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何将物理课中抽象的内容转换为生活中直观的东西,如何将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和概念原理结合日常的生活体验进行讲解,是物理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我们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既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八年级物理是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开始,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终身探究的渴望,为学生在学习之初从心理和方法两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物理就在身边,要注重坚持“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我们讲述的内容应运用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现象分析讲解,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内容上的“繁”、“难”,加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力”一节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如:提水桶、推小车、拉木箱、压弹簧等。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认识抽象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正确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又如,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我让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拿一张纸用力捏,然后让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学生自然会发现,当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形变,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紧接着,我提出:“力的作用还有其他效果吗?”学生很积极地猜想,力能使物体运动、力还能使物体静止,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用系着细线的木块演示有关实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之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相互作用力”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做了用手拍大腿的动作,我喊:1、2、3,学生同时用力拍,之后问学生手和腿分别有什么感觉,是否只有腿感觉到疼。学生很快回答:“手和腿都疼。”这样通过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是因为用力拍腿的同时,腿对手也有反作用力,从而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简单的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作为研究的背景,能够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学习“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节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了以下两个问题:1.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探究此问题时,应用了观看两个同学百米赛跑这一事例,让同学说一说如何比较两个同学运动的快慢。学生很快答出,跑在前面的同学运动得快。我给予肯定后,继续提出:“那么裁判员又是如何比较两同学运动快慢的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根据两人跑完百米所用时间长短来判断。那么谁的判断方法对呢?我解释,以上两种比较方法都对,因为比较两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另一种是《在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这样,师生通过讨论,学生很快理解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如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呢?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在前面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需要用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然后,根据定义,总结出计算公式:V=S/t。和相对应的单位,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用物理公式解决问题的规范步骤。这时,我编了这样一道例题:上午七点四十分上早自习,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000米,如果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米/秒,问,你七点三十五分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思考并解题后发现,七点三十五分从家出发会迟到。再提出,如果想不迟到,则最晚在什么时候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觉到原来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现象大量地存在于同学们的周围,每人时时刻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应用物理现象:例如我们利用“物态变化知识”能引导学生解释自然界中“雨、雪、雾、露、霜、雹”等现象的形成。学习了光的知识后又能解释以下现象:
1.雨后天晴彩虹的形成,这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色散现象,太阳光进入大气层中小水滴后,因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而产生色散。
2.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保证行车安全。
3.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4.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司机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5.我们生活中用到的“照相机”、“放大镜”,课堂上使用的“投影仪”等就是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工作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使用时只要改变“物距的大小”就能得到“大小不同的像”。
总之,身边的物理现象是取之不尽的,在教学中用身边的事例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更容易。
八年级物理是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开始,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终身探究的渴望,为学生在学习之初从心理和方法两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物理就在身边,要注重坚持“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我们讲述的内容应运用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现象分析讲解,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内容上的“繁”、“难”,加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力”一节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如:提水桶、推小车、拉木箱、压弹簧等。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认识抽象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正确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又如,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我让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拿一张纸用力捏,然后让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学生自然会发现,当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形变,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紧接着,我提出:“力的作用还有其他效果吗?”学生很积极地猜想,力能使物体运动、力还能使物体静止,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用系着细线的木块演示有关实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之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相互作用力”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做了用手拍大腿的动作,我喊:1、2、3,学生同时用力拍,之后问学生手和腿分别有什么感觉,是否只有腿感觉到疼。学生很快回答:“手和腿都疼。”这样通过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是因为用力拍腿的同时,腿对手也有反作用力,从而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简单的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作为研究的背景,能够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学习“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节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了以下两个问题:1.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探究此问题时,应用了观看两个同学百米赛跑这一事例,让同学说一说如何比较两个同学运动的快慢。学生很快答出,跑在前面的同学运动得快。我给予肯定后,继续提出:“那么裁判员又是如何比较两同学运动快慢的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根据两人跑完百米所用时间长短来判断。那么谁的判断方法对呢?我解释,以上两种比较方法都对,因为比较两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另一种是《在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这样,师生通过讨论,学生很快理解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如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呢?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在前面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需要用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然后,根据定义,总结出计算公式:V=S/t。和相对应的单位,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用物理公式解决问题的规范步骤。这时,我编了这样一道例题:上午七点四十分上早自习,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000米,如果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米/秒,问,你七点三十五分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思考并解题后发现,七点三十五分从家出发会迟到。再提出,如果想不迟到,则最晚在什么时候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觉到原来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现象大量地存在于同学们的周围,每人时时刻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应用物理现象:例如我们利用“物态变化知识”能引导学生解释自然界中“雨、雪、雾、露、霜、雹”等现象的形成。学习了光的知识后又能解释以下现象:
1.雨后天晴彩虹的形成,这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色散现象,太阳光进入大气层中小水滴后,因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而产生色散。
2.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保证行车安全。
3.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4.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司机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5.我们生活中用到的“照相机”、“放大镜”,课堂上使用的“投影仪”等就是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工作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使用时只要改变“物距的大小”就能得到“大小不同的像”。
总之,身边的物理现象是取之不尽的,在教学中用身边的事例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