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始建于1965年。学校拥有多功能厅、图书馆、各类专业教室、室内柔道馆等硬件设施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建设,学校已初步具备成就数字化所需的物理环境,具有一支能够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进行科研、教研、授课、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继承与发展并存,在培养学生规格的问题上提出了“文武双修,笃实日新”的培养理念,立足于学生二十年后面对的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以数字化课堂为核心,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师素养培育为动力,以领导管理改进为保障,对学校的各方面基础进行数字化建设,既注重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又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进步。
◇从“滴水”的灵感中寻找数字校园设计的涟漪效应
学校数字校园的设计源自滴水的灵感,即一滴水落入平静的水面必然会产生涟漪,一切的波动都因滴水功效而存在。我们将这种现象引入到数字校园的建设之中。学校一切的存在都源于一个本质问题。这个本质就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教学。
据此,我们以教学为核心向外扩展:第一波是围绕教学为中心的所有理念;第二波是支撑这个理念所需的一切物理环境;在理念与物理条件的支撑下产生的一切教育行为是第三波,它是评价这个学校所有绩效的依据;再往外扩展,学校的教育效果必然要向周边辐射,产生连带效应。由此可以将学校数字校园分为核心、理念、应用支撑、使用效果和连带效应五个层面(如图)。
理念层是数字校园的保障机构,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环境、课程、管理。
应用支撑层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用于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根据相关的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包括数字化课堂、数字化学习、数字设备与技术、数字化资源和监督与服务等板块的建设。
使用效果层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它将条理化的数据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服务,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教师的备课、上课、效果评价、德育工作等;学生互动式、网络式、自助式学习等;三级课程的相关教案、网络资源、专业指导机构等;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要求、计划、措施等;环境提供的备课平台、教学平台、数字化学习设备、网络教室和各个平台相通的搜索引擎系统等。这一层面主要完成各类资源库的建设。
连带效应层是校园数字化后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学校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学校通过远程视频系统进行网络教学、会议等,教师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加大与兄弟学校的联系,开展网上听评课、教研、交流、学习等活动,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形成一个无限网络覆盖的无疆域的虚拟校园。由此构成了学校以数字化课堂为中心的数字校园的总体结构。
教师、学生、课程、管理和环境等构成了教学的诸多要素,进而形成五个平台,即教师平台、学生平台、课程平台、管理平台和环境平台,构成了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内容。这五个平台在教学中行使着不同的功能,当教学实施完毕时,五个平台的评价功能、检验功能、存储功能和管理思想等也就随之实现。此时各个层面的功能围绕教学逐层实现的过程,就如同一滴水掉在了平静的水面上一样,产生了涟漪效应。
◇建设特色——以数字化课堂为中心
立足单元整体教学,构建数字化课堂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从数字化课堂开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数字化课堂的前提。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教材自然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围绕单元整体目标进行研究、设计、实施、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学校采用集体教研的方式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教师们依据课程平台提供的各类教材资源、课件及素材资源,环境平台提供的设备与技术的支持和数据资源,以及学校对于教学常规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集体教研,完成单元整体备课,最终形成教研组统一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这个方案仅是一个基本方案,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备课,要求在完成单元任务的同时可以有个性的发挥,追求“同构异法”。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适时地使用互动反馈技术,使目标在课堂上的呈现一一对应着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使教学更加科学、准确。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都通过互动反馈技术呈现到后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数据调整个人的教学策略,准确科学地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上表决的情况把握自己学习的进程,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描述自己学习的轨迹,及时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这种教学方法为教师把握学情和学生把握自身的学习状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勾勒出学校数字化课堂的基本框架。
以数字化课堂为中心,建设数字校园
数据来源于学生的课堂反馈,它显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些数据都被上传到后台,存入数据库。同时也传到学生成长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轨迹。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经过不同授权登录后台查看到相应的内容。
教学管理者运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分析教师课上讲授知识的情况、学生课上学习的情况。通过数量看出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内容可以看出教师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这些情况都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从教师角度看,这些数据源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表决,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表决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登录所教班级所教学科的后台,根据后台数据,教师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了解学情,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找准教学的起点提供依据。后台数据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补漏、制定复习计划及布置课后作业提供参考。
从学生角度看,后台数据能够描述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的质与量。就某一个学生而言,他的学习情况将被记录到个人的成长平台。
家长经过授权,通过门户网站可以登录到数据后台,直接看到孩子的学习情况,这将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目前,随着单元整体教学和数字化课堂研究的深入,学校的数据库中已经存有大量的反馈数据,我们在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中还将做深入研究如何分析这些数据以及在评价中使用这些数据。
总之,学校工作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在这几个平台中找到,每一个知识点的教与学的情况都可以在后台中找到,但目前还缺乏延伸应用。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数字化课堂的研究,加强后台数据的科学分析与合理运用的研究,为下一步数字校园的全面铺开做准备。
(北京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供稿)
学校始终坚持继承与发展并存,在培养学生规格的问题上提出了“文武双修,笃实日新”的培养理念,立足于学生二十年后面对的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以数字化课堂为核心,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师素养培育为动力,以领导管理改进为保障,对学校的各方面基础进行数字化建设,既注重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又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进步。
◇从“滴水”的灵感中寻找数字校园设计的涟漪效应
学校数字校园的设计源自滴水的灵感,即一滴水落入平静的水面必然会产生涟漪,一切的波动都因滴水功效而存在。我们将这种现象引入到数字校园的建设之中。学校一切的存在都源于一个本质问题。这个本质就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教学。
据此,我们以教学为核心向外扩展:第一波是围绕教学为中心的所有理念;第二波是支撑这个理念所需的一切物理环境;在理念与物理条件的支撑下产生的一切教育行为是第三波,它是评价这个学校所有绩效的依据;再往外扩展,学校的教育效果必然要向周边辐射,产生连带效应。由此可以将学校数字校园分为核心、理念、应用支撑、使用效果和连带效应五个层面(如图)。
理念层是数字校园的保障机构,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环境、课程、管理。
应用支撑层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用于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根据相关的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包括数字化课堂、数字化学习、数字设备与技术、数字化资源和监督与服务等板块的建设。
使用效果层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它将条理化的数据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服务,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教师的备课、上课、效果评价、德育工作等;学生互动式、网络式、自助式学习等;三级课程的相关教案、网络资源、专业指导机构等;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要求、计划、措施等;环境提供的备课平台、教学平台、数字化学习设备、网络教室和各个平台相通的搜索引擎系统等。这一层面主要完成各类资源库的建设。
连带效应层是校园数字化后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学校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学校通过远程视频系统进行网络教学、会议等,教师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加大与兄弟学校的联系,开展网上听评课、教研、交流、学习等活动,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形成一个无限网络覆盖的无疆域的虚拟校园。由此构成了学校以数字化课堂为中心的数字校园的总体结构。
教师、学生、课程、管理和环境等构成了教学的诸多要素,进而形成五个平台,即教师平台、学生平台、课程平台、管理平台和环境平台,构成了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内容。这五个平台在教学中行使着不同的功能,当教学实施完毕时,五个平台的评价功能、检验功能、存储功能和管理思想等也就随之实现。此时各个层面的功能围绕教学逐层实现的过程,就如同一滴水掉在了平静的水面上一样,产生了涟漪效应。
◇建设特色——以数字化课堂为中心
立足单元整体教学,构建数字化课堂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从数字化课堂开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数字化课堂的前提。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教材自然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围绕单元整体目标进行研究、设计、实施、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学校采用集体教研的方式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教师们依据课程平台提供的各类教材资源、课件及素材资源,环境平台提供的设备与技术的支持和数据资源,以及学校对于教学常规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集体教研,完成单元整体备课,最终形成教研组统一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这个方案仅是一个基本方案,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备课,要求在完成单元任务的同时可以有个性的发挥,追求“同构异法”。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适时地使用互动反馈技术,使目标在课堂上的呈现一一对应着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使教学更加科学、准确。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都通过互动反馈技术呈现到后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数据调整个人的教学策略,准确科学地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上表决的情况把握自己学习的进程,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描述自己学习的轨迹,及时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这种教学方法为教师把握学情和学生把握自身的学习状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勾勒出学校数字化课堂的基本框架。
以数字化课堂为中心,建设数字校园
数据来源于学生的课堂反馈,它显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些数据都被上传到后台,存入数据库。同时也传到学生成长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轨迹。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经过不同授权登录后台查看到相应的内容。
教学管理者运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分析教师课上讲授知识的情况、学生课上学习的情况。通过数量看出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内容可以看出教师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这些情况都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从教师角度看,这些数据源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表决,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表决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登录所教班级所教学科的后台,根据后台数据,教师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了解学情,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找准教学的起点提供依据。后台数据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补漏、制定复习计划及布置课后作业提供参考。
从学生角度看,后台数据能够描述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的质与量。就某一个学生而言,他的学习情况将被记录到个人的成长平台。
家长经过授权,通过门户网站可以登录到数据后台,直接看到孩子的学习情况,这将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目前,随着单元整体教学和数字化课堂研究的深入,学校的数据库中已经存有大量的反馈数据,我们在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中还将做深入研究如何分析这些数据以及在评价中使用这些数据。
总之,学校工作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在这几个平台中找到,每一个知识点的教与学的情况都可以在后台中找到,但目前还缺乏延伸应用。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数字化课堂的研究,加强后台数据的科学分析与合理运用的研究,为下一步数字校园的全面铺开做准备。
(北京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