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理教学中探究的设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尽心探究,通过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在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实验有四十多个,但其中有的因效果不够明显或缺少器材很难成功,有的因不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存在一种陌生感,接受起来效果不理想。故教师教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对优化物理教学,促进物理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我认为探究的设计应突出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原理应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和目的性
  1.科学性
  探究原理的科学性主要是指物理原理是否正确,得出的物理现象是否真实、正确地反应探究原理。原理的正确性要求真实不可制造假象代替真实现象来欺骗学生。原理的科学性要求原理无错误,但允许存在误差。探究的误差是由于探究系统和条件的非理想化产生的,是客观存在的。误差大小是由于探究方法、仪条件和教学要求来决定。要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设法减少误差。例如,在探究伏安法测电阻时,多次测量出的电阻值是不完全相同的,你就不能得出电阻会随电压和电源的改变而改变这一错误的结论。而应知道这是误差的原因。为了减少误差,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得方法。
  2.可行性
  主要指从仪器制作、器材选择、探究选探究条件和操作等方面来看能否成功。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设计的探究方案是科学性的、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成功。例如在做摩擦起电时,若天气比较潮湿使毛片和丝绸不干燥则在摩擦起电时,会造成漏电从而影响了实验现象,这时可以把毛皮和丝绸放在太阳下晒一下或者放在火上烤一烤,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3.目的性
  设计的实验应具有明确的意图及针对性,具体地讲就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验证什么定理定律、规律:建立什么概念。教材有些重要的规律、概念通过探究归纳得出,比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更易接受,这都需要及时设计,引入探究实验。例如,在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短、粗细的关系时,要明确在探究电阻与长短关系时,材料和粗细必须保持相同,而长短不同的目的;在探究电阻与这三个量中的一个量的关系时,必须保持两个量不变而这个量改变,使用控制变量法。
  二、探究的构造适应具有可见性、间接性和美感性
  1.可见性
  一般地说,观察明显、清晰的现象比观察细微模糊的现象效果更佳,学生兴趣浓厚。增加探究的可见性,应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变小为大,变弱为强、变慢为快、变淡为浓、变轻为重等。例如,在讲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时候,必须变小为大。
  2.间接性
  探究实验中仪器构造应体现出简洁和实用。用结构复杂、操作性繁琐的实验,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涉及实验和科学性强,现象明显,越简单越好。例如,在探究压强观察砖的哪个面最易把报纸压破,找出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这个探究过程中仪器简单每个同学都可以就地取材,所表现的物理现象十分明显。
  3.美感性
  探究结果美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带来美的享受,从而维持注意力的稳定性。任何制作粗糙的、缺乏美感的实验会增加学生视觉辛苦。容易使注意力转移。如平面镜成像显示物、像的对称美;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等刻度的匀称美及和谐美。实践证明,学生对精美别致的实验,注意保持的时间长,记忆特别牢固,理解更为深刻,学习兴趣更加厚。
  三、探材料究的选择要和耐用性考虑方便性、多用性
  1.方便性
  实验器材的选择要从多方面考虑。但首先要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或者简单改制常用物品就完成的实验器材。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方便发动全体学生齐同参与实验,所以虽然实验简单,但效果却很好。
  2.多用性
  指一物多用,利用现有的装置,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显示可能多的现象和原理。充分提高器材的利用率,挖掘潜力,这在当前仪器普遍缺乏的情况下是一种有效用经济的办法。
  3.耐用性
  在课堂进行实验时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有时需要多次重复演示,故要求设计的实验的器材的选择不能“一次性消费”,或者演示一次就出现毛病,要经久耐用,以保证上课的程序能正常进行。
  四、探究现象应突出直观性和趣味性
  物理教学实验充分证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论是观察、记忆、思维,还是想象心理活动,没有注意的参与,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注意力是指向必和集中性与刺激物的新异有关,刻板的千篇一律的习惯刺激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实验的设计除了考虑以上的三个方面之外,还要突出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
  1.直观性
  探究实验首先实现直观形象,直观性越好,越有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维。例如,为展示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把“22V 40W”的废日光灯管敲断,取其中一端灯丝把它和“6V 6W”灯泡、演示电流表、开关串联接在6V稳压源上,首先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用尖嘴钳夹住日光灯丝另一端,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灯泡亮度显著变暗,电流度数变小,停止加热,灯迅速变亮,电源表读数变大。学生亲眼看到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湿度降低而减小,印象深刻。
  2.趣味性
  以趣味横生,引人入胜的探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学,探究的趣味性要求实验取材于生活,使学生有“亲近感”如:大气压的教学中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后,拿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塑料衣钩来模拟半球实验,由两位学生做对拉实验,体会大气压的大小,到讲清原理后,再由学生用吸管和汽水,解释为什么能吸到汽水。这样现象、器材取材于生活,学生都喜闻乐见,但却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这些实验,是学生额在好奇中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在具有乐趣的实验中轻松获得知识真谛。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内涵丰富,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化工之巧,火箭之速,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密切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如此有用,但很多初中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甚至一些在小学阶段数学较好的学生,升入初中后数学成绩也不怎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知识面拓宽了,数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强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也有较大的变化,若学生的学习方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该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而有成效。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学习兴趣是三维目
【设计理念】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本课教学设计抓住低段阅读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提出  纵观古今,横论中外,名著的存在数量可谓汗牛充栋。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名著,应该是文学方面的,此点是毋庸争议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名著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譬如作品的名称﹑作者和朝代等,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指导一直是避而不谈或点到即止的。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加多述。名著阅读的正式提出是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2011年的正式修订版《课程标准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思想品德有巨大的作用。离开了现实生活,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其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习惯,是其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其思想品德文化形成的土壤。  【关键词】现实生活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基础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离开了生活,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就成了
【内容摘要】中学化学中有些内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不易理解,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比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比喻,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比喻 化学教学 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化学中有些内容理论性很强,其中有些知识在中学阶段无法用实验加以验证,较为抽象,不易理解,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译者之一的黎信的一篇文章《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情感》,被刊登在与高中语文必修一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87页上。选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又译作《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我们不知道哪个标题才是A·M·罗森塔尔的原题。(凭直觉,我们以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很可能就是作者的原题。)细究之下,我们以为标题采用“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提起作文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怕。即教师怕教、怕改,学生怕写。小学作文更是成了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所以,社会上出现名目繁多的“作文辅导班”、“小小文学家班”,书店里作文辅导资料堆积如山。从这些状况说明,目前还没有一种妙法能把小学生从写作的窘境中拯救出来。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对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作了潜心研究,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难点,进行了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
近年来,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对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发现问题多多,亟需不断改进。  在校内外甚至省内外同行之间的听评课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陷入了一个怪圈:  无论是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育教学,还是高二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抑或是高一起始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全都围绕着高考知识点进行,大多数语文课几乎成了高考考点知识讲授课或考点知识训练课,却缺乏必要的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