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火四起,炮声轰隆,枪林弹雨中,狂奔的女孩后背燃烧着烈火……一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越战时这样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在震惊痛心之余,一波掀起千层浪,激起议论纷纷。
作家梁晓声补出了照片背后的三个故事:不顾拍照先灭火、先灭火再拍照以及拍照后直接走人。在这之后,再让学生评判,结果是中小学生多选第二种,高中生、大学生则认为第三种也极为可能。就我而言,在拍照之時无法及时扑火确实让女童更加痛苦,可我们为何不可以相信摄影师心中的善意呢?
我们需要的是更具体更全局地了解事件的因果,需要更深入地触碰事件背后的人性,需要正确和理性地对待事件带来的后果。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一场场争论带来的满足感,这当中,面对一张照片也应如此。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张照片的意义如何。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和平的期盼和渴望,还有什么呢,我想是那蛰伏在战火中的希望!“希望有翅膀,栖于心灵之上,吟唱曲调,无须言表,天音袅袅,始终环绕。”艾米莉·狄金森的低语仍停留在耳畔,她的话语正同照片传达给我的精神一致:“战争带来了悲伤,但我们不会臣服!”正如正义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希望也是如此。因此,摄影师记录下、分享给我们的是一张黑白照片后的至善。
其次,在面对照片时不同年龄出现分歧的原因为何?“高铁座霸”“众筹骗捐”,诸如此类的新闻频繁出现,让我们淡忘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诺言,陌生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情义。高中生、大学生较中小学生的选择折射出了青年人面对事件的质疑,面对善良的茫然。“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大众对恶性的记忆更深,就像心上刻了一把刀,无论多久过去,仍然会疼,以至于青年人做出的选择更倾向于第三种。
最后,回到事件本身,我们应该保持着最简单质朴的善意与信任。可还记得另外一张著名的照片:一只凶猛的秃鹫对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小男孩虎视眈眈,公众也同样将摄影师推向了风口浪尖,最后致使他饮弹自杀。悲剧已经酿成致命的鸠酒,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便了结了性命,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自省。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他感到的是肩头的职业责任,记录下了足以撼动人类灵魂的一刻,这带来的效应是一种呼唤和平的至善。因此,在我们不能知道摄影师拍摄的全过程时,我们又何必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一个人,为什么不去且相信动人的善意呢?
诚然,社会并非毫无恶意,可正如乌纳穆诺所言:“除非我们受到了刺痛,否则我们从来不注意我们曾拥有灵魂。”尽管受到刺痛,也不要建起森严堡垒,而是在带有锋芒的事件中仍然看得见善意澎湃!
所以,在我们拨云见日、登高远望后,仍能看见那至为重要的善。
【教师评点】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开篇对材料引述简洁明了,并且解读材料内容,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即“看到至为重要的善”。主体部分先分析照片意义,其次对材料中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阐述,最后回答了“怎么做”。且运用了艾米莉.狄金森、乌纳穆诺的名言,引用了王勃、黄庭坚的诗句,辅以最新时政素材,论述充分,结尾点题,深化了写作的主旨。(指导教师/何文魁)
编辑/李跃
作家梁晓声补出了照片背后的三个故事:不顾拍照先灭火、先灭火再拍照以及拍照后直接走人。在这之后,再让学生评判,结果是中小学生多选第二种,高中生、大学生则认为第三种也极为可能。就我而言,在拍照之時无法及时扑火确实让女童更加痛苦,可我们为何不可以相信摄影师心中的善意呢?
我们需要的是更具体更全局地了解事件的因果,需要更深入地触碰事件背后的人性,需要正确和理性地对待事件带来的后果。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一场场争论带来的满足感,这当中,面对一张照片也应如此。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张照片的意义如何。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和平的期盼和渴望,还有什么呢,我想是那蛰伏在战火中的希望!“希望有翅膀,栖于心灵之上,吟唱曲调,无须言表,天音袅袅,始终环绕。”艾米莉·狄金森的低语仍停留在耳畔,她的话语正同照片传达给我的精神一致:“战争带来了悲伤,但我们不会臣服!”正如正义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希望也是如此。因此,摄影师记录下、分享给我们的是一张黑白照片后的至善。
其次,在面对照片时不同年龄出现分歧的原因为何?“高铁座霸”“众筹骗捐”,诸如此类的新闻频繁出现,让我们淡忘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诺言,陌生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情义。高中生、大学生较中小学生的选择折射出了青年人面对事件的质疑,面对善良的茫然。“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大众对恶性的记忆更深,就像心上刻了一把刀,无论多久过去,仍然会疼,以至于青年人做出的选择更倾向于第三种。
最后,回到事件本身,我们应该保持着最简单质朴的善意与信任。可还记得另外一张著名的照片:一只凶猛的秃鹫对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小男孩虎视眈眈,公众也同样将摄影师推向了风口浪尖,最后致使他饮弹自杀。悲剧已经酿成致命的鸠酒,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便了结了性命,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自省。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他感到的是肩头的职业责任,记录下了足以撼动人类灵魂的一刻,这带来的效应是一种呼唤和平的至善。因此,在我们不能知道摄影师拍摄的全过程时,我们又何必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一个人,为什么不去且相信动人的善意呢?
诚然,社会并非毫无恶意,可正如乌纳穆诺所言:“除非我们受到了刺痛,否则我们从来不注意我们曾拥有灵魂。”尽管受到刺痛,也不要建起森严堡垒,而是在带有锋芒的事件中仍然看得见善意澎湃!
所以,在我们拨云见日、登高远望后,仍能看见那至为重要的善。
【教师评点】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开篇对材料引述简洁明了,并且解读材料内容,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即“看到至为重要的善”。主体部分先分析照片意义,其次对材料中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阐述,最后回答了“怎么做”。且运用了艾米莉.狄金森、乌纳穆诺的名言,引用了王勃、黄庭坚的诗句,辅以最新时政素材,论述充分,结尾点题,深化了写作的主旨。(指导教师/何文魁)
编辑/李跃