深秋的时候把花的部分割下来扎笤帚,其余部分要不拿去扎篱笆,要不就当柴草烧。一般都是把它种在人大多到不了的地方,如坟茔、贫瘠的土壤里,没有病虫害,耐旱,只靠天上的雨水就可维持它的生命。它的叶片很细,像锯子一样的小齿轮,不小心一碰,很容易伤到皮肤。  这植物,是丛生的,不是
期刊
一  纸杯里的咖啡没加糖,越喝苦味越浓。10分钟前,我走进新开张的“汉堡王”,见识“麦当奴的老冤家”的新气象。这位于“地王之王”的庞大店面,多年来开的是麦当奴,不久前才因租约到期被取代。刚才我进来,排在长队里,一排收款机在柜台上侍候。轮到我了,收款员是靓丽的墨西哥裔女孩,热情有余而经验不足。她告诉我,买汉堡包薯条之类要等叫号,咖啡却由她负责供应,快得很。说罢,走向背后的大型咖啡机,磨磨蹭蹭好几分钟
期刊
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包粽子,戴奶奶亲手编制的“花花绳”(五彩丝线)。  离我们村不远的地方有好大的一片池塘子,池塘里长满了各种可以在水里生存的植物,其中就有包粽子时用的粽叶,至今,我都叫不上来那种植物的名字,但它的样子却始终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记忆当中。包括它每每在微风吹起时,叶子都会随风左右摇摆,晃动,伴随着一阵风的拂过,会发出一连串“沙沙沙沙”声,还有一声声或近或远、或大或小的青蛙叫声。  端午节
期刊
我一生下来,甚至还没有生下来的时候,我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当然是乳名。我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祖父祖母和我的父母又希望人丁兴旺,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在乡村里很普通、叫起来很响亮的名字:刘大孩。村子里又多了一个叫刘大孩的孩子。当然,我们村子里不止一个孩子叫这个名字,我相信他们的名字缘由是与我一样的。从小到大,我就有点讨厌这个名字,没有个性而又很暧昧,名字始终长在我的身上,小时是大孩,长大了还是大孩,似乎是永
期刊
“听了秦腔,肉酒不香”——随着年轮的步步递增,我这个生于秦、长于秦的秦人,对秦腔的爱愈加浓厚。  爱秦腔根植于骨子里,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天晚饭后,我缠着父亲一同去村头村书记家听戏,书记家那低矮的半间小房子是我们村子的临时广播室,一张老旧的小桌子上放着扩音机、话筒、电唱机。书记关上房门,把一张黑色唱片放在电唱机上,唱片开始旋转,美妙的伴奏音乐响起,随之传来“王春娥坐机房自思自叹,思夫主想薛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