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88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故乡洛南,每个村子都少不了打麦场。打麦场一般选在村子边缘的向阳、通风地带,周围不能种太多的树,也不能建房屋,这样有利于太阳照射,打下的麦子晾晒起来干得快,便于快速颗粒归仓。此外,打麦场选在村子边缘的开阔地带,除了防家畜、家禽糟蹋外,更可以防粮食遭偷盗。试想,在那块光秃秃的土场上,收工以后除了看场子的人,谁踏上打麦场都是众人目光里紧盯不放的焦点,倘若麦子被偷,那么到过打麦场的人必定难逃干系。所以,在麦收季节,打麦场真正是一块“闲人免进”的禁地。
  如果说土地是耕种希望的所在的话,那么打麦场就是收获喜悦的“欢乐谷”。因为,在乡人热切地等待了半年多光阴之后,那金子般珍贵的麦子,被从村庄周围的田野运到这里聚集起来,然后以奉献的姿态分发到各家各户,温暖着人们的口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人。
  每年五月,当“算黄算割”鸟儿在陕南大地亮起歌喉的时候,乡村的“窃窃私语”声就稠密起来了。人们开始在心里盘算总收成,估算一个劳力年底能分到多少斤麦子,过年能蒸多少个白面膜,因为心里藏着念想,因此,五月的打麦场无疑是最牵动人心的地方。麦田的绿一天天在褪色,满眼的黄也在一天天纠结着人们的心。“麦收一时,不能再耽误了,得赶紧规整打麦场了!”有经验的长辈咂吧着缺牙的嘴巴,急切地催促着晚辈,似乎煮熟的鸭子马上会长了翅膀飞走。年轻人却看不出急的意思。他们心里有数,平整打麦场,一天就能搞定,着什么急呢?无奈长辈催得紧,年轻人不得不当回事儿了,于是年轻的队长村前村后跑着吹起了哨子,扯起了嗓子,全村的男女劳力便带着绳索、铁锨、锄头等家什,急火火地赶到了长满荒草的打麦场。
  沉寂了一冬的打麦场热闹起来了。规整打麦场首先要除去去年夏秋季节疯长的杂草。这是细活,是女人们的拿手戏,但见她们在打麦场上一字摆开,锄头一齐扬起,一齐落下,锄起草落,麻利又整齐,打麦场上很快就聚拢了一个大草堆。在长年累月不停劳作的乡村女人们眼里,这轻松的活儿是不能算劳动的,大家喜欢的是这种轻松的氛围,可以开玩笑,可以说些荤段子,总之,这时候的女人们已经恢复了爱嬉闹的天性,打麦场上空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锄完草,接着是硬化地面,这是力气活,得由男人们来干,而这也是平整打麦场迎来的高潮阶段。此时,所有的男人被按照高矮胖瘦、力气大小均匀地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碌碡,每个小组选一个人当总指挥,大家齐声喊着打夯号子,开始一种古老的打夯运动。“嗨呦——举起碌碡来哟,不当那个■人呦!嗨呦——举起碌碡来哟,小心那个脚哟,不当那个■人哟……”打夯,不光需要的是体力,也需要技巧,两者结合才能创作出满意的“作品”。一个碌碡,在一群男人们阳刚、雄浑的号子声中,被抛到了半空,然后又平稳地落在地上,一起一落,反反复复,人随碌碡前进,碌碡的前进视地面硬化的质量决定,来不得半点马虎。碌碡在前进,男人们围着它前进,原先毛糙、松软的地面在一寸寸地平整着、坚硬着。一个上午过后,打夯结束,碌碡被丢到打麦场一角,等待着来年这个时节再次延续它的使命。硬化过的打麦场还需要清洁,于是有经验的把式叔伯们便牵来黄牛,套上绳索,连上石磨,石磨后绑上一些带叶子的树枝,开始了牛拉石磨绕着打麦场转圆圈。几十圈转下来,打麦场光滑了,干净了,在太阳下晒上一两天,到了晚上还能闪出暗白色的光来。
  打麦场已经敞开怀抱,等待着那热闹的麦收时刻到来。
  麦子说熟就熟了,大地上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麦子是宝,人们看得跟生命一样宝贵,所以,在真正的夏季到来之前必须以虎口夺食的速度保证麦子安全运到打麦场。很快,打麦场上的麦草就堆得山一样高了,这些麦草经过石碾的反复碾压和连枷的反复打击之后,最后终于俯首称臣,把一颗颗饱满的麦粒丢弃在打麦场上。人们急切地捧起麦粒,看着它们从指缝里洒落下来,打麦场上于是下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麦粒雨,场面蔚为壮观。有些嘴馋的人,趁人不注意,赶紧抓起一小把麦粒,用嘴巴吹吹尘土,扭头塞进嘴巴里悄悄地嚼起来。从尘土飞扬到渐渐归于平静,差不多一个月里,打麦场都是人们战天斗地的主战场。之后,打麦场上留下几个高大的麦秸垛,这宣告打麦场的使命光荣地完成了。
  进入仲夏和秋季,因为雨水丰富,打麦场基本是静默而孤独的。直到冬天来临,打麦场又开始热闹了,但这时候的打麦场是我们碎娃(陕西方言,即小孩)的天下。冬日天黑得早,那个年代又没有电视看,我们这些精力旺盛的碎娃需要娱乐啊,打麦场自然是我们撒野的不二之选了。每天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打麦场上集合,那些高大的麦秸垛被我们从底部掏成了“地道”,我们拿着木头做的手枪,轮流着扮演八路军战士与鬼子汉奸,在地道里钻进钻出,学电影里的八路军战士打游击,搞偷袭,喊杀声震天,惹得喜欢清静的大人们不住地抱怨我们是害人精。冬天的打麦场,无疑是我们童年、少年时代最快乐的天然乐园。
  土地承包到户后,一个打麦场明显不够用了,于是村里又在打麦场边划出一块地,开辟了第二个打麦场。到了麦收时节,两个打麦场上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夜晚如同白昼,人们在争先恐后地抢时间,因为麦收之后还有许多重要的事需要去做,麦收已经不是他们一年中的头等大事了。由于机器代替了人力,当年大家伙一起规整打麦场、一起打连枷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麦收仅一个星期就结束了。打麦场过早地恢复了平静,只留下那些高高的麦秸垛,日日夜夜无声地守护着寂寥的打麦场。
  我上中学时,为了锻炼体魄、磨炼意志,每天凌晨五点多就背着父母来到打麦场上,围绕着它跑步锻炼。特别是冬天,大地还在寒风中沉睡,月亮投射着冰冷的光辉,我独自在打麦场上豪迈地跑着,跑着,打麦场也似乎在我脚下无限延伸着,没有尽头。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  洱海月,苍山雪,洱海月照苍山雪。  一直以来,大理就是众人心中风花雪月的理想国。  想要去大理有N个理由。年少时迷恋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因为他,对陌生的大理国充满遐思。后来因《还珠格格》第三部里,以小燕子为首的一大帮年轻人欲逃离皇宫,一路艰辛,只为奔向那遥远而自由的大理;再后来,孔雀舞后杨丽萍在大理洱海的玉矶岛上修了私宅月亮宫,搞得心痒痒地直想奔一次
期刊
老廖伯长得胖胖的,是我父亲所在学校的一名校工。他到那所学校工作的时间比父亲还早。当时,母亲在外地工作,父亲在学校做教务主任,工作繁忙,基本顾不了我。所以,我绕膝撒娇的人就是老廖伯。  老廖伯的工作是敲钟,那时学校上课、下课没有电铃,只能听老廖伯的钟声。他的房间里有一只闹钟,他看着那闹钟,一到时间,就到操场旁边的那棵大樟树底下,握着那根粗粗的绳子,一下一下有力地拉动,悠扬的钟声就“当!当!当!”地响
期刊
小雯刚出生时,我在医院产房门外颤颤巍巍从医生手中接过她的那一刹那,觉着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看着小雯一天天地长大,一天一个变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表情的变化,都能让我兴奋不已。  一个周日,妻出了差,沙发上,床头床尾,甚至书桌上到处都是小雯脏兮兮的衣服、袜子,尤其是校服、书包最脏,最为要命的是下星期一早上小雯要着校服参加升国旗仪式,不洗不行。我把小雯的脏衣服浸泡在盆中,而后掇弄洗衣机。以往妻把洗衣服的
期刊
在格宜沽沽塘,我看到那一片唯美的紫色的薰衣草,那些微小的紫花,拖着静静的长蔓,亲吻着白云,渴望着爱情……  恍惚之间,我回到了高二时那个周末的早上——  那个早上,母亲赶着马车来城里进货,我们照例在贸易大楼底下会合。母亲一边把麦乳精和补脑汁塞进我的书包,一边指着一对擦肩而过的年轻夫妇对我说:“那条紫色的头巾真好看!”手眼还在书包上的我手忙眼乱地顺着母亲视线停留的方向打探:朝阳中,那个女孩子头上戴着
期刊
《诗经》是从野菜开始的。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当时人们采摘野菜的场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荇菜,就是乡间常见的水浮萍,形似睡莲,开黄色的小花,是河塘、沟渠的一道风景。  荇菜所居,清水环绕。真没想到,它也是一种古老的野菜,而且还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古代玫瑰”。据统计,《诗经》里提到的可食用野菜多达25种。从农耕时代到现在,这些先民们行吟的诗歌,传递着
期刊
前些年,老家大街改造,为了一棵垂老得只留下近两米身子的樟树而令道路稍稍弯曲。本以为,有人会说三道四,可想不到,市民竟一片叫好。  于是乎,奇迹出现了。无论车子抑或行人临近这棵老樟树,都会有意无意地慢下来并深深地瞥上一眼,似乎只有这样才足以表达对老樟树的一份挂念。我也不例外,每天晚餐后散步经过这里,我总是驻足其前,眼望之,手抚之,爱怜有加。我知道,自己对这棵老樟树的挚爱里还叠加了对另一棵已经逝去的老
期刊
我在家里办了个中小学的作文班,每星期四节课。其实,不应该叫作文班,因为根本就不怎么教写作文,而是讲些唐诗、宋词、元曲、古典散文、现代散文,甚至还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毛泽东诗词》,科普小说,杂七杂八的,也从来不考试,决不横向对比,只要孩子自己觉得比从前有提升就可以了。  去年暑假,小学班学生刚下课走了,我正在炒菜准备吃饭,然后好给初中班上课。忽然,门口有人高喊了声:“
期刊
1968年7月,我们富强中学第二届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要离校返乡了。同学们向老师提出建议:“我们照个毕业相吧,师生合影,留作纪念。”那时整个乡没有一个照相馆,怎么办呢?老师说:“我领你们去他拉哈镇,那里有照相馆。”同学们一窝蜂地齐声叫:“好!”  我们富强中学所在地是腰地房子村,腰地房子在肇源县西北部,距县城130公里,距北部泰康县140公里,距我们要去照相的他拉哈镇40公里。他拉哈镇是泰康县
期刊
清晨,阵阵雨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伫立窗前,放眼远望,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浓雾把整个山城笼罩起来,显得更加神秘莫测,牛毛细雨无声无息地挥洒着,形成一道道密集的雨帘,让我有一种想去雨中散步的冲动,于是,穿好衣服,换上雨鞋,走进雨中,与天地融为一体,充分感受这场春雨带来的温馨与快乐。  当我走出家门的一刹那,雨水便悄然来到了身旁,站在雨中,任凭春水洗去满身的尘埃,消除严冬留下的干燥,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期刊
父亲是个勤劳坚忍的庄稼汉,脸色黧黑,身子瘦小,却有着结实温暖的后背。  小时候,总喜欢趴在父亲的背上,将粉嫩的脸蛋贴着父亲的背。上学后,渐渐懂得了父亲的辛劳,懂得了父亲用并不宽厚的背撑起七口之家是那么不容易,再也不忍让劳累的父亲背着我了。十二岁那个夏天,不幸患了眼疾,双眼像揉进了铁屑般刺痛,终日泪流不止。父亲心急如焚,整整一个炎炎夏季,背着我四处寻医问药,永远记得泪眼蒙眬中搂着父亲的脖子,泪水和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